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我的老部队中央军委工程兵142团

月落江山

<p class="ql-block">作者:卢基开</p><p class="ql-block">编辑:沈平</p> 中央军委工程兵142团整编成基建工程兵 <p class="ql-block">  追忆我的老部队军委工程兵</p><p class="ql-block"> -----为庆祝“八一建军节”而作</p><p class="ql-block"> 《第二稿》</p><p class="ql-block"> 现在就从微信上我的昵称“老工兵”说起,之前大家回忆了二八支队机关的变迁情况,可我们不能遗忘原支队所属的73团整编前军委工程兵142团。该团是1958年在江苏南通市狼山组建的,是抽调南京军区辖区老部队成建制的连队组建而成。我是1958年12月27日应征入伍到这个部队,当时叫江苏省军区独立一支队,隶属南京军区工程兵司令部,由江苏省军区代管。狼山地方还有军山、剑山、黄泥山、马鞍山,俗称五山。独立一支队也称五山工地,部队在这里的主要任务,是在五座山山体内构筑国防工程,如炮兵坑道、步兵坑道、弹药库、指挥机关办公地等。支队长潘苏明、政委蔡洪斌,成建制的六个连队,即1至6连。1连驻军山,当时的连长即后来的团长蔡永成(大尉军衔)。5、6连和支队机关、卫生队、警卫排驻狼山南,2连和汽车运输连(当时叫运输排、63年加马车排称运输中队、65年初马车下放给各营、增加一个汽车排,称运输连),驻狼山东山脚下,3、4连驻狼山北南通市体校的教室,官兵总共一千多人。我分配到四连《对外称四分队》,连长是个老同志,上尉军衔,因时间短记不得名字,不到半年时间就转业回地方工作了。 </p><p class="ql-block">后来的连长叫陸祖康(中尉军衔),政治指导员朱治厚(中尉军衔),大半年后他们二人都晋升为上尉军衔。当时的排以上干部大多数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对部队正规化管理,继承和发扬革命军队优良传统,对部属既严格要求又关心爱护。那时部队的施工条件差、工艺比较落后,我连为铁木加工连,开始没有机械设备,木模、钢筋制作、安装、拆模以及铁件加工制作全是手工作业。我连一排一班是红炉班,是负责供应各掘进分队用的钢钎,一班班长就是后来的劳模戴朝富同志。掘进分队条件更差,没有电灯,用的是嘎斯灯;没有电钻,三个战士一组,一人扶钢钎,两人抡十二棒大锤,每天的任务是,打一米左右深度的装药孔。 </p><p class="ql-block">1961年底以独立支队为基础,整编为江苏省军区边防守备70团。下属三个营,一营在江苏启东,二营在江苏射阳,这两个营均靠黄海边,负责沿海防御工程构筑和边防的守备任务,狼山部队为三营和团直属分队,原支队机关为70团机关,守备70团成立后团机关从狼山调防江苏海安县城,驻海安师范学校。团长、政委仍是原支队长潘苏明,政委蔡洪斌。我连为三营八连,营长张永善是华东军区三级战斗英雄(少校军衔)。70团于1965年1月又在江苏省大丰县改编为工程兵建筑142团,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6531部队。改编后不久142团机关又从海安县城调防至南通市狼山农校内驻防,团的主要领导不变,部队建制不变,只抽调少数干部、战士充实到独立师三团,这一年我在运输连任司务长,66年上半年调我至团机关司令部任管理排长。 </p><p class="ql-block">1966年上半年我们团在南通完成五山《狼山》地区主要工程和海边主要工程后,部队调防至江苏六合,团部驻横梁镇。团直属分队、一三营驻扎六合地区,主要负责宁通公路六合地段山体内国防工程建筑。二营驻扎在扬州、江都一带,主要负责建筑沿宁通公路两旁的国防工程。这时团长仍然是潘苏明,原政委蔡洪斌同志提升为南通军分区副政委。郝世宝同志任我团政委,一年多后调走,由省军区组织处处长薛中任我团几个月政委,这时我任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薛中调走后江申同志任团政委,一直到我团调军委工程兵部。</p><p class="ql-block">我团用三年多时间完成了六合、扬州地区国防工程。1969年调防安徽广德、宣城协助陆军20军建设国防工程。当年中苏关系紧张,苏联在我边境屯兵百万,为防苏联搞突然袭击,确保我国南北交通畅通,党中央决定在黄河某处修建一条黄河地下通道。为此,中央军委从南京等三大军区各抽调一个工程团,组建军委工程兵第二工区,代号为359部队。因该工程是毛主席一月三日正式批准的,故称为《一三工程》。我团接到调防命令后,部队在江苏宜兴某军营,进行了一个多月整训,通过全面的学习教育,提高了参指战员使命感和荣誉感。为增强基层的战斗力,团下辖的三个营,每个营由原来四个连队增加一个连,为五个连队。团直属队为五个连队,全团官兵共四千余人。为适应这一重要国防工程的需要,部分身体较弱和家庭成份偏高的官兵,或转业“支左”或留在20军。当时时任142团原政治处副主任沈元石同志在1967年中派去了江苏省盱眙县任县委书记。直到1969年回到部队,期间也提拔了一批年青干部担任各级指员,我提任为团直属铁木加工连指导员。</p><p class="ql-block">老团长潘苏明同志年龄偏大,调六合军分区任副参谋长。政委江申同志提任20军某师副政委,副团长邱国良调南通市人武部任部长。原团参谋长蔡永成任团长、原政治处主任瞿志铨任团政委,原政治处副主任沈元石任副政委,张永善、张仁为副团长,徐克传为参谋长,王茂德为政治处主任。蔡永成、瞿志铨调工区任职后,张锡有任团长、沈元石任政委,张仁、徐克传转业后,何进喜任副团长,王茂德调二技校后,王志义任政治处主任、李补甲为副主任,后为团副政委。</p> <p class="ql-block">江苏美丽的南通市狼山</p> <p class="ql-block">1970年元月,我团全体官兵离开了战斗、生活10多年的苏皖,开赴黄土高原参加新的战斗。工程兵建筑第142团,是一支作风优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部队。此次我部所接受的这项艰巨而又伟大工程,是位于黄土高原晋、陕大峡谷壶口地区《七狼窝》。这里偏僻、荒凉,紧靠黄河边,两边是高山,一没住房、二没道路、三没饮水,黄河流槽水面封冻。任务就在这儿,部队营地必须在这儿,两个多营的部队要到黄河西边驻扎。没有桥梁,为了确保安全,用战士睡觉的床板,铺设在封冻的水面上,人员、武器装备、炊具、工具、粮食、行李等,都从上面过到黄河西岸,最后通过的人员,负责将铺板按顺序带到西岸。没有住房,指战员权且住在帐篷、临时搭建的板房、山坡上战时留下的旧破窑洞里。正值寒冬,达到零下20多度,又有沙尘暴,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指战员们经受住了考验。<br>汽车、大型的机械设备怎么办? 团首长和工程技术人员研究决定,在《一三》工程的主战场小河口河面上方,架设一根很粗的钢索。两头固定在山脚下部位石头水泥墩上,用若干根粗钢钎打入石头里。然后这些钢钎浇灌在钢筋砼墩内,将钢索两头牢牢地固定在水泥墩子钢环上。在黄河上面的钢索上安装两只大滑轮,滑轮下挂一只大吊篮,黄河两岸都安装一台卷扬机拉动吊篮来回走动。这样机械设备、人员物资都可以分批运送到黄河对面。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部队驻扎在涛声咆哮的黄河两岸,条件十分艰苦。新战士的津贴每月只有6元钱,当兵三年里每年递增一元。吃的是陈化的玉米和小米为主的粗粮,最好的病号饭是一碗面条。住的是板房、帐篷和旧窑洞,干的重活苦活险活。那时的机械化程度比较低,主要靠人工打孔、爆破、扒碴、配模、编筋、灌注砼、备石、封顶回填、装卸物资等等。不仅困难重重,体力劳动异常繁重,而且面临塌方、爆炸、触电、中毒、爆穿河底等诸多危险。战友们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主要来自思想政治工作,来自学习英模,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干部、党员的模范作用。 <br>团党委为加强对这一重要工程组织指挥,在主攻部队一、二营施工现场设团指挥所,派具有丰富国防工程施工经验的何金喜副团长现场指挥,一、二营主要施工现场无一处没留下他老人家身影。我团在参加黄河水下隧道工程《一三工程》建设会战的同时,三营和团直属分队还在七狼窝,就是现今的壶口镇,建成了一座钢混结构大桥,现今完好地耸立在涛涛黄河之上,成为山西省临汾至陕西省延安重要交通干道。历时三年多时间的施工中,两个团和后勤分队先后牺牲了几十位战友。先烈们长眠在黄河两岸黄土高坡上,永久地守望着当年的营地和永载史册的伟大工程。这段时间我在小河口任二营副政教。<br>三年多时间的奋斗圆满完成中央军委交给的《一三工程》,首创了黄河底下变通途的先例。1974年1月142团又奉命移防河南省三门峡市至洛阳市一带驻防,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国家原计划在位于洛阳附近的,黄河水下铁路隧道工程下马。我团在河南两年时间里,修建了洛宁县城49工程和洛阳市总字三七二部队仓库扩建等一些零星的国防工程。1976年1月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75》98号文件决定,将军委工程兵第二工区142团,改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第八支队73大队。1976年3月10日,基建工程兵办公室《76》建字第49 号文件通知,授予73大队部队代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字963部队。当时大队长张锡有、政委瞿志铨、副政委沈元石、李朴、副大队长何金喜、张永善,主任王志义,参谋长李鹤林等。<br></p> 黄河壶口镇壶口冬季瀑布 当年部队建造的黄河大桥也称老桥 <p class="ql-block">是年4月我团奉命调辽宁省本溪市,担负本溪钢铁公司南芬铁矿改造等任务。我团在本溪钢铁公司南芬铁矿一年多时间,园满完成了矿山竖、斜井工程和冲渣池等工程任务,部队即将离开时,三支队首长考虑到我团是老工程兵,熟悉坑道施工作业,经冶金指挥部党委同意,他们用15团的二营全体调换我团一营全体官兵。从此,一营战友们就离开了生活战斗了近二十年的142团,和三支队十五团的战友们继续奋斗在祖国的基建战线。我团于1978年5月调防安徽马鞍山市,1980年8 月73大队番号改为基本建设工程兵73团,代号为00083部队。我团又在马鞍山出色地完成马钢矿汽、三铁、三轧、一钢除尘、煤气支架等改造、新建了一些重要工程。1981年二、八支队机关合并,撤销八支队番号,二支队代号为029部队,同时撤销71团番号,所属十一个连队缩编为73团第4 营。该营驻扎在安徽蚌埠市郊,担负陆军坦克学校建设任务,原四营政教蔡德平提任团副政委,原四营营长范孝禹提任副团长,他们分管四营全面工作。这年原政治处王伦主任离休后,我提任为团政治处主任、团党委常委,当时该团指战员达4000多人,五个营级党委,42个基层党支部。这一年张锡有团长提任支队代参谋长,廖甲才任团长,沈元石政委转业后,杨永升任政委。孟海褔任副团长,王友安任副政委,廖甲才团长离休后,王炬是我团最后一位团长,王炬调深圳后,由团参谋长李褔增同志主持一段时间的行政工作。这儿我也要说一下我团三营十二连官兵在南通长桥港农场,从事农副业生产,艰苦奋斗近20年,为全团官兵改善物质生活作出重要贡献。在部队集体翻牌前,有近2000名官兵转业、复员或调深圳和水电指挥部。1983年6月奉命撤销我团部队番号,集体转业到马钢,为马钢建设公司。<br>我亲历了该团从组建、多次改编到集体转业的全过程,自1958年组建到1983年改编,历时25年,转战了江苏、安徽、山西、陕西、河南、辽宁等省区。构筑了大量的重要国防工程和国家重要的工程项目建设,为国防建设先后牺牲近20名官兵,100多名官兵致残,仅1961年6月23日夜间,狼山工地坑道一次大塌方就牺牲7名官兵,30多名官兵负伤,我当时也是参于抢险救伤员的一员。25年近百名官兵荣立战功。培养、造就了大批部队骨干和地方人才,地师级干部蔡永成、瞿志铨、张锡有、张永善、丁年富,李朴、江申、李福增、陈守业、胡茂友、陈学武、张跃先、王天成、李建、蒋梦生等。还有大批团《处》级干部:邱国良、沈元石、李仁俊、张仁、徐克传、王茂德、李鹤林、王伦、李补甲、孟海福、崔广斗、张必启、杜荣福、王友安、刘锦丛、范孝禹、蔡德平、胡祥书、李敦望、李志民、卜端良、邓廷明、陈启全、于丙松、朱继来、高翔、陈明诗、郭宗礼,闫照斌、石千柱、穆秀恒、李瑞文、韩立武、张爱华、唐指平、申玉明、郭志宏等同志。<br></p> 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基建工程兵代表合影 部队南征北战为祖国建设敢洒热血写春秋 部队在为马钢建设中荣立功勋的指战员记功颁奖 工程兵建筑142团是千万工程部队的缩影,工程兵的历史永远载入人民解放军史册,我们怀念这支部队,就是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袓国繁荣富强继续奋斗! 强我中华他们是奠基者 作者卢基开先生 部队部分人员组编开赴深圳 <p class="ql-block">  篇后语1958年至1983年25年中是历史长河短短瞬间,但部队给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不可磨灭的功勋。数风流人物,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他们谱写了一曲壮丽史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