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周原 感受文明之源

素心

<p class="ql-block">  2023年春天,我们驱车来到离西安市一百三十多公里的法门镇,参观了周原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周原这个名字,始见于《诗经·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现在没有一个村、镇叫周原。</p><p class="ql-block"> 从地里学的角度来说周原是一个泛指,包括凤翔、岐山、扶风、武功四县大部,还有乾县、宝鸡、眉县的一小部分,占地一千多平方公里。考古学上所说的周原是特指岐山县和扶风县接壤处的20平方公里的周原核心区。1975年后,在这里发现了凤雏、召陈、云塘-齐镇等遗址。</p> <p class="ql-block">  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夏商周三代,被认为是华夏族群的成年礼,虽然夏和商王朝的状态还扑簌迷离。原谅我的知识匮乏,我所知的大禹治水是夏朝的故事;殷墟,甲骨文,青铜器是商朝的奇迹;而武王伐纣是周朝的兴起。 知道周朝儒家思想的起源,这些都是书本上的只言片语,真正说到周朝也许只是隔雾看花,比如:听说过周文王,周武王,还有烟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小时候见过“批林批孔批周公”,知道周公是周朝的人物;还有孔子说他“好久没梦到周公了”。那么,他们是谁?离我们有多远,他们曾经在哪里?这次来到周原遗址,使我从一无所知进步到了略知一二。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次参观的周原博物馆,位于法门寺向西十公里,具体地址是法门镇召陈村。</p><p class="ql-block"> 据介绍,周原遗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和岐山县交界,东西长达7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总面积约33平方公里,是公元前11世纪到前8世纪的大型古遗址。这里,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在周灭商之前,是周人的聚居地。</p><p class="ql-block"> 周原遗址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始调查、试挖掘,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陆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青铜器出土数量之多,造型之美,器型之大,铭文之珍贵实为罕见。而且还出土了数以十万计的卜骨和卜甲,部分卜甲上有文字,也就是甲骨文。最珍贵的5片记述了周人和商王朝及其它方国的关系。这里出土的文物和常见的墓穴出土不一样,是从窖藏出土的,这点和三星堆类似。</p><p class="ql-block"> 1987年在周原遗址上建成周原博物馆,记录了周人的变迁史,博物馆里面的文物非常珍贵,爱好历史和文物的来一趟一定觉得值得。</p> <p class="ql-block">  这是周原博物馆大门上的对联,右边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p class="ql-block"> 出自中国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据说商汤在天天对之盥洗的盥洗盆上刻上这句铭文警示自己。</p> <p class="ql-block">左边是:“志明德,明明德,成于德”</p><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馆不要门票,只要登记一下就能进。我们去的当天参观的游客不多,大多数时间就是讲解员带着我们俩人,偶尔会有其他几波客人,很清静的一次参观。也许因为这里离法门寺就十公里,估计游客都去法门寺了,而顾不上来这里了。</p> <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馆的整个展示是放到地下一层,地面上的建筑则是复原的周代宫殿建筑,照片中的建筑就是复原的明堂。</p><p class="ql-block"> 明堂,是周天子听政和布政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明堂分为前殿和后殿(北殿),都是红色木质结构,是根据召陈宫殿建筑遗址F3建设的仿古建筑,其尺度大小忠实于1976年的考古发现。正面是六间七柱,侧面是五间六柱。</p><p class="ql-block"> 前殿和后殿有明显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四阿屋顶,一个是四阿重檐圆顶。</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栋明显不同的明堂呢?据介绍是因为专家对于《周礼·考工记》和考古遗址发现的理解出现了分歧,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就按照两种说法复制了明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堂前殿</p><p class="ql-block"> 四阿屋顶是宋式叫法,“阿”是建筑屋顶的曲檐,“四阿”就是四面坡式的曲檐屋顶,庑殿顶共有五条脊、四面坡,所以叫做“四阿殿顶”或称五脊殿。“重檐”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屋檐。 </p><p class="ql-block"> 明堂的设计很多都来自于考古发现。比如说建筑用瓦、瓦当、滴水、云瓦及脊件完全模仿了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p> <p class="ql-block">  带着“周人是谁?”的疑问,我走进周原博物馆展厅,首先想弄清楚周人的谱系。这是“周先祖世系图”。世系图上面是“周人迁徙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相传周人的祖先是后稷,非常善于种庄稼,后稷的子孙发展壮大,到其后代公刘(四世)的时候,他率领周人迁到了豳,就是今天的陕西彬县一带。公刘的儿子庆节(五世)正式在豳建立了周国,周人的崛起壮大从此开始。</p><p class="ql-block"> 后来到了古公亶父(十三世)的时候,又把都城从豳迁到了周原,就是今天的陕西岐山、凤雏一带,周的实力越来越壮大,开始有了和商朝一较高下的能力。到了古公亶父的儿子季历(十四世)在位的时候,周人因为实力越来越强大,引起了商朝的警觉,所以商朝的国君文丁就把季历给杀了。季历的儿子姬昌(十五世),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带领周人继续发展。最后周人的实力已经不可阻挡了,按照《论语》的说法,当时周人的力量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周人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商朝。 </p><p class="ql-block"> 周文王在位50年,他曾经对他的儿子姬发说"商戚在周,周戚在商"。意思是:商朝的忧患来自周,周朝的忧患来自商。周文王没有机会灭掉商朝,这个使命是他的儿子周武王完成的。著名的“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商纣王自焚,商王朝灭亡。</p><p class="ql-block"> 从周武王姬发(十六世)开始周王朝有几十位君王,据说延续了八百年,包含东周和西周。</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回顾中华人民几千年的发展进程,总有一个身影在我们的视野里久久驻足,他就是—代元圣周公姬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p><p class="ql-block"> 他曾协助周武王(姬发)伐商灭纣建立西周,又辅佐年幼的侄子周成王(姬诵)摄行朝政,东征平叛、营建洛邑、分封诸侯、治礼作乐,奠定了我国历史上统治长达800多年的周王朝基业。</p><p class="ql-block"> 他在周朝时代君王表中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在其中可以找到他的身影。他创立的礼乐文明奠定了我国儒家思想文化的基础,孔子尊其为老师,儒家尊为“元圣”,他是儒家文化道统的“第一圣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诗经·大雅》的关于周朝古公亶父功绩的记载和译文,也是周人开国的史诗。</p><p class="ql-block"> 大致的意思是:</p><p class="ql-block"> 最初周人是居住在杜水和沮漆水,单身的古公亶父带着大家赶着马,顺着西水岸,来到岐山脚下。他娶了姜家女儿为妻,带大家找地方重新安家。到了周原这块地方发现这里土地肥美,连苦菜都像糖一样甜,大伙商量求神占卜,神说:停下吧,在这里盖房子吧。 于是周人就在此安家。</p><p class="ql-block"> 他们四处劳作,划定疆域,分配土地,开渠垦荒。他们建住房、建宫室、建庙宇、建城墙,到处一片人声鼎沸的忙碌景象。聚居地建好之后他们就开始开疆拓土。建立大社坛,开出抗敌的队伍。同仇敌忾,保住民族声望。</p><p class="ql-block"> 到了姬昌时代,团结百姓、辅助君王、睦邻四邦、保土守疆。</p> <p class="ql-block"> 查阅资料,古公亶父姓姬,名亶(dǎn),是周朝承上启下的人物。因戎狄威逼,他率领族人由豳(bīn)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他带领族人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官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把民众分成邑落定居下来,建立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认可。《竹书纪年》载:“(商王)武乙六年,豳迁岐周。命周公亶父,赐以岐邑”。因地处周原,故姬姓从此称周人,“定国号为周,粗具国家雏形。”</p><p class="ql-block"> 古公亶父是一位远见卓识的人物,他推行“务耕织、行地宜”的农业发展政策,实现了“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的局面,周族逐渐强盛,加之周太公“积德行义”,使得“国人皆戴之”,奠定了周人礼教文化和灭商的基础。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时,追谥他为“周太王”,他住过的地方叫“太王城”,他的墓叫“太王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周原博物馆院墙外有一尊古公亶父的全身立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  在周原博物馆里展示了大量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玉器,瓷器,甲骨文,青铜器,还有瓦当,排水管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是展出的陶器。</p> <p class="ql-block">这是陶器的分类图</p>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看到了周代的瓦当,说明3000多年前,周人盖房子就已经使用瓦当了,这也颠覆了我概念中的“秦砖汉瓦”的说法,并且将砖瓦的使用时间至少提前了800年。</p> <p class="ql-block">  这两张图中间的图片说的是周人的日常生活,展品是一个瓷器。文字还介绍了周人与商人不同的丧葬方式,最典型的不同是商朝人殉葬的情况特别普遍,商朝人经常用捕获的俘虏或者奴隶殉葬。即使不是人殉,在墓坑的腰部也会有殉葬的狗。</p> <p class="ql-block">  这是通过放大镜观察的蚌雕人头像,我看后有两点感慨:一是蚌雕之细致,人头像之逼真,说明当时的雕刻工艺水平很高了;二是蚌壳在海边丰富,在黄土高原上的周人能获得蚌壳这种原料,也说明了当时的物品交流情况。</p> <p class="ql-block">  通过放大镜才能看清<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一片甲骨卜辞,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这片甲骨上文字字迹工整,字形优美,刀法流畅,记录了周人的故事,既是艺术精品,同时又是非常有价值的历史见证,打破了只有殷墟才有甲骨文的观念。 </span></p> <p class="ql-block">  从周原遗址出土了玉圭、玉璋、玉璜、玉璧、玉环、玉鸟、玉鱼、玉蚕、玉佩饰等数以千计的玉器,涵盖了礼器、乐器、仪仗、工具、用具、葬玉、装饰品八大类,造型精美。</p><p class="ql-block"> 这是周原博物馆里展示的玉串饰。</p> <p class="ql-block">  在周原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我曾经参观过北京的“国家博物馆”,宝鸡的“青铜器博物馆”等,看到过许多优美的青铜器,这次才知道那些博物馆里有许多青铜器都是从周原遗址出土的。</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物不仅器形硕大,造形精美,且都有史料价值较高的铭文,有明确纪年,是西周青铜器研究中难得的断代标准器。</p><p class="ql-block"> 1890年,扶风县任家出土一窖青铜器,达120余件。著名的毛公鼎、大克鼎、小克鼎和卫鼎等,都出土于此。</p><p class="ql-block"> 例如毛公鼎的铭文497字,记载了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镐京为中心爆发的国人暴动的历史事件。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大克鼎高近1米,直径1米,造型宏伟、壮丽。现存于上海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1957年,岐山县京当乡董家村出土了一窖青铜器共37件,其中卫鼎、卫盉等铭文,记载了西周中期有关土地的转让和买卖情况,对研究探讨西周中期土地制度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周代贵族家庭使用的青铜器。想象着周人贵族家庭开饭了都要以敲击编钟为号,在用餐时,饭桌上排列着一个个装盛菜肴的鼎,多么壮观。不由得吟一句红楼梦中的句子: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p> <p class="ql-block"> 这绝对是一件镇馆之宝,名为折觥(gōng),应该是酒器。整体看像一只羊,这件工艺品让我久久端详,简直太漂亮了!其造型庄重典雅,纹饰精美富丽,堪称古代青铜艺术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我无力详细地说明这件工艺品有多精巧,就只好求助度娘:</p><p class="ql-block"> 度娘介绍它:通高28.7厘米,腹深12.5厘米,口宽11.8厘米,口横7厘米,重9100克。觥体呈长方形,前有流,后有鋬,分为盖与器身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盖的头端呈昂起的兽形,高鼻鼓目,两齿外露,长有两只巨大曲角,两角之间夹饰一个兽面,从头顶处开始在盖脊正中延伸一条扉棱直到尾部,颈部这段的扉棱做龙形,两侧各饰一条卷尾顾首的龙。</p><p class="ql-block"> 盖的颈部以下,装饰有一个饕餮纹面,在饕餮的头端加铸了两只立体的兽耳。</p><p class="ql-block"> 器身曲口宽流,鼓腹,每边的中线和边角都饰有透雕的扉棱式脊,组成几组饕餮纹面,显得庄重大方。纹饰通体分为三层,以兽面纹、夔纹为主纹,云雷纹为地纹。其间配以象、蛇、鸮等动物,形态逼真。觥体后部有一鋬,上部做成龙角兽首,中部为鷙鸟,下为垂卷的象鼻,两侧还有突出的象牙。圈足扉棱间饰回顾式龙纹。器底可见明显的对角线交叉的范痕。</p><p class="ql-block"> 铭文铸在盖内,器身上的铭文铸在内底部。器、盖同铭,共计六行四十字。</p><p class="ql-block"> 大意是:昭王十九年五月戊子这天,王在厈这个地方(沣京一带),命令作册折去为相侯代天子赠望土,同时,昭王又给折赏赐了许多青铜和奴仆,为宣扬王的美德和恩惠,折便为父亲乙铸造了这件祭器觥,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 我亲眼所见了物品,又对照讲解文字去寻找对应的图案纹饰,心里感到特别震撼,由衷地佩服周代的能工巧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周原遗址扶风庄白一号窖藏青铜器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铭文的共74件。有</span>一种叫史墙盘,在展厅里陈列了不止一个史墙盘。</p><p class="ql-block"> 图中左上角的是另一件镇馆之宝。它是铭文最长的一件,计284字。铭文前段历述西周王朝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主要业绩。后段记载史墙的家族史,称颂先祖父考,最后自赞求福。由于史墙盘铭文所载史实为研究商周历史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而该器有“青铜史书”之称。</p><p class="ql-block"> 有意思的是,我所见到的史墙盘上文字最后一句话都是同样的:子子孙孙用保用。</p> <p class="ql-block">  这也是一件重要展品名为兴壶,你看,它束颈垂腹,下承圈足,大圆顶盖,兽耳对称,双环贯耳。除盖顶饰团鸟纹,其腹、腰、颈用两条素带相隔,环饰曲波纹,宽疏有序,线条流畅。器盖、底圈足饰窃曲纹,形成对应。这件兴壶造型庄重,纹饰古朴,是西周中期青铜壶器的典型作品。</p> <p class="ql-block">  说到青铜器,就少不了编钟,我见过曾侯乙编钟,在这里又见编钟,这是在周原遗址出土的编钟,有十几只大小不同的编钟。</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二式兴钟”,钟上有铭文说:兴曰:我的高祖、祖父和父亲,能秉持光明磊落的心灵,演习主持周礼礼仪,忠于先王,兴不敢不以祖考为表率,像他们那样执掌光明磊落之德性,早晚辅助尹氏主持各种威仪之事。伟大的周王对兴勉励、栽培。故作大宝协和钟,以钟声之乐招请大神来至庙堂,大神降下威严,治平安厚多福,蓬蓬勃勃,福禄齐全,长寿永命,万年永宝。</p><p class="ql-block"> 这篇铭文内容是兴对周王表忠心。兴是微氏家族,原为商之小属国。另有墙盘记载:武王灭商后,先祖来到周原,武王安置其祖为周史官。从此祖辈忠心为周朝服务,这套钟14件都没有年月,专家学者从出土的103件中分析应为懿孝时期。</p> <p class="ql-block">  其实,指引我们来到周原的,是在陕西考古博物馆里见到的一辆“西周第一豪车”---“青铜轮牙马车”,这辆豪车就是来自周原遗址。因为豪车的出土地在周原,所以我们决定到周原来一睹周朝风采。</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也有一辆豪车展示,这是凤雏车马坑,里面还有马匹的遗骸。</p> <p class="ql-block"> 仔细看西周马车复原图和西周马车构造图,我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比如说,马车各部分的名称,尤其是那些由于词义变化所产生的古今异义词。例如:“节约”一词古意在古代指的是一种马具,同其他马具衔、镳、当卢、同泡一样,是用来连接络头和辔带的配件。而现在的意思是“节省、俭约”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刖人守门鼎”。</p><p class="ql-block"> 它通高17.7厘米,口长9.2厘米,口宽11.9厘米,重1750克。属于西周中期青铜器。1976年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p><p class="ql-block"> 这个鼎为方体,双附耳,分上下两层。上层四角铸四龙,下层为盛炭火的炉膛,底部四兽足。炉膛正面铸能开闭的两扇门,右门外浮雕刖足者(被砍左足)持一插关,与史书记载刖者守门相符。左门有虎头关口。两侧铸方孔窗户,炉底有一圆孔。</p><p class="ql-block"> 此鼎设计匠心独具,造型奇巧别致,是一件难得一艺术佳作。</p><p class="ql-block"> 《秋宫》中记载:“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积(看守粮仓)。”</p><p class="ql-block">我想这也因为当时人手不够,即使是受刑的罪犯,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吧。</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复原的明堂用的门锁。门锁的造型我想应该来自“刖人守门鼎”。</p><p class="ql-block"> 我还是听旁边的一个小女孩说了,才注意到的。这个小女孩可能是以前研学时听讲解员讲过,这次再来参观时便告诉了陪同的父母,让我听见了。我便也仔细观察门锁,才发现这个特点。否则,我也不会留意看一个门锁,而有这样新奇的发现。</p><p class="ql-block"> 看来,真的是“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p> <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馆里展示的是近年来考古工作的成果,不仅有甲骨卜辞、青铜器、玉器等等这些价值连城的实物的出土,周代建筑的研究也见成效。博物馆介绍了三个区域的遗址建筑情况,并详细地介绍了召陈遗址建筑复原情况。</p> <p class="ql-block">  看过一个文献说,周原贵族建筑采用的是四合院的结构,看这张图片是不是一个四合院?周原博物馆不是单体楼栋,而是一个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馆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展出的是发掘出土的藏品和发掘过程复原雕塑、研究成果等物品。室外又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仿西周宗庙和宫殿建筑,一部分是召陈建筑基址。</p><p class="ql-block"> 周原博物馆的大门右边,就是召陈建筑基址,也就是说:周原博物馆是在召陈建筑基址旁建立的。我看见有一标志牌,标志牌有这样的介绍文字:</p><p class="ql-block"><b> 召陈西周建筑基址1976年3月发现,由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与陕西省、宝鸡市文物工作者组建联合考古队,发掘面积6375平方米,基址共有15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建筑为西周早期,上层为西周中期,西周晚期或者晚偏早时废弃。其中以F3、F5、F8保存较为完整,规模较大。遗址区出土大量陶瓦、玉器、瓷器等珍贵文物,为研究西周建筑工艺技术、宫室制度和西周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b></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甲骨文的“周”字</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博大精深的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是华夏民族的源。今天我们走进周原博物馆,只能说是撩开史诗的面纱,走近周原。周原博物馆就像是贯通远古和现代的缆索,让我们在这里了解历史,遇见古人,感悟智慧,体味人生。</p> <p class="ql-block">  请允许我用周原博物馆的结语作为本文的结尾吧。</p><p class="ql-block"><b> 曾经周原膴膴,成就礼乐文明之都。</b></p><p class="ql-block"><b> 而今周原遗址,成为中国考古之重。</b></p><p class="ql-block"><b> 也许,周原注定是一片适合耕耘的土地,穿越三千年兴衰沉浮与沧桑变迁,始终播种和盛产着实实在在的希望与梦想。</b></p><p class="ql-block"><b> 也许,周原注定是一片引人驻足的水土,举目数百里巍巍岐山与辽阔河原,始终等待和期许着掷地有声的豪迈宏图与开拓。</b></p><p class="ql-block"><b> 一代代"周原人",或生长于斯,或往来于斯,共同守护着黄土深处的中华根脉,充实着赤子深情的周原梦想。从三千年前的那座移民之城,到今天的国际考古研究基地,这里坚持尊重、合作,相信开放、包容。</b></p><p class="ql-block"><b> 让你我携手,踏着前人的足迹,翻阅地书,叩问周原,谱写周原遗址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篇章。这也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b></p><p class="ql-block"><b> 重启周原更荣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