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久闻哈尔滨有近代世界建筑博览馆之称的说法,故此次来哈探亲之际,选择对江沿附近街道的历史建筑做一次粗浅的探访……</p> <p class="ql-block">位于通江街82号的哈尔滨犹太老会堂,又称犹太总会堂、老会堂、总会等。1907年5月3日奠基,1909年1月15日落成,为设计师H.A.卡兹-吉列的呕心之作。该建筑最初的设计为二层砖混结构,门窗由尖拱、圆拱组成,建筑顶部设置大小两个穹顶,以擎起大卫之盾六角圣星,是一座典型的犹太风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经有两万多犹太人为摆脱迫害、歧视而定居哈尔滨。哈尔滨人民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博大胸怀善待犹太人的历史事实是世界人道主义的光彩记录。”——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p><p class="ql-block">坐落在道里区通江街86号(原埠头区炮队街)有着浓郁犹太建筑风格的的犹太中学,就见证着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犹太中学的设计师为约瑟夫·尤里耶维奇·列维金。砖木结构,犹太建筑风格。二楼尖拱型窗,窗棂上镶嵌大卫之盾六角圣星,圆拱形门廊、塔柱、穹窿都极具犹太风格,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在道里区通江街和红霞街街角有一栋红白相间的阿拉伯风格建筑,被称为鞑靼清真寺也叫土耳其清真寺。在俄国,鞑靼人是指有着黑色的卷发的俄国依特尔人和居住在东亚的土耳其人。鞑靼人是伴随中东铁路建设最早到达哈尔滨的俄国少数民族之一。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他们的信仰。1906年,鞑靼人在他们的聚居地埠头区(现道里区),炮队街(现通江街)与商市街(现红霞街)交口——炮队街58号(现道里区通江街108号),修建了一个小清真寺。据说这座受拜占庭影响的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是北方地区唯一的鞑靼族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鞑靼族清真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鞑靼族清真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鞑靼族清真寺遗址外观</p> <p class="ql-block">这是红霞街上的一座小洋楼,在一个疏于打理,似乎已经荒废的院子中,它原来是美国侨民住宅旧址。想当年,住在这样的小洋楼里的老外,也肯定是非富即贵呀!</p> <p class="ql-block">道里区的上游街以前被称为西商市街、商务街或者外国头道街,高谊街旧称为哈萨克街、高士街。在这两条街的交口处,有一栋令人瞩目的粉红色大楼。一百多年前,这里是中东铁路职员竞技会馆。2008年以后,这栋被刷得粉粉嫩嫩充满少女气息的建筑成为哈尔滨市教育局所在地,现在是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友谊宫从 1954 年建成至今,一直坐落在松花江畔,在这一独特的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中,曾发生过太多传奇的故事,它像巨作又像一部大书,不仅见证了中苏友好的历史,也见证了哈尔滨的发展历程,俨然成为哈尔滨人心中的“国宾馆”。</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于1949 年 12 月 16 日到达莫斯科,对苏联进行友好访问。在访问期间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为了奠定中国现代化工业基础,苏联开始援建中国工业项目。中苏人民援建中国 156 个工业项目,在哈尔滨有 13 项。从此,中苏友好关系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友谊宫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兴建落成的。</p><p class="ql-block">1954 年 6 月,中苏人民友谊宫开始动工建设。那个时代赋予了它一项特殊的使命,那就是作为苏联援华专家的驻地及东欧国家接待办,同时也是传播中苏人民友谊的场所。可以说,友谊宫从落成起就深深打上了“友谊传播”的烙印。当年苏联先后派数百余名专家到哈尔滨参与这 13 项工程的建设。为了解决外国专家的工作、生活和安全保卫问题,1953 年,在市长吕其恩与负责市中苏友好协会日常工作的牛乃文等领导的倡议下,经哈市市长办公会议决定,由哈市公安局、商业局、房地局等部门组成专家招待委员会,并在当时道里区警察街、九站码头与两个工厂的铁路专线拓建外国专家招待所。</p><p class="ql-block">1955 年 2 月 13 日,友谊宫主楼落成,正式命名为“中苏友谊宫”,落成伊始,它便成为省、市举行大型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门前的警察街,也因中苏人民友谊宫的落成更名为友谊路。</p> <p class="ql-block">位于道里区通江街218号的天鹅城堡,其第三层的观光索道入口是连接5A级风景区太阳岛的标志性入口。</p> <p class="ql-block">江边标志性的高层住宅建筑</p> <p class="ql-block">照片为关于哈尔滨防洪纪念塔介绍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中央大街</p> <p class="ql-block">尚志大街</p> <p class="ql-block">与中央大街一街之隔的兆麟公园,这里却非常静谧。</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李兆麟将军墓碑</p> <p class="ql-block">1946年3月9日,时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也是中共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之一的抗日英雄李兆麟,在公园南门正对着的水道街(今兆麟街)遇害。8月15日,李兆麟将军墓碑在园内落成,立碑文 “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从此,这座公园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为“兆麟公园”。</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道里区兆麟街88号,坐落着李兆麟将军纪念馆。此址曾为水道街9号——1946年3月9日,东北抗联创始人之一李兆麟将军就牺牲于此。</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qkFgGFWA-VLLTb5NT8zNw" target="_blank">链接历史 | 血洒水道街9号——东北抗联名将李兆麟牺牲始末</a></p> <p class="ql-block">李兆麟将军纪念馆是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而建立的专题纪念馆,位于李兆麟将军遇难地——兆麟街88号(原水道街9号)。纪念馆于2011年4月28日,即哈尔滨解放65周年纪念日和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前夕开馆,是哈尔滨市爱国主义基地、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基地、哈尔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馆内参观面积300余平方米,通过百余块展板以及珍贵的革命文物,再现了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战斗历程。纪念馆举办的“永不陨落的红星——李兆麟将军生平事迹主题展”以李兆麟将军的成长与革命经历为脉络,将李兆麟将军壮丽的人生和光辉的业绩呈现给大家。展览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少年立志,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第二,重返家乡,走上武装抗日之路;第三,转战北满,创建珠河,汤旺河根据地;第四,艰苦岁月,率部西征;第五,野营整训,凯旋归来;第六,血沃北疆,精神永存。展馆通过这六个部分将李兆麟将军壮丽的人生和光辉的业绩呈现给参观者,使我们对英雄更加敬佩,激励后人,铭记历史,为祖国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在道里区地段街上,有一栋非常华丽典雅的文艺复兴式建筑,这就是地段街194号的兆麟小学。它有着盔形穹顶和双折坡檐,拱柱线条流畅的入口门廊,充满着美轮美奂的欧洲风情。它是哈尔滨一类保护建筑,堪称老建筑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这栋楼房最初是一栋私邸,建于1908年,由著名的设计师日丹诺夫设计。它的主人是时任中东铁路局副局长的沙俄贵族希尔科夫。他是沙俄最早派驻哈尔滨修建中东铁路的官员之一,曾任中东铁路工程局第九段段长,负责哈尔滨城市的建设。而该段的指挥部就在地段街上。</p> <p class="ql-block">1922年,这处曾经的私宅被进行了改、扩建。次年2月,日本居留民会附属小学搬到了这里。这所小学是日本人在哈尔滨开办的第一所小学校,原名日本东本愿寺附属小学校,1936年改称桃山寻常高等小学。日本战败投降后,日裔老师和学生纷纷回国,学校变得门可罗雀。当时哈尔滨维持治安的管理人员和地方士绅商量后,决定将学校改称公园小学,来接收当地的失学儿童。</p> <p class="ql-block">1946年,为纪念牺牲的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公园小学改称哈尔滨市兆麟小学。校名是1953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单是拥有这样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漂亮校舍,就足以让孩子们自豪了,更何况这里还是市教育局的直属小学呢。几十年来,兆麟小学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哈尔滨市第一中学校,始建于一九一二年十一月,前身是哈尔滨鲁人同乡会创办的 “鲁人旅哈学校”,是当时中国人建立的最早的学校,首任校长王家璧。1926年,时任王里封校长提出“内图发展个性,外图供献人群”的办学理念,在这个理念的引领下,学校逐步形成了“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被誉为“人才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著名剧作家陈屿上世纪30年代曾就读该校,其1984年完成并出版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就是以学校师生参加革命斗争为历史背景进行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历史片段。小说主人公王一民的原型就是哈一中的地下党员教师们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很多场景就在哈一中拍摄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