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晋商古道,是指山西商人从雁门关走出内长城之后 ,经右玉杀虎口至黄花岭旗道地远赴蒙古、俄罗斯商贸的商道。古道始于汉、魏,兴盛于明清,衰于民国。杀虎口,也称西口。位于山西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交界处,两侧山间河谷地,自古便是南北重要通道,大同至呼和浩特公路,仍经由此地。杀虎口建于明朝,是明长城北部的关口之一,重点防御蒙古南侵。此处征战绵延不绝,清康熙帝曾三次经此御驾亲征平叛,晋商先驱请缨受命,随军供需军马粮草,保障后勤。康熙西征凯旋后,御笔赐匾,将“杀胡口”改为“杀虎口”。承朝廷恩准,蒙汉通关贸易,特许晋商而贯通。籍此,杀虎口战乱平息,烽烟散尽,成明清时通关互市和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这里曾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驼铃声声,商贸兴隆,千年军事要塞集天下客商,汇八方财源,晋商巨富由此起步,黄金商路由此发端。当年的晋商正是沿着这条青石铺成的古道走西口,厚重的青石板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辙和蹄印。丝绸、茶、盐、香料、药材、铜铁等物流入蒙古草原、远赴俄罗斯、欧洲,流出的是货物,回流的是资金,双向流动的是信息。逐步创造了辉煌的晋商传奇和独特的商业帝国。然漫漫西口路承载着商贸的劳苦,更有晋商路上的悲欢离合,辛酸血泪,一曲“走西口”歌谣令天下人动容心叹,亦使西口古道名扬中外。“妹妹送哥到村口”的通顺桥西口古道的起点,过桥的人祈盼“走出西口,通通顺顺”,一过了桥,就表示着已离开了故土,一声声叮嘱,一声声哀怨,让人心头难过,不得已含泪而别,远走他乡。而今走一回小桥古道,似乎仍能感受到过往的沧桑历史。距杀虎堡不远处的广义桥精湛的民间工艺,展现出古人建筑的精湛技艺和当时的思想文化。杀虎口作为古代的军事要塞和边贸重镇,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走西口”不仅实现着晋商的光荣与梦想,也体现了晋商的成长与艰辛,更铭写了山西人走西口的血泪悲情,它是明清山西历史的缩影,是中国近代金融贸易兴衰的实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