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3日下午,有幸参加了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与华夏银行联合举办的第26期《金融摄影大讲堂》活动,活动邀请第十四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刘宇老师作了题目为《从国展到金像》的主题讲座。本次活动由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徐波主席主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徐波主席首先向各位学员介绍了刘宇老师丰富的阅历:</p><p class="ql-block">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刘宇老师曾经深入抗疫前线,为武汉市奋战在抗疫一线的4.2万余名医护人员每人都拍摄了肖像留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宇老师先后任新华社伦敦分社和华盛顿分社摄影记者,新华社摄影部中央新闻采访室副主任、社会新闻采访室主任、国际照片编辑室主任。2016年8月,刘宇老师调任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曾兼任北京摄影函授学院理事长、中国摄协理事,现为中国工业摄影协会副主席、中国摄协纪实摄影委员会委员,先后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新闻奖、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华赛”金奖、“国展”金奖等,以及新华社十佳记者、中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等称号。刘宇老师还曾担任众多展览的策展人和摄影大展评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展和金像奖是当今中国摄影界两个最重要的奖项。讲座中,刘宇老师“用图片说话”,从历届国展及金像奖获奖照片入手,结合自身的拍摄、获奖,以及担任评委的经历和体悟,向学员们诠释了“什么样的作品可以大浪淘沙,受到评委们的青睐”这样的命题。那就是好的摄影作品具有的“五个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时代性。评委寻找的是能够成为时代记忆的作品,而不是那些重复了千百次的故事。有时代背景的支撑,小题材可以升华为大题材。</p><p class="ql-block">二是差异性。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思维方式、驾驭图像的能力等都存在差异,因人而异选择题材,离成功更近。没有被拍摄过的题材越来越少,但是看到的一样,看出来的可以不同。</p><p class="ql-block">三是接近性。选择与自己生活背景、个人经验和知识储备相关联的题材,深入持久地关注和挖掘,是被无数成功摄影家证明了的经验。</p><p class="ql-block">四是公共性。与公共话题、社会问题、普遍情感等相关联,更可能引起共鸣。</p><p class="ql-block">五是当代性。当代摄影质疑摄影的绝对客观性,更多地代入了自己的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座中,刘宇老师还谈到了从获奖作品中得到的三点启示,那就是:时间的积累、个人的标签、系列的呈现。摄影最需要时间的积累。刘宇老师建议摄影人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特点,找准切入点,对某个领域、某个地域、某个群体、某种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尽可能地围绕一个主题,把自己的主要创作成果进行系列化地呈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讲座中,刘宇老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各位学员解答了关于摄影的一些基本理念及需要注意的事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为什么要学习摄影?</p><p class="ql-block">摄影是当今世界除了语言、文字以外,记录世界的另外一种新的方式。艺术是人类心灵自述的需要,我们学习摄影,是为了更好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和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什么是好照片?</p><p class="ql-block">当你翻开老照片时,那些让你感动的照片就是好照片。对于纪实类照片来说,美的照片不一定是好看的照片,困顿中的坚持也是一种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摄影的终极意义?</p><p class="ql-block">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p><p class="ql-block">从人的良知出发,以悲天悯人的情怀,既看得见世界的美好,也能看得见人间的疾苦与困顿,通过影像记录,为社会做点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要重视文字功底。</p><p class="ql-block">参展的每幅作品,最起码有拍摄时间、地点、事件的标识。基层的照片评选,不太重视文字。实际上,评委在评选照片时,第一轮看图,第二轮看文字,凡是特别大的题目,文字常常不好。如“脱贫攻坚”这个主题,范围很大,参展人常常没有找到一个切入点,没有发挥出独特的优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深入是艺术创作和新闻摄影的不二法门。</p><p class="ql-block">刘宇老师记录女儿26年成长经历的视频作品《吾家有女》获得第二十四届国展多媒体类金奖。刘宇老师还现场分享了自己申报金像奖的作品和思路:论文《摄影三见》,作品《同住地球村》《吾家有女》《4号线》。刘宇老师用自己的创作和获奖经历告诫学员,摄影不需要东奔西走,也不需要长枪短炮,主要看你有没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深入自己的生活,拍自己;深入自己的工作,挖掘金融领域的故事,进行系统的梳理,日积月累,就是好的专题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徐波主席做了活动总结。徐波主席首先感谢刘宇老师以丰富的阅历梳理了从国展到金像的影像感悟,并以深沉的情感记录家庭影像和地铁4号线带给学员们的启发,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启发学员平常要关注什么、拍什么,拍出来后怎样去呈现。徐波主席勉励各位学员,作为金融系统的摄影爱好者,我们有自己的专题和主题。在以后的摄影创作路上,关注身边人、身边事,拍摄我们身边的题材,就是最好的片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聆听完讲座,深感受益匪浅,作为一名摄影人,深入工作和生活,与时代同频共振,找准自己的切入点,持续不断地记录,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注:小米手机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