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之殇·唐山大地震47周年祭——黎雨影像摄影作品辑(90)

黎雨影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创意、摄影、编辑:黎雨影像(李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图片、文字资料来源: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唐山博物馆、唐山工业展览馆</span></p> <p class="ql-block">  转眼间,那场惊天动地,惨绝人寰的唐山大地震,已经过去47年了。47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瞬间,但对人生来说,却是悠悠多半生。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吾辈虽然已经走进“古稀”行列,但那场灾害的惨烈场面和与死神抗争自救互救的感人情景却一直铭记在心。</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使百年之城瞬间夷为平地,24万人震亡,16万人重伤...... 然而,唐山人却没有一蹶不振,幸存者们从废墟中爬了出来,站了起来,集合在一起抢救亲人,成为第一支抗震救灾力量。他们在全国人民和10万解放军的支援下,奋力抗争,使城市迅速从废墟上站立起来,恢复了生机。经过十年重建、十年振兴、二十年快速发展,四十七年的艰苦奋斗,一座崭新的现代化城市重新屹立在冀东大地渤海之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人间奇迹。</p><p class="ql-block"> 地震灾害令人心痛,城市新生令人欣慰。在唐山大地震47周年之际,为震亡亲人献上一份哀思,为参加过抗震救灾的人民子弟兵和医护人员献上一份谢意,为在抗震救灾和城市重建、振兴和发展做出贡献的人们表示一份崇高的敬意。也祝愿大家,吸取教训,敬畏自然,珍爱生命,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胜利前行。</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遗址公园雕塑</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博物馆浮雕</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遗址公园雕塑</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地震博物馆雕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悠悠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  唐山历史悠久。距今4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便在唐山大地上“依山而居,近水而栖”了。在滦河、陡河、还乡河沿岸附近的上坡洞穴里,使用打制石器,以兽皮、树叶裹体,过着采集和渔猎的原始生活。</p><p class="ql-block"> 距今大约7000多年前 ,先民们经过漫长的摸索,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从使用打制石器过渡到使用磨制石器的阶段,简单、粗糙的工具变得细致、精美。同时出现了农业、家畜饲养业,学会了制陶,开始了定居生活。</p><p class="ql-block"> 夏商时期,唐山地区存在着“终北国”、“令支国”、“孤竹国”等方国。到了战国时期,唐山地区属燕国领域。先民们在唐山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劳作,创造了历史文明......</p><p class="ql-block"> 到了唐代便有了唐山。 “唐山”原为山名,即现在的大城山。“唐山”的传说有二。其一,唐太宗李世民帅军东征期间,经过唐山境内时,随军出征的爱妃曹妃在此病逝,李世民思念之下,赐山为唐姓,唐山由此而得名。其二,后唐李嗣源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p><p class="ql-block"> 在唐山大地震47周年之际,让我们首先向曾在唐山大地上繁衍生息,开垦劳作,创造历史文明的先人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爪村遗址 位于迁安城南的漂河岸边,是唐山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距今约有4万年。</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先民们生活场景(模拟)</p> <p class="ql-block">🔺东寨遗址 位于迁西县罗屯乡东寨村,是唐山目前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距今7000多年。</p> <p class="ql-block">🔺封山遗址 位于迁安建昌镇前窝子村500米高台地上,属于夏商时期文化遗址。</p> <p class="ql-block">🔺制陶场景(模拟) 背景是在迁安、迁西出土距今5000至7000年的陶器。前景是制陶场景。</p> <p class="ql-block">🔺贺家山造址 位于迁西县城东罗屯镇长岭封村北,属商周代中早期遗址,对研究商代孤竹国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采薇图(复制品) 宋·李唐绘,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孤竹国伯夷、叔齐兄弟二人“让国”和“不食周粟”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工业摇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洋务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  18世纪到19世纪,世界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西方列强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入侵中国,震撼清廷,洋务运动兴起。唐山,这座不为人知的北方小村落——乔屯镇,迎来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中国近代文明的曙光在这里升起。洋务运动,又称晚淸自教运动、自强运动。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淸洋务派所进行的这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自教运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  开平矿务局的创办。现在的开滦矿务局的前身是开平矿务局。1878年,李鸿章、唐廷枢为解决中国近代工业及北洋水师能源问题,创建了开平矿务局,使用机械化采煤,被誉为中国第一佳矿——唐山矿。唐山以此为起点,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工业重镇。开平矿务局于1881年投产,煤矿矿界约30平方华里,1898年时产量达到730000吨,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燃料,从此煤炭无需进口。</p> <p class="ql-block">🔺清末开平古城</p> <p class="ql-block">🔺运煤河南端闫庄老闸口</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股票——开平矿务局股份票</p> <p class="ql-block">🔺滦州马家沟矿早期使用的机车</p> <p class="ql-block">🔺1909年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创办的赵各庄矿</p> <p class="ql-block">🔺1908年初建时的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马家沟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胥铁路</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1879年,在李鸿章的默许下,开平矿务局委派工程师英国人英达修建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庄),全长9.7公里,于1881年11月8日正式通车。唐胥铁路是中国真正成功保存下来并加以实际应用的第一条铁路,揭开了中国自主修建铁路的序幕。</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家铁路工厂——胥各庄修车厂。1881年,开平矿务局在胥各庄创办了中国第一家铁路工厂——胥各庄修车厂。1884年工厂搬至唐山西马路,改名为唐山修车厂,即中车集团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前身。1886年,唐山修车厂被开平铁路公司收购。1907年,工厂改称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从创始到1932年,该厂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中国第一辆货车、第一辆客车京张铁路系列机车车辆、中国第一辆铁路邮政车、中国第一辆钢质外皮餐车等。</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辆蒸汽机车——“龙号”机车。1881年,胥各庄修车厂制造了一台小型蒸汽机车,因中国工人在其两侧各刻了一条龙形图案,被称为“龙号”机车。这是中国最早的铁路机车。</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座火车站。1882年中国第一座火车站——唐山火车站建成并投入运营。车站位于唐胥铁路的起点,对唐山经济发展尤其是煤炭运输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唐山大地震及京山铁路改线诸多原因,唐山火车站几经迁建。目前,日伪时期的老站房还得以保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中国第一座铁路大桥——滦河大桥。建桥先后由英、日、德工程师承建,但因河水流急、淤泥厚均告失败。詹天佑临危受命,对河底情况进行周密测量之后决定改变桩址,采用中国传统方法,以中国的潜水员潜入河底,配以机械操作,成功建成了滦河大桥,长了中国人的志气。</span></p> <p class="ql-block">🔺唐胥铁路上的“中国铁路起点”石碑</p> <p class="ql-block">🔺《近代交通史全编》第16期关于唐胥铁路修建的书影</p> <p class="ql-block">🔺龙号机车车身的龙形图案</p> <p class="ql-block">🔺1881年唐山火车站旧址</p> <p class="ql-block">🔺1888年10月李鸿章及其同僚在唐山站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1905年唐山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1947年唐山老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20世纪20年代唐山火车站天桥</p> <p class="ql-block">🔺詹天佑(1861—1919)广东南海县人,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p> <p class="ql-block">🔺1894年建成的滦河大桥和詹天佑</p> <p class="ql-block">🔺唐山建造的火车通过滦河大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启新水泥</span></p> <p class="ql-block">  启新水泥厂的建立。1889年,唐廷枢创办唐山细棉土厂。1907年,唐山细棉土厂更名为“唐山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水泥商标定位“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自1906年始,马牌水泥垄断产销11年之久,享誉海内外。到1919年,启新水泥销售量占全国总量的92.02 %,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水泥厂。</p><p class="ql-block"> 启新水泥厂是中国第一家民族水泥企业。中国第一台干法旋窑在这里点火,中国第一桶机制水泥在这里诞生。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水泥工业的诞生和我国百年水泥工业史的开端,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启新水泥厂跨越三个世纪,2011年迁出主城区,原址上建成“中国水泥工业博物馆”,填补了我国作为世界第一水泥生产大国在水泥工业历史研究和传播方面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桶水泥</p> <p class="ql-block">🔺1915年启新水泥获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头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山钢铁</span></p> <p class="ql-block">  唐山钢铁——近代华北第一炉钢。1921年,启新水泥厂从德国引进一座0.5吨电力炼钢炉。1925年9月试产出钢,被称为“华北第一炉钢”,钢铁星火在唐山点亮。</p><p class="ql-block"> 日伪期间的1943年4月,日本纺织株式会社筹资,以华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名义,在唐山市城子庄陡河东岸置地兴建“唐山制钢所”(今唐钢前身),其机构包括制钢株式会社(今唐钢)、制铁株式会社(今唐钢炼铁南区)以及华北炉材株式会社(原唐钢古冶耐火材料厂),1944年至1945年间陆续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 1946年,唐山制钢株式会社改称“华北钢铁有限公司唐山制钢厂”,跻身华北钢铁公司四大制钢厂之一。其7吨电炉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电炉。</p> <p class="ql-block">🔺1908年初建时的北洋马家沟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山电力</span></p> <p class="ql-block">  1894年,唐山开始用电照明,成为中国最早发电用电的城市之一。开平矿务局、唐山启新水泥厂自备发电厂的兴起促进了唐山公用电力照明的发展。1906年,开平矿务局建立中国最早的火力发电厂——唐山矿发电厂、林西发电厂。同年,唐山水泥厂建立车间。1909年,唐山各电厂装机容量达到7500瓦,而到1911年全国总装机容量不过27000瓦。1914年,实业家周学熙等人集资兴建华记唐山电力厂,供应唐山市区照明。1941年,华北电业建立唐山市第一家公用电力企业——唐山发电所(唐山发电厂前身),正式向全市供电。</p> <p class="ql-block">🔺1944年10月,唐山发电所15000千瓦机组(2号)投产,向塘沽送电,京津唐电力网形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山陶瓷</span></p> <p class="ql-block">  唐山陶瓷始于明初,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明初,山西介休、山东枣庄等地的移民陆续迁至陡河东岸、弯道山一带,给唐山带来了陶瓷生产技艺。人们在此建窑烧制缸、盆等陶器,逐步形成了唐山的“东缸窑”和“西缸窑”。移民而来的“田、范、秦、常”四大家族为唐山瓷业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之后,秦家陶冶更渐起色,明嘉靖年间创办“陶成局”,多为土法烧制的缸盆等粗瓷产品。清末洋务运动的兴起,开平矿务局的创建为唐山瓷业的发展带来契机。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唐山陶瓷在国内最早引进国外机械化制瓷设备。1924年启新瓷厂生产出中国第一件机制卫生瓷,唐山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瓷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唐山陶瓷得到重大发展,产品大量销售到国内外,唐山赢得了“北方瓷都”的盛誉。</p> <p class="ql-block">🔺采用厂景还原的方式,展示1924年生产出中国第一件卫生瓷——水槽的诞生过程</p> <p class="ql-block">🔺1924年启新瓷厂生产出中国第一件机制卫生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山教育</span></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唐山的近代教育从职业教育、职工子女教育开始,逐步形成了小学、中学、大学完备的教育体系。</p><p class="ql-block"> 1881年,开平矿务局创办采矿和煤质化验培训学校。1902年,创办唐山华英小学。1919年7月,创办马家沟小学。1911年,仁爱孤儿院成立,后发展成为培仁女子小学、培仁女子中学。1927年10月,开滦矿务局在马家沟创办开滦中学。1928年,永平府中学堂从卢龙先迁至唐山,1942年更名为河北省立唐山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 唐山交通大学 。唐山交通大学是我国近代史上办学追早、驰名中外的高等学府之一。1896年,唐山交通大学的前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当时山海关属唐山)创立,1905年迁至唐山,1921年合并改组为交通大学,先后更名为“唐山交通大学”、“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中国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等。1916年,在中华民国教育部举办的全国71所专门以上学校作业成绩展览会上,该校以优异成绩荣获全国第一名,获教育总长范源濂颁匾额一方“竢实扬华”。唐山交通大学人才辈出,先后培养出了以茅以升、竺可祯等80余名院士,曾被誉为“东方康奈尔”。 </p><p class="ql-block"> 1937年,侵华战争爆发,从此交大师生开始了艰苦漫长的流亡之路。先后到达湘潭、衡阳、桂林、柳州、河池、平越等地。交大回迁唐山之路受开滦煤矿采掘影响,1958年在甘肃兰州选址谋迁。为了支援三线建设,国务院1964年决定将学院迁至四川峨眉县,1971年正式迁至四川,1972年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交通大学唐山学校校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山医疗</span></p> <p class="ql-block">  唐山的医疗事业随着唐山的近代工业的发展而发展。1892开平矿务局创办唐山矿井医疗所。1990年唐山矿井医疗所扩建成唐山华人医院、1909年7月,滦州矿务局在马家沟建立医院。1912年,唐山中华医院更名开滦医院,1926年改为开滦总医院开滦医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十所医院之一。到948年12月,唐山共有6所规模较大的医院及15所私人医院和诊所。</p> <p class="ql-block">🔺开滦高级员司医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唐山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最有代表性的是唐山皮影、评剧、乐亭大鼓,它们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冀东三枝花”争奇斗艳,体现了唐山地域文化的韵味和内涵。</p> <p class="ql-block">  唐山皮影。明万历年间滦州秀才黄素志试不第,远去关外。漂泊生涯磨去了黄秀才仕途之心,却成就了他创作影戏的艺术夙愿。饱学诗书,熟读经卷,为他提供了创作脚本,精通绘画,擅长雕刻,使他把故事转化为一个个精致的纸人儿。怀才不遇的黄秀才永远被故乡人传颂,代代不衰。唐山皮影,又名冀东皮影,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发源于河北滦州,盛行于乐亭,固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道具影人是用驴皮镂刻着色而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唐山皮影,诞生以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产生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和演员,可考的传统剧目有280余出。1963年应邀赴京演出,原文联主席郭沫若、中宣部副部长周扬、文史馆长溥仪观看了演出,并给与高度评价。</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发行的唐山皮影唱盘</p> <p class="ql-block">  评剧。评剧起源于说唱艺术莲花落。20世纪初期在彩扮莲花落的基础上,宝坻、香河、蓟县等地形成了西路莲花落,冀东一带形成了以成兆才为代表的东路莲花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成兆才、任连会等评剧先驱,在滦县吴家坨组成“京东庆春班”。1909年4月22日,坐落在小山的永盛茶园开业,以成兆才、任连会、金菊花为首的“京东庆春平腔梆子班”在此演出,获得成功。后改“平腔梆子”为“评剧”,取“评古论今”之意,评剧之名由此而来。评剧是我国有较大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成兆才手稿</p> <p class="ql-block">🔺吴家坨——“京东庆春班”创办地</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在全国文代会上会见小白玉霜</p> <p class="ql-block">🔺模拟的评剧演出现场</p> <p class="ql-block">  乐亭大鼓。乐亭大鼓是由木板大鼓演变而成,距今约有200年的历史。清初,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后逐步演变成“乐亭腔”。又经过进一步改革提高,约在清乾嘉年间初步形成乐亭大鼓雏形。道光三十年(1850年)乐亭城南大皇粮庄头崔佑文进京供奉,带温荣入恭王府献艺,深得王爷喜欢,当即封顶子赐座,并赐名“乐亭大鼓”。经过长期的发展,乐亭大鼓剧目由原来的几十个短篇,又产生了不少中篇、长篇书目,其短篇书目也增加到一百几十个。乐亭县先后被河北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曲艺——大鼓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曲艺)”。</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初期乐亭大鼓演唱场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震前重镇</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百年的沧海桑田,尤其是解放后,唐山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到1975年,唐山总人口557万,其中市区人口120万,市区建筑面积66平方千米,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陶瓷、纺织等轻工业为辅,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都较为发达的现代工业城市</p> <p class="ql-block">🔺1976年的唐山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1976年的唐山文化宫外景</p> <p class="ql-block">🔺1976年的开滦唐山矿</p> <p class="ql-block">🔺1976年的唐山钢铁公司炼铁厂</p> <p class="ql-block">🔺1976年的唐山机车车辆厂</p> <p class="ql-block">🔺震前的唐山市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大地之殇</span></p> <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一场7.8级毁灭性大地震降临具有百年历史拥有百万人口的重工业城市——唐山。顷刻间,唐山山崩地裂,房倒屋塌,人员伤亡惨重。当日18时45分在滦县又发生7.1级强余震,景况愈加悲惨。大地震使极震区各类建筑物普遍倒塌,民用建筑倒塌损坏94.6%。唐山地区几十处古代建筑,大多遭到破坏;唐山市居住建筑面积894.1万平方米,其中97.25%遭到惨重破坏;各种工业建筑倒塌70-80%;大面积农田被毁,灌溉系统淤塞,全市6万多眼机井、5.5万台农机具、4800多千米农业用电线路遭到破坏;通往北京、天津、沈阳的铁路全部中断;有11条公路遭到破坏,总长度为228千米;地震造成铁轨弯曲、桥梁塌落、运行中的火车出轨;铁路、公路桥梁严重受损,破坏率分别为24%和55%;公共设施受害严重,全市供水中断,36座变电站34座受到损坏,邮电通信设施遭巨大破坏,城市功能陷入瘫痪;地震中,共有242419人丧生,164581人受重伤,轻伤36万余人,7218户家庭全家震亡,家庭解体达15000多户,造成孤老1850人,孤儿4202人。地震同时给人们的心理世界造成严重创伤构成巨大而无形的灾害。</p><p class="ql-block"> 唐山大地震,损害之巨大,情景之惨烈,大地之殇!</p> <p class="ql-block">🔺唐山市路南区位于地震中心,所有建筑几乎全部倒塌</p> <p class="ql-block">🔺路南地震中心民房震毁场景</p> <p class="ql-block">🔺路南地震中心民房震毁场景</p> <p class="ql-block">🔺震后区民区残景</p> <p class="ql-block">🔺震毁的楼房</p> <p class="ql-block">🔺受灾的群众</p> <p class="ql-block">🔺震后的小山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震毁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华新纺织厂布机车间厂房落顶</p> <p class="ql-block">🔺震毁的唐山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震后的理工学院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震后的启新水泥厂</p> <p class="ql-block">🔺京山线蓟运河下行桥铁轨弯曲变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自救互救</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一支救援队伍。唐山大地震发生在凌晨,据有关资料推算,当时市区近70万居民中,约有63万人被倒塌的房屋支架、房盖、楼板、乱砖碎石所砸、压、埋。幸免于难的人们从废墟中挣脱出来后,在第一时间构成了自救互救的有生力量,他们在缺少工具的情况下,用双手扒开砖石瓦砾,用肩膀扛起沉重的断柱残梁,迅速投入到抢救生命的战斗中,这些自发或有组织抢险救灾人员,人自为战、楼自为战、街自为战、厂自为战......整个震区迅速形成了立体交叉抢救生命的战场。28日上午,约有20万人的救生大军遍布市区的每座楼房,每条街道,每个工矿企业、机关、学校。在震后20多个小时里,全市约有45万人通过自救和互救而脱险。开滦许多旷工在震后第一时间赶到单位展开救援,且坚持半月不放弃抢救生命,创造了万名被困井下工人胜利获救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面对大灾,唐山的幸存者们公而忘私,携手抗难,展现出来的是人性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赵各庄矿5名矿工震后15天脱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举国救援</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地震发生后,幸存者或通过电台、电话向上级报告;或架飞机、乘汽车赶往北京汇报,将唐山大地震的准确消息报告党中央。</p><p class="ql-block"> 党中央、国务院对唐山灾区极为关怀,毛泽东作出“尽快去唐山灾区慰问、安置好灾民生活”的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精心有效地组织和指挥,逐级成立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解放军大部队急赴灾区,成为抗震救灾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7月28日上午,党中央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国务院设抗震救灾办公室。各级救灾单位领导和先头人员均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唐山。7月29日上午,成立了河北省唐山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形成了完整的救灾组织系统,对灾后一系列问题作出了周密的安排,并开始高效地展开工作,为唐山抗震救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驻军某部无线电报务员在余震频发的情况下,冒生命危险抢出电台,震后仅18分钟便向上组报告了灾情,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p> <p class="ql-block">🔺地震发生后,开滦唐山矿工人李玉林与其他几位同志一起,驱车4小时奔向中南海,向党中央汇报灾情,为抗震救灾部暑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十分大军抢救生命</p> <p class="ql-block">  接到命令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各部队10万人,中央和省、市、自治区有关部门及单位立即行动起来,海陆空各路救援大军日夜兼程,以最快的速度奔向灾区。在余震不断发生的情况下,解放军指挥员向指战员发出“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战斗誓言。经过日夜苦战,共抢救出16400多人,在抗震救灾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p> <p class="ql-block">🔺震后8天,解放等某部九连指战员在开滦医院废墟下救出矾土矿工人王树斌</p> <p class="ql-block">救治伤员</p> <p class="ql-block">  当地救治。地震发生后,市区各大医院房屋倒塌,药品和医疗器械全部被埋压。医务人员幸存者奔向医院、卫生站,从中扒出各种药品,在马路旁、废墟边建起了临时医疗点紧急救护,及时抢救了大量伤员,减轻了伤亡。</p><p class="ql-block"> 医疗队进驻。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283个医疗队,近2万名医护人员携带药品和医疗器械火速赶到了灾区。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对受灾群众及时进行现场救护,共抢救危重伤员13万多人。</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医疗队在帐篷中为伤员做手术</p> <p class="ql-block">外转伤员</p> <p class="ql-block">  地震发生后,共有10万余名危重伤员被转移到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得到了极好的治疗和照顾。</p> <p class="ql-block">🔺飞机运送伤员</p> <p class="ql-block">清尸防疫</p> <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正值盛夏,阵亡者的尸体很快腐烂发臭,极易引起疫病流行。为了防疫灭病,共出动飞机164架次,喷洒各类药物45吨。从空中喷洒消毒药品的同时,还动用喷洒车31辆,各种喷洒器1900多架,家用小喷子50000多个,喷洒杀虫药剂数百吨之多,及时控制了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历史奇迹。</p> <p class="ql-block">🔺为小朋友打防疫针</p> <p class="ql-block">八方援助</p> <p class="ql-block">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号令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共调集汽车8000多辆、火车车皮18000节、飞机1000多架次。震后仅3天,就运送各类救灾物资2000余吨。截止1976年10月底,共抢运各类救灾物资价值达2亿多元,有力地支援了抗震救灾工作。</p> <p class="ql-block">🔺全国支援的衣服和生活用品</p> <p class="ql-block">航空史上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  唐山机场地处地震烈度十度区,通讯雷达、导航设备遭到严重破坏。震后调度人员冒着生命危险从震坏的调度楼中抢救出了航行资料,并果断向北京等地机场做出本场可以接收飞机的报告。李升堂用一部没有砸坏的超短波活动塔台和跑道一端尚能使用的导航台,指挥了震后第一台满载伤员的飞机从唐山升空。从28日上午10时第一驾飞机着陆开始,这个机场就肩负了空运救灾的战斗任务。赵彦修等五位年轻的航行调度员用耳朵监听飞机的声音,用眼睛巡视机场的空域,准确的指挥飞机安全起落。对来自全国20多个机场不同机型的飞机进行空中临时调度,使同时到达的飞机全着陆。仅在10天内就运送伤员两万多人,运进救灾物资数万吨,在震后14天中,他们指挥调度了13个机种2400多架次飞机的起降。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达350多架次,平均4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最紧张的时候两架飞机间隔只有26秒,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和飞行事故。中外报道称“这是航空史上的奇迹”。中央军委为唐山场站调度室荣记“集体一等功”,唐山机场被群众称赞为震不垮的空中运输线。</p> <p class="ql-block">🔺空投食品</p> <p class="ql-block">安置灾民</p> <p class="ql-block">  地震发生后,失去亲人和家园的幸存者擦干眼泪,自发聚集在一起,携手共建起临时家园。人民解放军在抢救人员基本告一段落之后,也将抗震救灾的主要力量向运送、抢救物资转移。在解放军的帮助下,保障灾民生活的救灾物资不断运来,40多万间简易房拔地而起,商业、服务业在震后几天开始恢复,电力、饮用水、公路等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迅速修复,及大地稳定了灾民情绪,同时为恢复生产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震后临时大家庭。震后,唐山出现了很多临时大家庭——“共产主义”式的生活集体。一般由几户、十几户甚至几十户自发地结合在一起。主要生活用品和食品归整个群体所有,基本过着“按需分配”的生活,这种大家庭成为人们共同的生活依托,帮助大难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度过震后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p><p class="ql-block"> 衣食。外地支唐大军运来大饼、饼干等食品,用飞机空投。一个星期后,按街道、按户发一些粮食、炊具、衣服等生活用品,灾民的生活得到了保障。</p><p class="ql-block"> 住房。入冬前,在解放军的支持下,共搭建简易房40多万间,基本解决了灾民的住房问题。由简易房构成的简易城市,是唐山灾民的一大创举,在重建新唐山的特殊历史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震后的简易城市,就没有十年后的新唐山。</p><p class="ql-block"> 安置孤儿。在大地震中失去父母的4202名孤儿,除一部分由亲属领养外,石家庄育红学校接收安置514名,邢台育红院安置247名,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p> <p class="ql-block">🔺石家庄育红学校爱心照顾孤儿</p> <p class="ql-block">送别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  完成抗震救灾任务后,解放军在唐山人民的热泪中与大家依依惜别。</p> <p class="ql-block">🔺群众在新华道送别恩人解放军</p> <p class="ql-block">隆重表影</p> <p class="ql-block">  为弘扬伟大的抗震精神,激励全市人民取得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鼓舞全国人民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中共中央对在唐山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隆重表彰。</p>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1日,唐山抗震救灾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恢复生产</span></p> <p class="ql-block">  唐山人,在大灾面前奋勇自救,在抗震救灾和恢复生产过程中自力更生,顽强奋斗,形成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全市各条战线都把尽快恢复生产当做一场“志气仗”、“争气仗”来打,把达到“震前水平”当作奋斗目标,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p> <p class="ql-block">🔺震后小学开始复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十年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  1976年10月底《唐山市恢复建设总体规划》问世,次年5月经中央批准。新唐山总体规划本着“有利环境保护,有利发展生产,有力方便生活,有力抗震”的原则,规划面积73.22平方公里,人口76万,城市分老市区、东矿区、新区三大片,各相距25公里左右。新唐山复建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功能分区紧凑实用、市政设施配套齐全、道路宽敞、环境优美。</p><p class="ql-block"> 1978年初,国务院下达《关于加快重建唐山市报告的批复》 ,揭开了恢复建设新唐山的序幕。国家建委组织全国各地设计院来唐,在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分工完成新唐山建筑设计,自1979年下半年展开大规模恢复建设。唐山人民同援唐的数千名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全国各地100余家建筑企业10万建设大军一起,担负起重建家园的艰巨任务。</p><p class="ql-block"> 经过10年恢复重建,唐山由震后废墟上建起的简易城市变成了一座楼房鳞次栉比、市政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生产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兴城市。</p><p class="ql-block"> 惨烈的唐山大地震,使唐山人民失去了24万亲人的生命,给唐山人民的肉体和心灵带来了巨大的伤痛。但也令幸存者们感受到了来自全国人的真情和关爱。英雄的唐山人民没有让全国同胞失望,他们在全国的支援下,用10年的时间完成了城市复建的壮举,以自己的表达方式,向当年参与抗震救灾的恩人们表达了感激之情,向恩人们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p><p class="ql-block">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城市建筑都是严格按照抗震的要求设计施工。再有,人们愈加睿智,假如再有地震的预报,绝不会熟视无睹,无所作为。</p> <p class="ql-block">🔺建设路与新华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永远的记忆</span></p> <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那座“纪念时钟”雕塑,正面是一个被7.28大地震坏了的时钟,指针被永远定格在凌晨3点42分53.8秒。背面雕刻的是“永远的记忆”五个大字。意思是让人们永远记住是此时此刻发生的唐山大地震,同时也要记住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争分夺秒抢救生命,重建了唐山。</p><p class="ql-block"> 是啊,唐山人不会忘记,唐山历代用百年建设起来的家园瞬间被地震夷为平地,24万多人失去生命,36万多人重伤,15886户家庭解体,使3675人成为孤寡老人,4204人成为孤儿,民用住房震毁65万余间,达95%,国民经济损失达54亿元;唐山人不会忘记,在危难时刻,是伟大祖国毌亲保护了我们,是全国人民向唐山伸出了援助之手,是10多万解放军急如星火,从四面八方奔赴唐山,救灾民于水火之中,建新唐山于废墟之上;唐山人也不会忘记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教训,更清楚该如何敬畏自然,在与自然的抗争之中更好地生存!</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救灾 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作 庚子年秋于京华利军敬绘</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为了充分体现“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探索科学、追忆历史”理念,为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现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代子孙,震后经国务院批准,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河北省矿冶学院图书馆楼、唐山十中地表错动、唐山钢铁公司俱乐部、唐山陶瓷厂办公楼、唐柏路食品公司仓库、吉祥路树行错动等七处被国务院批准为地震遗迹重点保护单位。 唐山市政府建立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唐山抗震纪念馆”、“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等大型纪念场所。多年来,这三个纪念场地吸引了无数国内同胞乃至世界朋友前来参观,接受洗礼。每到“7.28”,人们就从四面八方集聚而来,抒发思念之情,追悼亲人,告慰亡灵。</p><p class="ql-block"> 唐山抗震纪念碑,建在中心新华道以南(建设路与文化路之间)的纪念碑广场内。主碑由4根碑柱组成,犹如伸向天际的巨手,象征人定胜天。背身四周高1.5米处为8幅浮雕,象征全国四面八方的支援。副碑位于主碑北侧33.5米处,上面镌刻碑文,记载地震时间、灾害以及抢险救灾,建设新唐山等内容。碑文内涵极其丰富和深刻,阐明了灾情、救灾、恢复生产和重建唐山的全过程。真正起到了“告慰震亡亲人,旌表现身英烈,鼓舞当代人民,教育后代子孙”的历史作用。</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救灾纪念碑副碑上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唐山抗震纪念馆,位于唐山市中心抗震纪念碑的西侧。馆内,以400多幅历史资料图片,600多件珍贵的实物,展示了自洋务运动以来唐山的近代工业发展史,展示了唐山是一座在中国工业近代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地位,她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她是中国工业的重镇。到1975年,唐山总人口557万,其中市区人口120万,市区建筑面积66平方千米,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钢铁、电力、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陶瓷、纺织等轻工业为辅,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都较为发达的现代工业城市。纪念馆重点展出了大地震给唐山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全国伸出援手支援抗震救灾,解放军10万大军奋力救灾的事迹,以及唐山人民以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与震灾作斗争,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唐山抗震纪念馆外貌</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坐落在唐山南湖景区,位于唐山市京山铁路东侧、唐胥路北侧,于2008年7月初开放。公园设计充分体现“敬畏自然、关爱生命、探索科学、追忆历史”的理念,以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铁轨为纵轴,以纪念大道为横轴,划分为遗址区、水区、碎石广场区和树林区四个区域。园内除保留了唐山大地震遗址——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铸钢车间外,还建有地震纪念墙、地震博物馆等。</p><p class="ql-block"> 原唐山机车车辆厂遗址。占地面积36400平方米。该遗址属于大型厂房车间遭受地震破坏典型范例,为土木工程学、材料学、地震地质学等学科教学研究提供实用教材,是体现地震破坏力最直接证据。</p><p class="ql-block"> 地震博物馆。位于地下一层。分为 唐山近代工业发展及震前状况、地震灾害、抗震救灾、自救互救、重建家园、科学发展等内容。共展出400多幅历史资料照片,600多件珍贵实物。主要展示1976年唐山大地震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生产、生活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唐山人民支援下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伟大壮举。</p><p class="ql-block"> 地震纪念墙。唐山大地震罹难者纪念墙由5组13面墙体组成镌着在1976年大地震中罹难的24万同胞的姓名。纪念墙每面高7.28米,代表7月28日,墙体距水面19.76米,代表1976年,暗示着逝者与生者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让人永远铭记1976年7月28日这个令唐山人悲恸的日子。给生者一个祭祀的场所 ,给逝者灵魂一个安身的家。</p><p class="ql-block"> 地震主题雕塑。唐山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面积3万平方米,是人们纪念亲人,凭吊逝者的重要场所。广场正前方是纪念水池,水池内建有主题雕塑。主题雕塑采用石材和青铜质地,用写实的语言,展现唐山人民在灾难面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生动场面,激发人们珍爱生命、奋发向上的豪迈情怀。</p><p class="ql-block"> 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文明祭奠地震罹难者、开展爱国主义建设教育、防震减灾科普宣传以及进行地震学术研究和交流的理想场所。2011年6月,公园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名录,2011年7月,被中国地震局授予“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称号。</p> <p class="ql-block">🔺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主题雕塑(部分)</p> <p class="ql-block">绵绵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  弹指一挥间,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过去47周年,但人们对大地震跟唐山带来的灾难依然历历在目,对逝者的思念依然铭记在心。每当想念亲人的时候,每当“7.28”纪念日,人们就来到地震遗址公园的纪念墙下寻找、对视亲人的名字,给他们献花,与他们对话,情到深处便失声痛哭,宣泄情感,释放思念之痛。外来人员,也都把参观唐山地震遗址公园作为来唐必到之地。来访者无不被唐山大地震的惨烈场面所震撼,无不对唐山人民的“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所感染,无不为唐山的迅速崛起,重新腾飞所感叹。</p> <p class="ql-block">🔺“7.28”逝者亲属悼念亲人强忍悲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凤凰涅槃</span></p> <p class="ql-block">  十年重建。在基本安置好人民生活和恢复生产的基础上,唐山从1979年开始展开大规模恢复建设,到1986年底恢复建设总投资43亿元,完成总建筑面积1800万平方米。一座功能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市政公用设施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生产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基本建成。</p><p class="ql-block"> 十年振兴。基本完成恢复建设以后,唐山果断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发展上来。“七五”期间,唐山的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全国的步伐,“八五”期间,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唐山用十年时间实现了经济的全面振兴。</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快速发展。1996年至2016年,唐山经济进入二十年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p><p class="ql-block"> 唐山人民弘扬抗震精神,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二十年快速发展,四十七年拼博进取,一座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重新屹立在冀东大地渤海之滨!像一只涅槃重生凤凰,使世界为之惊叹。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课题,让我尊重自然,珍视生命,向英雄的唐山致敬,向英雄的唐山人民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