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八一建军节之际,让我们不禁回忆起那段曾经走过的军旅岁月。时光飞逝,一晃距今五十多年,往事如云烟,穿越时空,再现当年那一幕。当岁月的背影在人生中渐行渐远,日复一日的把过往叠加成深厚的回忆。1970年,我们这批68名女兵应征入伍,年龄在13-18周岁,从海口乘坐绿色解放牌卡车历经八小时遥远的路程,当汽车行驶在崎岖蜿蜒的山路间盘旋而下,一路颠簸翻山越岭,此时可见路边到处是茂密的草丛。当车行驶要翻过这座阿陀岭山时,忽然听到司机喊了声:快看五指山!于是我们向远处望去并兴奋好奇大声呼喊:五指山我们来啦!此时只见五指山巍峨耸立,远眺五指山,只见林木苍翠,白云缭绕,绿山如指,直插云间,景色绚丽,变换万千。这所新建的162医院就坐落在这五指山下,当汽车行驶下山时只见远处有许多错落有致的房屋,展现眼帘的是通什黎苗族自治州。汽车继续奔驰在去往医院的路上,不一会汽车向右拐弯,只见路两旁长满了野草丛和茅草。远眺建筑如同星罗棋布,这里四面环山,这时远处传来敲锣打鼓声,当汽车行驶渐近医院,只见两旁有身着军装的老同志在欢迎我们,此时我们的心愿是尽早穿上盼望已久的绿军装。到了医院门口有一座新病区楼,而干部灶、礼堂、家属宿舍都分布在山坡上,女宿舍楼分布在小山凹下。一眼望去,军人服务社有几间小平房,此时见医院的路未修建完善,条件十分艰苦,随处可闻到泥土夹杂着野草的味道。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在这里开始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新兵连集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由我们68名女兵组建了新兵连,院里派两名干部和两名老兵任新兵连连长、指导员名叫杨智芳和两名女排长名叫吴玉兰、符秋桂,负责我们女兵的日常生活和训练。队伍集合好后,向医院后山走去,只见远处有一排整齐的茅草房,顿时增加了一丝神秘感,难道这就是我们的新兵集训点吗?排长一边走一边介绍说,这里的气候是冬暖夏凉,山里午后烈日炎炎,夜里温差大并要盖被,蚊虫多,时常有蛇出没。我们听后既吃惊又害怕。这是我们生平第一次见茅草房,我们都很好奇,探头往茅草房里看,只见由红砖头垒起的床架,上面架着一块木板,铺了层稻草。紧接听到集合哨响,连长宣布分排分班。分管我们的排长69年兵,名叫吴玉兰,人长得清秀干练。排长接着分配各班和床位,忽然听到新兵一声尖叫:地上有蚂蚁、蚊子还有小虫!顿时一阵喧哗,早已遮盖住排长的话音,此时只见吴排长严厉地说:谁在叫?报姓名!只见一个漂亮的女兵笑着说:报告,我叫杨莉。女兵们的目光唰地全看向她,她伸了下舌头,出了个怪样,大家都安静下来了。排长开始发放被服和新军装,有的女兵父母曾经是军人,从小耳濡目染,自然会安领章帽徽,这时又听新兵刘海涛大喊:阿姨,怎么安领章帽徽?吴排长走过来,帮她安好了领章帽徽。此刻女兵们又开始叽叽喳喳:军装怎么又肥又大。吴排长耐心地说道:军装可不是量体定做的,是有型号的。只听女兵们小声称赞这位小排长:比我们当兵早一年真行!时过境迁,新兵连那段艰苦的往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来,紧张的新兵连集训开始了,整理内务、学习内务条例、敬军礼、队列行进、军容风纪,以一个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我们。黎明闻哨起,出操一二一。练习投弹时,因为我们臂力不足投弹达不到要求,所以当时用的是教练弹。射击用的是实弹射击,由于枪托在肩震动大,对三点成一线要领掌握不够好,因此射击未击中靶环,有的新兵害怕甚至把枪扔到一旁。最令人难忘的是夜间紧急集合。正当我们熟睡时,一声哨响划破了宁静的夜晚。听到吴排长大声喊道:紧急集合,打背包,全副武装,不许开灯,不许打手电筒,五分钟后到操场集合!女兵们在慌乱中抹黑穿衣找鞋,有的衣服穿反,有的鞋子穿反,有的还不太会打背包,而女兵杨莉拿起林珊打起的背包就往外跑。集合的时间到了,有的新兵还未出现,吴排长喊到:快点!女兵们全副武装陆续赶到操场。集合好的队伍在夜雾中前行,由于山路崎岖不平,在行进中有几个新兵背包松垮,散落一地,其中有我和刘海涛的背包。通过这次夜间紧急集合,我们认识到要抓紧练习打背包的速度和紧实度,使我们在第二次夜间紧急集合中顺利完成了训练科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腔寄思,尘封的记忆再次打开。回想起那难忘的经历,倾诉着青春时光的趣事。医院有个小农场,坐落在紧靠黎族的小山村,这里的黎族女人赤着双脚,一块手织锦的花布,遮围着下身,我们小女兵都以好奇的眼光看着这群黎族女人,远处,她们也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们这群女兵。不一会,哨声想起,按排班分稻田,下水插秧。我们挽起军装的衣袖和军裤,双膝泡在了水田里,各班开始比赛插秧。此时,只见水里有一条条黑色的水虫吸附在我们的双脚,忽然听到一声尖叫,接着一片喊叫声,女兵们不约而同的叫喊:是水蚂蟥!粘在双脚上甩也甩不掉,非常恐怖。我们当时早没心思插秧了,在稻田里又蹦又跳。这时指导员对我们说:别怕这是水蚂蟥,怕碱性肥皂。于是农场管理员拿了几块肥皂,分给各班。然而这时我们也顾不了许多,赶紧用肥皂抹双脚,不一会,蚂蟥就脱落到水里。接着我们又干劲十足,圆满地完成了插秧任务。收工时,我们乘坐解放牌大卡车同唱一首歌《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响亮的歌声萦绕在山谷。时间过得飞快,新兵连一个月的集训即将结束,我们朝夕相处,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新兵连赋予我们的使命,伴随着我们成长。临别的那天晚上,新兵连组织了文艺晚会,我们连长指导员和两位排长各自都出了节目,博得一片掌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接下来各班也表演了节目,很精彩。节目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第二天我们即将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前提是先锻炼半年再下科室。这一夜,我们心情久久未能平静,各自猜测明天会被分配到哪个岗位,岗位分为八大员:干部灶、士兵灶、病灶、养猪班、洗衣班、生产班、通讯班、科研室。东方天际浮起一片鱼肚白,天渐渐的亮了起来。各班起床后便打扫着茅草房内务卫生,一声哨响,各排班队列等待着连长宣布分配名单,按照八大员工作岗位,68名女兵按分配各自到单位报到。此时我们依依不舍地望着茅草房宿舍,望着新兵连的战友和连排干部难舍难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二)到院务处各岗位锻炼半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连长宣布干部灶名单有李虹、李秀芳、云莉、王英、孙远征后,于是我们来到干部灶报到,负责具体工作的是位山东姓于的班长,在做面食上颇有技术。他分配李虹跟他学做面食,李秀芳负责管菜棚,云莉负责卖饭票,我和王英负责学做饭,跟着一位姓张的班长,名叫张振林,他个头不高,操着一口湖南口音。介绍说干部灶食堂有二百余人就餐,让我们先学淘米,用大竹筐装好米,边洗边淘,而后用大铲子把米均匀的洒在大锅里,放上适量的水,用柴火煮饭,注意掌握火候,先大火开锅后小火,没水后撤火。这几个关键步骤容不得马虎。我俩在一旁听,用心记,看他做示范。张班长带了我们两星期后,就让我俩上灶单独做饭,那时我们年龄小,个子也小,穿着长袖白衬衣,挽起双袖,胸前系着白围裙,海南天气很热,做一顿饭下来,早就汗流浃背。一百斤米洒在锅里,一天下来胳膊又酸又痛,我俩说吃饭容易做饭难啊,虽然辛苦,但能锻炼考验我们的意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有一天,张班长轮休,我俩做饭,不知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是水放少了?还是火候掌握的不够好?导致整锅饭不是夹生就是糊锅底,到了开饭时,我们俩听到打饭窗口传来很大的声音,有的干部说:今天这饭是谁做的,除了夹生就是糊锅底。我和王英听后吓得躲到了伙房的菜棚里,不敢露面,我俩非常难过的哭了,感到很委屈,出了力还没干好。平时张班长在还能给我们把关,错的地方及时给予批评指正,既然错了就应该改正,勇于承担责任。我俩商量后跑到打饭窗口,一边给干部打饭一边说今天的饭是我俩做的,今后我们会做好饭的。这时,听见有一位干部说:小新兵不容易,第一次做这么多人的饭,夹生糊锅底也难免,慢慢学。听后我俩很感动,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好每天的饭。从此我俩注意观察掌握好水量和火候,不久,我俩做的饭受到了干部们的表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医院位于山里,交通不便,那是物资匮乏的年代,供应短缺,要想改善伙食,必须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自给自足。老于班长决定每周开一次面包炉,这是我们炊事班最忙碌的一天。凌晨四点,老于班长带着我们和战士灶的同年兵一起打下手,李虹是老于班长的徒弟,她跟老于班长学做烤面包也有一段时间,初步掌握了制作面包的技能。这天也是我们最高兴的一天。我们哼着童年的歌曲,开心地看着一炉炉烤好的金黄色的面包,香甜味扑鼻而来。记得有一次凌晨开面包炉,李虹犯困,双手揉着眼睛,此时她从兜里掏出一粒话梅放到嘴里,不一会只听李虹哎呀叫了一声,话梅卡在了嗓子里,可急坏了老于班长,立马通知五官科杨医生,这时林红陪着李虹来到手术室,杨医生立马用镊子取出了话梅,让干部灶炊事班的我们都虚惊了一场。以后老于班长调整了开面包炉的时间。李虹经过了两个月的学习掌握了做面食的技巧,我们都很羡慕她,她还代表院里到海南军区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各自为战,在干部灶逐渐成了主力,并能展示出我们的实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天早晨,我们干部灶炊事班晨起炸油条,为全院干部改善伙食。由于锅台灶太高,李虹坐在灶台小板凳上炸油条,云莉在一旁捡油条,林红负责双手撑面放在油锅里。这时,李虹坐累了,刚想移位,险些掉进大油锅,幸亏林红眼疾手快,一把拉住李虹,才避免了一场险情。老于班长见状当即规定,今后不允许坐在灶台上炸油条。经历了这些,让我们都成长了许多。干部灶有一项艰巨的任务就是每晚十一点下各科室送夜餐,开始由老兵带我们,两人一组,由士兵灶同年兵和我们一同送夜餐,每周轮一次,夜餐是老于班长和老兵们提前做好的,我们负责送到各科室。有一次我和高明一组带着大黄狗,从干部灶到各科室,先是门诊然后内科、外科最后到传染科。传染科的病房楼在一个僻静的小道往里走,因不远处有一太平间,我们感到非常恐怖,此时我们会加快脚步送往科办公室,头也不回地离开这让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半年锻炼,时光不经而过,我们都经历了艰苦的磨练,各自被分配到各科室工作,离别工作灶的那天,老于班长带着所有干部灶炊事兵还有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心爱的大黄狗,欢送我们。再见了干部灶,这是我们锻炼成长的第一站,永远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三)下科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被分配下科室,有门诊、药房、理疗科、化验科、内一科、内二科、外一科、外二科、传染科。我和杨莉、许养英分在药房,主任让钟司药负责管理中药房,我和杨莉跟着一位老兵叫陈华辉,海南人平时喜欢说笑。由他带我俩熬中药,每次熬制中药时,陈华辉指导帮助我俩,他操着一口海南普通话,让我俩开心不已,时常学他说话,笑的前仰后合,杨莉从小喜欢唱歌,小小中药房里时常传出我们的欢声笑语和动听的歌声。1970年11月,海南军区成立制药厂,有三个医院派人参加工作,187医院、185医院、162医院各派十人。162医院由苏副院长带队,人员有张宁沙、郭超珍、林红、傅桂珍、郭爱珍护士长、赵金星、吕慧霞、孙远征、杨莉。制药厂有几个车间,有制药师傅带我们进行实际操作。在半年的时间里,我们轮转了这几个车间,有浓缩车间、制药车间、压片车间、包糖衣车间,我被分配在浓缩车间,杨莉被分配在包糖衣车间,生产的穿心莲是消炎药、菠萝蛋白酶是消化药、紫珠草液用于烧伤临床抗感染。虽然工作量大,经常上夜班很辛苦,但在短短的时间里我们掌握了制药操作技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半年后,我们回到各科室,从基础护理兵工作开始,刷痰盂、冲厕所、给重病号喂饭、擦身、翻身按摩、端大小便。我们都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基层干部战士服务,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宗旨;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是我们白衣战士的神圣职责。医院各科室,老同志们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地为病号服务,尤其各科室在抢救工作中首当其冲,争分夺秒,挽救病人的生命,起到了表率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医院为培养医护人员抽调各科室技术骨干,由主任医生当护训队的教员,培训了三批从茅草棚毕业的护士,担负起各科室的护士工作,在抢救病人和业务技术操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内一科工作重点是慢性疾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急慢性肾盂肾炎。护士必须熟练掌握静脉穿刺和各种技术操作,包括给氧、吸痰、酚红实验、放免试验和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等急救措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内二科工作重点是消化系统的疾病,包括儿科疾病、白血病、肿瘤癌症疾病、静脉穿刺要一针见血并护士掌握胃液分析、十二指肠引流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外一科工作量大,护士要进行术前术后的护理,包括液体输入、手术前备皮、外伤性换药、创面清洗,重点是对烧伤病人的护理和治疗。对大面积烧伤的病人首先需要抗休克、抗感染、植皮、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或者输入血浆,还要配合医生给烧伤创面换敷料,观察创面的干湿度,用框架安装的灯泡烘烤创面,并做好眼部和口腔的护理。烧伤病人身上附有多种管道:吸氧管、导尿管、硅胶管、鼻饲管、吸痰管,如有重度烧伤的病人,要进行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随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在给烧伤病人治疗中,姜主任和张宗仁医生尽心尽责,无论是节假日还是休息时间,但也能经常在科里见到他们的身影,他们担负着烧伤病人治疗的重任。尤其是做植皮手术,手术时常是几个小时才能结束。术后观察、下医嘱、静脉点滴、用药、随时更换药物加减。遇到重度烧伤病人,他们都住在值班室,为的是防止病人病情恶化,随叫随到。烧伤护理小组由段鄂丽负责,担负起护理组护士工作的职责,细心观察病情,熟练掌握护士各项技术操作。由于工作突出,在此期间她曾代表烧伤护理小组,介绍烧伤护理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在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荣获不少烧伤医学科技奖,在广州军区和海南军区都名声在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有一次,附近有山火,一位连长带着干部战士赶到救火现场,连长带头冲在最前,由于火势凶猛,导致连长伤势严重,送往医院时,85%大面积深二度烧伤,当时面目全非,此刻姜主任和张宗仁医生立即给予清创、输入液体抗休克,而这位连长因休克失血过多并伴有昏迷,烧伤病人时常出现颅内压高,导致亢奋,烦躁不安,姜主任和张宗仁医生首先采取措施降低颅内压,马上制定一整套系统的治疗方案。在治疗特护期间,医护人员三班倒。由于灯泡架烤创面病房温度升高,医护人员身着隔离衣,早已被汗水浸透。有一天,病人在感染期引起的高烧,张宗仁医生采取了对症治疗,当即用了安宫牛黄丸降温,并用医院自制的紫珠草液涂抹烧伤创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每次更换烧伤创面敷料时,张宗仁医生都小心翼翼,动作轻盈,生怕病人感到疼痛,每一块纱布都要用0.9%的生理盐水浸湿创面后才能揭开。常见纱布敷料沾满了血迹,每次换药都要历经一小时,这位英雄连长从未呻吟过,咬牙坚持,有时眼角渗出泪水,我们便可知道他非常疼痛且坚强。面对英雄连长我们都很感动,每一班的特护人员都细心观察病情精心照料。每次用100ML针管进行鼻饲注入营养汤和牛奶时,我们都缓慢注入。护理工作量艰巨,也非常辛苦,频繁地更换加减液体。给病人使用翻身床每两小时翻身一次,为的是充分暴露背部烧伤创面,防止绿脓杆菌及气性坏疽。难度最大的是使用翻身床时,他身上所有的管道都要细心护理到,否则会脱落,而病人静脉输入的液体由硅胶管入静脉,硅胶管每周必须更换两次。经张宗仁医生和全体特护小组的日夜奋战,使这位英雄连长顺利地度过了这两个致命的危险期。接下来就是植皮术,是取病人自身未烧伤的皮肤进行植皮,确保植皮的成活率,姜主任和张宗仁医生其技术精湛。看到眼前英雄连长的病情,经过我们每个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和付出逐渐稳定好转,我们都感到很欣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外二科是个综合科,由妇产、五官、骨科三个为综合科。妇产科工作量大,产妇产检、妊娠分娩、终止妊娠、剖腹产、子宫肌瘤切除术。难产产后大出血,妇产科于波主任和段延丽医生,她们凭借着技术过硬,攻克了各种临危险情,有产妇需要接生,她们不分昼夜,常住值班室。助产士朱红春常年居住妇产科,一旦有接生,她立即投入到工作中。建院以来,妇产科从未发生过任何医疗事故。护理工作也不例外,遇到手术需术前备皮,并注意观察产后出血量和剖腹产术后护理。五官科包括耳鼻喉眼科,手术包括扁桃体术及异物引起的气管切开,杨医生和张浩医生技术精湛,牙科冯长养技师工作细心,对前来治疗口腔疾病的干部战士认真负责,受到医患赞扬。骨科骨折采取夹板石膏固定,有腰间盘突出的病号采取牵引复位。赵世玉主任和刘远贵副主任以及林存明医生都富有骨科临床经验,带领年轻医生王世杰、李富春、李忠川医生进行腰椎间盘穿刺,遇到车祸引起的颅脑外伤及肢体外伤,进行及时的手术和抢救治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而护理工作繁重,要协助病人翻身、按摩、喂饭、擦身、洗头、端大小便,工作既苦又累又脏,曾经我们同年兵都做过病人离世尸体料理并送往太平间。二外科在郭爱珍护长的带领下,护理工作完成的井井有条。有一天夜晚下夜班,在回宿舍的路上,灯光昏暗,有一条毒蛇盘在路中,只听一声尖叫,刘海涛左脚踩在蛇体,被毒蛇咬了一口,脚和腿立刻肿了起来,和她下夜班的同年兵立马把她送往门诊进行创口清洗,注射抗毒蛇血清,由于处理及时,未危及生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传染科是一个独立单位,远离院内各科室,担负着各种传染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医护人员上班无论春夏秋冬都要身着隔离衣,戴口罩,每天与急慢性传染疾病接触,尤其是肝炎包括急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还有急慢性痢疾病号。医护人员工作中零距离正面接触传染病人,自身防疫很重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多年以来,医院经常派医疗队巡回医疗,为黎族苗族送医送药,打疫苗、接种。有时下部队为干部战士巡回医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因工作轮转我调到内一科工作,在此护士工作期间对静脉穿刺操作一针见血,技术得到很快提高。1978年在干部病房工作,由宋医生和护士杨颜我们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在为首长治疗护理中认真细心负责,受到首长的表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每一段记忆,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都将在遗忘中重新拾起,让我们想起曾经的女单身护士楼里常能听到欢声笑语和歌声,这里是我们这代女兵生活成长,也是寄托思念的地方。我们用无悔的青春献给了军营。一代芳华一代情怀,正是这代女兵走过的军旅岁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八一建军节遥祝所有战友们身体健康!幸福美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2023年7月30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孙远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