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大会》将以中国书法经典作品为载体,通过书法爱好者的答题比拼和著名书法家的专业解读,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领略中国书法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讲述中国书法文化的故事,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书写从一开始就表达着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它也成为了我们重要的一种仪式。中国书法里不仅有天地江河、万古日月,也有人间悲欢、荣辱沉浮。让我们继续品读经典,在书法当中去感悟悲喜境界。本期节目为大家展示的三件作品是:《黄州寒食诗帖》《蜀素帖》和《李白忆旧游诗卷》。</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当我们的祖先在遥远的山洞里画下第一笔图案,在土陶上描摹出日月星辰的样子,当片片甲骨被炽烈的火焰烤裂出斑驳的纹路,书写从一开始就表达着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它也成为了我们重要的一种仪式,中国书法里不仅有天地江河万古日月,也有人间悲欢荣辱沉浮。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品读经典,在书法中感悟悲喜境界。</p> <p class="ql-block">现场30位书友各种书体的“书为心画”</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说“字如其人”,所以如果离开了对书写者本人的了解,也许我们就无法真正的理解一件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春江入户早 寒食苦雨急。</p><p class="ql-block">海棠落花 写人生颠沛沉浮</p><p class="ql-block">无意之佳 传名士墨法风流</p><p class="ql-block">我书意造本无法 点画信手烦推来</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第四集推荐的第一幅书法经典作品: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情景表演:北宋苏轼《黄州寒食诗帖》。这是苏轼被贬黄州过的第三个寒食节写的一首诗帖,夫人:“文辞潇瑟,常人读起来读起来似乎是一片凄苦,但我却从这字里读出了一派意气风发,夫子从前的字文气十足,却不如今天这样磅礴气象,前几行字字凝重,想必夫子下笔时心绪复杂,进难退亦难,有苦亦有愁,写到纸字之后,笔锋如刀锋,行笔大有一泻千里之意。”苏轼:“开始下笔时,想到人生如梦,酸楚难言,行笔止此,我已难自抑,任意走笔”,夫人:“不拘于形,自出新意”;苏轼“我书意造本无形,信手拈来烦推求”;夫人:“不计较点画工稳,不刻意行笔雕琢,情之所至,落笔赋形,流畅不拘,一气呵成,此书堪称扛鼎之作”,“有了此篇就再也不是原来的苏轼了,贤而能下,刚而不屈,遇挫不馁,初心不渝”。苏轼:“听夫人一语,我仿若那田里的瓜苗,勃勃的生机”,夫人:“瓜苗,瓜苗,你就知道那东坡田里的瓜苗,不如你就叫东坡吧”;苏轼:“知我者夫人也!”</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大屏幕上展示的是“苏州寒食诗帖”,这短短的17行129字,创造了书法史上的灿烂高峰,请沈老师为我们讲一讲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这件帖它有着怎样的地位和意义。请沈老师为我们讲一讲这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诗帖》的地位和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沈浩:苏轼是北宋的大书法家,政治家,文学家,他与蔡襄、黄庭坚和米芾并称为“宋四家”,诗的内容从环境的描写,心情的渲染,以至于到志向的寄托上,都表达的淋漓尽致,而更重要的是书文并茂,它的书法字或大或小,情绪在作品中的表达尤其充分,黄庭坚在后面写的表达已经很充分了,他说从内容上“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水平高到即使是李太白在世也恐怕有未到之处;“兼颜鲁公(颜真卿)杨少师(杨凝式)李西台(李建中)笔意”,这个是讲了他书法的出处;乾隆皇帝对《黄州寒食诗帖》给予很高的褒奖,他写到“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钦佩到了极点;这件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高度的统一,是把技巧和人的修养、情感、志向融为一体的。</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苏东坡自己对书法的推求就是主张自然,追求天真烂漫。</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苏东坡有一句诗叫作“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可能会误解苏东坡不讲技巧,实际上他的技巧是很高级的,他不提技巧,反而张扬他的意志,第一个是宋代这些士大夫都有一种自尊心,唐代的人把“法”推到极致了,我得换个角度,张场自己的意志,所以形成了现在我们认为的宋代的“尚意”书风,其实就是张扬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达到艺术创作的自由状态。这件作品,实际上是他比较特殊的,是特殊时期的心理抒发,有的字很扁很肥,有的字很长,这个就是“环肥燕瘦”的感觉。他里面有四个字“年”“中”“苇”“纸”都拉了很长的悬针竖,这个是违反他的日常的书写规矩的,说明他的心情已经打破了束缚,用这种长的悬针竖表达内心激越的心情,是他笔墨在感情表现上,第一段略为谨慎,第二段就全部把复杂的心情借用笔墨全部书写出来了,所以前面一段后面两段形成很大的反差。从这篇书法作品的语言来看,它有几大特色,别人用笔一般都是很快的,但他很迟缓,用非常粘稠的墨色,形成了有特色结字和笔法,总体的美学境界讲究自然。</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我们可以看看最后几句“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我们在看这几句时就在想,这是那个“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东坡吗?</p> <p class="ql-block">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其实苏东坡的人生以“乌台诗案”为界,分为前后判然有别的两部分,前一部分是意气风发的苏子瞻,二十一岁考进士一举高中,他的仕途本来顺风顺水,但出了“乌台诗案”后就流放黄州,元丰三年(1080)年到黄州,心情非常不好,写词“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什么样的心情,“孤鹤”的感觉,还是没缓过来,写“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还是不行,到“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呀,但是也就在这一年,苏轼发生重大转变了,和白居易有关,白居易是个乐天派“白乐天”,写了很多闲适的诗,苏轼就学白居易的“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筑“雪堂”、开“东坡”,苏子瞻远去了,苏东坡起来了,所以才有《念奴娇》“大江东去”,心情一下子就豁达了,后来人生其实依然是颠沛流离的,但是他始终能够以非常乐观的心境去面对它,所以才有一生回首的时候“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就是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龙洋:太了不起了,尤其是当我们越知道当年身处黄州有多么的悲凉,就越觉得他的乐观是多大的伟大和不凡!《黄州寒食诗帖》还有哪些信息,值得我们继续品读呢?进入名家点赞。</p> <p class="ql-block">名家点赞第一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28人回答正确,获得“非凡”点赞章一枚。</p> <p class="ql-block">点赞章出处:北宋苏轼《明州阿育王广利寺宸奎阁碑》</p> <p class="ql-block">沈浩:说到“题跋”这个事,我们也在这里普及一下。“款”一般指本人的落款,通常写在书籍、碑帖、字画前面的文字叫“题”,写在后面的叫“跋”,内容一般沙及品评、鉴赏、考订、记事等等,在书画、碑帖前后所题的文字都可以称为“题跋”。</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研究院教授陈忠康:“题跋”实际上宋以后才比较多地普及,现在留下来宋代的书论大部分的文献就是“题跋”,比如有《东坡题跋》《山谷题跋》,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它有实际存在的场合,它必定是在某一件作品、某一个空间、某一些人物非常确定性的情况下写的,所以对研究书法史来说“题跋”是特别重要的。</p> <p class="ql-block">龙洋:我在看这个“题跋”的时候就在想,除了书法好,其实还有一点就是苏黄之间的感情好。</p> <p class="ql-block">蒙曼:没错。其实黄庭坚年轻的时候是受知于苏东坡的,他非常推崇苏东坡的,不管诗是不是一定能比方李太白,恐怕未必敢这么说,因为《寒食诗帖》还是以字见长,而不是以诗见长的,但它体现了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让我想起孔子和子贡之间的故事,当时好多人就说,子贡你比老师孔子还强,子贡说:我的学问像个矮墙,我的老师是万仞高墙,你根本就看不进去,所以你才不知道里面有多么雄伟壮阔。我觉得在黄庭坚的心目中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就是高山仰止。</p> <p class="ql-block">第二道题及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23人回答正确,获得“喜闻乐见”点赞章一枚。</p> <p class="ql-block">点赞章出处</p> <p class="ql-block">陈教授:“喜闻乐见”一看就是东坡体,他出自苏轼的《司马温公神道碑》,“司马温公”就是司马光。这三件书法作品,风格差别很大。苏东坡的就是肥、压扁了;他学颜真卿、学李邕、学“二王”是有继承的;赵孟頫的字是比较秀丽秀美的,也很贵气,就是第二个风格;第三个风格董其昌“大江东去”这首词,明显地看出笔调是跳跃的,笔势是自由奔放的,很天真,是董其昌学米芾一类的手卷。</p> <p class="ql-block">龙洋:这三个选项对应的三篇文章(诗词),也是苏东坡创作于黄州期间的极具代表性的三件作品,《前后赤壁赋》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p> <p class="ql-block">互动题目一,选手答案全部正确。</p> <p class="ql-block">蒙曼教授:这题出的特别好,“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这两个发都用到了,“早生华发”是头发的髮,“雄姿英发”表现出发、发财的發;“雾里看花”的“里”跟“外”相对的时候才写成“裏”,但如果表示路程就要写“里”。</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学书法还要多读书,丰盈了我们内心之后,在书写的时候境界都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互动答题第二题选手答案</p> <p class="ql-block">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沈浩教授:只有懂得这个字的本意之后,你才能够用准确;书法里还有就是为了书写的变化用异体字的情况,如“目睹”的“睹”字可以换成左边是“者”右边是“見”这样的写法,可以使一件作品的用字比较丰富,这一点就考验一个人的文字基本功。</p> <p class="ql-block">蒙曼教授:“龙争虎斗”是“战斗”,跟打仗相关,最早甲骨文里表两人对打,就是这样的“鬪”;那个“斗”是什么,其实是“斗”,“多收了三五斗”、“车载斗量”;“游”只跟水有关“游泳”,除此之外,“遊必有方”在陆地上行走用“辶”旁的“遊”,“遊必有方”是指旅行了而不是去游泳了。</p> <p class="ql-block">龙洋:当我们这样拆开字来理解的时候,就更加懂得这个字背后的深刻的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沈浩教授:我建议临帖要对文要了解,要知道你的情绪如何在作品牛体现出来,书写就是和古人相共鸣、思想相交流的过程。“空庖煮寒菜”懂了,才能够知道为什么“空庖”这么小,“破灶烧湿苇”它会突然大起来,因为情绪里头这样的一种表达,技巧和内容的相呼应,表现的淋漓尽致;真是用情、用力、用心书写。</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第一当这件作品临写的时候,要注意感情、节奏;第二苏东坡的行书是建立在楷书基础上的,字的“楷法”很重,立的很稳,但他有的字又很俏皮,动态感也会出来的,就是立得住、展得开(龙洋:有时候觉得他字活泼、天真烂漫的感觉),又很沉重,又很活泼。书法最后归结就是一种运动方式,包括神经、腕,几个手指拿笔,笔杆的高度、斜度等等,只要外部动作对头了,里面笔法自然会准的。</p> <p class="ql-block">龙洋:在人生最低谷时候的苏东坡,创造了书法史上的灿烂高峰,他曾经是那个“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苏东坡,但他更是那个超越了自己“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东坡。</p> <p class="ql-block">太湖苕溪美 旖旎云锦绣</p><p class="ql-block">仙姿绝世 寂寞蜀素逢知己</p><p class="ql-block">八面出锋 襄阳才子撰传奇</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第四集推荐的第二幅经典作品:北宋米芾《蜀素帖》</p> <p class="ql-block">代跃:临习《蜀素帖》时,笔毫落于丝绸的那一刹那,我感觉到了中华文明两大元素书法与丝绸在我手中的碰撞与交融,这是两种线条的交响,是对中国古人智慧的讴歌。</p> <p class="ql-block">代跃:织机上,丝与丝的交错纵横,手与梭的穿插腾挪,仿若笔毫在蜀素上骏疾痛快跳荡摇曳纵横挥洒;一卷《蜀素帖》承载着书法之美,也承载着中国古人那令人赞叹的丝绸技艺。现代中国人还在延续书写这些故事。</p><p class="ql-block">机器有节奏的轰鸣,与传统的穿梭与拍打,对心灵的撞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仿佛找到了笔毫在蜀素上那般风樯阵马,那种刷字的沉着与痛快。今天用全新的视角,去回望这些经典遗存,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多维度地感知、体验到,蕴含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鲜活而强大的生命力,就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p> <p class="ql-block">宋哲宗元佑三年即公元1088年,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四川产的织物上,题写了各体诗共八首,书史称其为《蜀素帖》,它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我用过绫、绢。《蜀素帖》或许是唯一一件以材料命名的作品,一般都是以内容、或者里面的关键字命名,可见当时(蜀素)的珍贵程度,我们这里提到的蜀素的主人是林希,它家里在北宋庆历年间拥有了蜀素,后来请能工巧匠把它加工了,这套加工技术是稀绝的,做好之后舍不得用,没胆子把它写好,等了四十多年,米芾来了才把这个(蜀素)写掉。作为一个物质材料来说,米芾的《蜀素帖》放大来看,在条纹的地方出现很微妙的枯笔,这恰恰就是它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龙洋:这么珍贵的材料,而且在蜀素上书写的难度也很大,米芾那么年轻他才38岁,怎么就敢欣然赴会,大笔一挥就写了,这跟他自身的性格有关系吗?</p> <p class="ql-block">蒙曼教授:在古人眼里38岁不算太年轻了,是一个人很成熟的年纪;但和性格有没有关系呢,米芾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不是管他叫“米颠”嘛,但是如果只有性格的颠狂、奇特,是不足以成就米芾这个人的,他非常非常的勤奋,每日临池,“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每天都要写,一天不写都觉得自己不行了,这样的底蕴才能成就他的那个颠狂,才能在壮年时节有这样机缘,遇到传世蜀素,才能写出这样一个传世名作,然后成就了一段传奇。</p> <p class="ql-block">沈浩教授: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可能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等了四十年时间也到了,从他本身来讲三十八岁正是壮年盛年的时候,书法的经验已经非常的丰富,米芾在“宋四家”里真正把书法作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书家,他的“艺高人胆大”,也决定了面对这样一个旁人难以驾驭的材料他敢下笔,董其昌评他是“如狮子捉象,以全力赴之”,这样的学古的能力才决定了他有胆量,去驾驭蜀素而完成这样一个传世的名作!</p><p class="ql-block">我个人对《蜀素帖》里印象最深的是“牵”字,无论从笔顺到笔锋的调转,到笔画的粗细,包括字的动态制式,最后的那一竖笔成为米芾最有显示度的用笔方式,非常洒脱,但又能够内含收得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米芾的书法一般年轻人会比较喜欢,他的字有势、张扬,有时候也带一点狂傲,而且特别美,符合年轻人“我很张扬”的特性。比如“湖”和“漫”这两个字,这两个“氵”完全不一样,历史上没有人这么写的,全都是米芾独创的,处理成那么大的变化,“湖”字的结构把“氵”一拐再拐上去的这种写法,也显示了米芾的创造力;米芾字的技巧里面给人感觉在用笔上确实是“八面出锋”。</p> <p class="ql-block">沈浩教授:米芾的字向右下斜的。苏东坡也好,黄庭坚也好,其实他的书写姿势决定了他字的笔势的一种特征。</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其实米芾给后人批评诟病的也是过于偏侧,这也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也是他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名家点赞第一题及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25人回答正确,获得“英才”点赞章一枚。</p> <p class="ql-block">点赞章出自米芾《蜀素帖》</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珊瑚帖》是米芾存世的唯一一张既是画又是书法的作品,前一段是说明他收到了两件古画,还收到珊瑚一支,字里面可以看出他特别兴奋的那种感觉,所以根本就不计较字的好坏,反而越好,中间珊瑚笔架的线条太绝了,把珊瑚的质感、篆书式的线条,还有它边缘中间再加上枯墨,不是书法高手根本画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名家点赞第二题及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28人回答正确,获得“美”字点赞章一枚。</p> <p class="ql-block">点赞章出自北宋米芾《离骚经》</p> <p class="ql-block">沈浩:这些签名,像我们现代的防伪签名;第一个是八大山人最标志性的签名,他在一个非常特定的时间段里,选择了“哭之”“笑之”这样一种意味的签名;“羲之”是王羲之签名中最老实的一种;“献之”也是属于传统典型的古人签名的一种方式;但这个“黻”有点“花押”的味道,笔路看不出来,他把左右偏旁融合在一起,所以这个“黻”字就很特别,有点类似于“花押”的意思;“花押”是古人用在文书或者契约后面的草书签名,或者替代签名的一种符号,它往往别出心裁,具有个性化。从现在看,尤其像八大山人或者米芾的签名,跟现代人的观念有点接近。</p> <p class="ql-block">蒙曼:其实我在看的时候又想到一个签名,那是一个没签出来的名字,但给我印象很深。两个小八路去见毛主席,主席问他们你知道我是谁要见我,小八路说你是毛主席,而毛主席说我不是毛主席我叫毛泽东,然后在手上写“毛泽东”这几个字,这一幕被摄影师拍下来了,1962年问主席还记不记得这件事,主席说:这是我平生最满意的两张照片之一;这让我想起陶渊明的无弦之琴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我觉得从书法能看出很多很多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回答主持人学行书一上来就能临《蜀素帖》吗:我觉得开始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它里面的变化很多,当然如果提高一点难度系数,也许有利于学习的进步;米芾的字用笔变化很多,手感灵活,他很多字都是手指轻巧的一抖一弄就会出来那个效果,手如果不够巧可能学不到它的精华,但恰恰手不够巧,可以用这个帖补一下短板,它有这样的作用。很难绝对地说能学不能学,主要是看需要什么。</p> <p class="ql-block">言亦不可尽 情亦不可极</p><p class="ql-block">长枪大戟 书胸中不折之志</p><p class="ql-block">疏密纵横 看人世荣辱得失</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大会》第一季第四季推荐的第三件经典作品:北宋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p> <p class="ql-block">情景表演《李白忆旧游诗卷》</p><p class="ql-block">诗亦情 剑亦情 笔亦情</p><p class="ql-block">任他命途多舛 豪情自在心间</p><p class="ql-block">舒筋展脉长撇大捺</p><p class="ql-block">风神鼓荡恰如我青春年少肆意洒脱</p><p class="ql-block">一波三折缠绵环绕;</p><p class="ql-block">浓淡枯湿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刚柔相济虚实相生;</p><p class="ql-block">书为心画 急缓起伏奇崛多变;</p><p class="ql-block">人生若此 潮起潮落千姿百态;</p><p class="ql-block">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p><p class="ql-block">从心所欲不逾矩 </p><p class="ql-block">击石 飞花 顺流 回转</p><p class="ql-block">行云流水 一气贯注</p><p class="ql-block">跌宕雄浑 满纸烟云</p><p class="ql-block">心亦不可尽 情亦不可极</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龙洋:“越是身处萧瑟处,越是难忘少年情”,应该说黄庭坚在诗里,在李白的诗里遇见了自己,然后用一气呵成的书写也为自己渲泄里心中的郁郁不得志,所以我在想,是不是书法有时候也是一种与自己对话,与自己和解的一种很好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书法是我一种精神的寄托。印象最深的是我刚刚学书法,才十几岁住在农村除了读书,每天晚上回来坚持写字,没有电灯点煤油灯来写字,觉得很充实,后来不知不觉走上书法之路,书法是快乐的源泉,也是精神的砥柱,他消除了我其他任何的烦恼,专注于这里。</p> <p class="ql-block">沈浩教授:主持人提这个问题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少年时代,我当年也是这样,其实最快乐的时候,就是放学回到家开始写字,对着字帖练的时候,很多烦恼都抛掉了,有的时候是非常安静的,写小篆楷书,也有行草,让自己一天的烦恼,能在纸上通过书写渲泄掉。</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两位老师在回忆分享的时候,也会勾起很多人一种向往,就是那是一种快乐的学习,一种真爱的学习。</p> <p class="ql-block">蒙曼教授:我觉得最开始的一种状态是“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到一定程度把它表达出来的时候,就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干什么都是这样的,沉得下去,然后能爆发出来。</p> <p class="ql-block">龙洋:只要我们能够找到自己心中最热爱的,能唤起心灵有一种觉醒感觉的一种艺术形式,无论是诗词,无论是书法,坚持它,就是和古人对话,与智者交流,与经典同行,向历史致敬!</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看大屏幕上这篇经典作品,这满纸烟云,我想问一问两位老师,我们怎么从书法的角度去欣赏它,去看它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沈浩:黄庭坚的这件《李白忆旧游诗卷》,无疑是他的一件代表作,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张力,给我们感觉到的是一种视觉和情绪的交融,“老笔纷披”,笔画之间纵横驰骋,与诗的意境相得益彰,这里面既有情绪的渲泄,又有艺术表达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蒙曼教授:这个诗是一个什么样的诗,我个人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其实就是在规矩之中还有狂放,一开始看狂得不得了,“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共金白壁买歌笑,一醉累月轻五侯。”这是李白内心的狂放;但是这首诗的结构非常严谨,就讲李白和元参军的四次相会游历,然后又分开的经历,它结构很严谨,情绪又很狂放。</p> <p class="ql-block">沈浩:第三行“初入”两个字,“初”字上面缺损,撇和“入”连在一起,非常潇洒,这就是黄庭坚的特色。通常草书“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情性”,在黄庭坚的这件作品中,点画全然是一种表情,像“清风吹歌”的“清”,三点下来既轻松又有很形式的构成,左右顾盼的关系、字结构的遥相呼应、张力,都是很有现代审美的感觉;所以,在这里面他倡导的是入传统,表现的其实是一种当代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蒙曼教授:黄庭坚为人是一个特别有张力的人,从他人生经历看,黄庭坚是“神童”出身,六岁写诗“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表达人生见解,不可思议;“神童”一般都是不受约束的,但完全想不到黄庭坚曾经被称为“黄青天”,包公样的严肃一丝不苟;黄庭坚开创“江西诗派”,要求“无一定无来处”,非常严谨,与此同时还要“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意思是不是不变,恰恰意味着规矩之外要有变化。黄庭坚在非常平静的夜晚写出这样的作品,这个就是内心的张力,既有理性又有激情的感觉,他就是一个这么有张力的人。</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黄庭坚早年学苏东坡,后来他一意求新,他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所以要有一种强烈的风格,书法里有“碑派”和“帖派”,苏东坡、米芾属于“二王”下面的“帖派”书法,黄庭坚是“碑派人物”,学了最有名的是《瘗鹤铭》,他还学篆隶,这都是完全有开拓性的新资料,完全迥异于以前书法家取法的资源,这就是他创新的一个点,看他的草书,看着是草书,但每一笔都像是篆隶圆滚滚的中锋的笔法,充满着篆籀之气,这是他的艺术形式语言,做到不俗,黄山谷(黄庭坚)特别强调,学书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不仅要道同这种道义,而且要把圣贤的书读通,这样的书法才是可贵的!</p> <p class="ql-block">名家点赞第一题及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29人回答正确,获得“难得”点赞章一枚。</p> <p class="ql-block">点赞章出处黄庭坚《砥柱铭卷》</p> <p class="ql-block">沈浩教授:右边第一个是位置调换的符号换位符;第二个这两个点是重复号,免了再写一个字;最右边《诸上痤帖》的三点是删除号,点了很多就是写的这一句都不要了,这里他很理性,用了三个点完成删除。现在一直沿用下来。</p> <p class="ql-block">名家点赞第二题及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22人回答正确,获得“秀”点赞章一枚</p> <p class="ql-block">点赞章出自黄庭坚《苦笋赋》</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秀”字出自于黄庭坚的《苦笋赋》,这三幅画代表了书法执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第一、二张都是“单钩”执笔法,一个食指钩着,三个手指执着,就像现在拿钢笔的姿势,共同的特点就是斜执笔、执卷而书;第三张画到了宋代《十八学士图》里面出现了“双钩”法,食指和中指两个放在笔的前面,以无名指抵着笔,就是黄山谷(黄庭坚)说的执笔的方法,“双钩回腕”“掌虚指石,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通过这些历史留下来的图片进行研究,发现古人的执笔法是有一个演变过程,它跟当时的坐具几案等等是有关系的,有这样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他的方法里面再加上回腕,一般写字是斜着45度的角去写。</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的回腕手臂是要横过来的,大家可以试着用这样的方式,去写他的草书和行书会方便很多。</p> <p class="ql-block">互动环节第一位选手第一题</p> <p class="ql-block">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第二题,选手答案正确</p> <p class="ql-block">第三题,选手答案正确。</p> <p class="ql-block">沈浩教授:黄庭坚的字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常常有长波、大撇,我们从这几个字里头,都能找到相对笔画比较长的部分,既有变化,又非常含蓄、内纹,所以抓住这几个特征之后,就比较容易在这道题目上选对答案。</p> <p class="ql-block">互动环节第二位选手的第一题</p><p class="ql-block">选手答案正确</p> <p class="ql-block">第二题及正确答案</p> <p class="ql-block">第三题</p><p class="ql-block">选手回答正确</p> <p class="ql-block">书友临写的《松风阁帖》</p> <p class="ql-block">沈浩教授回答主持人《松风阁帖》适不适合初学者去临写:《松风阁帖》是一件艺术风格非常鲜明的、非常有自我特点的一件作品,从后人学习角度上来讲,往往学了黄庭坚的《松风阁帖》,会被它笼罩住,他的“长波撇捺”特征容易把握,但摆脱也比较难,摆脱了就不是他,所以学他是要有天分的。</p> <p class="ql-block">陈忠康教授:补充一点。说到宋代书法都很有特点,像苏东坡、黄山谷(黄庭坚),一个是“石压蛤蟆”,一个是“树梢挂蛇”,也就是说他们风格很强烈,从正统的美学来说,他们都有一点点习气,学的时候容易被习气所左右,最后很难跳出来;但宋代人对这些“毛病”是很宽容的。</p> <p class="ql-block">主持人总结:中国书法用极简的方式,承载着中国人最丰富的表达;当墨滴在纸上点点染开,我们看到的就不再是笔墨的渲染,而是内心的流动,就像苏轼在寒食苦雨里奋笔疾书,黄庭坚在李白的诗中照见自己,米芾携手蜀素创造传奇!中国书法就像心灵的知己,陪伴和抚慰着无数人的心,让我们无论在怎样的岁月里,都能发现自己,砥砺前行,这就是中间书法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寒食帖</p><p class="ql-block">宋代·苏轼</p><p class="ql-block">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p><p class="ql-block">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p><p class="ql-block">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p><p class="ql-block">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p><p class="ql-block">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p><p class="ql-block">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p><p class="ql-block">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p><p class="ql-block">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p><p class="ql-block">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p><p class="ql-block">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p><p class="ql-block">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p><p class="ql-block">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p> <p class="ql-block">乌台诗案发生于元丰二年(1079年),时御史何正臣等上表弹劾苏轼,奏苏轼移知湖州到任后谢恩的上表中,用语暗藏讥刺朝政,随后又牵连出大量苏轼诗文为证。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据《汉书·薛宣朱博传》记载,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鸦数千栖居其上,故称御史台为“乌台”,亦称“柏台”。“乌台诗案”由此得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