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005号窟菩萨像 端庄秀丽 尽显女性温柔之美(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一麦积“凡”音</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从瑞应寺看麦积山石窟 山寺规整洁净 了无“野寺残僧”之感(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天水,是甘肃,——不,可以说是整个西北的、一个奇怪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天水·麦积山 中国西北奇特的存在 秀山丽水 宛如江南(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2023年5月16日清晨,当我穿过茂密的树林,攀上离地七十米的麦积山石窟“七佛阁”时,眼前,万峰拥翠、群山来服;身后,七佛慈悲、金刚怒目。一个世俗的自然景观和一个神化的精神世界,冲撞交融,霎那间,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波澜、勾起杳杳情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如此明艳 秀丽 和娇嫩的枝叶 居然也生长在“西北”(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这不是我印象中的“西北”:荒凉、孤寂,了无生趣;反倒像我久居的西蜀:俊朗、灵秀,活色生香。——也难怪,印象中的“西北”,总是被风沙染黄、总是被羌笛吹哭。而天水,距“吹断杨柳”的阳关,有遥遥1418公里的路程;而到四川广元,仅仅400来公里,就是做一顿饭的功夫。更兼天水深藏甘、陕、川三省交界之处,得秦岭之荫蔽、得渭水之浸润,难怪它花草繁茂、果木扶疏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为了拍摄麦积山的全景 我们特别雇了向导 从小道绕行上去(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说来惭愧,一个堂堂中文系的学士,对天水、对麦积山的知识储备,几等于零。为了不虚此行,我们干脆,花50元请了一位叫“小靳”的当地妇女、一边带路一边兼做导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小路上 别有意趣(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在浓荫遮蔽的山道上,我一面爬坡,一面听小靳慢慢讲述:“……麦积山最值得一看的,第一要数东崖山腰的44窟。这个窟的塑像,不是神仙也不是菩萨,而是一位叫乙弗的皇后。据说,她生前在这里修行,死后就埋在了这里。洞中的那尊塑像,就是根据她的容貌塑造的。形态端庄秀丽,笑容含蓄温柔,所以,有人称她为‘东方的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这就是我们的向导和导游小靳 麦积山当地的农民 只要年轻有文化 都会兼职作“导游”(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看见我爬坡有点吃力,她干脆停下脚步,站在那里继续说:“七佛阁,又叫散花楼。是北周保定三年(563年),秦州大都督李允信主持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从几百米以远的地方 用300毫米镜头拍麦积山东崖大佛和七佛阁 也只能拍到这样的画幅(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我一边听着她的讲述,一边抬头仰望:竹木掩映的麦积山,似乎笼罩着层层迷雾。我自己好像正穿过历史的走廊,去拜会这些历史人物。我很想了解:身为皇后的乙弗,为什么会来到这个穷山沟,独守青灯古佛?我还想知道,那个“军政一把手”的“李允信”,又是因为什么原因,修了这座“散花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灌木丛中溪水淙淙 但闻其声 未见其形(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但是,因为时间和资质等原因,小靳终究不能陪我们登临麦积山。我的诸多疑问,也就一直沤在心里。直到写这篇文章,拜读了孙晓峰先生①的多本(篇)著述、求教了网络上的诸多网文,再比对相关的古籍,才对麦积山佛像背后的“凡”音,有了些许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五胡十六国”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时间,应该回溯到一千六百年前,中华历史上最为分裂的时代——“五胡十六国”——也就是西晋司马王朝南迁之后,逐鹿于中国北方的五个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羌。氐)所建立的地方政权时代。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五胡乱华”是中华历史上苦难的一页(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个汉民族被称为“两脚羊”的屈辱时代。不知道为什么,每每提到“五胡十六国”,我就会想到大动荡、大屠杀,就会想到野有饿莩、路有尸骨。我甚至以为,曹孟德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等诗句,都应该是穿越到这个时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五胡乱华”是中华历史上苦难的一页(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试想一想:从公元304年到公元439年,短短135年的时间里,中国北方,共经历了20来个王朝!其中,享国最久的是“北魏”(386年—534年),一百四十八年。最短命的是“冉魏”(350年~352年),仅仅存活了两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五胡乱华”是中华历史上苦难的一页(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如此频繁的王朝更替,就意味着战乱不断、百姓命比蝼蚁;就意味着阴谋丛生,君主急需忠臣。在对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怀疑中、在谋求百姓臣子的忠君护主中,一个宣扬“今生隐忍,可换来世幸福”的宗教,成为了君主和百姓的共同选择。“秦州”,这个偏居一隅、离战火稍远的“陇上江南”,就这样,成为了北方士人的避祸之地,并出人意料地建立起丝绸之路上的又一处佛教圣迹。——这就是始建于“十六国”之“后秦”的麦积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巍巍乎石窟 郁郁乎山谷(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p><p class="ql-block">麝香眼石竹,鹦鹉啄金桃。</p><p class="ql-block">乱水穿人过,悬崖置屋牢。</p><p class="ql-block">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纤毫。③</p><p class="ql-block">这是杜工部仅存的两首题名为《山寺》的诗之一。据宋人所作的杜诗评注,以为这首诗描绘了麦积山峻拔高耸的外形、幽深静谧的环境,以及居高望远、一览无余的胜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杜工部所说的“乱水穿人”处 就在树林的左下方 青山依旧 绿水长流 唯人亊全非 不知几许代矣(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事实也正是如此。时隔一千五百多年的今天,当我从麦积山下的小溪趟水而过、当我抬头仰望十二层架空栈道,真有“山圆路细”、“乱水穿人”的感受;站在“七佛阁”回廊纵目远望,看群山拱卫如万象来奔、听万壑松风如百鸟齐鸣,真有说不出的畅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从后秦(公元384-417年)到北魏(公元386-534年),到西魏(公元535-556年)、到北周(公元557-581年)将近两百年的历史时期中,麦积山石窟经历了探索创始—辉煌发展—精练提高的发展过程,形成了或剽悍雄健、或秀骨清新、或珠圆玉润的艺术风格。这期间,最可说道的,就是位于麦积山中部的、俗称为“寂陵”的四十四号窟和位于山顶的、被称为“散花楼”的四号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五胡乱华”是中华历史上苦难的一页(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团乱麻般的历史,虽然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苦恼,但我们还是得细细掰扯一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五胡乱华”是中华历史上苦难的一页(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学历史或文学史,会遇到一个统称为“魏晋南北朝”的概念。仿佛“魏蜀吴三国”被“曹魏”统一,接下来就是“两晋”,再接下来就是“南北朝”。其实,这个概念有极大的疏漏。因为,“两晋”之后,还有135年的大分裂,那就是“五胡十六国”。而所谓的“南朝”之始的“刘宋”,是这个乱世持续了100年以后,才产生的王朝。所以,这个概念之中,实际上也夹杂了“五胡十六国”那一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明·仇英作 《竹林七贤图》(图片来自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时间轴上这么一梳理,于是对麦积山石窟从草创到兴盛的历史背景就清楚了:原来,它就处在玄学盛行、佛教兴盛、乐府民歌异军突起的历史坐标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五胡乱华”是中华历史上苦难的一页(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公元534年,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享寿148年的“北魏”灭亡了。因为“接班人”问题,在短短两年间,这个在北方土地上叱咤风云上百年、在政治、文化、科技、生产各方面都颇有建树的“大国”、一下子被分裂为两个国家——“东魏”和“西魏”。而“西魏”的开国之君,就是元宝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传为表现西魏文帝与皇后乙弗氏的璧画(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却说这元宝炬,即位之前,就有一个恩恩爱爱的结发妻,那就是位极三公的兖州刺史乙弗瑗之女乙弗氏。公元535年正月初一,元宝炬即位,成为“西魏文帝”。第二天,就把乙弗氏册封为“皇后”,仅此一举,足见他对乙弗氏的恩爱情深。如果没有后面的意外,这个故事,应该属于《长恨歌》的另一个版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影视作品中的乙弗氏形象(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但是,历史不容假设,真实的故事是:西魏一建立,元宝炬就在群臣的建议下,从洛阳迁都长安。岂料立足未稳,就相继遭到东魏、梁朝以及柔然的进攻。在四面楚歌的被动局面下,元宝炬只好听从权臣宇文泰等人的建议:与柔然和亲。不料,柔然开出的价码,居然是“废了皇后乙弗氏,让柔然公主做皇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第044窟 传为据乙弗氏样貌创作的泥塑(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无奈之下,元宝炬只好让乙弗氏削发为尼,另娶柔然可汗十四岁的大女儿郁久闾氏为妻,并册封她为新的皇后。但是,这位年轻的新皇后始终把乙弗氏当做肉中刺。没过多久,又怂恿元宝炬将他和乙弗氏所生的次子、武都王元戊封为秦州刺史,并让乙弗氏随同前往。于是,就有了“废后”乙弗氏来到秦州麦积山修行的故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第044窟 传为据乙弗氏样貌创作的泥塑(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当然,如果乙弗氏就这样厮守在儿子身边,吃斋念佛,也未必十分痛苦。遗憾的是,刚刚才过了两年,也就是公元540年,柔然再次征发大军入侵西魏。而这一次,他们直截了当地说:就是要讨“废后”乙弗氏的命!④一边是大兵压境,一边是结发夫妻;要江山还是要夫人?元宝炬做了和李隆基一样的选择,于是赐令乙弗氏自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第044窟 传为据乙弗氏样貌创作的泥塑全景图(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乙弗氏手捧皇诏,含泪高呼“愿至尊享千万岁,天下康宁,死无恨也。”进入卧室“引被自覆而崩”,年31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乙弗氏去世后,元戊痛不欲生,为了纪念母亲,他亲自主持,在麦积山开凿了两个洞窟,一个用来安放母亲的灵柩——这就是历史记载的“凿麦积崖为龛而葬”的43号窟,也被称为“魏后墓”;另一个用来供养和祭奠母亲,这就是今天的44号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第044窟 传为据乙弗氏样貌创作的泥塑特写(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据历史记载,乙弗氏仪表秀美、举止娴雅,为人仁慈、宽宏大量。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自奉清俭、堪称“母仪天下”的典范,深得朝臣、国人的赞许。元戊就是命令匠人依据母亲的仪容气质,来塑造的44号窟主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被特殊保护的043号窟外景(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因为文物保护的关系,我们未能亲见44号窟。只好依据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作一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44号窟正壁主龛位置的佛像,双鬓入耳,面部丰满,搭眼一看,就知道是一位颇有教养的少妇。她肌肤润泽,长裙低垂,从骨子里透出端庄文静的气质、和仁慈宽厚的秉性。特别是那一对饱含深情的双目,和莞尔浅笑的面容,将东方女性柔顺温婉含蓄自尊的性格,体现得惟妙惟肖,所以,很多人将它命名为“东方的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004号“七佛阁”内 菩萨造像(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十分悲哀的是:在中国历史上,阳痿的男人总是把纯洁的女人作为政治的筹码,所以,乙弗氏的“为国捐躯”,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更悲摧的是,无论这些女人牺牲多少个、牺牲多少回,还是挽救不了“阳痿的男人”和他的阳痿的王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西崖大佛(局部)(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相传,乙弗氏灵柩将入麦积山洞窟时,“有二丛云先入龛中,顷之一灭一生。”——两朵白云先入洞窟,一个进去就消逝了;一个进去又出来了。是瑞兆还是凶相?是前人美好的臆想,还是后人不着边际的附会?千年的潮起潮落、云卷云舒,已经让我们无从打捞起任何一点碎片,去拼接所谓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崖壁上的孔洞 就是当年架设栈道 或修建阁楼的遗迹(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既如此,且跟我再上层楼,去看看另一个,也是因为深沉的爱意,而开山凿石,打造出的更为瑰丽的艺术长廊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004号“七佛阁”内菩萨及门廊外金刚造像(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历史,真是伟大的戏剧大师,它不但可以安排个人的离奇命运、甚至可以安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存亡兴废。公元556年,也就是元戊为自己的母亲凿岩为墓十六年后,西魏覆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北周,而替换元戊担任秦州地方首脑的,是北周大都督李允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004号“七佛阁”内 菩萨造像(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也许是深受佛教“往生”的影响,也许是为元戊凿岩葬母所感动,总之,这位封疆大吏来到麦积山后,就决定要为已故的父亲修建一座更加恢弘的石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004号“七佛阁”内 菩萨造像(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迄今为止,中华版图上最为辉煌的崖阁洞窟,只有第一,没有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由三十余米宽,十六米高、八米进深长,七开间仿木构组成的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高踞于麦积山麦垛状山体的顶部,离地高度足足有七十米!七</span>个龛室内分别塑了一尊主佛,他们坐北朝南,面容端庄,似乎在接引善男信女入室小憩,又好像漫不经心,看帐外云起云落。主佛的两侧,分列着胁侍或菩萨,或恭顺如仪、或含笑若语,在庄严肃穆的神性世界中,透露着脉脉温情。彰显出天国与人间的距离,只在一念之间的咫尺而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004号“七佛阁”内 菩萨造像(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窟内的塑像,均采用石胎泥塑或木胎泥塑的手法制作,尺度精密、表情生动、衣袂飘逸、色泽艳丽,显示出北周精湛的雕塑水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004号“七佛阁”内 菩萨造像(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佛龛门面,均为浮雕仿帐式结构,窟门两侧,门帘半开,这种帐式龛的出现,说明当时的佛窟建筑,又‘回潮’到北方民族的文化之中。佛龛窟门两侧,以高浮雕手法塑造了八尊护法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天龙八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南北朝著名才子庾信画像 杜工部云:“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 难怪庾信将高耸入云的麦积山石窟写得那么美(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十分巧合的是,公元586年(天和三年),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庾信由长安西来秦州,适逢李允信为亡父造七佛龛,于是,应李允信之请,欣然命笔,写下了千古佳作《麦积山佛龛铭并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全景俯瞰(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麦积崖者,乃陇坻之名山,河西之灵岳。高峰寻云,深谷无量。方之鹫岛,迹遁三禅。誓彼鹤鸣,虚飞六甲。鸟道乍穷,羊肠或断。云如鹏翼,忽已垂天。树若桂华,翻能拂日。……飞锡遥来,度杯远至。疏山凿洞,郁为净土。……大都督李允信者,籍于宿植,深悟法门。乃于壁之南崖,梯云凿道,奉为王父造七佛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羊肠或断”、“鸟道乍穷”,只有登临到麦积山石窟最高层,才会对它的“险”、它的“高”,有切身体会。(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庾信的铭文,具体生动地描绘了麦积山石窟的险峻和优美,赞扬了李允信潜心向佛、崇奉孝道的行为,同时还说出了麦积山最早的开凿年代,那就是公元400年左右,而首倡者,就有高僧杯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科学保护 以延缓文物的衰亡过程 这就是文物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庾信没有想到,一千多年之后,他的这篇美文,不但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还意外地成为了考古学家判定麦积山洞窟开凿年代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民国时期的麦积山石窟已相当残破(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但是,因为战乱和地理位置等原因,自明代以后,麦积山石窟的名声日渐消减;清代以降,麦积山石窟更到了无人问津的境地。直到1941年,天水学者冯国瑞先生经过悉心勘察,并参考文献,著成《麦积山石窟志》,一经发表,麦积山石窟才重新进入各界学者的眼睛。1947年,于右任先生更欣然命笔,对麦积山石窟的艺术文化价值,作了一锤定音的评判:</p><p class="ql-block">“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甘肃·张掖 马蹄寺(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2023年5-6月,出于对河西文化和丝路文明的景仰,我相继拜谒了从甘肃到新疆的马蹄寺、木塔寺、大佛寺、莫高窟,以及克孜尔千佛洞……再结合此前拜谒过的龙门石窟、大足石刻等等,可以毫不含糊地说:于右任先生的佳联,堪为定评!</p> <p class="ql-block">掐指一算,从杯度在麦积山凿石开窟,到元戊为母亲开窟筑墓,再到李允信动用四万人工,修建起“中国第一”的崖壁阁洞窟,至今,已过了1600多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甘肃·张掖 大佛寺镏金石刻(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清代诗人赵翼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意思是说,国家的不幸却成了诗人的幸运,饱经沧桑后的诗人,诗句会更加工整、情感也会更加深沉。我觉得,赵翼的诗论,也适用于麦积山的遭遇:也许,正因为有了自明代以来的沉寂无闻,才使它得以避免形形色色的伤害,才使它得以在一个新的时代崭露头角、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博物馆”(刘开渠先生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 东崖大佛(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游麦积山,不见“野寺残僧”、未闻钟磬梵呗。但我却见识了中国佛教造像的精品,听闻了回荡在山野、洞窟间的“凡”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行不虚,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甘肃·张掖 大佛寺大佛殿外景(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孙晓峰,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员</p><p class="ql-block">②“五胡十六国”中,确数至少应为“二十三国”(据《百度百科》条目统计),包括前凉(汉人张轨)、后凉(汉人吕光)、西凉(汉人李暠)、后蜀(汉人谯纵)等,均系汉人地方政权,但史家略此不论,仅以大数“五胡十六国”计之。</p><p class="ql-block">③关于这首诗所描绘的地方,在宋代的时候,就有人说是麦积山。但近代有人却说“不是”。说“是”的,理由无非两点:一是老杜的侄儿就住在麦积山附近,老杜在侄儿那里待过;其二,根据诗句描写的景观来推断。比如“山园细路高”(“园”通“圆”),描写了麦积山麦垛样的外形和悬空木梯的高耸;比如“悬崖置屋牢”,描绘了麦积山石窟挑崖架空的建筑特征。而近代的反驳者认为:第一,杜甫自己没有说是“麦积山”;第二,与杜甫同时代的人也没有说是“麦积山”。笔者从宋人说。</p><p class="ql-block">④《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九》:“会柔然举国渡河南侵,时颇有言柔然以悼后故兴师者”。《北史·卷十三·列传第一》:“六年春,蠕蠕举国度河,前驱已过夏,颇有言虏为悼后之故兴此役。”“悼后”,乃柔然公主郁久闾氏的谥号;“蠕蠕”,“柔然”之另一译音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麦积山石窟034号窟 隋代造像(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鸣谢:</p><p class="ql-block">一、本文在写作过程中,相继参考了如下资料:</p><p class="ql-block">1、孙晓峰:《带你走进麦积山》,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4年5月。</p><p class="ql-block">2、孙晓峰:《天水麦积山石窟第127窟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p><p class="ql-block">3、崔玲:《麦积山与庾信铭文》,“百度文库”2022年03月21日发布。</p><p class="ql-block">4、刘雁翔:《杜甫〈山寺〉诗与唐代的麦积山石窟》,“百度文库”2022年10月03日发布。</p><p class="ql-block">二、本篇有多幅图片采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谨此向以上已知和未知的所有原作者 转载者致以真挚的谢意 如有侵权 请联系笔者予以删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文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4日于成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远望麦积山石窟之“东崖大佛” 宝相庄严慈祥 似接引万千信众(2023年5月 笔者拍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