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战役竖起历史丰碑

金波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前的今天,朝鲜停战协定正式签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争中,1.86万多名上海子弟兵融入240万志愿大军的铁流奔赴前线,奋力苦战,1600多位上海籍战士英勇捐躯,他们多数牺牲在长津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津湖战役涌现了无数气壮山河的英豪。冰天雪地中流淌着激情澎湃的热血,矗立着感天动地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朝鲜长津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两军交锋王牌对决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初,头戴大盖帽,穿着薄棉衣、解放鞋,在沈阳得到了一部分冬季衣物补充,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指战员在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指挥下,与26军、27军秘密进入朝鲜,经过连日行军,来到长津湖地区,换防设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津湖,朝鲜第二大人工湖,面积比上海淀山湖小六分之一。严阵以待的志愿军,是原华东野战军的精锐之师:参加过“黄桥决战”以及孟良崮、碾庄、双堆集等著名战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9兵团20军59师175团2营5连文化教员刘石安,参军后没几个月即随军入朝。上海解放时,他还是中共地下党创建的建承中学的学生。这天去上学,他亲眼目睹指战员们露宿街头不扰民的感人情景,顿时萌发了参军的想法。这支部队就是最先进入上海的解放军9兵团20军,前身系抗战时期叶飞麾下火攻虹桥机场的新四军“老六团”,“皖南事变”后的新四军第1师,师长粟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3月,刘石安入伍,守卫上海的20军部队移师嘉定、太仓一带,为渡海攻台而练兵。6月,部队从南翔站乘火车北上,全团约70%的战士为上海籍,多来自奉贤、南汇一带。到了山东休整,朱德总司令来到20军,对团以上干部进行了动员。刘石安记得,10月初列车停靠天津加水,大伙看到站台上贴着不少抗美援朝的标语,方知朝鲜战争早已爆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石安介绍说,我们入朝后连日晚上行军、白天隐蔽,冒着摄氏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一路穿行于海拔一两千米的崇山峻岭。因有战士滑落山谷,我们便用背包带相互连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美王牌军对垒,装备却太不对称。五十年一遇的严寒,超越了人体生理极限。志愿军的后勤保障装备只有火车和汽车,由于美军的轰炸,只能夜间行车,保障效率大为降低,即使如此,仍然摆脱不了美军的狂轰滥炸。27军40多辆满载物资的卡车就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烧了个精光,部队只好轻装前进。美军的保障链则从未断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缺少冬季衣被的志愿军战士吃炒面、啃土豆,放弃了需用马牵引的大炮,只有轻武器和少量迫击炮。美军则拥有飞机、坦克、大炮,士兵有鸭绒被、香肠、巧克力……1950年11月24日,感恩节,第1陆战师分别占领了长津湖东面的新兴里和西面的柳潭里。美军士兵吃着火鸡、肉馅饼、南瓜饼、红莓汁,却浑然不知中了志愿军的诱敌之计。“钢多气少”的美军白天出动飞机轮番轰炸,“气多钢少”的志愿军战士被激起高昂斗志。1950年11月27日夜,长津湖地区普降大雪。志愿军的冲锋号划破夜空,志愿军9兵团第20军、27军8个师官兵冒着极度严寒,向美军发起猛攻,朝鲜战争中最严酷的战斗——长津湖战役打响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冻死也要高傲地耸立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超越人体生理极限的惨烈交锋。9兵团的战士大多来自南方。士兵穿的是华东地区的冬季服装,团以上干部的棉衣还没有发放。接到中央军委“紧急入朝”的命令,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在朝鲜冰雪皑皑的群山中,他们缺乏御寒装备,冻得瑟瑟发抖,第一天就冻伤700余人。战斗打响前,他们在冰天雪地里隐蔽守候了六天,已多日没吃上一顿热饭。但他们依旧士气高昂,当冲锋号吹响时,志愿军战士仿佛从地下冒出来一样,向敌人勇猛冲锋。一夜之间,美第7师和陆战1师被分割成五段。被围美军立即用200余辆坦克在三个被围地域组成环形防线。依靠强大的地面火力以及空中掩护,他们守着阵地。志愿军缺乏攻坚用的重武器,只能用步枪、机枪去冲击敌人的“铁桶阵”。一波波攻击,前赴后继,美军官兵经历过各种战斗,他们却从没见过如此无所畏惧的军队。“只要美军火力稍弱,四处就响起冲锋号和哨声、喇叭声,又冒出凶猛进攻的中国人和横飞的手榴弹。”长津湖全线整晚都在激烈交战。曾经战无不胜的美国陆战1师再也无力继续向北推进,他们只剩向南后撤突出重围一条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军后撤了,但沿途层层遇到志愿军袭击。于是,穿插、追击、合围,突围、反扑、溃退,中美两军展开了拉锯战,在严寒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志愿军战士或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或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在枪林弹雨里勇往直前。很多战士手握步枪,眼往前方,以跃跃欲试的姿态,却再也没能站起来。清晨,美军进攻时,发现负责阻击的志愿军一枪不发,还有几名战士握着手榴弹,美军不敢贸然行动,几个胆大的士兵爬上志愿军的阵地才明白,原来整连的志愿军官兵都在寒夜里被冻成了冰雕。在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三个连队成建制地冻死在阵地上。这三个冰雕连,两个属20军,另一个则属27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整理战士们遗物时发现的、来自上海的战士宋阿毛的绝命诗。宋阿毛,20军59师177团1营6连战士。长津湖战役打响的第二天,6连奉命攻击柳潭里以南九公里的死鹰岭,阻击美军陆战1师南逃。在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严寒下,全连125名官兵全部冻死在阵地上,但他们都保持着战斗姿势。2009年,济南军区排练演出了歌舞剧《冰雪雄魂》,宋阿毛的绝笔信首次在舞台上展示。70年后,90岁的刘石安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一口气大声背诵了这首气吞山河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军事评论员形象地把长津湖战役喻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血肉之躯冲击钢铁洪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气概令战场上的对手也肃然起敬!美步兵第七师一位炮兵营中校营长战后说,“对这场战斗,我感觉是强烈的,因为我失去了所有的战友。我们伤亡惨重。我从未见过像这样的战斗。我曾经在二战中,遇到过德军最后一次大反攻,但也不似长津湖之战这样激烈。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津湖之战对于整个朝鲜战争影响深远。志愿军9兵团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成功地将联合国军驱逐出北朝鲜的东北地区,长津湖战役和志愿军在西线的胜利,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大局。战后多年,美陆战1师作战处处长鲍泽仍对仓惶逃离长津湖心有余悸,“我相信,长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国军队不顾伤亡的狠命攻击,是每一个陆战队员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p> <p class="ql-block">(宋时轮将军与战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2年,志愿军20军从朝鲜凯旋,之后还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的战斗。刘石安所在团的上海籍战士,约有三分之一长眠在朝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时轮将军后来在回忆录中认为,长津湖战役“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当年带领部队回国前,宋时轮面向长津湖方向默立良久,然后脱帽鞠躬,泪流满面。1991年9月,他在出征朝鲜的始发地上海病逝。几十年来,刘石安在上海寻找战友,撰文回忆,到学校、社区、企业讲述长津湖的故事,传播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