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后疫情时代,周围的人们掀起了狂热地旅游、渡假、避暑热潮。进入七月,又是一个难忍、难受、难耐的持续高温季节。小编借着暑假间隙于15日下午,同夫人相约新余几位同学分别驾驶三辆车从美丽的仙女湖畔奔向高速公路,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行程,来到上饶市铅山县,与上海几位同学相会于河口镇维也纳酒店;到达古镇已经是夕阳西下。</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一大早,因我们少部分人曾经去过灵山,所以兵分两路,上海的几位同学大部队攀登灵山,我们俩夫妻和另一位女同胞则直奔河囗镇明清古街游览观光。计划会师后直奔“望仙谷”,随后前往南昌的“后花园”奉新县“九仙汤”避暑。</p> <p class="ql-block"> 河口镇因坐落在信江和铅山河两河交汇之处而命名河口。河口镇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称。河口明清古街被省、市文物专家称为“江西第一古街”。2013年6月,河口明清古街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古街。2014年3月,河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人问:为什么河口被称为“万里茶道第一镇”?这是因为,</span>河红茶在河口码头装上大船起锚,由信江进入鄱阳湖,出湖口后经长江至汉口,经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到归化(今呼和浩特)进入蒙古,再横穿大沙漠和戈壁滩,经库伦(今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在俄国境内继续延伸到欧洲各国,整个商路达一万三千多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道”。</p> <p class="ql-block"> 河口浮桥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全名为“狮江利涉浮桥”。</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年间,成立了管理、修缮浮桥的社会公益机构“浮桥会”。由旅河口的五大会馆组成并管理浮桥,轮值时间是一会管一年,五年一轮转。</p><p class="ql-block"> 清乾嘉年间,河口码头数十处。鼎盛之时,每日过往货船达2000余艘,常有江面货船三日三夜近不了岸,“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舟楫夜泊,绕岸灯辉”。</p> <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古镇,历史悠久,名声显赫,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蒙俄万里茶道第一镇、江西明清四大名镇之一,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p> <p class="ql-block"> “一堡街”在镇的东北面。它东起二府堂,西至金家弄口,全长二百三十三米,宽四米半,因地处一堡而得名,与二堡、三堡两街连结成一条大街(即临河明清古街)。街道两边有福建、吉安、赣州三个会馆和真君殿庙,以及临河的官埠头。</p> <p class="ql-block"> 从城东的古街入口处算起,全长约两千五百多米。街道平均宽度约六米,街面多以长条青、麻石或鹅卵石铺成。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街道约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基本上保留了古商业街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九弄十三街,即严家弄、戴家弄、油篓弄、金家弄、五福弄、旧弄里、新弄里、石狗弄、小桥弄,和一堡街、二堡街、三堡街、棋盘街、棋杆街、一字街、郑家街、火爆(炮)街、半边街、工字街、天星街、新街、永庆街。</p><p class="ql-block"> 其实九弄十三街在这里只是表示街弄之多的意思,河口老城的街弄远不止这些。根据《河口镇志》上面就记载了河口“大小巷弄有四十七条”。四十七条巷弄加上一十三条街,恰好就是六十。</p> <p class="ql-block"> 沿河五里长的明清古街,古老而典雅;青石板路面上的道道车辙,记录下当年小镇的繁荣。沿着老街走,从这些老字号的商铺上还能依稀感受到当年古镇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 “福建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后毁于火,清同治八年(1869年)重建,是河口古镇14座会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河口镇是销售本地的纸、茶、铜、铁等产品的重要市镇,同时也是赣闽浙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与当时的苏、杭、松江以及南洋、日本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所以有人将之与当时的九省通衢的汉口相比,有“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之说。可以说,河口是一座明清商业建筑的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二堡街”坐落在明清古街的中段。它东起金家弄口,西至复兴路口,全长七百三十米,宽四米半。此街两边全是店面,从明清至建国前后,为河口最繁华的闹市区。</p> <p class="ql-block"> “吉生祥药号”兴建于民国初年,是河口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股东有蔡秋轩,蔡芝田等人。</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古街最贵的门面,精雕细琢。单单是雕刻精美的门面就花费5000银元,历时三年才完工。</p> <p class="ql-block"> 据传说,铅山有“三宝铜、连四纸、河红茶”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河口镇仍然保留着当年古镇“九弄十三街”的格局和风貌,只是部分老屋已经破损,仍在修复中。沿街的店面多采用木、砖、石三雕或彩画等装饰,并悬挂牌匾,以招徕顾客。</p> <p class="ql-block"> “大清邮政”设立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隶属九江邮政总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此增设电报支店,翌年改电报局,归武汉交通邮政司和省电报局双重管理。</p> <p class="ql-block"> “五福弄”是个有故事的小弄,弄口的“尖兵书店”是河口在抗日战争时期开业的一家书店。表面上与其他书店一样,其实是国民党中统组织驻河口特务机构,属中统局江西省党部统计局领导。</p> <p class="ql-block">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慢步在这往日热闹繁华,如今人烟稀少的街巷,我突然想起毛阿敏唱的一首歌曲《历史的天空》。歌曲唱到: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p> <p class="ql-block"> 当我来到一个门面不太起眼的“河记茶荘”,打算拍张照片就转向另一个目标。转眼间发现室内不一般。据主人介绍:我在这里经营红茶生意多年了。我们河口的“河红茶”是中国红茶鼻祖,在明万历年间即为国内著名红茶。那时候,古镇茶行林立,全国各地茶商云集于此。晋商把武夷山南麓的下梅村作为茶叶集散地,再通过肩挑马驼翻越武夷山运送到河口镇。北麓各县的茶叶也全部集中于河口镇加工制成红茶,统一名称叫做“河红”。</p> <p class="ql-block"> 临河老街,临信江东西走向,这些店屋,南北相向,均为两层砖木结构,有的进深达数十米。房屋之间有1米多宽的通道,将房屋分隔开来。</p> <p class="ql-block"> “恒孚煤油栈”民国时期河口专营煤油的商店,老板罗寿益,河口、石塘两地的大纸商,古石牌匾“恒孚煤油栈”为清末民初上海大书法家唐驼题。</p> <p class="ql-block"> “世界书局”是上海世界书局在河口的分店,该书店曾在土地革命时期资助过红军办报。</p> <p class="ql-block"> “三堡街”在镇的西面。它东起复兴路口,西至半边街尾水文站,全长约三百五十余米,宽四米左右。此街棋盘街段为青石路面,其余为鹅卵石路面。因为处在临河明清古街的三堡,所以被称作三堡街。此街以前多是些锅炉、铁器、粮食等小店。</p> <p class="ql-block"> 古镇蜿蜓着一条小河叫惠济河,相传是明朝宰相费宏退隐故里时主持开挖的人工河。吊脚楼的吊脚用石头砌成。</p> <p class="ql-block"> 位于街口的药店“金利合”,砖石结构的正立于街上。“金利合”药铺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西方宗教建筑造型,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西合璧之作。 </p><p class="ql-block">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红军医院院长傅连璋慕名来金利合采购药品。当时谁也不敢与红军做生意,老板何柱成说:药者仁者之心,既然有人求药,那有拒之门外之理。为运输方便,金利合动用三十多名雇工把松散的药材制成丸、膏、丹,源源不断供应中央苏区和红军赣东北根据地,全年销量达三十多万斤。</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傅连璋担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念起金利合的功德,便把老板何柱成的部分后人接入北京居住和工作。青石额匾“金利合”嵌入二层正中,边框镂雕;上方又嵌一直径约三尺的圆形镂雕。</p> <p class="ql-block"> “朱怡丰绸布庄”是徽商经营的一家大商号。它建于清朝末年,业主朱大献为皖南茶商巨子,经营很有特色。在河口首开明码标价,原商号门前刻有“真不二价,童叟无欺”匾。</p> <p class="ql-block"> “三慧堂”既是闻慧、思慧、修慧的意识。</p> <p class="ql-block"> 这栋建筑里设有中国百货公司江西省铅山县门市部;中国食品公司江西省铅山县公司。</p><p class="ql-block"> 备注:部分文字来源于百度和《河口镇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