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第一种评价观:“不评价”
</p><p class="ql-block"> “核心素养”一词的主要内涵是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计算机及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它是人面向未来所必须具备的“新能力”。笔者认为这种“新能力”大致包括两类:一是以道德意识与审美判断为核心的“人性能力”;二是以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协作性思维为核心的“高级能力”。核心素养就是人性能力与高级能力的融合。
</p><p class="ql-block"> 一种能力越人性化、越高级,就越难以评价或测量。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我们要学会对不能言说的东西保持沉默。核心素养恰如一座冰山,大部分淹没在水下,对水下的部分,我们要学会“不评价”。</p><p class="ql-block"> 所谓“不评价”就是教育者面对任何学生的时候,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去尊重、理解与欣赏。对发展核心素养而言,第一种需要确立的评价观念就是“不评价”。</p> <p class="ql-block"> 二、第二种评价观:表现性评价
</p><p class="ql-block"> 一种能力无伦多么高级和人性化、无伦多么神秘,它总要有所表现。新表现观解释了素养与表现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种素养可以有多种表现,既包括不同人的个性化表现,又包括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一种表现可能体现不同的素养,既可能是不同类型的素养,又可能是不同发展水平的素养。这种表现成为评价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观念。</p><p class="ql-block"> 借此观念可以形成素养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让学生用个性化、多元化的方式充分表现核心素养,并由此促进其发展。当教师面对核心素养时,始终思考:这个素养的可能表现是什么?创造什么情境可以让学生充分表现?在学生的表现过程中应该如何提供帮助?怎样理解与评价学生的表现过程及结果?......
</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们确立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第二种评价观念:表现性评价。其核心内涵是:
</p><p class="ql-block"> 理解核心素养的可能表现;
</p><p class="ql-block"> 创设促进核心素养表现的真实任务情境;
</p><p class="ql-block"> 研究学生运用学科观念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p><p class="ql-block"> 评价学生问题解决及观念物化的结果,如研究报告、作品、实物等
</p><p class="ql-block"> 让评价始终嵌入教学过程并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p> <p class="ql-block"> 三、第三种评价观:“新型标准化评价”
</p><p class="ql-block"> 一切学科事实都是基于学科观念而创造出来的,人只有理解学科事实所体现的学科观念,才能真正形成学科思维。我们把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而重新改造和优化了的纸笔测验成为“新型标准化评价”,他构成素养教育的第三种评价观。
</p><p class="ql-block"> “新型标准化评价”的主要内涵是:第一,体现不评价的理念,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如严格禁止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排名;第二,成为表现性评价的补充,并使二者形成有机联系,彻底根绝“刷题”现象;第三,纸笔测验尽可能开放,体现学生对学科观念的理解、应用与创造。</p> <p class="ql-block"> 综述:不评价、表现性评价与新型标准化评价的互动与融合共同构成了素养本位教育评价观。它将评价本身视为教育过程,不再只是对教育结果的检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