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三间大学,一是厦门大学,二是北京大学,三是南开大学。知道厦门大学是因为小时候淘气贪玩长期不做作业,大人们经常骂:GRD的你格自耍,好好耍,耍伸展点,以后你就格劳资去读厦门大学(老叙永话:“厦”音同“耍”)。时间一长,大人们的骂法一直停留在厦门大学似乎有点单一和枯燥了,于是他们进化了:GRD的你不学习,以后就只有格劳资进北大(百货公司大集体简称,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已经不知其为何物,把它理解成一个一般人瞧不上的工作就行)。知道南开是因为它和伟人的深度捆绑,那时候伟人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完全就是小学生们的座右铭,老师们长期用这句话鼓励和教育大家,在我印象中,大概在四五年级的时候,教室黑板顶上的“马恩列斯毛”画像也逐步换成了这句名言,这句名言和伟人的光辉形象也让南开深深地嵌入了我们这代人的脑海之中,南开也成为小时候我所知道的三间大学中唯一正面的形象。直到前几年,我才知道伟人在南开大学只上了一个多月就被开除了,开除,开除了,了,了……可一直以来,南开与伟人的深度捆绑,………这……这……这真相着实让我有点猝不及防啊……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我对南开多年以来的好感和向往。</p> 2020年,我第一次来到南开,由于口罩的影响,南开大学禁止社会人士入内,好在保安睁只眼闭只眼的通融,我才得以进入,进去后,心存敬畏的我还是比较自觉,只是在老校区敷皮潦草的溜了一圈,与几个同学随便聊了几句就离开了。今年,我终于获得了正大光明进入南开进行深度游览的机会。 南开大学的这道校门,据说是一名校友捐建的,一股浓浓的90年代风,与一般人心目中大门应具有的大气和雄伟根本扯不上任何关系,不过倒也挺经典,与南开低调内敛的气质比较吻合。再看看隔壁天大的校门,哈哈哈,我第一眼看到的时候,“砂雕”二字脱口而出,踏马的完全就像小时候我们下河坝过家家玩河砂垒成的古代战将的头盔,莫非这是寓意天大学子们学习都要像古时战将那样冲锋陷阵么?作为著名的建筑老8校,这个校门彻底让我破防了! 一走进南开大学的校门,一股浓浓的学术氛围扑面而来,不论校门外多么喧嚣,一走进南开的校园,四周立马安静下来,仿佛进入了桃花源。一条笔直的柏油路,两旁参天的柏杨,绿树成荫,南开学子们骑着自行车在那来来往往,给人一种强烈的充满青春活力、朝气蓬勃的感觉。燃鹅,燃鹅,不知道为啥子,看到这景象,我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八十年代纺织女工下班时骑着二八大杠嘴里哼着《年青的朋友来相会》的场面,我总觉得,哇塞,太像了,除了树上挂的标语不同,其它就给我想象中完全一毛一样…… 南开的马蹄湖,因其形如马蹄而得名,是南开的经典地标之一,马蹄湖中间有一条小路直通湖心,尽头立有一块伟人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镶嵌着伟人的金色头像,头像旁还镌刻其手迹“我是爱南开的”。恕我浅薄无知,我再怎么看也和很多人一样有同样的赶脚,明明就是繁体字“我是看南门的”啊……! 虽然我对书法没有钻研,但对语境语气语法还是多少还算有点了解,毕竟是中国人嘛!“我是爱南开的”这话我总觉得有点勉强。后经查询才得知,原来这话出自1919年5月伟人在天津写给留日南开同学的信。他在信中反对南开学校当局聘请“卖国贼”为校董,并对学校办学方向、教学内容提出尖锐批评。完整的原话是“我是爱南开的,可是我看现在的南开趋向,是非要自绝于社会不可了。”这句原话在口罩期间,也被南开学生印成巨幅标语悬挂于教学楼上,作为反对封校的强烈呐喊,当时的校方也无可奈何。 马蹄湖旁边是一个叫海冰楼的建筑群,是由南开校友周海冰捐资1个亿修建的,它是在南开原有的大礼堂和学生食堂的老建筑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设置有校友活动交流室、教师科研展厅、报告厅、捐赠活动馆、南开名人堂、多功能厅等功能空间。这个建筑群曾获得过世界校园建筑大奖,不过我望了又望,看了又看,转去转来的瞧,上上下下地瞄,实在也没看出它的过人之处,总觉得就是八九十年代的工厂企业用钢材搭建的临时生产车间。旁边石头上,杨振宁鸡哈般的题字,更是让我对自己的审美产生了重度的怀疑和莫名的焦虑。 在南开的老校区有两个墓园,校园中有墓园而且还是两个,这在世界各国的学校中都不多见,这两个墓园分别是老校长张伯苓和数学家陈省身。张伯苓自不必多说,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中国教育界圣人一般的存在,他创办的南开系列学校一共走出了两位总理一位副总理(周恩来、温家宝、邹家华)。解放时,因实在不舍一生的心血——南开系列学校,谢绝了蒋光头竭力动员其赴台的好意,解放后在重庆,他拥共不反蒋,一直受到排斥,后因伟人力保才得以辗转回到天津,直至80年代海峡两岸对张伯苓的评价才慢慢趋于一致:张伯苓不仅是南开的旗帜,也是中国近代教育领域一个颇为独特的成功者。1986年,张伯苓的遗愿在他仙逝30多年后终于得以实现。人们在他亲手创办的南开大学校园内,建立了他的铜像。将他们夫妇两人的骨灰合葬于此,他才终于重又回到了钟爱一生的南开大学。 陈省身是国际著名的顶级数学家,不过他在国内没有华罗庚、陈景润的名气大,事实上,陈省身在数学界取得的成就远比华罗庚、陈景润等人要高。国际名气远高于国内名气的主要原因是陈省身“觉悟不够高”,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此之前在美国当教授的华罗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国。而在同一年,陈省身则是接受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聘请,举家搬迁到了美国,并于1963年成为了美国数学会的副主席,被称为微分几何之父。一直到1972年,中美关系有所缓解之后,陈省身才回到母校南开大学,以南开为基地,成立数学研究院,为南开的数学相关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推上了国际领先的地位。 在南开,大师级的人物云集,其中还有位大师值得一说,他就是叶嘉莹,叶嘉莹是位女性,之所以是“他”而不是“她”,是因为叶嘉莹是目前唯一健在的女性被尊称为先生的大师,2020年公映的传记电影《掬水月在手》讲述的就是叶先生的传奇人生。叶先生现已过百岁,九十几岁的时候都还在给学生上课,在学界,叶先生德高望重,古诗词领域无人能出其右。他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也是很多人通往诗词国度的路标和灯塔。叶嘉莹号迦陵(提请小年轻们注意:这个号不是QQ号更不是微信号哈),在南开校园内,叶先生的住所就叫迦陵学舍,我立于厚重的仿古木门前打望,轻轻敲响,无人理会,只好悻悻而归…… 这幢座具有古典主义色彩的西洋建筑名叫思源堂,是南开大学校史上重要的历史建筑,1937年南开大学遭到日军飞机轰炸,整个校园被夷为平地,唯有思源堂虽中弹起火,千疮百孔,但没有完全垮塌,它依旧傲然矗立在校园内,见证着南开大学百年来的风雨沧桑,传承着南开不屈不挠永不低头的精神内核,目前它已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我始终觉得南开大学校园内对西南联大这段辉煌的历史宣传不多,能体现这段过往的纪念性标志就只有这个由南开校友捐建的纪念碑,也难怪很多南开学子根本不知道西南联大还曾有过叙永分校这段历史。据说,南开大学在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之际曾在马蹄湖畔建了一块西南联大纪念碑,该碑由主碑、三校校徽碑及纪年的基石组成。后来,西南联合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有南开校友捐建复刻了现在这个西南联大纪念碑,原纪念碑主碑被迁入津南校区,而三校校徽碑被拆除。我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将三校校徽碑拆除,莫非是担心被人垢病傍了清北大腿? 南开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恐怕就是这座大楼了,它不仅是南开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天津市的十大地标之一,南开师生称其为南开主楼,整幢大楼里里外外都是60年代的风格,苏联味道特别浓重,大楼沿中轴对称,线条朴素明快,气势雄浑庄重、庄严朴素,据我目测整幢大楼长度至少超过百米,步行需要好几分钟,主楼之“大”体现出南开大学创建时间的悠久和校园空间的旷远,其恢弘大气更是承载了南开人的人生轨迹和重要贡献。主楼前广场开阔肃静,绿草如茵,一座“我是看南门的”高大伟岸伟人雕象一手叉腰一手微屈,见证着南开生生不息的发展和南开校训“允公允能,日薪越亿”的精神理念。 南开主楼旁边是南开的化学学院,南开的“化学、数学、历史、金融”四大支柱学科之排头兵就是化学,这四大支柱是南开引以为豪的全国超一流的顶尖学科,特别是化学,2019年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该奖项是中国科学界的最高奖,其宗旨就是宁缺毋滥,在历史上多次空缺,自1956年开始颁奖近70年来,一等奖只颁发了23次,获此殊荣的都是钱学森、李四光、梁思诚这类超级大咖,南开化学能摘得含金量如此之高的“明珠”的确是牛B还得加上扑拉斯。 南开的老校区主打的就是一个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真的堪称是一砖一瓦皆是史,一草一木总关情,有形的景物陶冶着无形的情操。而南开的新校区,主打的就是一个现代潮流和科技色彩。南开新校区,面积超大、规划合理、布局严谨、设施先进。整个校区完全笼罩和淹没在绿色之中,行走其间,空气清新心情舒畅,站在学生正能量角度的说法就是:这里是读书学习的好地方。站在学生负能量角度的说法就是:这里是谈情说爱的绝佳地。<br> 由于地处城郊又恰逢放假,新校区内十分清静,不过新校区内的各种商店依旧照常营业,令我吃惊的是学校里面居然还开了间瑞幸咖啡,门前停满了自行车,想像一下,学生们身穿T恤脚蹬单车,背上背个双肩包推门进来来喝咖啡样子,我真觉得这简直就是一道另类的风景线。 在南开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非常有礼貌,教授非常和蔼可亲,踏马滴甚至连保安大哥说普通话都非常正宗!……哦,忘了,这不是四川,格劳资这夸也夸得太出格了。之所以这么卖力出格地夸赞他们,是因为除了有重点实验室的院系,保安大哥不允许我参观拍照之外,其余的地儿,随便我耍随便我拍,还热情的给我介绍情况,整得我完全找到了厅局风领导视察的赶脚。在南开,最热闹的可能就是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了,门口的院坝停满了各种小车,权势气场直接拉满,感觉里面就像是在开啥子高规格的重要会议似的,与旁边静雅的历史学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开的历史学院可大有来头,二三十年代包括梁启超、范文澜、蒋廷黻等名家都在此传道授业,成为南开史学的奠基人,解放后,南开大学历史系还开创“南开学派”,历史成为南开的支柱学科之一。走进历史学院大门,摆在入口处的就是一个轮船舵盘,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张伯苓早年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航海科,莫非这是……后来保安大哥介绍这是历史学院的校友捐赠的“领航舵”,意指南开历史学院领航国内历史学的学术研究。 在历史学院参观过程中,最让我震惊是校友墙上的这张异常敏感的照片,在家族里都要开会批斗,在族谱中都要驱逐删除、状元碑上都要剃平铲尽的大环境下,南开大学居然敢也居然能平平静静地公开挂出这张照片,尽管没有刻意突出,但也毫不遮掩。说句实话,当时我看到它的时候,的确是非常震惊,不过转念一想,南开大学不正是以这种顶着重压毫不妥协永不低头的精神闻名于世的吗,不正是他们的勇气和胆量支撑其成为民族之脊梁的吗!在南开游览的过程中,令我最为感动的是始终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南开校友对母校那种深深的眷念之情,现在我终于明白,或许正是南开的这种精神这种气魄才是把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南开校友团拢抱紧的核心力量!或许若干年后,历史翻开新的篇章之时,这又将是值得南开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佳话。 南开新校区比较火爆的就是这个新建的图书馆,从外形来看,该馆继续沿用老校区建筑群的品字形布局,建筑形式则使用新时代的建筑元素达到精神传承,极具南开特色。在馆前依旧矗立着一座与老校区一样的“看南门的”伟人雕像,不过整个雕像都换成了与新校区统一的深棕色。这个图书馆据说它几乎是很多南开学生平时的生活重心所在,平时进入这个图书馆都需要预约。现在是假期,管理相对宽松,所以我也有幸进入到了里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个图书馆里面的豪华和惊艳程度着实吓人一跳,其内部宽敞明亮,包括了创意设计区、电子阅览区、缩微资料阅览区、专业学习区、共享学习区等等,爬上三楼,沉稳厚重的书架、琳琅满目的图书一排排整整齐齐,再浮躁的心境都能安安稳稳地沉静下来,诺大的一个图书馆,里面竟然坐满了不少学生,或低头苦读,或认真书写,尽管人多,但却无比的安靜,除了翻书的声音,甚至连心跳几乎都能听见,我拍照时的“咔嚓”声显得异常的刺耳。我完全被这些莘莘学子们的勤奋努力和公德素质深深地折服了! <p class="ql-block"> 在新校区,南开还有另一个图书馆,名叫木斋图书馆,历史上的木斋图书馆建成于1928年,是当年南开大学的主要教学设施之一,后于1937年毁于侵华日军炮火轰炸,新校区的木斋图书馆是前几年才重新复建的,位于新校区东西向文化主轴线上,是南开大学新校区历史纪念性场所的核心。不过我没搞懂,为啥要整个圆形的穹顶,远远望去,格外耀眼,就象头上顶了个祝贺孩子满月的红蛋,这踏马滴究竟是啥寓意啊?谁来给说道说道……</p> 南开新校区另一个地标是大通学生活动中心,该中心由南开一位校友捐资兴建,形似一朵盛放的海棠花,在棕红色为主色调的新校区内,白色基调的大通学生活动中心显得非常耀眼别具特色更是陡然拉高了整个新校区的现代感和活跃感。中心内设歌舞剧院、音乐厅,舞蹈排练厅、琴房、录音室等功能空间,北京鸟巢式的空洞设计,阳光从洞中洒下,拍照特么很有赶脚。 这次对南开的深度游览,终于顺遂了我自小的心愿,感慨颇多,收获颇多,作为一个百年名校,南开的命运完全就是中国国家命运的一个缩影,从建校初始,南开就一“穷”字当头,张伯苓到处化缘,求得一线生机,而今天,南开在众多的大学中依然还算是还未脱贫的贫困户,每年的预算仅仅只是清北的五分之一都不到,甚至只有隔壁天大的一半,尽管荷包干瘪,但南开厚重的历史底蕴所散发出来的核心凝聚力以及校友们对母校的一片片真情,着实让人感动,也正是如此,经历各种风风雨雨之后的南开依旧生生不息爆发出勃勃生机,最后,希望百年南开在新征途上,开创百年南开新的辉煌。<div><br></div><h5>(说明: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