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是“害人草”含有一级致癌物?来看真相

叶子

鱼腥草,又称折耳根,是西南地区一种药食同源的风味野菜。但嫌弃它的人说,那气味仿佛是10倍浓缩的鱼腥味加上肥皂味,还有人说像腐烂的田螺,一口咬下,恨不得立马吐出来。而在云贵川人眼里,是日常吃草,下饭必备的美食。这真的是应了那句话“外地人说臭,本地人说香”。 <h3>  不过关于鱼腥草的争议,不仅仅在于难吃的名声,更多人讨论的是“它是害人草,会伤肾、会致癌”,到底是真是假,那为什么西南地区的人如此想不开还经常吃,今天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下。</h3> <h1><b><font color="#ed2308">流言:鱼腥草有消炎的作用</font></b><br><br></h1><h3> 分析:别指望了,炒熟、加热后这个功能就没了。<br> 鱼腥草有一定的抗菌消炎效果,主要是因为含有一种叫鱼腥草素的化学物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鱼腥草只作为蔬菜来食用,而炒熟、加热都会把鱼腥草素破坏掉,也就没有抗菌功效了。所以,不建议把鱼腥草当作药物食用。<br> 况且鱼腥草作为药物使用时,主要是以口服液和颗粒剂形式,但仍然有一定副作用,比如咽干、胃灼感、心悸、手发抖等。所以服用此类药物,一定要咨询医生或执业药师。</h3> <h1><b><font color="#ed2308">流言:鱼腥草中含有毒物质马兜铃酸,吃了之后会造成肾损伤甚至致癌</font></b><br><br></h1><h3> 分析:假的。实际上鱼腥草里面没有马兜铃酸,而是马兜铃内酰胺,它们算是两种不同的物质。<br> 马兜铃酸,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对肾脏确实有损害。它是马兜铃属植物所含有的一种特殊成分。而这又关鱼腥草什么事呢?鱼腥草含有马兜铃内酰胺,它是马兜铃酸在肝脏中的代谢产物以及在自然界广泛独立存在的一种成分。<br> 但是呢,鱼腥草不属于马兜铃属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于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单纯从植物属性看,是不同目不同科不同属,这差的可不止一星半点,可类比成动物界“兔子和老虎”的区别。<br> 其实鱼腥草正式的中文名就是蕺菜,因民间常挖根食用,就有了“蕺儿根”的俗称,久而久之在西南地区方言的演变下就成了“折耳根”。</h3> <h1><b><font color="#ed2308">流言:听说有毒的马兜铃内酰胺Ⅰ就存在于鱼腥草里</font></b><br><br></h1><h3> 分析:假的。毒性最大的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Ⅰ这两种,鱼腥草都没发现。<br> 马兜铃内酰胺是一大类化合物的通称,部分确实有毒,其中马兜铃内酰胺Ⅰ为主要毒性成分,它是马兜铃酸Ⅰ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之一,参与了肾细胞毒性。<br> 也就是说,马兜铃酸和马兜铃内酰胺都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物质,而且并不是所有的马兜铃内酰胺都会损害肾脏。<br> 鱼腥草中分离出的马兜铃内酰胺AⅡ、 马兜铃内酰胺BⅡ、马兜铃内酰胺FⅠ,目前也只是体外细胞实验证明鱼腥草提取物中含有毒物质,对肝细胞的损伤大于肾细胞的细胞毒性。还需进一步采用体内实验等安全评价方法进一步评估。</h3> <h1><b><font color="#ed2308">流言:折耳根最好还是不要吃,有毒</font></b><br><br></h1><h3> 分析:假的,过于绝对。鱼腥草不是不能吃,只是说吃多少是一个安全的量,目前还没有确切数值。<br> 结合目前鱼腥草科研数据,总体认为有毒的证据强度还比较弱,基本不需要担心。鱼腥草中总马兜铃内酰胺的含量远低于毒性药材中马兜铃酸的含量。用马兜铃酸的药材临界剂换算,要达到中毒剂量,鲜鱼腥草的服用量为每天2.3~60kg。而我们知道,鱼腥草本身又不是日常主菜,一天也不至于吃四五斤,食用量本身也是很有限的。<br> 最直观的,即便是云贵川人们常年有吃鱼腥草的习惯,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过有关吃鱼腥草导致肾损伤中毒的案例。<br> 想吃就吃些,当季的时候,解解馋肯定是没问题的。不过像孕期、哺乳期处于特殊生理阶段,笔者觉得,谨慎起见,不建议食用。</h3> <h1><b><font color="#ed2308">结 论</font></b><br><br></h1><h3> 鱼腥草不含致癌的马兜铃酸,也不含有毒的马兜铃内酰胺Ⅰ,总体来说,它目前有毒的证据强度还较弱,偶尔吃吃,解解馋肯定是没问题的,但别指望食用它能起到消炎的作用,加热会破坏其抗炎成分。再者,鱼腥草作为药物的副作用也不可小觑,遵医嘱谨慎使用。</h3> <h1><b><font color="#ed2308">后续科普</font></b></h1><div><br></div><h3> 鱼腥草(拉丁学名:Houttuynia cordata Thunb.)是中国药典收录的草药,草药来源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季茎叶茂盛花穗多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 草药性状:茎呈扁圆柱形,扭曲,长20~35cm,直径0.2~0.3cm;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数条,节明显,下部节上有残存须根;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叶片卷折皱缩,展平后呈心形,长3~5cm,宽3~4.5cm;先端渐尖,全缘;上表面暗黄绿色至暗棕色,下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叶柄细长,基部与托叶合生成鞘状。穗状花序顶生,黄棕色。搓碎有鱼腥气味。 鱼腥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