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全园占地3.009平方公里(其中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为2.97平方公里),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崇庆皇太后动用448万两白银把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p> <p class="ql-block">排云殿佛香阁景区是颐和园内建筑布局最完整、建筑形式最丰富的中轴建筑群体,殿、阁、廊、亭、桥、坊、碑等建筑约两万平方米。从临水的云辉玉宇牌坊至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层层升高,排列有序,气势宏伟,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石舫,取自海晏河清之意,北京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在园林中建石舫不仅是为证明水是活的、可坐舟,为的正是在“舟自横”中,突出“野渡无人”的境界。建于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船体乃用巨石雕成,全长36米。船上二层白色木结构楼房,都用油漆装饰成大理石纹样,顶部有砖雕装饰,精巧华丽,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水上建筑珍品。</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长廊在万寿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之间。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后,于1888年又重新建造。长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中间穿过排云门,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长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长廊以其精美的建筑、曲折多变和极丰富的彩画而颇负盛名,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长廊还是一条五光十色的画廊,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共14000余幅,色彩鲜明,富丽堂皇。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p> <p class="ql-block">乐寿堂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清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改建,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居住之地。</p><p class="ql-block">乐寿堂是一组前后两进,东西各有一跨院的大型四合院落。清漪园初建时,乐寿堂为两层建筑,是乾隆帝侍奉母亲休息的地方。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时,将乐寿堂改为单层建筑,并成为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内的寝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庭院里,一个雕刻海浪纹的石座上,横卧着一块海青色的漂亮的大石头,上有乾隆皇帝的题字:“青芝岫”。这块山石长八米,宽二米,高四米,就像立在当院的一面屏风。传说这块山石原来在北京远郊房山县的深山里。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爱石成癖,在他的海淀勺园里,陈列着许多怪石。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非常喜欢,决心运回勺园。可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有人给他献策:秦始皇修长城时,不是用修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的吗?米万钟觉得也只有这个办法了。於是雇了很多民工,先修起一条大路,又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今天,在房山、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呢!米万钟为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石头运到良乡,他的财力也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这块大青石叫做“败家石”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到西陵祭祖回来,走到良乡看到了这块奇异的大青石,就问大臣刘墉:“这块大青石,为何弃置路旁?”刘墉很会揣度皇帝的心思,见他看上了这块山石,就说:“这是明朝米万钟在房山大石窝发现的一块灵石,他想运回海淀,但是这块灵石嫌到米家去是大材小用,就蹲在良乡不走了。”乾隆听说山石有灵,只有皇家才配享用,就传下圣旨,叫文官下轿,武将下马,点着香火,参拜灵石;还限期把败家石运到清漪园。那时候,乐寿堂的院墙已经修好,败家石太大,只好拆门运进院里。皇太后听说了,以为败家石本来就是不祥之物,要是再破"门"而入,那更不吉利了,她就出面劝阻。皇太后发了话,乾隆也不敢违拗,但是看着这块灵石扔在门外,也不甘心。后来,还是刘墉给他出了主意,说这块大青石形似灵芝,会给皇家增添瑞气,象征着人寿年丰,皇基永固!只有放置在乐寿堂前,才最为适宜;如果弃置荒野,那倒是很不吉利的。乾隆把这番道理向皇太后一讲,太后转忧为喜,让快点把大青石运进乐寿堂来。乾隆称心如意,就赐名“青芝岫”,又挥笔题写了“神瑛”、“玉秀”四个大字,还命大臣们题字写诗,都刻在大青石上。</p><p class="ql-block">从此,这块青芝岫就名扬天下了</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晚年常住颐和园,这里成了她办公、休息娱乐、会见外国公使的地方,是当时真正的权力中心。1902年,为了请示汇报方便,相继开通了电话线路,连通了颐和园与清政府各府衙、八旗各军营的电话线路,形成了北京电话网络的雏形。1908年,开通了颐和园水木自亲殿经西苑到中南海来薰风门东配殿专备上用的电话专线,专供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使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皇家御用电话专线。</p> <p class="ql-block">殿前这个特别高的吊杆儿是个灯架,也叫“探海神灯”,晚上挂灯照明用的,慈禧太后到颐和园来的时候,到了晚上这里就会挂上灯,这里的灯是颐和园里最亮的。只有这盏灯熄了以后,园子里的人们才能休息,因为那说明太后已经睡着了。这个灯杆儿建于光绪18年,两边绿色的雕着龙纹的部分是木制的,上面半圆形的顶,当年是镀金的铜梁,上面雕的也是龙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南方运来的太湖石在清代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中随处可见,到清漪园修建时才开始使用产自北京房山的奇石,称“北太湖石”。南北之石各具精妙,正如乾隆帝写诗赞美的那样:“南方石玲珑,北方石雄壮。玲珑类巧士,雄壮似强将。”</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17个桥洞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p> <p class="ql-block">十七孔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桥头各有两只大水兽,很像麒麟,十分威武。桥的两头有四只石刻异兽,形象威猛异常,极为生动。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128根望柱,每根望柱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石狮子,它们整齐的排列在桥的两边,威风凛凛,就像宫廷的卫士,守卫在两旁。</p> <p class="ql-block">再走近观瞧,你才会发现这些活灵活现的狮子每一个都不尽相同,有的龇牙咧嘴,有的昂首低吼,有的来一个狮子甩头,有的做一个脚踩绣球,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你追我赶,有的凝神观景,有的憨态可掬,有的八面威风,有坐的,有卧的,有躺的,真是姿态各异,惟妙惟肖,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宿云檐城关,始建于乾隆年间,又称贝阙,城上原有楼,内供关羽银铸塑像,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掠走。光绪年间重修颐和园时改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铜牛坐落在廓如亭北面的堤岸上,当年乾隆皇帝将其点缀于此是希望它能“永镇悠水”,长久地降服洪水,给园林及附近百姓带来无尽的祥福。为了阐述建造铜牛的意义,乾隆皇帝特意撰写了一首四言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镌刻在铜牛的腹背上。铜牛是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是各景点“文创”忠实追随者,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众香界宗教牌坊,砖石结构,表面用五色琉璃瓦件装饰。在牌坊的正、反面石额和智慧海的前后石额上分别刻着:“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将这里比作佛门圣地。</p> <p class="ql-block">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位于北京颐和园内昆明湖景区,原是西湖东界长堤上的龙神祠,乾隆时期掘堤拓湖时留下四周土地,形成了南湖岛,并重修龙神祠,改名“广润祠”,作为园中的祈雨之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因在此求雨“灵验”,遂亲笔改题祠额为“广润灵雨祠”。光绪时,慈禧由水路入园,在祠前码头下船,入祠烧香,然后再登船去乐寿堂寝宫。</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中国清代大型皇家园林,占地350多公顷,其中水面面积约140公顷,由圆明园、绮春园、长春园组成,而以圆明园最大,故统称圆明园(亦称圆明三园)。圆明园不仅汇集了江南若干名园胜景,还移植了西方园林建筑,集当时古今中外造园艺术之大成。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大量仿建了中国各地特别是江南的许多名园胜景,其主要建筑类型包括殿、堂、亭、台、楼、阁、榭、廊、轩、斋、房、舫、馆、厅、桥、闸、墙、塔,以及寺庙、道观、村居、街市等;建筑平面布局共有38种。圆明园的园林造景多以水为主题,部分建筑包含大量宗教元素。</p> <p class="ql-block">康熙末年和雍正年间,圆明园开始兴建。清雍正二年(1724年),圆明园的扩建工程正式开始。乾隆帝继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的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1860年,英法侵略者纵火焚烧圆明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圆明园的建筑和古树名木遭到彻底毁灭。清朝灭亡后,圆明园的遗物又长期遭到官僚、军阀、奸商巧取豪夺。建国后,中国政府对圆明园开始了保护整修工作。</p> <p class="ql-block">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名为“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总面积273公顷,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民国七年(1918年)1月1日,辟为天坛公园。</p> <p class="ql-block">天坛公园由两道坛墙环绕,被分为“内坛”“外坛”两部分;域北呈圆形,南为方形,寓意“天圆地方”;主要由春季祈祷丰年的“祈谷坛”,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皇帝祭祀前居住的斋宫、演习祭祀礼乐的神乐署四大古建筑群组成;祈谷坛中的祈年殿是北京市的标志性建筑。天坛公园外坛种植有大量古柏林。</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围墙。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墙壁是用磨砖对缝砌成的,墙头覆着蓝色琉璃瓦。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对声波的传播十分有利。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会沿着墙面以声波的形式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也可以使对方听得清清楚楚,而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由于曾误以为是声波反射而形成的回声,故俗称“回音壁”。</p> <p class="ql-block">圜丘是皇帝在冬至举行祭天仪式的地方,也被称为祭天坛,圜丘坛建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在明朝,它是一座三层楼高的蓝色琉璃圆形祭坛,于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周围是两层蓝色琉璃瓦低墙;第一层的墙壁是方形的,称为外部;二楼的墙壁是圆形的,称为内墙,象征着“天圆地方”,中间是祭天台(也叫拜天台),即圜丘。</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前身“大祀殿”,是北京天坛的主体建筑,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p><p class="ql-block">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祈年殿按雷火焚毁前重新修建。祈年殿大殿面积460平方米,是一座鎏金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祈年殿采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构造形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为蓝色,象征蓝天。这种设计受到了“天蓝地黄”传统观念的影响。祈年殿独特的结构特征使得这种形式的仿古建筑结构性能与其现代建筑有所不同,并为今后仿古建筑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p> <p class="ql-block">五坛八庙,旧时老北京有句俗语:“东单、西四、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这几处地方是旧北京的闹市区或坛庙、名胜的典型代表,昔日在北京享有较高的声誉。“五坛”是指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均为明代所建,清代沿用,是明、清两朝帝王们祭天、地、日、月、山川、太岁等神祇而特意建造的。“八庙”系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北京孔庙)和历代帝王庙。这几处在封建时代都是帝王们祭祀列祖列宗、神佛、历代圣贤先哲的地方。除奉先殿、传心殿在故宫内,其余皆在城内。</p> <p class="ql-block">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p> <p class="ql-block">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p> <p class="ql-block">恭王府及花园,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作为和珅、庆王永璘的宅邸。清咸丰元年(1851年)恭亲王奕訢成为宅子的主人,恭王府的名称也因此得来。恭王府及花园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和珅府邸,是大学士和珅的私邸,后为恭亲王奕訢府邸,于清朝乾隆年间建立。</p><p class="ql-block">恭王府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建筑群,也是现在存在的王府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了。虽然从名字上看好像是一个王爷的大宅,但是实际上它第一个主人是清朝的“大贪官”和珅的府邸。乾隆四十一年,和珅看上了这片风水极佳的地方,这片地在明朝的时候曾经还是个佛寺,所以和珅在修建宅邸的时候十分的用心,还专门建造了藏宝阁。</p><p class="ql-block">相传和珅被灭门后,嘉庆帝在藏宝阁中搜到和珅屯下的真金白银,竟相当于清政府数十年的收入。二十三年后,和珅被灭门,这座“豪宅”空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王府占地约6万平方米,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其花园位于王府后,又名萃锦园,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据考证是在明代旧园上重修的。全园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园区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p> <p class="ql-block">现在留在和珅府上的还有一尊送子观音石。这尊石像仿佛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孩子。和珅府上的姬妾众多,可这些女人纷纷生下的都是女儿,和珅一直没有一个儿子。</p><p class="ql-block">最终,在高人的指点之下,把这尊送子观音石带到了家中!说来也是神奇,这尊石头运往家中后不久,和珅的妻子就生下了他唯一一个儿子丰绅殷德。</p><p class="ql-block">丰绅殷德更是娶了皇帝的女儿固伦和孝公主。可见,这尊石像不仅给和珅送来了一名爱子,更是给这个孩子带来了无边的福气。带到了家中!</p> <p class="ql-block">后罩楼最出名的仍旧是99间半了,取的是故宫9999间半的尾数,也取了道教的“届满即盈”的意思,可见和珅在设计的时候费了多少心思。</p><p class="ql-block">除了这些,和珅为了方便区分,还专门设计了44个完全不同却又属于同一风格的锦窗,用花纹和样式来辨别区分藏宝处的类别,而“44”又是双数,古人对双数格外的偏爱,而44吉利又对称。</p> <p class="ql-block">嘉庆四年,和珅被抄家。和珅的身家足足有白银八亿两,黄金上百吨,折合成现在的人民币大概约880亿元。这其中还不包括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古玩珍宝,店铺和房产等。</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蝙蝠”的“蝠”和“福”同音,所以在恭王府可以看到几乎到处都是各种形态的蝙蝠,连那44个锦窗里都隐藏着各种“福”。</p><p class="ql-block">所以恭王府还有一个别称叫做“万福园”,据说在恭王府的雕梁画栋上隐藏着9999个福字,而最后一个就是有名的“福字碑”了。相传是康熙御笔亲传,隐藏在密云洞中,就是所谓的“洞天福地”。</p><p class="ql-block">俗呼银銮殿,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宝物名叫“福字碑”。这个宝物是康熙时期康熙亲笔写的一个福字。当时,孝庄皇太后病危,众多太医束手无策。康熙便每天向上天祈福保佑自己的祖母能够平安无事。最终,在旁人指点之下写下了这块福字碑。</p><p class="ql-block">这世间真是奇妙!这福字碑写好后,孝庄皇太后的病居然不治而愈了!众人都感叹这是上天显灵了,要把这块碑当成宝贝一样收起来!</p> <p class="ql-block">和珅当时也听说过这块福字碑!也不知和珅是用了什么样的办法居然把这一块福字碑从皇宫内院里面偷了出来,摆放在自己的府中。</p><p class="ql-block">福字碑也许是有作用的,毕竟他保佑和珅这么多年都顺风顺水,收集到的财富甚至比国库还要丰盈。</p><p class="ql-block">直到和珅被抄家这块失踪了多年的福字碑才重见天日。嘉庆皇帝想把这块福字碑在接入后宫中,却遭到了大臣的反对!</p><p class="ql-block">“陛下,万万不可!”</p><p class="ql-block">“这块福字碑已经被和珅给玷污了!再把它接回皇宫中是非常不吉利的!”</p><p class="ql-block">虽说这块福字碑保佑合身上半辈子顺风顺水,但由于和珅贪污数量巨大,最终还是被赐死了。</p><p class="ql-block">嘉庆皇帝想了想,最终听从了大臣的安排,把这块福字碑留在恭王府中。</p> <p class="ql-block">所有屋子都是用的金丝楠木装修,其原料非常珍贵,因为它独有的冬暖夏凉、自带沉香的优良特点,在水泥建筑时代之前的建筑时期实数建筑佳品,即使在现代也是上等木材。</p> <p class="ql-block">1851年,咸丰帝登基,因为的孙子不够格在这么豪华的地段居住了,所以咸丰帝就把这座很多人眼馋的豪宅赐给了自己的弟弟恭亲王——奕。</p><p class="ql-block">就此,恭亲王奕成为了这座宅子的第三任主人,恭王府就此得名,并且从这以后,恭王府这个名字就没变过。</p> <p class="ql-block"> 恭王府曾经是《还珠格格》拍摄地之一,哈哈 小朋友今天也来打卡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