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疆之旅,并不在我的计划内。因为我觉得跑那么远的路,就为了一饱眼福,眼睛没有记忆,回来最多留下几张照片,最主要米多。</p><p class="ql-block"> 踏上新疆的旅程,不经意间,被大美新疆而吸引,沙漠上的绿洲,蓝天白云,草原上的马牛羊,都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最美的画卷。虽然路途遥远,但是一路风景,行程也成了一种享受。到了景点,总会被神奇而美丽的自然风光所吸引,高山、草原、湖泊、河流、沙漠、戈壁、森林、冰川雪地,简直就是世界景点的缩影。每到一个景点,都会被陶醉、震撼,一切超出了我对对自然风光的想象,不经意间,眼睛经历一场视觉盛宴。手机随着视线记录着一处处的精彩,分享图片发送了九十九张都发不完,一路上,按键几乎没停过,每一个角落都是最美的风景,每一个角落都不想错过。</p><p class="ql-block"> 新疆行,弥补了自然风光在我脑海里的空白,对风光无限好有了全新的认识。眼睛容易忘记,所以用镜头记录精彩,而触动心弦的是这次旅程让我懂得很多很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知道新疆的西瓜和哈密瓜好甜,也知道甜的原因是“日照时间长”,究竟多长,没有真正去深究。来到新疆才知道,光照时间原来是那么长。南方夏天日长夜短,早上六点天蒙蒙亮,晚上七点日落西山。而新疆的太阳,晚上九点半还是阳光灿烂,晚上差不多十一点才夕阳西下,早上六点太阳已经露出半脸。日照时间差不多比我们长了四个小时,难怪瓜果那么甜,长知识了!</p><p class="ql-block"> 新疆行,才真正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真正理解土地辽阔。景点跟景点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几百公里,要坐几个小时的车,五百公里的路根本不值一提。不过很奇怪,平时闻到汽油的味道就会晕沉沉的我,居然精神百倍,兴高采烈地欣赏着沿途风景,享受着草原、高山、流水所带来的视觉美感。</p><p class="ql-block"> 整整10天的时间,去了很多景点,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号矿坑—独库公路—火焰山的坎儿井,真真实实的领略自然风光之美,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风景如画,画如风景,而最最最触动心弦,是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大无畏精神。</p><p class="ql-block"> 听了《可可多海的牧羊人》这首歌,因为凄美的故事,动人的旋律,所以对可可多海有一种特别的情怀。到达目的地,才知道可可多海不是海,而是一个地名。高山流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并没有特别之处。到了三号矿坑,穿上棉袄,走进矿井,听了导游的说解,感觉心灵受到洗礼,被老一辈的英雄感动。导游说:为了早日向苏联还债,也为了中国自己的“两弹一星”研制,三号矿开始了历史上强度最高的开采,从1961年冬天开始,200名党员和骨干组成突击队,在矿区不断进行剧烈的爆破和外扩,可以说超越了矿脉开采强度的极限,一度造成了大量塌方滑坡的事故发生。可以想象,这些事故搭上了不少建设者的生命。三号坑的冬季低温可达零下-57℃,严酷的生存极限,丈量出国家意志的坚韧。难怪有人还没有走到三号坑就泣不成声,难怪有人在这里长跪不起,原来这里埋着一代人的忠贞,埋着无数不舍的心魂!</p><p class="ql-block"> 离开三号矿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独库公路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景观大道,从起点的独山子大峡谷,到沿途的那拉提、巴音布鲁克草原,再到终点的库车天山神秘大峡谷。 一路都是风景,车缓缓前行,仿佛游进一卷不着边际的油画里。这同时还是一条英雄之路。当年的筑路官兵,硬生生地在"不通"的达坂上凿通了隧道,在黄羊都望而却步的达坂上修建了通途,跨越了不可逾越的山峰……修建独库公路时牺牲了168人;</p><p class="ql-block"> 在长达9年的公路建设中,有上百名解放军战士因雪崩、泥石流等原因而长眠于乔尔玛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车盘旋而上,一边是连绵不断的高山,一边是悬崖峭壁,地形险恶,可以想象开凿的艰难。沿着这条英雄之路,我们到烈士陵园聆听了烈士英雄的感人故事,瞻仰了革命先烈。</p><p class="ql-block"> 火焰山属于极限气候,为了一睹铁扇公主的铁扇,冒着48℃的高温前往。扇子、葡萄沟的葡萄并没有太多的感觉,心灵的深处,被火焰山的坎儿井所感动。</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是在干旱地的劳动人民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一种地下水利工程。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四部份组成。竖井,主要是为挖暗渠和维修时人员出入、出土、通风以及完成以后的检查维修用的。(地面只看到竖井,我们都以为是供给生活用水。)暗渠是坎儿井的主体,高约1.6米,宽约0.7米。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农田之间的水渠。涝坝,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个蓄水池,积蓄一定水量,然后灌溉农田。吐鲁番现存的坎儿井,多为清代以来陆续修建。如今,仍浇灌着大片 绿洲良田。坎儿井引出了地下水,让沙漠变成绿洲,古代称作“井渠”。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到了春夏季,雪水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了丰富的地下水源。人们巧妙地把雪水引到地面灌溉农田,这种特殊的灌溉系统是一项复杂庞大的工程,当时没有先进的挖掘器材,靠简陋的工具,人工在地下挖掘,很多地方只容一人作业,且人只能跪在冰冷的地下挖掘。竟然挖出了1000多条,总长近5000公里的坎儿井,不得不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惊叹不已。</p><p class="ql-block"> 旅游不仅仅是为了看看风景,世界那么大,出来走走看看,你会学到很多,懂得很多,文物古迹,凝结着故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大美新疆,新疆大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