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师德先进个人事迹报告

大雁

<p class="ql-block"> 张中雁,中共党员,一级教师。1999年,走出警校的大门,他被分配到乡政府工作。拿到派遣证的那晚,他辗转难眠,因为我的父亲在教育战线工作多年,受父亲的影响,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梦想早已扎根在他的心里。他思虑再三毅然放弃了政府的工作,来到二站镇中学任教。就这样他投身于农村教育中,一转眼,二十四个春秋转瞬即逝,暑往寒来,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与日俱增。</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年的每一天都记录着他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教育人生。工作中,他潜心教学,任劳任怨、刻苦钻研、严肃认真,不断品味着教育工作带给他成功的喜悦与快乐。初为人师,他既兴奋,又惶恐,在工作中,他感觉到了身上担子的沉重。由于非师毕业,他对教学是陌生的,所以他每天课前都深入地研究教材,认真备课。还虚心地想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只要没有课他就走进他们的课堂,认真听课,总结教法,以此提高自己。</p><p class="ql-block"> 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他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更关心他们的身心发展。前些年每学期都有辍学的孩子,他就到学生家里做工作。对待学生,他爱生如子,当他带着那份爱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世界,孩子们那种活泼,那种热情,那种阳光向上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他,从此他便从心底更加热爱这份工作。</p> <p class="ql-block">  学校工作重点是常规教学工作,踏实做好常规工作是每位教师的本职。从教多年来,他从未拒绝学校领导安排给他的任何一项工作,并且能认真完成每一项工作。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教学技能,空有一腔热情是没法完成教书育人这一使命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有兴趣。每次教学之前,他都认真钻研教材,吃懂、吃透教材,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课堂上他要求自己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广采他山之石,进行网上研修,订阅教科研杂志,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快乐地学,学得快乐。</p><p class="ql-block"> 张中雁老师始终注重工作细节,不论是备课还是上课,他都能认真对待,并在教学中不断潜心钻研,改变教学策略,努力创设有利于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因为肯琢磨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他的班级教学成绩常年位于同年级前列。</p> <p class="ql-block"> 勤奋是攀登路上的基石,奉献是教育路上的明灯。他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真真切切从家长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培养每一名学生成才作为己任。如今通讯设备普及了,老师们都采用电话视频家访,几乎已经没有老师在真正到孩子家里去家访了。他总觉得这样的家访方式是没有灵魂的,他依然会利用假期去各村屯进行家访,这样可以真切地了解到孩子的家庭状况和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在家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能够和孩子及他们的父母促膝长谈,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更可以鼓励家长精心尽力培养孩子,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暑假时,常常会在村里的大树旁,院墙下遇到那些围坐一起乘凉聊天的村里人,得知他是下去家访的,那些人常常会称赞道:“这样的好老师不多了!”“谁家孩子摊上这样的老师是哪辈子积德了。”“他是教过我家孩子的张老师,人家这老师可负责人了,教得也好。”每每听了这些平实的赞扬话语,他就更坚定在农村这片教育的沃土上勤奋耕耘,让奉献的花朵结出诱人的桃李。</p> <p class="ql-block">  投身乡村教育,就是选择清贫,可二十多年来,他从不后悔。因为在艰辛的背后也品尝到心灵深处的甘甜。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深知农村孩子求学路之艰难,所以他常利用各种关系为贫困学生拉赞助,帮助学生完成学业。2013年,他和爱人、孩子加入了中国红十字,成为了志愿者,他们积极参与各种资助活动。他曾和爱人求助在头台学校工作的同学在周末把资助的孤儿带回县里,为这个孩子辅导功课,他和妻子带这个可怜又孤僻的孩子出去玩,让女儿陪她过生日。他还为自己学校的孩子争取助学金和救助物资,如今一些被资助的孩子毕业参加工作了,教师节都会收到他们发来的祝福信息,这让他感受到了为师之乐。</p> <p class="ql-block">“耕耘三尺讲坛桃李艳,奉献一片丹心硕果红”,扎根农村教育24年,他把自己的青春留给了学校、留给了学生。回首走过的路,倍感踏实,因为他奋力托举孩子们站得更高,让他们体会俯瞰世界的广博;让他们感受仰望苍穹之浩瀚;让他们尽享追逐梦想之酣畅。他在四季交替中放逐梦想,他在日月更迭中品尝喜悦。24载风雨岁月,他甘为乡村教育躬身为犁,碎身为雨,践行初心。</p> <p class="ql-block">编辑:二站镇中学</p><p class="ql-block">审核:尹维强</p>

孩子

工作

学生

家访

教学

教育

老师

教师

课堂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