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长安三万里》有感 <p class="ql-block">最近,火了一首歌,《罗刹海市》。火了一部电影,《长安三万里》。</p><p class="ql-block">一歌一影,都是从古文字中来。歌曲《罗刹海市》,唱的是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故事;《长安三万里》,讲的是李白和高适的故事,中间穿插了唐诗三十首(这是抖音网友数的)。《罗刹海市》作者刀郎才华横溢,年轻时屡屡不得志,年过半百横空出世一首《罗刹海市》震惊世人。《长安三万里》高适年轻时郁郁不得志,年过半百投奔昔日父亲的好友,终于能施展他的文韬武略。</p><p class="ql-block">古代五十岁还有出头之日,姜子牙七十岁出山还可拜相封侯,换在如今,五十岁就该退休了,咳咳,不扯远了,说电影哈。</p> <p class="ql-block">话说电影院这个广告牌挺好看的啊,可治愈一切不开心。</p> <p class="ql-block">年轻就是好,可以怀抱希望和梦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追求理想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就像李白和高适。二十岁两人相遇在洞庭湖畔,两人都怀抱理想,挺进长安。</p><p class="ql-block">(但历史事实是公元744年,43岁的李白和32岁的杜甫在河南开封第一次遇见大约44岁的高适,之前他们互闻其名,并未相见过。历史上高适出生年月不详,只是知道他是卒于公元765年。)</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李白,自信满满,“天生我材必有用”;那时候的高适,虽然口吃,虽然父亲去世,但好歹出身名门贵族(事实上高适并不口吃,出生名门,但家族随着父亲的去世而没落是真)。</p> <p class="ql-block">“北冥有鱼, 其名为鲲。 鲲之大, 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 其名为鹏。 鹏之背, 不知其几千里也;”年轻人,都有大鹏展翅恨天低的理想和气概,却没有想到现实却狠狠地暴击了他们。商人的后代与没落的贵族在那个时代想要实现抱负是何其艰难。</p> <p class="ql-block">所以,李白入赘,想要改变自己后代的商人的身份;高适无路可走,只有回去种田。影片里,入赘,可以说是高适与李白人生观分歧的起点。</p><p class="ql-block">而李白,他难道不知道入赘是一条被人瞧不起的路吗?不,他知道。</p><p class="ql-block">戴建业老师在《李白反对李白》一文里写到:“他同时汇聚了涌动在当时民族情感中的两股激流:向往建功立业和渴望精神自由。”入赘只是他想要建功立业的第一步,哪怕这第一步充满了泥泞,他也要走下去。</p><p class="ql-block">影片中,高适和李白,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高适既羡慕李白的豪放不羁,但又从内心里不赞同这种与世俗格格不入的豪放不羁。可以说,李白的精神自由是高适学不来的精神自由。</p> <p class="ql-block">所以,他们虽然互为朋友,却越走越远。</p> <p class="ql-block">也许,他们情谊最浓的时候,就是和丹丘生、岑夫子、杜甫、张旭、等人相聚一起吟诗作对,开怀畅饮的时候吧!李白写下的千古绝唱《将进酒》,把自己的理想和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把他和朋友一起相聚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p><p class="ql-block">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p><p class="ql-block">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p><p class="ql-block">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p><p class="ql-block">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p><p class="ql-block">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p><p class="ql-block">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p><p class="ql-block">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p><p class="ql-block">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p><p class="ql-block">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p><p class="ql-block">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p><p class="ql-block">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p> <p class="ql-block">年轻时候的友谊,是纯粹的,如见一树阳光,明媚而欢喜。五十岁以后,各自追随的目标不同,两人渐行渐远。</p><p class="ql-block">历史事实是: 高适年轻时自恃才高,不屑于科举,待到50岁,又屈服于现实,靠宰相张九龄的弟弟举荐进入仕途,并且极尽奉承权贵李林甫。这个可是与电影大相径庭。 </p><p class="ql-block">当然,高适奉承赞美李林甫,是当时为了站稳脚跟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站稳脚跟以后,他至少没有参与祸国殃民的事,而且还因为忧国忧民得到了皇帝的赏识。</p> <p class="ql-block">电影为什么要拔高高适,贬低李白呢?</p> <p class="ql-block">我想可能有这几个原因:</p><p class="ql-block">一、高适写的边塞诗,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有揭露腐败的社会现象的勇敢和骨气。这是符合现代社会的主流的。</p><p class="ql-block">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向皇帝谏言:“哥舒翰忠义为国,但是年老体弱,难以胜任。而监军李大宜整天饮酒歌舞,不恤军务。盛夏时节,将士们连糙米饭都吃不饱,怎么能够不败?”这种对国家和人民忠诚的官员是无论哪一个时代都需要的。高适,是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而李白,大多是以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出现的,比如让高力士穿鞋,让杨贵妃磨墨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个人英雄主义虽然老百姓也喜欢,但真正匡扶社稷的还需要像杜甫和高适这样的人。</p> <p class="ql-block">二、高适,是盛唐时期,唯一封侯的诗人。现时代背景下,相比于理想主义者,社会更需要既有文化修养,又有报国情怀,敢于上阵杀敌的知识分子。高适的成功,不只是励志这么简单,也是现实社会鼓励知识分子投笔从戎的一个美好愿景,——来吧!学子们!成功不止一条路,不想当将军的大学生不是成功的好学生!人生不留遗憾,军营造就英雄!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票房大火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