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戏剧《天仙配》,闪耀着黄梅戏一代艺术家即兴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电影《天仙配》,倾注着桑弧、石挥编导的艺术奇才。</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剧情介绍</b></p><p class="ql-block">天宫中,玉皇大帝最小的女儿七仙女与姐姐们到凌虚台游玩,透过云雾看到了人间凡人百姓的生活,非常羡慕。其中,董永卖身葬父的举动感动了七仙女,七仙女爱慕他为人忠厚,恳求大姐帮她下凡。大姐禁不住七仙女的恳求,违背天宫戒律,送了她一支可以在凡间召唤姐姐的难香。七仙女带着难香下凡与董永结为夫妻。为给丈夫赎身,七仙女燃起难香召唤姐姐们帮她织出十匹锦绢,二人做工期满相携回家。返家途中,董永得知妻子已经怀有身孕,欣喜若狂,为妻子讨水解渴。董永离开不久,天上风云变幻,天将现身告诉七仙女玉帝要她午时三刻返回天宫,否则董永将被碎尸万段。七仙女听后痛彻心肺,但为了不让丈夫受伤害,在董永回来后告诉他自己的来历并留下誓言,然后,满怀悲痛地回到天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电影《天仙配》选段《夫妻双双把家还》</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v.qq.com/x/m/play?vid=n0015a9kzwc&cid=k3qdci7oovyad9y&url_from=share&second_share=0&share_from=copy"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电影《天仙配》</a>1955黑白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桑弧大刀阔斧做减法</b></p><p class="ql-block">当时上影厂领导指定由桑弧改编《天仙配》剧本。</p><p class="ql-block">桑弧的经验之谈是:“把戏曲演出改编为电影剧本,首要的环节是如何进行压缩”,通俗的说法就是做减法。</p><p class="ql-block">《天仙配》舞台剧本有 468句唱词,电影剧本减为278句。桑弧进一步推算,以《天仙配》全片放映100分钟来算,若唱词有278句,等于每分钟包含2.8句唱词,数量上多了一些。</p><p class="ql-block">桑弧发现,戏曲中常常出现再三重复的唱段,改编电影时必须作删减。比如《天仙配》“织锦”一场,舞台上众仙女一边帮七妹织锦,一边随着时间流逝,从一更天到五更天,连唱了五段曲子。</p><p class="ql-block">于是,他大胆舍弃这五首曲子,另外编了一段唱词,节省了影片篇幅。</p><p class="ql-block">桑弘强调:我们要设法使观众看了2小时或1小时半的电影,获得像在剧院里看戏3小时或4小时同样饱满的欣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石挥别出心载想奇法</b></p><p class="ql-block"> 《天仙配》另一位主创是石挥。如果说桑弧是 “编而优则导”,那么石挥就属于 “演而优则导”。</p><p class="ql-block">巧的是,当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正好来沪公演 《天仙配》,石挥便以电影导演的身份去剧场观摩。他说:“我差不多每场看,不同座位和角度的看,台上台下的看……看了二十几场演出”,由此激发了创作想象。其中,最吸引他的是黄梅戏特有的 “浓郁地方色彩”的曲调。</p><p class="ql-block">接下去,摄制组主创召开圆桌会议,石挥很满意桑弧写的电影文学台本 “富于镜头感”,但也提出商榷,要求恢复被删去的两个唱段。桑弧从善如流,于是又做了一点儿加法。</p><p class="ql-block">一次此片上银幕的定位议题会议,桑弧定位“中国民族戏曲的一个主要特色是揉合着歌、舞、剧三者为一个整体”。</p><p class="ql-block">石挥说, “电影观众不同于剧场观众。剧场观众不会要求七仙女在舞台上飞来飞去,但电影观众绝不满足七仙女在镜头里跑跑圆场”。《天仙配》是神话故事,移植到银幕上应该具有更强的观赏性,可以运用电影特技手段加以渲染。</p><p class="ql-block">摄制组对此达成统一认识,决定将 《天仙配》作为 “神话歌舞故事片”,而不是作为舞台艺术纪录片来拍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天仙配》被搬上银幕的反响</b></p><p class="ql-block">严格地来说没有哪一个剧目能代表一个剧种,但是有一个剧目做到了,那就是黄梅戏《天仙配》,它几乎能和黄梅戏画上等号。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都闪耀着黄梅戏一代艺术家即兴的智慧。</p><p class="ql-block">黄梅戏拍成电影后,1956年2月开始在全国发行放映。7月,《天仙配》还参加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卡罗维发利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电影节,并在香港的国泰和维多利两家电影院连续放映了35天,其场次和观众人数打破了所有曾在香港放映过的欧美电影的票房记录。</p><p class="ql-block">安徽滁县放映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时候,有一天连续放映了六场,场场爆满,而每天在买票的队伍当中,总有几位盲人观众,他们说我们看不到,能够听到声音也是高兴的。</p><p class="ql-block">据1950年代末统计,《天仙配》的观影人数高达1.4亿人次。</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