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从《左传》看得出《春秋》的“微言大义”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从《左传》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领略一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克”</b></p><p class="ql-block">“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在这个标题里,“克”字就是题眼。</p><p class="ql-block">正如前面所说,春秋时期,王道衰微、霸道兴起。郑伯,也就是郑庄公,是第一个称霸的。后来就有了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p><p class="ql-block">“段”是郑伯的亲弟弟——共叔段。</p><p class="ql-block">“鄢”是当时的地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个“克”字是什么含义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说克服困难、克敌。是的,“克”的对象经常是敌人。我们在面对敌人的时候,才会用到“克”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郑伯和共叔段是亲兄弟,面对弟弟,郑伯不仅没有止恶于其先,在弟弟做了错事之后,也没有采取道德教化的方法,而是像对待敌人一样运用权术消灭了弟弟。最后还假仁假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春秋》笔法,就是用一个“克”字定了郑庄公千秋的罪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心理问题要重视</b></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可以重新温习一下这个故事。</p><p class="ql-block">郑伯是长子,他的母亲姜氏在生产他的时候并不顺利,因此他的母亲给他取的名字是“寤生”。</p><p class="ql-block">(查字典,会发现“寤生”的意思是逆生、产儿足先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因为生郑伯的时候留下了痛苦的记忆,姜氏并不喜欢自己的这个儿子。这就是所谓的心理阴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这儿,南公就提到了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思想形成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幼年时候的环境和经历更是影响巨大。但是即便是类似的环境和经历,却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就比如,从小贫穷的人,尤其是孤儿,小时候吃尽了苦头,他们大多容易产生偏激心理。他长大之后,只有两条路可以走,没有第三条路。这两条路就是,他要么变成一个极富同情心的人——因为自己小时候太苦,所以能更深切的体会到,没有人关心和同情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于是对社会的苦难、对他人的困境,有更强的同理心。要么就变成一个冷漠无情的人——我小时候也没有人同情我、爱护我,我凭什么要去爱护别人、关心别人呢?他心里始终反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说,环境和经历并不是唯一影响人的思想的原因。还有遗传本质和后天教育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办各种社会福利院、孤儿院,却仍然面临各种问题。如果一个孩子是亲生的,即使被父母打骂责备,虽然心里很不高兴,但也很快会忘记,不大会跟父母置气、甚至记恨。但如果是被收养的孤儿就不一样了,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会被过分解读,他们不会表现得不高兴,但是会把大人的这些“对自己不好”的点滴都记在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说,社会工作者在青少年心理问题方面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百姓爱幺儿</b></p><p class="ql-block">姜氏生产郑伯不顺利,但是生产郑伯的弟弟共叔段是顺利的。再加上,中国的那句古话“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姜氏理所当然的宠爱共叔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是长子继承制。郑伯必定要继承家业。但是姜氏却跟郑伯的父亲说想让自己所喜爱的小儿子共叔段来继承。这是不符合礼法的,郑伯的父亲当然没有同意。最后仍然是由郑伯来继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姜氏喜爱共叔段是没有变的,她请求郑伯把最好的一块地方“制”分封给共叔段。然而郑伯说“制”这个地方经济和政治都不好。最后把“京”封给了弟弟。但实际上,在当时的郑国,“制”这个地方是军事、政治的政争,他不敢养痈遗患而已。</p><p class="ql-block">在这里,郑伯对母亲并没有坦诚以待,而是假仁假义、用花言巧语骗过了母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把敌人养肥了再杀</b></p><p class="ql-block">共叔段并不安分,仰仗母亲的宠爱野心蠢蠢欲动。后来,母亲姜氏和弟弟要联合起来造反,招兵买马,反叛的迹象非常明显。郑伯的左右大臣都向他进言共叔段的种种不轨行为。</p><p class="ql-block">但是郑伯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就应该放纵自己的弟弟胡作非为。等到事情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了,他再出面一举拿下他。这时候再出兵杀弟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所谓的奸雄权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伯在面对弟弟的野心时,既没有跟母亲深切交谈,也没有教化弟弟。而是一味的放纵,像培养敌人罪行那样培养他,酿成悲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曹操是故意培养了刘备和孙权,以让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手段是效法郑庄公的,因此便说历史上的第一个奸雄是郑庄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一个社会风气的变化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普通人能够引导的。在位者、当权者败坏了社会风气,整个社会也随之变。“季氏旅于泰山”的故事就是在告诉我们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