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

奥特曼的玛利亚

<p class="ql-block"> ——307刘喆岩</p> <p class="ql-block">“在原始与现代、文明与愚昧、东方与西方美好而残酷的碰撞中,一个红扑扑的如同朝阳般的希望正在悄然跃起”这是出自《飞向太空港》的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李鸣生(1956年-2022年12月17日),男,汉族,四川简阳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曾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纪实文学“航天七部曲”和《与智者聊天》《震中在人心》《绝地重生》《后地震时代》《德能无量》《敢为天下先》等20余部。出版《李鸣生文集》16卷。曾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三次获得“五个一工程”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创作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飞向太空港》是李鸣生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首发于《当代》1991年1期。《飞向太空港》写的是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赏析</span></p><p class="ql-block">该作品以历史的笔法勾勒概貌,烘托背景,以文学的手法塑造人物,描绘细节,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可读性较强,字里行间洋溢着乐观、自豪的情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飞向太空港》读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大自然想了解自己,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人。”优秀报告文学作家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将我引到了头顶灿烂的星空里。《飞向太空港》记录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书中既展现了中国团队攻克发射难关的全过程,又展现了中美两国人民大山深处的情谊与中西两种文明的碰撞。作为中国“航天文学”的开山之作,它被称为是“一个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在这本书中,大到“长征三号”总设计师,小到一个平凡的司机,都突破自己,努力前行。“一只烤鸭”、“十瓶啤酒”的玩笑赌约背后,是中美两国科学家的共同奋斗。然而,这条奋斗的路是艰难的。美国团队来中国前,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让通讯交通发生中断;因为西昌通信的故障,美国团队险些要求取消合作;波音747飞机上的卫星与设备集装箱需要卸放,但西昌机场却没有卸放用的升降平台……诸如此类的问题,在火箭研发与卫星发射的过程中已不足以为奇,但中国团队都合力解决了这些问题。他们勇敢、顽强,甚至在发射台上都一直没有逃逸设备,因为中国人在事故面前,最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如何排除事故。凭着这股劲,最终,中国箭将外国星成功送上了太空。如今的中国,已经变成了航天强国。从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到2019年,中国“嫦娥四号”、“玉兔二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中国航天一步一个脚印,飞速成长。2019年4月24日,我们迎来第4个中国航天日,中国人民发出了“逐梦航天,合作共赢”的愿望。是什么使得中国航天如此强大?是中国人民五千年来的飞天梦。“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从“嫦娥奔月”的美好神话,到勇敢飞天的万户,从古至今,中国,从不停止。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也要带着信仰与希望,勇敢前行,逐梦航天。那一天,我似乎走到了浩瀚的星空下,那天,黑得深邃;那星星,亮得耀眼,它为我打开的,是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世界。不去探索,不去前行,怎能圆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