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

海春居士

寒山寺位于苏州阀门外的枫桥镇,始建于六朝时期的梁天监年间(502—519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代贞观年间,因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从天台山来到塔院,于是更名为“寒山寺”。 寒山寺的山门坐东朝西。因为隋代古运河正位于寒山寺的西边,加之苏州又是水乡,唐宋之际,水上交通日益发展和繁忙,为便于路过的商人、船民、农民、信徒乘船来此朝拜进香,故而庙门坐东朝西。 寒山寺在历史上曾五次毁于火灾。破坏最严重的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军与太平军交战,一把大火,将古寺楼阁化为尘埃,除诗碑外无复留存。 现在的寒山寺是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重建的,宣统二年(1910年)又加修缮,重建大殿,一时成为吴中名刹。 说到寒山寺,世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著名诗篇《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当年张继进京考试名落孙山,归途中夜泊枫桥,写下的千古绝唱。 当年,寒山寺的钟声使张继消除了烦恼,继续寒窗苦读,后来再次赴京应试,终于得中了进士。因而,在世人的心中寒山寺的钟声能消除人们心中的烦恼,启迪心灵的智慧,寄托幸福的期望,是一种吉祥的预兆。 相传张继诗中所涉及的那口钟,后来历经沧桑,于明朝末年流入日本。清末,日本的山田寒山先生四处探寻,欲将此钟归还,但终无下落,便募捐集资,在日本明治38年(1906年)由小林诚等一批工匠精心铸成一对青铜钟,一口留在日本观山寺,一口送来苏州寒山寺,在中日民间文化交流史册中写下了美好的一页。 对寺庙来说,一般都是“晨钟暮鼓”,而寒山寺却有半夜鸣钟的习俗,称之为“定夜钟”。 1979年,苏州举办了首届除夕寒山寺听钟声活动,这些年来已有数万海内外游人来寒山寺聆听夜半钟声。 山门前的照壁,黄墙上“寒山寺”三个大字,是由浙江东湖名土陶浚宣所写,字体古朴苍劲,给历经千年风霜的古刹增添了庄重感。 从侧翼照壁上的《寒山寺全景图》就可看出,寒山寺现存主要建筑和古迹有:大雄宝殿、庑殿、藏经楼、寒山拾得塑像、碑廊、钟楼和枫江楼等。 侧翼另一照壁上书有“和合祖庭”四个大字。 《古寒山寺》匾额,是清末江苏巡抚程德全的手笔。 进入山门,迎面佛龛中是慈颜常笑、袒胸露腹的弥勒佛坐像。弥勒佛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接班人,所以也叫未来佛。 弥勒佛坐像背面是韦驮菩萨的威武立像。 两侧是四大天王。 穿过山门,我们来到了寒山寺的主庭园,园内青松挺拔,回廊曲折通幽。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 左侧的花坛两面嵌有两块石刻,一为明代崇祯年间刻的“寒拾遗踪”。 另一为程德全写的“妙利宗风”。妙利指的是初建时的寺名“妙利普明塔院”。这两块石刻概括了寒山寺的历史渊源。 左侧是罗汉堂。 《罗汉堂》匾额是茗山法师所题。 罗汉堂中央矗立着一尊于1995年落成的观音铜像,高2.5米,重1.5吨,是由日本宗教画院、日本禅宗画家协会赠送的。 罗汉堂中供奉着清代留下的香樟木雕成的镀金五百罗汉。 大雄宝殿前的汉白玉栏杆,全长34.50米,采用莲花宝座和海棠的图案。 围栏内立有驮在赑屃背上的佛像碑,碑上刻着唐德宗年间《释迦牟尼佛说法图》。 正门前的铁香炉上铸有“大化陶熔”四字,意为佛的教化可以造就信徒成为大器。大殿前的一对石柱,称为“露盘”,是和尚就餐前放饭盛水,以供所谓饿鬼食用的器具。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释迎牟尼佛木雕像,左边长者为迦叶,右边年轻的叫阿难,他们是如来的得力弟子。 佛祖逝世后,迦叶在灵鹫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的第一次集会,阿难是佛祖的从弟,聪明有智慧,擅长记忆,跟随佛祖25年,把佛祖生前的讲经说法都写在贝叶树的叶子上,成了佛经。1924年“戊戌变法”改良家康有为参拜寒山寺,曾写了一副“真经书贝叶,法果证菩提”的对联,点出了佛经的历史,墨宝现珍藏在寒山寺枫江楼里,成为寒山寺重要文物。 大殿两侧沿墙分列着明代时从山西五台山请来的铁铸十八罗汉金身坐像。 释迪牟尼佛像背后东墙上嵌有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罗聘所画的寒山、拾得石刻。寒山右手指地,拾得担胸笑颜,画面上还有讲述寒山、拾得劝人和好欢颜的诗篇:“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 大雄宝殿右边是名闻遐迩的听“夜半钟声”的钟楼,钟楼前立有一块“听钟石”。 普明宝塔位于大雄宝殿左前方,是寒山寺的标志,金碧辉煌,宏伟庄重。 寒山寺几经火焚,普明塔也遭三毁,然僧人建塔之志始终不灭。1984年,性空法师(方丈)发下宏愿:要重建寒山寺早已湮没的佛塔,为此奔走呼吁、会商筹划募建,前后达六年之久。此举得到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的首肯和支持。 普明宝塔重建工程于1993年3月开工,历经三年、耗资千万元,巍巍宝塔终于唐风重现。 塔内供奉着四面佛。 塔台的四周置有居士捐赠的铜狮子,神态各异,十分精美。 普明宝塔北面是坐北朝南的法堂。 法堂正面。 法堂前池水环绕,水面上露台凌空。 法堂内供有三尊铜像。正中为唐代高僧玄奘,他于629年去西天取经,645年返回长安,翻译了大量的佛经,还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在《西游记》里,他是孙悟空的师傅唐僧,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形象。 右侧是唐代高僧鉴真,他五次东渡日本失败,第六次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于753年在苏州张家港黄泅浦起航,这次历尽千辛万苦,成功抵达日本,传播佛教、建筑、雕刻、农业、文学、医学、书法等知识和技术,被誉为日本律宗始祖。763年,76岁的鉴真在奈良后招提寺病逝。 左侧还供奉着日本高僧空海的铜像,804年,他随日本遣唐使来华,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抵苏州,二十三日乘船到枫桥参拜寒山寺,最后到达唐京城长安,学习佛学、诗文、绘画等,三年后回国成为日本真言宗密教创始人,被誉为“日本的鉴真大师”。 法堂前的小桥旁设有专门的观鱼台。 法堂斜对面是碑廊。 寒山寺的碑刻素来闻名中外,其中最著名的首推《枫桥夜泊》诗碑,有“一诗七碑”之说。 第一块诗碑是北宋宰相王珪书刻,此碑早年失传,现碑是集王珪字迹而成,被称为“张继诗第一石”,立于枫桥夜泊处。 <div>第二块碑是明代文微明所写,现展示在碑廊中的是遭火灾后仅存不到10个字的一块残碑。</div> 第三块碑是清代俞樾的书碑,现完好地陈列在碑廊内。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枫桥夜泊》条幅就是俞樾书碑的拓本。 第四块碑是与唐代张继同姓同名的国民党元老张继于1947年12月14日书写的。张继写好此碑,想不到第二天便碎然逝世,这幅墨迹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绝笔了。 第五块碑是李大钊的书刻,现立于寒山别院松茂亭内。 第六块碑是当代书画大家刘海粟的作品。1981年冬,时年86岁高龄的画家把自己关在房内约5个小时,用整个身心完成了一件力作——行草《枫桥夜泊》。刘老完成这件作品后病倒了多天,但他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认为不亚于俞樾所书。根据刘老生前愿望,这块碑于1994年镌刻完成后置于寒山寺碑廊内。 第七块碑是由革命前辈陈云所书(原件是其82岁时赠给评弹名家刘韵若的),1998年新收于“枫桥诗碑廊”。 古碑廊廊壁上有很多石雕佛像。 《圣旨》石雕。 古碑廊南侧有一座“御碑亭”,内立雍正为《寒山子诗集》所作的序文御碑一块,碑是在宣统三年江苏巡抚程德全勒石。 寒山禅房。 方丈书斋。 寒山寺佛教图书馆。 塔院南墙东西两隅,各建两层仿唐式角楼一座。 藏经楼位于大雄宝殿正前方,楼中秘藏珍贵佛经、书籍共7300多卷。 藏经楼屋脊上雕饰着《西游记》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而归的形象,恰与藏经楼的含义契合。 寒拾殿位于藏经楼内。 《寒拾殿》匾额为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所写。 寒拾殿内,一座巨大的莲花座盘上,有两尊袒胸露乳、蓬头赤足的塑像。两手一上一下、手拿方桂圆口净瓶的是寒山。左手持腰带、右手持一枝荷花的是拾得。 寒山、拾得都是唐代诗僧。寒山曾隐居浙江天台寒岩,自号“寒山子”,他善于作诗,人称诗僧,其诗内容有释道思想,语言通俗,把深奥的佛学玄理用浅显的文字表达出来,有《寒山子诗集》流传于世。拾得原是个孤儿,被大台国清寺高僧车于在赤城山道上抬得收养为僧,故名拾得。在《全唐诗》中收有寒山诗一卷,共有303首,收拾得诗一卷,共50来首。 据说寒山、拾得本是七世冤家,经丰干禅师点化,终于和好,朝夕相处,亲密无间。他们三人经常聚会谈禅,寒山、拾得以友善而齐名。你看他俩一持荷花,一捧净瓶,一“荷”一“瓶”,其谐音就为“和”“平”了。意为和和气气,平平安安,百年好合。 寒山、拾得有一段对话值得我们品味。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日: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清代雍正皇帝曾敕封寒山为“和圣”,抬得为“合圣”。所以民间讲的和、合二仙,就是指寒山、拾得。 寒拾泉。相传,这是寒山拾得在此“缚峁以居”时挖的井。寺僧曾长期饮用这口古井的水,并用井水向过往路人施舍茶水。为纪念寒山拾得,後人称此井为”寒拾泉”。 “观音峰”是一尊高达7米、重约35吨的灵璧石峰。 这尊稀有的天然灵璧石峰是由吴江静思园主人陈金根早年从安徽用重金购得后慷慨捐赠给寒山寺的。 枫江楼上下两层,飞檐斗角。旧时的枫江楼早在百年之前就已坍塌,现在的这座枫江楼是1954年从苏州城里修仙巷宋宅移建于此。因楼的底层南部比一般厅堂少用两根楹柱,而在大殿前檐处换上了两个雕刻精细的木质花篮,又名“花篮楼”。 枫江楼旁是“常乐池”。 常乐池周边点缀着太湖石。 池中锦鲤畅游。 池上有两座小桥,一为三曲桥,一为香花桥,无不彰显着苏州园林的风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