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4号的前世今生

青阁·船长

1983—202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3年8月下旬,第一次踏进这个大门,四年后离开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3年那个初秋,第一次来到这里,倏忽四十年过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十年后的今天,我把《大石桥4号的前世今生》献给在大石桥4号工作、学习和生活过的人们,献给我的母校、师长和同学、校友。纪念所有的过往,祝愿后四十年乃至四十年后一切更好。</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佩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3年8月</span></p><p class="ql-block"><br></p> 《大石桥4号的前世今生》 <p class="ql-block">这里不曾寂寞。</p><p class="ql-block">这里的周遭历史绵延。从进香河船上摇曳不息的灯火香烛,到石婆婆巷深处徐悲鸿和蒋碧薇的一双身影;从大石桥侧耳旁听老虎桥监狱的惨烈,到丹凤街飘来唱经楼的婉转佛音。伫立这大院子里,向北仰望鸡鸣山阜的经幢猎猎与香烟氤氲;向东追寻六朝松的绰约与国子监的隐秘。在这大院子里,从中央陆地测量总局及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到国民政府农林部;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测绘学校及南京地质学校,到如今的东南大学。这里总能闹中取静,总是那么低调却令人瞩目。墙外那一排排冲天的水杉,延伸成笔直的绿荫长廊。树下,或许那鲐背老者,曾解开地层的天书密码;眼前,或许那美飒学妹,已披挂青蓝光环。了解这里的人们有谈资无数,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曾回声嘹亮。</p><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南京,大石桥4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这里曾是民国时期的要害部门</b></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迁到南京。1929年,在南京大石桥重建陆军测量总局。1930年参谋本部陆军测量总局改称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即中央陆地测量总局。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是民国时期军事院校之一。其前身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创办的京师陆军测绘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中央陆军测量学校。民国二十年(1931年)迁到南京,改名为中央陆地测量学校,直隶参谋本部陆地测量总局,校址位于南京大石桥。学校设特科、寻常科,开办三角、地形、航空测量和制图班。1935年4月,举办三角测量和航空测量研究班。学制改为本科、专科、简易科,设三角、地形、航空测量和制图四个专业。1940年,蒋介石兼任校长,原校长刘器钧改任教育长。1945年春,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学制改为研究班、正班(大学部,四年制)、训练班,设大地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测量、地图制印、仪器制造五个系。解放后,陆地测量总局大部分人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测绘部门留用。南京国民政府农林部存续的时间不长。在南京国民政府农林部成立之前,曾先后有农矿部、实业部、经济部等相关机构。农林部是从经济部划出,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成立于陪都重庆。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4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农林部到此办公。百万雄师过大江前,根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三月二十一日修正公布《行政院组织法》的规定,农林部撤销。大石桥院内的45号楼、42号楼和小礼堂,这三栋楼房曾作为农林部机关用房。另外,大石桥附近还有更早的军事和教育机构。1910年南京全图上显示,今校区范围北部注记为昭忠祠和讲武堂,西北角是基督女学,而在今四牌楼校区正门西侧注记为来复会堂。其中,在进香河西侧的昭忠祠,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清廷敕准辟建,用来纪念在太平天国战争中死亡的清朝忠烈。地处大石桥附近的讲武堂,是由两江总督端方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设立的南洋讲武堂。基督女学,是英国基督教来复会牧师穆向荣,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大石桥西北建造的教堂,命名为来复堂。民国以后改为来复女学,专门招收女性信徒。</p><p class="ql-block">这一片似乎神秘的区域,当时是大石桥2号,也即后来的大石桥4号,乃至进香河路35号。说这里是要害部门,因为这里曾是姚子健战斗过的地方。姚子健是这里的学员、这里的工作人员,也是著名的中央特科情报员。他1915年出生于江苏宜兴,1933年考入中央陆地测量学校制图班,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组织安排姚子健进入中央陆地测量总局工作,负责收发与保管军用地图,经手的地图多是机密级甚至绝密级。他利用这一机要工作,掌握国民党部队部署调动情况,通过特殊渠道传递情报给党组织。直至1938年撤离去延安,他始终战斗在这潜伏战线,发挥的重要作用可想而知。按照保密纪律要求,他与组织单线联系,解放后他依然没有打听过也从来不知道自己的隶属关系。他的儿子感觉到他的身份特殊,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2001年经组织调查确认,他隶属于周恩来领导的中央特科,这年他86岁。2017年5月,作为唯一健在的中央特科成员,姚子健参加了中央特科成立90周年纪念活动,其他曾在中央特科工作过的革命前辈只能由亲属参加。姚子健因此被称为“最后一位红色特工”。一年后,姚子健安然离世,享年103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这里透着绿桐黛瓦的民国画风</b></p><p class="ql-block">梧桐掩映青砖瓦,燕子觇标绿雨烟。朴实斑驳的墙面见证的是历史的更替和兴衰,留下的是极具时代特色的民国建筑。这里经历过国民政府行政机关的散漫,经历过国民党军事参谋机构的仓促,有过红色特工从容不迫的身影。南京地质学校就在这里,解放之初由人民军队建立起来的教育机构,几经名称变化而其专业化属性和军事化作风始终传承。大院子里,航测楼是航空摄影测量专业的所在,据说中央陆地测量总局的图库,当年是完整地留在这里。绿荫下的地质馆、图书馆、大礼堂、小礼堂都是青砖黛瓦,在运动场的东侧草地上,矗立着一座威武的大地测量觇标塔。在这里,我们走过地学贤宗们走过的林荫,我们抚摸过辗转京汉渝的兵要图卷,我们擦拭过穿越时空的精密光学仪器,我们坐过院士当年走过的甬道台阶,我们攀上过珠峰英雄们当年架起的铁塔。据说,学校里有几位老先生是穿过呢子料军大氅,后来又换上了中山装的。我们地图制图专业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制图楼度过的。我觉得我们的老师中,年轻的似乎很少。黄国寿老先生清瘦矍铄,严词威容。他给我们讲了几次《地图投影》课程,极浓重的口音,还没有等到我研究他的话是哪种方言,课程就改由年轻的女教师姜佐来讲了。后来回想黄老讲话,觉得他讲的应该是无锡苏州一带的吴方言。我们猜想,大概他就是我们所知的“师祖”了。接下来的课程,他的学生季明月老师给我们讲《地图编制》课,刘莉莉老师讲《地图绘图》课;他们的学生陆修富老师负责《地图制印》课教学及实习;他们的学生刘伯文老师做我们的班主任,等等。一批老师和他们的几代学生,在默默耕耘中一年年迎来稚嫩送走期望。在这掩映着民国画风的环境中,我们赓续攀登精神,砥砺顽强品格,不断增添奋斗的本领。</p><p class="ql-block">南京是民国时期的政治中心,当时留下的建筑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民国风格建筑汲取西方古典主义风格,保留了西方古典形式的装饰,结合近代工业设计思潮,并加入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等思想观念,是一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如著名的南京总统府,紫金山天文台,浦口火车站,梅园新村等等。1976年石油钻井专业毕业留校工作的崔长征老师,长期在学校电教室工作,他整理了很多有纪念意义的图片,包括民国时期南京城和学校周围早期图片资料。浏览这些图片资料,心中缱绻无限眷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这里走出了共和国部长</b></p><p class="ql-block">南京地质学校独立办学的50年,为国家输送了数万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不少人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全国省级地矿局中,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福建、湖南等省地质矿产局主要负责人曾长期由校友担任,地质勘查队伍属地化管理前后,有7位校友是省地矿局一把手。最为让老师们引以自豪的是,他们的学生中1957年矿产地质与勘探专业毕业的宋瑞祥,继李四光、孙大光、朱训之后,1994年接掌了国家地质矿产部的帅印,成为一代共和国部长、中共十五届中央委员。更多的校友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在各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有的成为了知名的专家、学者,乃至两院院士,如袁道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莫宣学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教授 、东南大学兼职教授。长期以来,我校毕业生去向有个特点,就是分配到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出版机构的特别多。比如,中国科学院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自然资源部系统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及其所属研究机构,中国大地出版社、地质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以及哈尔滨地图出版社等区域出版机构等仍有很多校友。我的上下年级分配到院校的就很多,我知道的就有分配到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武汉地质学院及其北京研究生部、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郑州地质学校等,以及地方所属的各类专业学校。还有一些校友在国家机关或地方党委政府担任领导职务,例如时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闵豫,湖南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许云昭,国家测绘总局副局长黄云康等。已知校友中曾在地矿部、国家测绘局等中直机关及直属单位的都不少。如今,各地各行业仍有一批校友,例如海南省李东屿,广东省陈周平,福建省倪超,江苏省谢兴楠、许洪信、田开洋、余新明等,在厅局级岗位上发挥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这里培养了丈量珠峰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20日上午,80岁的薛璋和74岁的陆福仁来到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这两位特殊的老人,就是后来收到习总书记回信的国测一大队的老队员、老党员,也是南京地质学校、东南大学的英雄校友。在母校举行的座谈会上,他们讲述了自己以及他们所在的国测一大队50年来的奋斗历程。1956年4月毕业的郁期青,进入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工作。1975年4月,36岁的郁期青主动请缨,带领一个8人小组,向新中国首次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发起冲锋。在参与首次珠峰高程测量的8人中,薛璋、杨春和、郁期青、陆福仁、梁保根等5人毕业于南京地质学校。他们顶风冒雪,勇闯生命禁区,经过整整2天的意志和体力考验,终于成功登顶,把我国大地测量的重力点测到了海拔7050米的新高度,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测定珠峰海拔高度为8848.13米。这个数据,影响了世界三十年。直到2005年,我国公布珠峰新高度为岩面海拔高度8844.43米。</p><p class="ql-block">2022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6位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充分肯定国测一大队爱国报国、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习总书记指出,“几十年来,国测一大队以及全国测绘战线一代代测绘队员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事迹感人至深。”并对全国测绘工作者和广大共产党员提出殷切希望。写信的6名老队员中,有4位是南京地质学校的校友,实际上已有千余校友在国测一大队工作过,差不多占到该大队历史总人数的65%。可见,我们有太多的校友长期以来默默无闻,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这里被誉为地质测绘的黄埔军校</b></p><p class="ql-block">1950年10月1日,在大石桥4号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测绘学校(1950.10.1-1952.5.29)。历经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测绘学校(1952.5.29-1952.9.1)、南京测绘学校(1952.9-1952.10.4),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部分师生并入,南京地质学校(1952.10.4-1953.9.12),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南京地质学校(1953.9.12-1958.7.29),南京地质学院(1958.7-1959.4),江苏省地质学校(1958.7.29-1962.1.11),南京地质学校(1962.1.11-2000.4)等阶段。在建校的初期,学校就设置大地测量、地形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制图等专业,是新中国开设测绘类专业最完备的学校。据《南京档案》资料,南京大石桥,东起四牌楼,西至丹凤街,盖因清朝光绪年间进香河上所建的石桥,巷因桥而得名。位于大石桥4号的原南京地质学校,声名卓著,曾经被誉为我国地质测绘人才的“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这里其实并不神秘。这里受关注,因为这里的教师、这里的校风和走向四面八方的毕业生,但其建校的过程可不寻常。解放战争之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规模巨大的强渡江河战役。其中第三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四军和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一部改编扩建而成。我军投放渡江战役100多万部队,渡江时三野实际参战65万人由东线强渡。第二野战军是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二野由西线渡江迂回向东,与三野合围南京、上海。1949年4月23日,三野解放南京,但是二野接管了中央陆地测量总局的地盘。大军南下后,三野随即整编包括三野陆地测量队、华东军区和浙江军区的各路测绘保障力量,集结于常州。1949年8月,这支新组建的四百人的部队“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测量大队”移驻南京大石桥2号。1950年,华东军区决定以测量大队为基础筹建测绘学校,并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抽调了250名学员。1950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测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第一任校长由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王德兼任。王德将军是天津蓟县人,1912年生,后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兰州军区参谋长等职,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p><p class="ql-block">这所地质测绘人才的“黄埔军校”,50年间先后开设了大地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制图、测绘、地形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矿产地质与勘探、地质调查与找矿、钻探、探矿机械、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石油地质、石油钻井、化验、岩矿鉴定、工程力学、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市场营销、财务会计、文秘等20余个专业。经过几十年艰苦创业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专业特色,保持了办学优势,赢得了培养地质测绘人才的“黄埔军校”美誉。</p><p class="ql-block">能被誉为“黄埔军校”,我觉得应该是基于四个方面优势。一是地质行业建校最早。作为新中国地质行业第一所专门学校,成立时间早于其他院校。例如,东北地质专科学校成立于1951年12月,1952年组建为东北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北京地质学院,也是成立于1952年。二是学科建设优势独特。学校创立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并且得到不断完善和推广。形成了特色专业,如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制图等专业,始终保持独特的优势。学校教材建设具有开创性,各专业技术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以及公共基础课教材,多被有关院校借鉴和利用。宋瑞祥校友回忆说,学校的教材都是老师们自己编著的,比如殷维翰主编的《矿物岩石学》、徐邦梁主编的《普通地质学》等等,测绘类学科就更强了,底子更厚。建国初期,地学领域人才集中在南京,地质工作中心还在南京。正如宋部长说的,第一代老教师们,测绘学科就不必说了,都是师祖级的;地质学科中,殷维翰先生此前是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工作,徐邦梁先生是在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工作。我参加工作以后,长春地质学校毕业的霍长虹说,我们上学用的教材都是你们学校编的。我记得我们上学时,测绘学科的部分教材有,《地图投影》(黄国寿主编)、《地图编制》(黄国寿、季明月)、《地图制印》(胡业珣、陆修富)、《地图绘图》(严克祥)、《地形测量学》(李金如、毛启麟、章学信)、《航空摄影测量学》(熊天球)、《摄影与航空摄影》(刘学)、《电子技术基础》(潘如玉)。三是毕业学生广受欢迎。学校注重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基础,学生毕业很快适应生产工作需要,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形成了品牌效应,毕业生供应长期紧缺。以原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为例,八十年代初曾一次接收8名毕业生;1987年地图制图专业40名毕业生中有2名被其接收。袁道先校友认为,南京地校毕业生质量高,在各级单位当总工的特别多。莫宣学校友说,我是南京地质学校培养的学生,我为自己母校感到自豪。四是专业师资输出较多。学校成立之初就承办地质部的测量、制图师资班,后来又举办勘探技术教师进修班等,为地质教育培养师资力量。就像机器制造行业中生产母机的工厂,南京地校给后续组建的地质院校很多支持,从毕业生的去向看,地质部所属各院校都有。地质部系统院校组建初期,有几十名教师调往西安地校、昆明地校、宣化地校,广州地校、正定探矿学校、重庆地校、长春地校、北京地院、成都地院、长春地院等十几所院校,这些师资如星火发挥了巨大的燎原作用;早期也有教师调往合肥工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建筑工程学校、洛阳地校(建材部)等其他十几所院校。例如,1956年初,南京地质学校党委书记兼校长周道奉命负责筹建成都地质勘探学院,他动员了一批老教师和100名学生一同到成都创业,学院组建后更名为成都地质学院,之后又有其他院校加入。周道任成都地院党委书记、顾问后离休,享受副省级待遇。再如,1957年毕业的任迎新校友,在武汉地质学院恢复岩石矿物学专业,创立了一门新的课程,她编著出版了《重砂矿物分选及鉴定》教材,她是国内地质院校中唯一开设此课程的人。</p><p class="ql-block">南京地校在地质测绘教育中发挥了“黄埔军校”作用,还有两方面关键因素。一方面是客观因素,有其办学资源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一是长期由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中央人民政府地质部领导,高等教育部业务主管,始终处于政策高位,具有管理体制优势;二是地处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的南京,文化底蕴深厚,是现代地学摇篮,占据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三是建校伊始有李金如、毛启麟、黄国寿、殷维汉、徐邦梁、高昌洪、严恩增等一代教育家,爱国奉献,治学严谨,具备师资力量优势;四是南京交通便利,辐射东南及中南广大地区,招收生源广、质量好,这个优势不可忽视。例如,曾经为西安地校、武汉地校招生几百名学生。另一方面是主观因素,有其校风传承的独特性。具体体现在,一是学校从军队建制转隶到地质部,军事化管理模式一直延续,过硬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得到了传承;二是办学理念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始终注重技能训练,形成了“严教、勤学、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三是体育运动、文化活动都有鲜明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里的课程密度和实训强度,远远高于一般院校的教学计划。正如离休老干部王亮校友所说的,学校师生一起出早操,一起上早晚自习,老师敬业奉献,学生勤奋努力,继承发扬了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宋瑞祥校友认为,南京地校校风好、师资好、生源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这里已然成为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b></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发展,新桃换旧符。2000年4月,为适应国家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经国务院批准,组建新的东南大学,南京地质学校并入东南大学。东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大学。学校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重要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学校文理等科迁出,以原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先后并入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金陵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在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学校复更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也与之合并。东南大学始终心怀天下、心系祖国,为科学进步、民族复兴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逐步形成了“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和“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铸就了“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p><p class="ql-block">2000年合校之时,学校到底是进入南京大学还是东南大学,还有一番揣测。虽然南京地校与东南大学只是一条马路两墙之隔,但“接壤”并不是合并之必然,因为各院校存在的“飞地”也不是寡闻。教育部最后的决定,成为了今天的现实。其实,三者本就有着很多缘分。首先,是地学同出一门。国立东南大学于1921年创立我国第一个地学系,在四牌楼科学馆(现东南大学健雄院),包括地理气象、地质矿物两个专业,1930年分设地质系和地理系,1954年分校时两系进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从学科最齐全大学一度变为一所工科院校,全国重点高校中的“四大工学院”,在向着全面综合性大学努力转型中,学科建设确需加强。其次,是与南京矿专的关系。建国初期,一闪即逝的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既不是南大地质系也不等于南京地质学校。南京地质探矿专科学校是在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矿产测勘处院内,位于虹桥20号(今中山北路200号),由谢家荣创办,聘请矿产测勘处、南京大学地质系、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专家授课,汤克成任教务长专职负责管理工作,1950 年3月开学,招收惟一一届学生,设地质矿床、物理探矿和钻探(后改称地质探矿)三个专业,1952年6月停办,共110名学生毕业。在虹桥办南京矿专的同时,大石桥4号是华东军区测绘学校,中国地质计划指导委员会接管,1952年改为地质学校。南京矿专停办,包括汤克成、殷维翰等矿产测勘处的教学人员,以及部分毕业学生,一并合到南京地校。他们中有工程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广润;有大庆油田创业时期的首任总地质师闵豫,他历任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质处主任地质师,大庆油田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总指挥兼总地质师,大庆油田革委会副主任,石油工业部副部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油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是第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可见,正是1952年南京测绘学校更名为南京地质学校的时候,南京矿专的师生并入了南京地校。因此,南京矿专属于南京地校的另一脉来源,是南京地校的前身之一。南京矿专与南京大学也是有关系的,是矿专聘请了南大地质系的教师。南京矿专办学时是独立的,不属于也不等于前两者,而前两者却因矿专而有关联。此外,南京大学与南京地校另有过往。1958年7月,地质部与江苏省决定,依托南京地质学校组建南京地质学院,将南京大学地质系并入南京地院,由于历史原因很难说清,1959年4月南京地院停办,未毕业的200名学生转至南京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南京大学与南京地校这一次又有关联,但没有走到一起。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理系都一直与南京地校有着密切联系,南大地理系与南京地校合编教材《计算机辅助地图制图》我是用过的。虽然联系不断,然而缘分未到,2000年南京地校与南京大学仍旧无缘走到一起。最终,南京地校融入了东南大学。并校后,东南大学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实,但地学学科的发展与校友们的期盼有一定差距。我想,什么事情都有其道理吧。这就是三者之缘分过往。想起来一句与此关系不大,但属大学之道的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p><p class="ql-block">进香河,如今的进香河路,已成为穿越东大校园的一条道路,因为其两侧都是东南大学的四牌楼校区。如今,在原来一路相隔、两墙相对的地方,分别设置了东大的校门。进香河路38号,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东区的西门。进香河路35号,是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区的东门。原大石桥4号的北部主体院区,是现今的进香河路35号院,里面有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微电子学院等教学机构和研究机构;大石桥17号院里,聚集的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精英团队。</p><p class="ql-block">进香河路,往昔的进香河,现在人们只知道它是一条路,而忽略了它以前曾经是一条能划船的河。明定都南京后,朱元璋在鸡笼山南麓一带建造了帝王庙、蒋王庙、关帝庙、城隍庙等十座庙宇,香火十分盛旺,并重新疏浚了孙吴时期开凿的部分潮沟,与内外秦淮河相连接,以利官民乘舟赴鸡笼山拜谒进香,故名进香河。进香河面上陆续建有很多方便人车通过的小桥。1958年,由于市政建设的需要,进香河被改成了一条暗河,路面下的河道仍起排灌作用。河两岸土路修建为左右分道的进香河路。河消失了,但沿线的地名却沿用下来,如莲花桥、老虎桥、大石桥等,这些地名都记述着那条河的往昔。在进香河东西两侧,大石桥与四牌楼首尾相衔,双向贯通,原本就是同一条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这里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眷恋</b></p><p class="ql-block">南京地质学校的校友,可谓天南海北,广布天地之间。在地矿、测绘、煤炭、石油、海洋、冶金、有色、水利、电力、农业、林业、环保、交通、铁道、航空、公安、民政、建设及自然资源规划等行业,在解放军总参、空军、海军、武警等部门,大部分校友从事测绘、地质、遥感、领航导航、空中摄影等与专业相关的业务和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今天,宋瑞祥部长、郁期青、赵以汉、金洪钦、崔长征、尚晓春等,诸多校友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大石桥4号的故事。金洪钦、徐悦、尚晓春、吴明全等老师积极开拓和热心发展校友事业。1933年出生的离休老干部钮绳武老师,用老当益壮的实际行动,到社区,到舞台,通过央视,通过维也纳金色大厅,传承南京地质学校、东南大学的精神文化。当校友们传来好消息,当看到创新创业的查志伟、矢志科研的尚彦军、担纲从政的李东屿等校友在各自领域取得优异成绩,我都会因他们而倍添自豪感。</p><p class="ql-block">宋瑞祥学长曾在《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出版前写下后面的一段话。2022年,是中国地质学会的百年华诞。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年代,我牵头策划、组织编写了一部《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现在,这部长达百万字之巨、蔚为大观的史书即将付梓,与广大的读者见面。我是一个老地质工作者,已经进入耄耋之年,但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励自己,想继续为地质事业贡献一点余热。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最令我难忘、最令我珍爱的,就是曾经经历过的如诗如画的地质生活:钟山脚下南京地质学校求学阶段的如饥似渴;三湘大地野外地质工作的实践历练;西北边陲为政一方的地质情怀;北京西四谋划地质工作发展改革的殚精竭虑……这些,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此期间,我深深地体会到:地质工作虽是一个小众行业,在其规模最大的20世纪80年代,从业者也仅有百万之众。但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起到提供工业粮食和血液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因此说,这门学科及这个行业的发展史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古往今来,盛世修史。为英雄树碑、为先驱立传,踵事增华,由细流而大河,大河而汪洋,以为榜样,发扬光大,激励后世,既为中华民族之优秀传统,也是世界通行之惯例。几年前我开始琢磨,要为庆祝中国地质学会成立100周年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后来,我的思绪聚焦到了这样两件事:一是组织写一部书,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背景,系统地回顾、全面地总结中国地质科学的发展历程;二是创意、策划一幅大型油画作品《地质贤宗》,再现丁文江、章鸿钊、翁文灏、李四光等为代表的中国地质事业奠基者的形象,激励年轻一代弘扬他们的精神,投身到新时代的地质事业当中,报效国家和人民。我们已经看到,在中国地质学会诞辰100周年前夕,这部长达132万字的《中国地质科学发展史》已出版发行,宋部长到各地走访赠书和宣传地质工作。2022年9月9日,宋部长将他策划的《地质贤宗》油画作品捐赠给南京大学,以此作为对中国地质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和南京大学百廿华诞的纪念。我们从中看到,新中国培养的以宋瑞祥校友为代表的第一代地质人,他们拥有宽广胸怀,他们没有门户之见;他们心怀的是地质事业,看到的是百年地质在其肇祥之地的传承发展。我要祝福南京大学。</p><p class="ql-block">有的校友曾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校友会”能维持多久?东南大学校友总会地校分会徐悦会长用后面的话作了回答,可以这样探讨,东南大学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至今70多年过去了,东大的中央大学校友会依然还在开展校友活动,从这些古稀老人身上看到了百年东大的一段历史。地校校友最后一届毕业于2003年,目前,七十年代的校友仍然在发挥老学长的作用,八十年代的校友都在挑大梁,九十年代校友已崭露头角,我们乐观地相信,至少在几十年内,这种代代、届届相传的母校精华、母校灵魂是生生不息的!</p><p class="ql-block">崔长征校友的那篇《南京地校—我心中永远的眷恋》,引起了广大校友的共鸣。我梳理了一下脑海中的记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石桥4号是校园的正门,大石桥2号为教工宿舍区的大门,大石桥17号是男生宿舍区,17号和新安里有教工宿舍,里面应该有小洋楼。据崔长征校友的资料介绍,1990年7月,综合楼落成后,在学校东面进香河路新开了一个大门,门牌号为进香河路35号。2000年并校后,大门上原有的南京地质学校字样,更换为东南大学。综合楼东侧外墙上,也增加了交通学院四个大字。我曾在门前观察,这个低调的地方依然低调,门里门外的人们都不会多看一眼门旁的大字。这里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只是时间轴上的一个刻度而已,就如这些民国梧桐暗暗地把所见所闻写进自己的年轮。</p><p class="ql-block">大石桥4号,这里纷繁曲折的发展经历,唯有那繁荫的梧桐树无言地作证。身在其中时,未觉珍惜;回望旧影时,心生敬畏。她的生命,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延续。2022年6月6日,在东南大学建校120年校庆之际,东南大学地质博物馆开馆仪式在九龙湖校区图书馆举行。东南大学副校长钟文琪指出,地质博物馆的前身为原南京地质学校地质陈列馆,传承了东南大学、原南京地质学校几代人对学科和学校的深厚感情。校友分会徐悦会长在建校70周年纪念活动时回顾说,回望历史,从1950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测绘学校算起,南京地质学校伴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走过了筚路蓝缕,薪火相传的50年,为国家培养了三万多名地质、测绘等中等和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广大校友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务实的工作作风、进取的精神风貌,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建功立业,施展才华,取得了无数骄人的业绩,有的校友成为专家、教授、院士;有的校友走向省部级、厅局级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在基层担任各级行政或技术领导职务;一批校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与时俱进,艰苦创业,成为成功的企业家;还有更多的校友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体现出闪光的人生价值。校友们遍布祖国各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了青春智慧,撒下了辛勤的汗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母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共和国部长宋瑞祥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莫宣学校友,实现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郁期青校友等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母校五十年的辉煌,使校友们倍感亲切和骄傲;校友们辉煌的业绩,使母校光彩夺目和无比自豪。2000年,母校按照中央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部署融入了东南大学。从此,南京地质学校为辉煌的五十年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跨入了新的历史空间,原地校校友就有了一个新的母校东南大学。并校以后,共同为振兴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而努力奋斗,共同为东南大学快速发展作出贡献。地校原来的测绘、工勘等专业并校后都得到了发展,中青年教师的学历和学术水平得到较大的提升,一大批教职员工的工作获得了普遍好评,并逐步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是的,我们知道,东南大学已导入大石桥4号的基因。</p><p class="ql-block">我们将共同秉承东大精神,止于至善。</p><p class="ql-block">大石桥4号,是我们永远的眷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2年12月5日)</p><p class="ql-block"><br></p> 1983—2023 后记 <p class="ql-block">我无法以时间轴记述学校发展史。这篇文章只是聚焦我们共同关注的、经历过的大石桥4号,在大量的信息资料中追索与之相关的内容,以“大石桥4号的前世今生”为题,用我的语言表达出来,供关注大石桥4号的人们一同回顾。前世今生,本来题就选大了,而写过往必然会有讹误。希望师长校友们及时指正。</p><p class="ql-block">主要参阅《南京地质学校校史》(1950—1990)、《南京地质学校校友名录》(1950—1990)、《当代中国的地质事业》(夏国治、程裕淇)、《中国矿业史》(朱训)、《中国地学史》(杨勤业、杨文衡)、《新中国第一所地质专业高等学校—南京矿专创办50周年纪念》(石油工业出版社)、《老地图—南京旧影》(南京出版社)等史料,和《最后的红色特工姚子健》(网易·坦然风云)、《南京地校—我心中永远的眷恋》(崔长征)以及东南大学等网络资料,老学长宋瑞祥部长提出了重要线索和指导意见,尚晓春老师提出了具体参考意见,张胜强校友提供的口述信息增加了查证的线索。形成这些文字,参阅的资料颇多,未能一一例举。在此一并致谢。</p><p class="ql-block">四十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算短,大部分人的工作年限也就是这么长。我与大石桥4号有四十年的过往。我的这些年,1983年至1987年,是在这里读书的四年时光;1987年开始参加工作。这四十年,我始终以大石桥4号为荣,是这里给了我日后工作的基础。</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