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据古文化遗址考证,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其文字记录可上溯至隋唐。自公元872年建镇以来,镇址未变,明清古建筑群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完好。古镇水系四通八达,旧时为防范水匪偷袭,在直通镇区的主要河道上设置了可启闭的栅栏,故以东栅、西栅、南栅、北栅相称。</p><p class="ql-block"> 朝代更替来回,以车溪(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镇(即现在的西栅),东为青墩镇(即现在的东栅),始终分而治之,乌、青两镇分别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直至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隶属嘉兴的桐乡,至今。</p><p class="ql-block"> 1999年开始对江南水乡的古镇一一乌镇,实施了第一期保护和开发工程,简称“东栅景区”,于2001年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穿过“乌青毓秀”牌楼,经过兴华桥即可看见“修真观”,自古以来,修真观与苏州玄妙观、濮院翔云观并称为江南三大道观。正门上方挂有一特大算盘,下方书对联一副:人有千算 天则一算。</p> <p class="ql-block"> 位于修真观广场的“修真观戏台”上,一个半老徐娘,沉入在自己的世界里,细细缓缓地唱着,吴侬软语的越剧萦绕在广场上空。而戏台上的一副楹联更为有趣:“锣鼓一响,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p> <p class="ql-block"> 沿着河南岸前行,廊棚、美人靠、小桥、水阁迎面朴来。</p> <p class="ql-block"> 水阁是乌镇独具一格的建筑形式。</p><p class="ql-block"> 依河而建的民居,在临水的背后,以木柱或石柱立在河上,架上横梁,再在上面搁上木板,成为伸展在河道上的阁楼,可谓“人家尽枕河”。</p> <p class="ql-block"> 过桥即步入东栅大街,街道一旁古宅中的博物馆和纪念馆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 “宏源泰染坊”始创于宋元年间,系蓝印花布制作基地,蓝印花布俗称“石灰拷花布”、“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源于汉晋,发展于宋元,到了明清则达鼎盛时期。</p> <p class="ql-block"> “江南百床馆”是中国第一家专门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馆,原为赵家厅。望着这些江南精品中的明朝的架子床、清朝的拔步千工床以及罗汉床、小姐床等展品,不禁浮想联翩,这些床的背后不知藏着多少悲欢离合,儿女情长?不知道藏着多少阴晴圆缺,白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 “江南民俗风情馆”旧称金家厅,馆内展示了晚清至民国时期乌镇民间有关寿庆礼仪、婚嫁习俗和岁时节令等民俗。</p> <p class="ql-block"> “高公生糟坊”始建于明朝初年,糟坊为前店后坊式格局。其主打产品“三白酒”,以白水、白米、白面酿制而成,以酒味醇厚、入口柔绵、余香不绝而名声远扬。</p> <p class="ql-block"> “余榴梁钱币馆”</p> <p class="ql-block"> “立志书院”门口河埠上的“文昌阁”,书院与“文昌阁”之间,仅隔一条不宽的街道,建于同治十年(1871年)的“文昌阁”是“立志书院”的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 “立志书院”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由乌镇邑绅严辰创办,据说也是当年矛盾先生读书的地方,与矛盾故居相邻,现已辟为“矛盾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晴耕雨读”因馆内维护,暂停开放。否则可以走进《似水年华》中的古籍修补工作室,也许会回味出当时剧中的浪漫情怀。</p> <p class="ql-block"> 位于徐家厅的“江南木雕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步出东栅大街,在左面兴华桥上向西遥望,竟然就是南栅的应家桥和桥畔的“访卢阁”茶馆。</p> <p class="ql-block"> 在电视剧《似水年华》主要取景地的东栅,古朴的民居沿河两岸铺展,里面还住着许多当地人,既古朴又有生活气息。如能住进当地人开的民宿,卧室就建在水阁上,当上一回枕河人,听着涛声入梦,在梦一样的乌镇,去做一个不属于自己的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