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西藏回程选择了铁路,不想一路坐到底时间太长了,想中间再稍作停留,几番比较之后选定了天水。</p><p class="ql-block">天水最吸引人的地方自然是麦积山石窟了,这也是我选择天水最主要的原因。然而短短三天的行程,这个小城给我留下的美好的记忆,甚至可以说是一座宝藏城市。</p> <p class="ql-block">在找天水攻略的时候就有人提过“泽被华夏一万年”这句宣传语,我以为夸大其词必然已经不存在了,没料到居然还真真切切的存在,那么就用这豪迈的宣传语作为这篇游记的第一图吧</p><p class="ql-block">在没有了解天水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伏羲与天水有着这么深的渊源。伏羲出生于天水,是中国传说中的第一位人类始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先祖和文化始祖,距今已有8000年了,所以才有了“泽被华夏一万年”的豪言壮语</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到达天水,一碗牛肉面填饱肚子稍作休息后开始在天水的游览。</p> <p class="ql-block">步行前往伏羲庙,路过有着精美砖雕门楼的陕省会馆。遗憾的是没有开放无法入内参观,经了解进门以后还有山西会馆,合并称为“山陕会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地缘,使天水成为一个商贸聚集之地。这里也是晋商经营西北以及四川内蒙西部的桥头堡。</p> <p class="ql-block">同样的青砖一样的砖雕,西北与江南,风格就是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天水的春天比江南要晚一个月左右,清明时节柳树刚抽芽。在伏羲庙广场上见到这棵树干粗旷、树枝轻柔、树龄几百年的柳树,甚是惊讶与惊喜。在以后的几天里,见到太多太多的古树名木,树龄在500年以下的都是小儿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天水的古树会这么多……</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的牌坊前,有天水零公里标志。据说天水也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天水伏羲庙又名“太昊宫”,是一座专门祭祀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的明清宗庙建筑群。现存建筑建于明成化十九年(公元1483年),总占地面积35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年代最早的祭祀伏羲氏的庙宇。伏羲创八卦,奠定易学基础;造书契,创造文字雏形;结网罟,发展渔猎生产;制嫁娶,确定婚姻礼制。肇启了中华文明,被称为“龙祖”,历史上一直位列三皇之首,天水伏羲庙又被人们尊称为“中华第一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上摘自百度)</p> <p class="ql-block">“与天地准”这块匾额是褒扬伏羲的功德与天地相准,由明代胡缵宗所书。这位大家还写了曲阜孔庙第一坊的“金声玉振”匾、镇江焦山“海不扬波”摩崖石刻,没想到镇江天水两地还有这样的缘分</p> <p class="ql-block">威严庄重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庭院里的装扮还保留着春节的气氛,有灯笼组成的龙形灯彩,大气又不落俗套</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的标识,灵动的龙形,不呆板又有传承的意味,我挺喜欢的。龙城也是天水的别称,龙对于天水也有特别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悬挂“伏羲庙”匾额的是整体建筑的仪门</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无意间拍到了正在“三结义”的三位姐妹花,很有意思</p> <p class="ql-block">过了仪门就是伏羲庙的核心建筑先天殿。从明成化年间修建开始,经多次维修依然呈明代风貌。店内供奉伏羲雕像及生平壁画。</p><p class="ql-block">伏羲庙的古柏也是特色之一,据说原有64株,象征伏羲六十四卦之数,现存37株。挺拔苍翠,浓阴蔽天。古柏的树龄少则600余年,多则已有千年。</p> <p class="ql-block">先天殿的窗棂门扇都雕刻着精美的木雕,雕以龙、凤、仙鹤、麋鹿等吉祥动物图案,饰以牡丹、艾叶、松枝等植物,华丽精美。因阅历久远,色彩斑驳,时显苍桑气息</p> <p class="ql-block">但是伏羲庙最为珍贵的木雕是位于太极殿的两幅。</p><p class="ql-block">这两幅龙凤图案,其雕刻技法和艺术价值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釆用浮雕、圆雕和透雕相结合的手法,大量留空,使窗棂通风采光的实用功能和装饰美化作用得到合理而充分的发挥。</p><p class="ql-block">龙凤图案形象逼真,四角雕饰的蝙蝠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蝙蝠古时被称为"福王",寓意四季来福。</p><p class="ql-block">龙凤木雕虽为十多块木板拼接而成,但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古代艺术家高超的雕刻技艺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龙形盘曲成"S"形,龙爪曲张有力,神灵活现,表现了龙的动势和雄姿。</p> <p class="ql-block">凤昂首立于山石云气之上,凤爪力度和骨感兼备,龟背寓寿,长尾飘逸,凤翅简洁生动,极富华贵与妩媚。</p> <p class="ql-block">伏羲庙与天水博物馆相连,红墙边开着几株淡紫色的花,竟然是紫丁香。紫色偏粉的颜色,簇形花束,比想象中清淡的紫丁香浓烈了几许</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布展还不错,是了解天水的好途径,遗憾的是接近闭馆时间不能好好参观学习</p> <p class="ql-block">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距离伏羲庙不远就是天水古城街区,这里坐落着甘肃省最大的明清居民院落。整个街区从2018年开始保护修缮,2021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街区将古代建筑与现代服务业完美结合,传统文化与时尚元素交相辉映,明清建筑风格独特、小街古巷四通八达、庭院深深曲径通幽。</p><p class="ql-block">徜徉于这种环境中,既能近距离触摸历史的遗迹,也能体验现代的人间烟火,是一个不错的古城改造范本。</p> <p class="ql-block">从飞将巷进入古城,巷口的小广场就有龙城飞将李广的雕像。“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就是说的天水西汉时期名将李广。</p> <p class="ql-block">被巷道里的雕刻着当地民俗的铜质盖板所吸引,细究发现这些盖板的角落里会标注“雨、电、消、污、暖”等字样,同时也是公用事业地下管道的盖板。这种集美观与实用一体的设计提升了我对古城的好感度。</p> <p class="ql-block">古城保留一小段明代夯土古长城</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明清四合院与远处的现代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一家网红店吃了晚餐,点了天水八大碗之一的烧杂烩,用料实在分量也足。老板看我们是外地人,还过来打个招呼,自我介绍说对传统菜肴做了一些改良,让受众更广。</p> <p class="ql-block">天水的第二天从当地特色早餐开始。西北的面食丰富多彩,打卡风最大的吴大师呱呱。虽然面食的原材料不一样,但做法基本一致,加了芝麻酱、醋、辣椒油和其他香料,简单可口。杏仁茶居然是咸的,醪糟鸡蛋都是现做的,价格都极亲民。</p> <p class="ql-block">打车去南郭寺,司机说可以送到山脚下步行上山。我们还怕会迷路,没想到路标指引很清晰,也会遇到当地锻炼的人。</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了,天水的樱花和迎春花才刚刚开放</p> <p class="ql-block">途中会经过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凭身份证可以免费参观</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里看到一种美美的花——重瓣榆叶梅,与我们这里浅浅淡淡的单瓣榆叶梅完全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南郭寺为陇右第一名刹,位于天水市城南2公里山坳,因坐落于天水城郭之南而得名,是少见的的坐南朝北的寺院,为天水的八景之一,誉名"南山古柏”。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59年流寓秦州(今天水)时,写下一百余首赞美诗。</p> <p class="ql-block">南郭寺寺院规模宏大,它分为西、中、东三个院,西院是主院,有造型各异的佛像,建筑风格各异的殿宇大部分集中在这里,每殿都有佛像。</p><p class="ql-block">这是西院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门前有两棵1300年的大槐树,高大挺拔,巍巍屹立,人们称它为“唐槐”。由于这两株槐树对称地生长在山门两侧,个头相当,树形相似,枝繁叶茂,浓密如盖,就像两位守门将军,给山寺增添了几分庄重和肃穆,于是人们又称它们为“将军槐”。</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清人临摹米芾“第一山”的匾额。</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院内的龙爪槐,树龄300年,树高十几米,树冠苍劲盘曲,树枝形似龙身,整棵树像是盘龙腾跃。跟我们常见的用于园林绿化的龙抓槐真是天壤之别</p> <p class="ql-block">编号001的天水古树,自然是独树一帜的</p> <p class="ql-block">树龄2500年的春秋古柏。与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是属同一时期。仅次于陕西黄帝陵的古柏和山西晋祠的周柏。</p><p class="ql-block">“南山古柏”自古就是秦州八景之一。古柏不仅是天水历史名城的象征,也是天水古老文化的象征,更是天水沧桑变迁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支撑北侧树干的石碑,经年累月形成了树抱石,石碑上记录了对这棵树的保护事项</p> <p class="ql-block">支撑南侧树干的砖柱</p> <p class="ql-block">香炉、大殿及辅助支撑古柏南侧树枝的铁塔</p> <p class="ql-block">杜甫当年因“安史之乱”颠沛流离,在天水驻足。在当时称之为秦州的地方,短短客居3个多月,创作了117首“秦州诗”,差不多一天一首,比杜甫四年创作240余首诗的杜甫草堂,效率高多了。“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就是其中一首咏南郭寺的诗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南郭寺位于天水城南,是天水登高望远的绝佳处</p> <p class="ql-block">杜甫诗中所指的“北流泉”。北流泉的泉水最初是从南山向北流下,后筑井存泉,又称“南山灵湫”。北流泉水清冽甘甜,数千年来从未断流,而且干旱季节水位不减,雨涝时泉水不溢,自古被民众誉为“陇上名泉之冠”。</p> <p class="ql-block">南郭寺的东山门</p> <p class="ql-block">南郭寺的中山门。</p> <p class="ql-block">作为古秦州名刹之一,南郭寺之旅是不可错过的。它不仅是佛门净地,更是充满人文气息,任何一景除了具有禅意,更是彰显诗意。</p> <p class="ql-block">自由行的好处就是时间宽裕,悠哉悠哉步行下山,搭上公交车返回,在天水最热闹的蓝天城市中心下车,解决午餐。没料到居然逛到规模不小的市场。虽然吃不下,看看这些油果子就有一种满足感。天水人特别喜欢点心,中式西式兼收,在街头巷尾常常看到中老年大叔大爷手拎着一袋点心,是别处没有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百吃不厌的牛肉拉面,到了西北地盘,都不会踩雷</p> <p class="ql-block">午休后去参观天水胡氏古民居。当地人也俗称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建筑,2001年6月25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唯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望的古建筑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南宅子的创建人胡来缙和北宅子的创建人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p> <p class="ql-block">南宅子是一处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整体形制与建筑是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合,由天井、前院、中院、后院、书房院、后花园等组成,有大小14个院落古民居建筑60多座。</p><p class="ql-block">攻略中都说南宅子像迷宫,参观过程中尽管有指示牌,但还是会错过,确实容易迷路。</p> <p class="ql-block">不同的院落会种植不同的花木,这在南方是灌木的连翘到了天水长成了高大的乔木,满树金黄</p> <p class="ql-block">古宅的建筑布局、 结构形制、屋顶脊饰、 砖木雕刻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2003年,由天水市博物馆负责维修后,建成了天水民俗博物馆,展出了以天水为主,包括陇右地区的上千件民俗文物。</p> <p class="ql-block">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规模更为宏大。北宅子平面接近正方形,原为正院三进,侧面建有大小院落5个,现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庭楼及厢房</p><p class="ql-block">南北宅子非常巧妙地通过地下通道连在一起,地面上看分列马路两侧,本质上还是一体的</p><p class="ql-block">这种高墙深院算是古代官宅的标配吧</p> <p class="ql-block">胡氏民居的参观体验很好,民居修整、布展都不错,民俗陈列、展演也精彩,工作人员非常安静又能在需要帮助的时候给出及时的引导</p> <p class="ql-block">天水文庙就在胡氏民居旁边,现存建筑基本都是新建的,打个卡而已</p> <p class="ql-block">天水的夜晚也是热闹的,寻到一家算是改良过的清真菜馆,每一样都很和口味</p> <p class="ql-block">最期待的麦积山石窟之旅终于到了。</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点,是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似农家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十余个王朝、1600余年的开凿和修缮,现存窟龛221个,各类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麦积山石窟保存的造像以泥塑为主,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天水的城市布局也有意思。有秦州区和麦积区两个城区,中间相隔十几公里。秦州区是老城区,之前参观的景点都在秦州区,也入住秦州区。麦积区有麦积山石窟和天水的两个火车站,总体配套略差一些。</p><p class="ql-block">好在天水的公交配套不错,因为怕错过预约时间,去程选择公交+打车方式,回程就全程公交车。</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就能看出,麦积山石窟就是绝壁上的佛国</p> <p class="ql-block">这是麦积山石窟主景区的主入口,对石窟艺术感兴趣的可以在这里购买特窟参观票,非常值得</p> <p class="ql-block">特窟是不允许拍照的,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所有的参观的特窟我们也没留下一张照片,就把这种美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吧</p><p class="ql-block">这种小型窟的保护方式,讲解员会有专门的钥匙打开防护门窗。</p> <p class="ql-block">这是网上找的截图,44窟的塑像确实如图保存得很好,展现了东方特有的母性光辉</p> <p class="ql-block">大型特窟会有安全门保护。</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的135窟是整个西崖最高的一座石窟,俗称“天堂洞”,距地面大约70米,全窟共有造像17身,为西魏时期的造像。麦积山石窟中最大的单体石雕造像就保存在这里。此外,洞窟的独特之处在于窟门上部有三个呈“品”字形的方洞,是洞窟的三个明窗。阳光从上部的三个明窗射入,既解决了窟内的采光问题,又使窟内的空气形成了良好的对流。</p><p class="ql-block">洞内还保留了大面积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133窟也是大型特窟之一,此窟俗称“万佛洞”,原由则是因为窟内除顶部绘制壁画外,其余墙壁之上层贴有数十排、高不足十余厘米的小佛像,称之为“影塑”。早期墙壁之上贴有的影塑,加之窟内碑刻上佛像的数量,足以达到万余尊,故称之为“万佛洞”一点也不为过。</p><p class="ql-block">窟内复室叠龛,结构复杂,千佛碑堪称精品,窟内入口处有宋代塑大小佛像各一尊,是释迦牟尼与儿子罗睺罗相见的故事,还有那赫赫有名的谜之微笑的小沙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网上找的截图</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释迦会子”这组造像把释迦“既是人间慈父,更是世外圣人”的复杂情感维妙维肖的表现出来,让观者从内心深深地感悟到佛祖的大爱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古代工匠把父子相会的场面定格在佛祖右手停顿在罗睺罗头顶的瞬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第一次和自己的儿子相见,佛祖慈祥柔和的目光俯视着自己的孩子,伸出柔美纤细的手似乎要抚摸罗睺罗,但佛祖的表情却极为复杂,既有激动与喜悦、愧疚,同时还保持着一代佛祖的威严。而儿子罗喉罗却双手合十,面带卑怯地站在父亲的身侧,似在问候父亲,又似在向佛祖敬礼。</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对于主佛的眼睛,会觉得他是在向下俯视众生,悲怜众人,而我们关灯之后再来观察就会看到其眼睛仿佛略有睁开,并有蓝色的颜料在其中,仿佛明亮的眼中盈满泪珠,既是见到孩子的激动之泪,又是多年未给予父爱的愧疚之泪。</p><p class="ql-block">随着讲解员的开灯、关灯,身临其境体会这眼神的变化和泪水,不由感叹这雕塑艺术的美妙!</p> <p class="ql-block">亲眼目睹这小沙弥,整个身量近似于上幼儿园大班的孩童,就像在课堂上游走在自己精神世界的调皮孩子</p> <p class="ql-block">第3窟的千佛廊是中国石窟中唯一的一个长廊。这些石台泥塑共计297身塑像,其中上面两排92身,下面四排205身,上面的宋代重修,下面的是北周原作。千佛虽大体相同,但仔细分辨,却又是各不相同的,每个千佛的发式、表情、手印、坐式、衣着等都是有细微差别的。</p> <p class="ql-block">不要小看这石台阶,它开凿于北周,是通向3窟(千佛廊)和4窟(散花楼)的一个石台阶,斜长14米,总垂直高度约10米,角度将近45度,共由21个台阶组成,是不折不扣年代久远的文物哦</p> <p class="ql-block">第4窟也称为“上七佛阁”、“散花楼”,是麦积山石窟最宏伟壮观的一个洞窟,原形制为一个七间八柱的大型宫殿式洞窟,是北周时秦州大都督李充信为祖父祈福所建。整个洞窟依山而建,屋顶为庑殿顶,在山岩上凿出屋脊、鸱尾、瓦垅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7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这也是“散花楼”得名的缘由。飞天为北周原作,飞天或弹奏乐器,如阮、笛、拍鼓、钹等,或手捧供物,如仙果、香熏等。这便是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薄肉塑飞天”</p><p class="ql-block">这种做法是匠心别具地把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平面的和立体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做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让这些飞天有一种破壁欲出感觉,立体感非常强,所以有专家说可称之为“精品中的精品”和“古代壁画艺术的绝品”。</p> <p class="ql-block">整个散花楼只用围栏隔离参观人流,参观者可以较近距离欣赏这些瑰宝,参观体验感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前廊两侧耳龛内的明代塑像及下方的金刚力士,出镜率非常高</p><p class="ql-block">这位力士的口型像大喝一声“哈!”</p> <p class="ql-block">这位怒目圆睁“哼!”</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在经历了隋唐两次大地震后,很多佛像、壁画都受损,后人又不断修缮,所以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幅残留的壁画虽然经历千年沧桑依然色泽如新。从地面向上仰视,其中的红马毫无反转倒置之感,这是因为古代工匠考虑到从下向上仰视会有视觉差别,就采取了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两种透视方法相结合的技术手法,很好地消除了视差,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很奇妙的效果,即观赏者站在不同方向仰视这匹红马,这匹马也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行走,足见古代工匠即绘画技法之高超。</p> <p class="ql-block">这个石刻对麦积山以奇观称颂,反映出麦积山的险峻奇绝,是明万历十年(1582年)由河南浚县人赫灜所书。因为河南浚县和天水在历史上都曾归属“天雄军”节度使管辖过,所以其在姓名前加“天雄”二字。</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这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一组石胎泥塑造像,位于东崖中部,开凿于隋代,南宋绍兴年间重修,系摩崖浅龛,立面近方形,高17米、宽约18米,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p><p class="ql-block">正中主尊为阿弥陀佛,坦胸鼓腹,倚坐姿,双脚踩于仰莲台上,内着偏衫,外穿垂领式袈裟,服饰表面堆塑数道流畅舒展的衣纹线,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p><p class="ql-block">他们静立东崖1000多年,指点迷津,俯视万善,送往迎来,就像整个麦积山的守护神。当你在他脚下仰视的时候,震撼你的不仅是他的高大雄伟,而是一种心灵的震撼</p><p class="ql-block">1983年对东崖大佛维修时,发现了唐代抄本《金光明经卷第四》和宋代刻有落款的白瓷碗,更进一步证实了麦积山石窟连续不断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西崖大佛是石胎泥塑摩崖大佛,北魏开凿,北宋重修。内容为西方三圣,即西方极乐世界的主佛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主佛高13米,两侧菩萨高9米;高度略次于东崖大佛(17米),但开凿年代要比东崖大佛早近百年的时间。</p><p class="ql-block">东侧菩萨大部分已经残毁,露出内部的原凿石胎;泥层内部可见北宋重修时为减轻泥层重量和加快塑作速度而附加的木桩,为了保持文物的原貌,让观众更多更真实地看到历史遗迹,对损坏的部分没有进行修复。</p><p class="ql-block">1982年,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在修复大佛胸部时,还意外地发现了宋代的钱币幡,用二百八十八枚古代方孔钱币缀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东崖大佛没有开凿之前,西崖大佛是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有一种大佛即山、山即大佛的视觉印象。善男信女在很远的地方便可看见这尊导引他们去向西方的大佛,尊敬和欢喜之心便自心底而生</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之所以被称为“绝壁上的艺术”,与栈道是密不可分的。参观者不仅需要有脚力,还需要不畏高的胆量。</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所处的山体陡峻,从山脚到山顶的垂直高度是142米,东崖的高层洞窟4、5等窟高达85米左右,大部分洞窟都是开凿在20——60米的高度之间,在麦积山石窟所形成的外在景观中,栈道景观是最引人注目的一道景观,栈道在绝壁上凌空穿云,来往反复,其最高的位置有十二层之多,民间对麦积山的栈道称为“十二龛架”或“十二联架”</p><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栈道的外观形成了一道奇异的垂直景观,在中国石窟景观中独树一帜,与其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的云冈、龙门、敦煌石窟都是水平布置的</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各洞窟间以栈道相通,而此栈道异常惊险。关于栈道,民间有“砍尽南山柴,堆起麦积崖”的传说。古时候,麦积山石窟为皇家石窟,建筑要求较高,开窟难度较大,所需木材较多。为了确保“皇家石窟”的规模和“崇高”的地位,工匠须先将木柴累积,再搭脚手架至接近麦积山巅处,从高处开窟造像,层层往下造。造好洞窟后,从层层脚手架中拆除一部分,再留一部分作为栈道,便于通行。</p><p class="ql-block">目前,麦积山崖壁上仍有部分桩孔,后人从这些斑斑的凿痕中,体察着古人“愚公移山”般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有些有特色的石窟不能进入参观时,讲解员会细心地告知可以从哪个缝隙、角度通过用手机、相机的摄像头 ,看到美美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麦积山石窟的“麦垛”型的最佳欣赏角度是在植物园的观景平台</p> <p class="ql-block">没能看到秦州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晴空下的麦积山石窟一样值得流连。</p> <p class="ql-block">再品尝一下天水八大碗之一的“酸辣里脊”,没想到是汤汤水水的一大盆,不是很适应,觉得一般般</p> <p class="ql-block">离开天水的早午餐,吃了物美价廉的牛肉面套餐,还打包了手抓羊排人肉背回家</p> <p class="ql-block">天水是个适合慢游的地方,此行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这就是旅行的快乐之一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