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 文/语文修竹 图/网络

语文修竹

<p class="ql-block"> 老屋</p><p class="ql-block"> 文/语文修竹</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下我时,我们就住在重庆一个边远乡的乡场上,一个叫瓦屋的老房子里,那是个地主留下来的四合院,大小有十几间,正房前面有宽宽的街阴(屋檐),也就是遮雨遮阳的走廊。泥墙黑瓦,很是气派。解放后,政府将这些房产分给了当地的贫农。</p><p class="ql-block"> 父母婚后无房,母亲用在生产队缝纫组做裁缝赚来的几十元钱,从别人手里买下了一间,面积不大,三、四十个平方,分前后两间。前面一间算是堂屋,堂屋的半空中搭有一层木楼,挨墙角的空地上有一架简易的木梯,供人上下,晚上我们就住在木楼上面。</p><p class="ql-block"> 屋的正面用厚木板镶砌而成,有高高的门槛,门边放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石臼(当地人叫对窝)。门口外面的木板上,钉了几棵大铁钉,铁钉上挂着干辣椒,干大蒜,蔬菜种子,斗笠,蓑衣什么的。剩下的三面墙是用木条和着黄泥巴夯砌而成的土墙。</p><p class="ql-block"> 后面一间是灶屋,有两孔土灶,烧柴禾的那种。灶的旁边有一副石磨,石磨的旁边是一个四方型的火塘,火塘用四条青石砌成,那时候没有地暖没有空调,寒冷的冬天一家人全靠它取暖。火塘边有张小饭桌,四条板凳。</p><p class="ql-block"> 房子虽小但家很温暖。冬天,我和二妹围在厨房火塘边取暖,趁母亲不注意时,悄悄把生的红薯土豆放进火里,用碳灰盖上,烤熟后,用木棍或者火钳掏出,放在火塘边的青石上,冷却后用小手拍打掉红薯土豆上的木灰,掰开来吃,特别香。</p><p class="ql-block"> 为了物尽其用不浪费资源,那时候每家的房樑上架根木材,木材上绑上铁链,将铁链直接吊在火塘正中,滑轮状,下端有个铁钩,铁钩可以升降,当火生好,放上铁制的鼎罐或者铁耳锅,不用多久饭菜都熟了,一家人围着火塘吃着,好温暖。</p><p class="ql-block"> 快过年时,母亲会买上几块肉,腌制几天后吊在火塘的上方熏烤,一个月左右,腊肉就做好了,火塘使用时间一般是头年农历的十月开始,一直使用到第二年的春天才会结束,不用时用一块四方的木板把火塘盖上。直到十冬腊月才又重新开启。周而复始。记忆里,灶屋上方瓦片和房梁都是黑色的,到处都是烟熏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老屋的院子很大,给了我们小孩子足够的活动空间。白天,小孩们一起在院子里过家家,躲猫猫。</p><p class="ql-block"> 记得最清楚的,是夏天乡下的夜晚,没有空调没有冰镇的西瓜用来消暑,闲下来时,大人们人手一把蒲扇,扑哧扑哧的扇着,也挡不住满脸流下来的汗水,吃过简单的晚饭,会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小院里乘凉,每家搬出几条长板凳,有的家长在长板凳上放上簸箕,让孩子睡在上面,仰望着星空,看繁星点点。父母则手拿蒲扇守在孩子身边,一边打扇一边轻声的讲着故事。讲牛郎织女仙女下凡啊,讲聊斋里面的鬼故事呀,有的直接坐在板凳上、石头上拉家长里短。院子中间横着几根木头,有些小孩或坐或卧,直到酷暑渐渐退去,人们才收拾东西陆续回家休息。</p><p class="ql-block"> 每逢过年母亲再忙,也会为我们磨好豆腐,打好魔芋,煮好腊肉,酿醪糟,炖好鸡汤,让我们美美的吃上几天。记得每次打好魔芋后,母亲把魔芋切成小条,用家里秘制的豆瓣酱,凉拌上,喊我们一起品尝。蒸糯米做醪糟时,糯米熟了,母亲会把糯米团成团,给我们几姊妹一人一团,嘴里吃着糯米团,享受着母亲温柔的爱, 那个香啊,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三妹的出生,那个快乐而又拥挤的小屋已经装不下我们一家5口了,父母决定买下了正街一处别人的老宅,找人拆除后重新在上面修了两楼一底的砖瓦房。七几年两楼一底的房子在我们当时的家乡那是独一无二的,新砖新瓦新楼新床新卧室,石灰粉出的白墙,干净清爽。美美的。什么都是新的,当时的我们别提多高兴了。</p><p class="ql-block"> 楼下的两间临街门面,正适合母亲开缝纫铺子(母亲是位裁缝师傅)。(普子乡的乡场上,每逢三六九赶集)。门面后面有单独的厨房,宽敞又明亮。搬了新家,母亲将以前的老屋给了即将结婚的舅舅。新房已没了火塘,到了冬天,赶集时,母亲会买好烧制过的木炭(也叫钢炭),买来的木炭放瓷盆里烧红取暖,再也没有满屋的烟熏火燎。生活又上了一个层次。这是我们第二个老屋。</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姐弟几个相继进城工作,条件好的弟弟给母亲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母亲也进城享福了。留在农村的四妹将七十年代修建的第二栋老屋,前几年也进行了改造,改建成了两楼一底的版式楼房,比以前的两任老屋更漂亮了,屋内进行了简单的装修,铺设了地砖,有了独立的卫生间,老家也用上了天然气,有着和城里一样的便利生活。</p> <p class="ql-block">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每到过年过节就会想着我们以前的那个乡下的家,于是几姊妹相约,带上一家老小回乡下转转。去看看已经过世的父亲,还有健在的幺爸幺妈、舅舅他们。儿时住过的老屋因年久失修,已不复存在,舅舅早已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p><p class="ql-block"> 几代老屋的变迁,是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真实写照,这些都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利好。</p><p class="ql-block"> 家乡年年都有新的变化,现在农村又在实施乡村振兴。村民们吃穿用度较以前更好,小小的乡场用上了天然气,烤火、煮饭干净卫生,告别了烟熏火燎的日子。几乎家家有小汽车、小洋楼。屋后边美丽的泥溪河边,修建了健身步道,漂亮的栏杆,宽敞的人行道,几百户大小的乡场还修建了供村民们健身休闲的广场。广场舞也进了乡村。乡道村道全部硬化。连到每家每户的小路,政府都拿钱进行了整修。街道也进行了水泥硬化,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家乡变亮了变美了,家乡的老屋也更漂亮了。</p><p class="ql-block">相信以后的家乡会更好更富又更上一层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