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伴书香”读书明理,力行求变

沧海归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读书明理,力行求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3年5月14-15日,吕梁市高中九科名师第一次读书沙龙活动在吕梁一中隆重举行。本次读书沙龙活动上,各科名师代表就各自的阅读成果做了详尽分享,精彩纷呈,有的言简意赅、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启人心智、有的振聋发聩。听了同仁们的阅读成果分享,本人深感惭愧。名师团队人才济济、藏龙卧虎、相关成果更是各有特色。本人忝列其中,深感名实不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剑平和刘莘老师的专题报告更是让我深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两位老师在报告中多次谈到读书的重要性,提到“读书是教师职业进阶的重要途径”,“教师阅读的情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等重要观点,并结合自身读书实际来阐释“专业化阅读引领教师成长”、“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的操作路径。与会同仁看到了差距,明确了方向。此后,唯有努力读书,方是成长正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读书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读书,本人在大学(2003-2007)期间还是读了不少书籍的,大概有400多本吧,主要集中在文学、历史、民俗文化方面。上大学时,用当下时髦的话说,我的课余时间,不是在图书馆阅读,就是在去图书馆阅读的路上。我利用有限的时间读了为数不多的书,阅读大多流于浅表的理解和记忆,未能利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导致没有多少东西内化为我的精神食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7年参加工作以来,本人一直担任班主任、承担语文两个班的教学工作。学校里的非教学工作太多,诸如卫生清理、疫情防控、医疗保险催缴、伙食费收取、运动会、演讲朗诵征文活动、家访、学生违纪事宜处理等,让我没有心情和时间静下心来阅读书籍,就是读书也是集中于班级管理和学科教学两个方面,只是碎片化时间里进行碎片化阅读,没有章法、不成体系,阅读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7年以来,我女儿上幼儿园、小学,做为家长,我和爱人需要每天陪伴和指导孩子阅读,以期增长孩子的见识,陶冶孩子的情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我又依据老师的指导、家长们的推荐,购买了一些儿童读物,例如《笨狼的故事》、《猪小戒上学记》、《米小圈上学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森林报》、《小猪佩奇》、《海底小纵队》、《汪汪队立大功》、《四大名著》(少儿版)、《宇宙护卫队》等书籍。朋友们戏称我们家是“书香门第”。在陪伴孩子阅读儿童文学、指导孩子简单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童话故事大多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比如《小红帽》、《狼和七只小羊》的结局:小红帽、外婆被救出来了,六只小羊也得救了。《阿拉丁神灯》的结局是阿拉丁和公主又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灰姑娘》》的结局是从此灰姑娘和王子过上幸福和谐的生活,《青蛙王子》、《白雪公主》等故事的结局是从此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再比如《丑小鸭》的故事的通用版本大概600多个字,原著大概6000多字,字数上差距有点大,在情节的呈现、人物的塑造、环境的氛围上差距应该更大。译者和编著者们为何要如此改编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作为语言文字工作者,不同的编排体系、不同的文字呈现方式,常常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复杂的内容、深刻的内涵适宜用篇幅长、字数多的文章表达,简单的、通俗的内容适宜用的篇幅短、字数少的文字展示。我开始思考儿童文学的编著者的创作意图。通过对通译本与原始著作的比对、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探究,我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儿童文学的著作者力求为孩子们展示一个拥有真、善、美的世界,力图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未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从教以来,参加了诸多的培训和研修活动,聆听了诸多的专家学者的高屋建瓴的指导,见识了诸多同仁的精彩表演,为什么感觉还是不够卓越出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因为心动了,还没有行动。“道理”可以去学习和理解,但做到知行合一,需要的是循序渐进。道理懂再多,不落实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也是枉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力行求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真正能让自己进步的,从来不是自己听过的大道理,而是通过自律培养出的好习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方式无非有两种:一是读万卷书,二是行万里路。读书,可以说是我们了解这个世界、打开认知大门的第一把钥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语堂曾说:“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一个不读书的人,他的认知与理解或固化、或肤浅,难有深度与内涵,常常被自己的世界所束缚着。其实,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就是他读书的厚度。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见识也就越来越广,就能拥有掌控人生的底气。读书,是为了求知,也是为了求己。唯有不断汲取新知,不断重塑自己内心的世界,才能让如今的自己优于昨日的自己。听过这么一句话:“你读过的书终将融进你的骨子里,与你血肉相连,伴随你走一生。”读书,让我们变成更好的自己,那些不起眼的字符,都充满了生命力,打动我们,并给予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 我们可以把“套子”理解为固定的操作模式、行为规则、思维方法等。每一种“新模式”最终都会变成“旧套子”;“套子”可以保护我们,让我们生活得舒服而安全,所以我们没必要害怕和排斥“套子”。我们的教育行业出现过多少“套子”,多少“套中人”?我们能说个清楚明白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就要打破一些旧的“套子”,新的思维会让我们更进步,所以我们更没必要害怕打破“旧套子”。 变革总会带来一些不舒服和不适应,那么就会有害怕变革、反对变革的人出现。 这些人中除了少数的既得利益者,更多的是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害怕新生事物会给自己带来危害,在思想和行动上畏惧和抗拒变革,一般来说,人越老,越趋向于保守。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套子”里,我们要学会明辨是非,没必要守着“旧套子”,可是也没必要非把一切“套子”都打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生在世,诱惑太多、套路太多。唯有营造多读书的氛围,培养多思考的公民,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明辨是非的能力,抵制侵蚀的底气,不断成长的境界,才能让我们中华民族的下一代成为一个个有温度、有情趣、有思想、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个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