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婺源

海天一帆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到婺源。</p><p class="ql-block"> 提到婺源,人们总是将它的美和油菜花联系在一起,就如同它的黛瓦粉墙的徽派建筑一样。想来早在汤显祖时候的婺源,村头村尾就开满了油菜花。否则他就不会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了。可惜,几天前的一场大雨,花海变成了一片葱绿,于是只能想:少了一份灿烂,却多一份宁静。</p> <p class="ql-block">  被【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乡村之一的婺源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但它今日已经不再属于安徽。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何当年要把它划归江西?如同后来将徽州改为黄山市,尽管人们提出了这样那样的理由。不过王勃那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妙语尽管被后人用滥而沦于庸俗,但用于形容婺源仍然恰当。如若举例,比如理学先生朱熹,何况还有被称为“中国铁路之父”的詹天佑。</p> <p class="ql-block">  夜宿婺源清华镇。一夜的雨声滴答,这雨似落在心上,仿佛知你婉转的心事。清晨起来,河岸笼在雾气里,树影婆娑,倒映水中,予人一种浓淡相宜、清新脱俗的感觉。天空慢慢亮堂了,视线所及,炊烟在晨曦中袅袅升起,宛若水墨江南。于是打起精神,去感受那心仪已久的青翠原野、黛瓦粉墙。</p> <p class="ql-block">  到婺源自然要看建筑。婺源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以至于提到徽派建筑的风格标本时,就会想到婺源,尽管人们印象中安徽还有宏村、西递。但慢走细看,从李坑到晓起,从思溪到延村,再从清华镇到江湾镇,看看那些星罗棋布镶嵌在绿色原野里的建筑,那一座不是青瓦白墙?那一座不是马头山墙?亭台楼榭,那一座不是这里所特有的韵味呢?</p> <p class="ql-block">  悠闲地随意走进婺源众多的明清时期的的民居,一句“有堂皆设井,无宅不栽花”, 就将徽派民居的风格演绎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驻足细看,每家每户都有天井,种植些兰花、茉莉、昙花之类,清雅低调的香,径自弥漫在堂前屋后。每家每户似乎都极力修饰自家的黛瓦粉墙,使青白的颜色在视界里了然清晰。而当这些房子以一种随意的次序在河流水塘边排布开来的时候,衬着青草的绿色和房前屋后一片花黄的油时菜田,显得恬然而高雅。</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民居多呈青白色,且年代久远,足以令它们显得异常神气却又不失简朴。风格上每每又将一面坡的山墙起得很高,宛如一扇倾斜的房檐,一堵开着小窗的墙。这种异化后的视觉效果,总令人想起梵高的【星光下的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记得看过一本关于乡村建设的书,其中作者用不少笔墨论述村落文化。在我看来,其实村落文化很难说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文化,放在婺源,或许就是彼此间协调一致而又与外界的乡村借此相区别的一系列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走上江岭俯瞰四野,低云飘逸,空气清新。远处黛瓦粉墙的村落镶嵌在一片青翠中,古朴而静谧。想想几天前眼前的数万亩油菜地还是一片金黄,不禁有些遗憾。</p> <p class="ql-block">  婺源的众多乡村布局脱离不了“水绕山环”的格局,也许呆久了会产生审美疲劳。但如果不是真实地置身其间,人们难免会认为“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这样的诗句只是诗人们写出来的过于美化的应景之句。但是思源、晓起的风景就是如此的如诗如画。宛如江南题材的水墨画,梯田、溪流、古树、民居、小桥、牧童,一样都不会少。</p> <p class="ql-block">  程朱理学是婺源山水育人的骄傲,这里至今留存着朱熹的祖居,不仅仅是为了纪念一位生长于斯的学者,更是对朱子文化的肯定。自古以来,这里村人读书蔚然成风,如在李坑村里文人留下的作品还有29部之多。婺源也因此被称为“书乡”。</p> <p class="ql-block">  说实话,如今要找到婺源这样的乡村,在中国已经不太容易了,虽然那也只是及其简朴无华的乡村,只要有一些黛瓦粉墙的房子和村头每年春天按时开放的油菜花地就行。这大概也是我们每每想到乡村,心上生出许多惆怅的原因,尽管乡村如何的美好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遗憾之余想想,油菜也只是一种寻常的油料作物罢了,倘若没有农业上的经济价值,我们定也难以看到那么多金黄花朵一起绽放在大地上的景象。何况它也并不专美于某地,即便苦寒如青海湖畔,每年7月也可见到大片的油菜花开放,其盛况美景亦绝不下于婺源。</p><p class="ql-block"> 然而,可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