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祖国的北疆,小兴安岭北麓黑龙江边,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这里就是我曾经插队落户的第二故乡黑龙江省嘉荫县朝阳镇。这里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要讲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中秋时节咋凉已寒,黑龙江边的茅草上已经挂上了白霜。清晨,顶着星星,迎着寒风,大队打鱼队的老乡们开始忙碌起来。因为在大江中一种神秘的生物正在逆流而上,悄悄地向我们嘉荫县江段游来。它就是江鱼中的珍品大马哈鱼。</p><p class="ql-block">大马哈鱼幼年从黑龙江顺水游向海洋,在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里长大至性成熟,每年中秋季节就逆水而上,游往黑龙江上游产卵。现在正是捕获大马哈鱼最佳季节。</p><p class="ql-block">听老乡们说,过去这里每年鱼多得一下网就可以捕获几十条。现在老毛子为了吃鱼子酱,在黑龙江下游拦了电网,使得这里马哈鱼的产量大幅下降。不过今年的渔汛还可以,晌午时分,渔船回来时,竟然捕获了十几条一、二十斤重的大马哈鱼。</p><p class="ql-block">大马哈鱼属鲑鱼科、又叫北鳟鱼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体侧扁,背腹外廓相对称,纺锤形。头长与体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颌骨后延至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喙状。上、下颌和犁骨皆有齿。眼在体轴线的下方,较大。背鳍居于体中央稍后。体侧有10-12条紫红色纵斑纹。</p> <p class="ql-block">两条十几斤重的大马哈鱼,送到了我们菜队的知青食堂。石队长说:“你们从大城市来,没见过这么大鱼吧。大队决定慰劳慰劳你们,让你们尝尝鲜。” 当时,我们27名上海知青插队于此。今天大家听说晚上有鱼吃心情都十分激动。下工后和部分老乡,一起来食堂看大马哈鱼。</p><p class="ql-block">杀鱼是在菜园子水井的木板井台上进行。用刀刮去鱼鳞,刨开肚子,像鱼肝油丸一样大小的大马哈鱼子从鱼腹中流淌了出来,足足有半脸盆。哇—-!大家都惊讶的叫了起来。切开的鱼肉,肉质呈金黄偏红色,和现在吃的三纹鱼差不多。把水桶吊在水井木轱辘的绳勾上,打上来的井水清纯透亮,冰凉刺骨,把一大盆鱼块洗得干干净净。</p> <p class="ql-block">按照东北老乡们的吃鱼方法,就是大锅炖鱼。在锅里放入适量的水,放花椒大料白酒,然后放入鱼块煮。这种做法,对于精于烹调的上海人来说显得太粗糙。最后按照知青们统一意见,做成上海味的熏鱼。</p><p class="ql-block">一大盆洗净的鱼块,放在食堂做馒头的面板上,新鲜的鱼肉散发着诱人的腥香,倒入本地的土酿白酒和酱油给鱼块上色腌制。又在一个小锅中烧制熏鱼的酱汁。当我们在调制的酱油汁里放入大量白糖时,在边上看的老乡们都大惊失色。放这么些糖在酱油里,咸的甜的放在一起还能吃吗?但我们胸有成竹,精心熬制我们上海版的酱汁,等待备用。</p><p class="ql-block">豆油在铁锅里加热开始冒出清烟,腌制好的鱼肉,慢慢放入沸腾的油中。一块块炸的金黄骨脆的鱼块,再放入浓稠的熏鱼酱料里,立刻发出让人垂涎欲滴的香味。啊—家乡的味道!每位知青都分到了一大块熏鱼,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我也拿起一块送进了嘴里,真是外脆里嫩,唇齿留香。甜美浓郁的酱汁,爆溢在口腔中,最后连骨头渣子也嚼碎咽了下去。</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里,这是一次山珍海味般的享受。全体知青都陶醉在上海过年的气氛中。大马哈鱼子,都不会做,最后送给了老乡。现在想想遗憾呐!</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故事,虽然讲的是过去。在静静的老年回忆中,往事都融化在心里。岁月已经流逝,脑海里却有一种默契,一遍遍的把记忆留在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