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伴我成长★读《把课改作为方法》

焦文彪

打捞课改的声音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改只是通往理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成就人、发展人,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才是目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不外乎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师生之间的关系,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教书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如果继续追问三个关系背后的秘密,你会发现良好的师生关系通常被解释为爱的支持。教与学的关系可以理解为教基于学,为了学,促进学,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则可诠释为育人大于教书,也应该先于教书,处理好了这三个关系,也就守住了教学的基本规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改从来不是让我们双脚离开大地,课改是基于行动的哲学,行动是课改的最高纲领,正如陶行知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坐而论道与纸上谈兵可以描述课改的方向,但永远无法洞见课改的真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改不能止于改课,就是要从改课出发,以学生为圆心,不断扩大课改的半径,从而重建学校管理、重塑学校文化、再造学校课程,就是要从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走向管理中的学生自治和生活中的学生自理,就是要让我们的工不再以考试评价为导向,而是以学生成长的需求为导向,通过课程再造,为学生健康完整的成长提供均衡的营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需要用生活视角重塑课堂,用设计思维改变教与学;需要研究教的设计触及学科本质和成长本质;需要从碎片化学习走向整体化的单元设计、跨界整合;需要更多的了解和研究学生,以及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收集学情、利用学情、让学情主导课堂教学,因为教的根本目的是保障和促进学生的学,教育意味着聆听每一位学生,读懂每一位学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其实教育哪有多少新花样,改革原本就是重拾常识的过程。当你执着于创新的时候,请回过头来看一看教育的原点和教学的基本问题。</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很多时候我们急于赶路,日复一日的奔波中,忘了当时为什么出发。当我们尝试了各种模式而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是时候该抬起头来看看路在何方,回过头来看看因何出发。当我们明确,教学是为了学生一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的时候,或许该明白未来的路应该往哪儿走……)</span></p> 教育的灵魂之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撬动教学质量的支点在课堂,拉动教育质量的支点在教室。教师在教室里的可为之处,就在于重建你的教室,让教室像家一样温馨、自由、安全,让学生在教室里有在家之感;重建你的教学,在你的课堂上实施非主导性教学,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重建你的情绪,让每天的积极情绪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重建爱的表达,做好耐心的等待者,静待花开,做好爱的传递者,以爱育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教师,我们的工作不是给孩子的世界筑上一道墙,让孩子无路可走。而是应该给孩子的世界打开一扇窗,让孩子自由呼吸。作为教师,请时刻进行换位思考,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我们的孩子不喜欢学校,那么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可能要结束了。学习发生的前提是想学,想学的前提是好玩儿。玩儿原本就是孩子的天性,对于孩子而言,他们不会因为知识有用才去学习。而是觉得有趣才会参与,有了体验自然会有学习的发生。教育者的智慧就体现在如何让孩子真正实现在玩儿中学,在好玩儿的活动中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趣和好玩成应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品质。请每一位教育者尝试着重返童年,以孩子的视角发现并创造更多有趣的学习活动。让教育摆脱刻板与无趣,让校园保持童真与浪漫,让好玩给学习引流,让上学成为一场有趣且有意义的奔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摒弃浮华,让教育回归最原本的状态,就会自然而然的把孩子当成孩子,从孩子的视角看世界,从孩子的视角去思考,从孩子的视角去审视,让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去玩耍、去学习、去成长。让孩子把校园当成乐园,这是多么美好而浪漫的期许……)</span></p> 打破教育的贫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课堂不能陷入技术主义的泥潭。因为课堂的精彩,功夫在课外,学生只有在课外有更丰富的体验,有更广泛的阅读,有更多元的信息输入,课堂上才可能有更精彩的生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课堂里出故事,好课堂里出性格,好课堂里出精神,好课堂里出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动可分为身动、心动、脑动,从身动到心动再到脑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身体动起来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学习真实发生。只有心动、脑动的时候,学生才可能进入真实的学习,才可能有深度学习的发生,否则教学就变得太肤浅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子曰:“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这原本是古人的用人之道,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移植到课堂教学中来,隐喻教师的智慧。如果老师能把学生当做老师,或者能把学生当做朋友,就可以成就好课堂;倘若在课堂上,老师永远是强者,这样的课堂则是失败的课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救赎课堂就是让教师的教可以充分支持学生的学习,就是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体验成功、经历民主、滋生信心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救赎课堂就是救赎未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育教学是知的科学,行的艺术,让课堂从艺术走向科学,不是远离艺术,排斥艺术,而是敬畏艺术,追求艺术。其实科学求真,艺术求美,科学和艺术原本就是课堂的正反两面,是和谐的统一体。如果需要强调的话,我所看重的教学艺术只有一点,那就是真实。真实是最强大的力量,可以让学生亲其师,敬其师,可以对抗所有的技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授式教学是传统课堂中最常见、最经济的教学方法,但却可能是最值得反思的教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管是“动的教学”还是“静悄悄的张力”,都应该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当动则动,当静则静,不刻意而为之。比如当我们要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时候,就要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知。当我们要学生深入思考、组织语言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我们要勇敢地让课堂静下来,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的时间。在组织分层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借鉴“复式教学”的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动有静,关注每一个学生。动静的选择,皆取决于学生的需求,正所谓“若把学生藏于心,一动一静总相宜”。)</span></p> 让同学成为同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就是经历事实,并从事实中提出体现学科性质的问题,这比熟记一堆知识更有意义。合作学习需要借助多样的思维工具、学习工具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提升合作的效率和深度。教学不是看教了学生什么,而是看发展了学生什么,尤其是看是否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教学主要不是教一个个知识点,而是教知识点上的思维点。因此,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要逐步走向“可以让学习真实发生,让思维看得见”的学习设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说出会的到说出不会的。好的课堂是学生不仅可以说出自己嘴的,说出正确的理解,还可以大胆地说出自己不会的、自己理解错误的内容。台湾教师李玉贵多次到日本访学,她曾谈到过一个现象,日本的课堂上,站在黑板前展示的学生往往是那些不懂的学生,而我们的课堂上却恰恰相反,机会多属于那些懂的学生。课堂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地方,而非展示正确的地方。某种程度上说人是在挫折、困难和错误中成长的,学习也一样。从说出会的到说出不会的,意味着教学理念的跃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借助学情观察员进行课堂观察与诊疗呢?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静静一直致力于学习共同体的本土化实践研究。关于如何进行学情观察,她总结了五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观察焦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看是否心理安全,是否能积极投入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观察焦点学生的学习习惯,看他有没有独特的学习方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遭遇了学习困难,具体的困难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是在合作讨论或探究过程中,与他人的交往关系如何,贡献了哪些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是下课前看焦点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程度如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共同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认识。他们携带着勇气和热情,以创建相互倾听的润泽教室为缘起,以学情观察为支点,以课例研究为方法,以挑战性任务设计为生长点,不断打破对学困生的偏见,打开学习的暗箱,逐渐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改革中国本土化行动研究的独特风格。我也知道,这一切都只是方法和路径,终极目的是“保障每个儿童高品质的学习权”,这正是学习共同体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曾经我们的课堂教学最怕出现的是“意外”,最希望看到的学生配合着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预先设计好的每一个环节。回头审视、扪心自问,在这场精彩的表演中学生是否真正地在学习?曾经我们的课堂教学最怕出现的是“沉默”,最希望看到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踊跃,课堂一静下来,教师就感觉不知所措,开始想法设法地调动学生。可是只有活跃的气氛,而没有屏神思考和思维交锋的课堂真的健康吗?学生的成长固然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在成长,我们永远无法代替。课程、教师、课堂学习这些都应该只是为学生自然、主动学习提供的一种支持。我校的《培智课堂教学观察量表》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并据此不断调整课堂学习内容、方法。”这一条当时备受争议,现在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教育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让学习真实发生,医教结合,促进残疾儿童的最大化发展,应该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最理想状态。)</span></p> 学习是需要学习的 <p class="ql-block">  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必然要求一线教师提高教学站位,要“眼中有人”,秉持大教学观,才能设计出具有素养立意的超越教材、超越学科的学习方案,才能在每一堂课中看见被知识遮蔽的成长。不仅如此,教师还要能设计出体现核心素养的作业,让学生从繁重的书面作业中解放出来,这也是当前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所在。一旦教学中有了对人的整体观照,有了为素养而教的意识,那么整个教学就会明亮起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综合育人和实践育人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两条重要路径。要围绕“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培养目标,聚焦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发挥综合育人价值。综合育人要求在教学设计上从课时到单元,实践育人要求学习要从听知到行知,进而悟知。实际上,实践性学习往往是综合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特点显然都呼应了生活逻辑,都要观照学生的生活经验。正如有学者所说的,从注重学科逻辑走向关注生活逻辑,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风向标。其实,学习一旦走向生活,便走向了体验,走向了协商和探究,学生的学习便自然打破了既有的边界。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要围绕生活为学生编织一个全新的学习世界。因此,真的改革不能为了某种理论或学说去塑造学习,而应基于生活、为了生活重塑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伴随着义务教育新课标的颁布,新一轮的课程教学改革已经开启。课堂教学从“为知识而教”走向“为素养而教”,课堂上不仅要学有目标,学有方法,还要学有深度。教师只有不断储备新知,借助更多工具,才能更好地协助学生做好“学习迁移”。期待更多一线教师能借力逆向教学设计这一方法,洞开真实性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格拉底说,人类最高级的智慧就是向自己或向他人提问。好的课堂一定是能用问题激发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的问题宣告自己的存在。因此,在核心素养指向的课堂改革背景下,迫切需要通过开设“提问课”,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学会问为什么,才能擦亮眼睛看见不一样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教育我们的孩子热爱祖国、心存敬畏、学会感恩、尽心尽责,这些应该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要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些都是孩子幸福生活的必须。希望有一天学生的这些天性都会逐渐被点燃、被唤醒,而根植于心、如影随形。)</span></p>

学生

学习

课堂

教学

课改

孩子

教育

教师

育人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