<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不经意间已经过了花甲之年,如今才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做为一名转业军人,虽已退休,但每逢“八一”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有回忆,有思考,有感慨,有激情,十八年的军旅生涯,让自己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青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经历了人生旅途中的许许多多。回顾过往,有些人或事,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在记忆里,有些人或事确经年不忘,时常浮现在脑海里,就象有首歌里唱的那样,“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陈年旧事 (1)</p><p class="ql-block">——“抠门”的领导,美好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1976年2月,我应征入伍到北京卫戍区某部服役,新兵训练刚刚一个多月就因天安门“四.五”事件提前结束下到了连队。大概是在同年的9月份,经文化干事叶风文考察推荐,被调到团政治处电影组任放映员,由此认识了我的直接领导电影组的马成群组长。在部队电影组长是排职干部。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带领放映员为部队放电影,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马组长个头中等偏上,说话和蔼可亲,没有一点架子,初次见面就很快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他的老家在宝坻县,爱人带着两个儿子在农村,在那物资十分匮乏的年代,日子过得很紧巴。为了给家庭尽量创造好一点的生活条件,他在生活上的俭朴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被战友们称为最“抠门”的领导。在我和他朝夕相处的三年时间里,有几件“抠门”的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双凉鞋从春穿到冬。马组长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除了部队发放的军装外,从没见他买过一件衣服或贵重一点的日用品。每年从4月份到十一月份,除了早晨出操穿胶鞋外,其他时间都是穿着一双塑料凉鞋,脏了用凉水冲一冲,坏了找鞋匠修一修,堪称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典范。按说马组长有工资,在一般人看来买双鞋也不匡外,他能够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不为外界灯红酒绿所诱惑,数年如一日坚守自己的内心,更多体现的是他对家庭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爱心。与其对照我自己在这方面表现却十分汗颜。记得在我提干后的第三个月,包括补发工资发了150多元。手里从没见过这么多钱,心情自然非常愉悦,可能是虚荣心使然,竞不由自主的跑到北京西单商场,花了120多元买了一块东风牌手表,可能自知不妥,好几个月手表都在衣袖内藏着不敢外露。由此我想起了那句古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马组长的“抠门”有时还体现在为了省上“毛儿八分”费多大力气也心甘情愿。有一次回家探亲,需从部队驻地乘公交车到北京广安门站换乘长途汽车。为省下二角五分钱公交车票,他竞然背着行李徒步十几公里到广安门换乘。战友们虽然对此评价不一,但无不对他这种为了家庭甘于付出的韧劲所折服。马组长在生活上虽然“抠门”,但也有大方的时候,他喜欢绘画,购买图书和绘画资料从不吝啬,出手十分大方,他曾立下誓言,总有一天要让自已的作品参加全国巡展打进中国美术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对绘画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凌晨4点起床练习绘画,一年四季雷打不动,从未间断。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必有回报。如今马组长已是天津市硕果累累的知名画家,原来制定的目标早已达到,其作品不仅走进中央美术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劳动人民文化宫,多次参加全国巡展,而且受邀赴欧州、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展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两个儿子在父亲的影响感召下,继承了艰苦朴素的家风,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刻苦学习上,双双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录取,毕业后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成绩斐然,成了妥妥的人生赢家。</p><p class="ql-block"> 马组长1979年转业我曾跟车送他回宝坁老家,后来将近30年失去联系,2018年机缘巧合又成了微信好友。我们都非常兴奋,我还写了一段顺口溜回忆当年送他回家时的情景:七九转业回老家,跟车送兄回乡下,当年情景常浮现,府上村东无人家,老人慈祥儿可爱,大嫂贤惠能持家,军营炼就钢铁志,初衷不改成名家。他随即回复我:当年广西来我家,简食陋室没电话,改革开放面貌改,居处已迁离乡下。</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在微信群里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互致问候,分享着退休后的快乐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