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园位于苏州市同里镇,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 园主任兰生(1837—1888年),曾任安徽凤阳、颖州、六合、泗州兵备道。后被弹劾革职回乡,花十万两银子建造宅园,取名“退思”。 “退思”,语出《左传·鲁宣公十二年》“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任兰生小心谨慎,夹着尾巴享受生活的心境可见一斑。 退思园因地形所限,不能由南向北纵深发展,而是自西向东构筑了左宅、中庭、右园的新颖格式。 住宅又分外宅与内宅。外宅有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厅,又称轿厅,以前是停放轿子的地方。 第二进为茶厅,为园主人接待客人处,大厅上方高悬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退思园》横匾。屏风正面挂有一卷工笔山水画,画旁边挂两副对联。 内侧是陈旭旦先生撰联:“昔为女学,尚忆童年旧梦,琴韵起亭心,歌声飘水面;今是名园,欣看盛世韶光,游踪来瀛海,辙迹贯江乡”。联中的“女学”,指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创建的丽则女校。该校初创时任传薪以祖传退思园作为校舍,将园内退思草堂、琴房、旱船、桂花厅等辟为教室。后来在退思园东侧购得土地,造了一座三层教学大楼。 外侧一副对联是“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是以德传家的古训,也是任家对子孙的教诲。 退思园有四扇这种砖木结构、且与退思园同龄的大门,也是同里保留很少的原物之一。大门内木外砖(外面的青砖是用糯米、石灰、桐油等做的粘合剂粘上去的),看似笨重,但这种结构既能防火,又可防盗。 第三进为正厅,名“荫余堂”。是当年园主人接待贵宾和操办婚丧嫁娶的地方。《荫余堂》匾额由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 正堂屏风挂一幅《富贵牡丹》画轴,旁边有两副对联。内侧一副是常州籍书法家钱小山先生题写的“水榭风来香入座,琴房月照静闻声”。联中的“水榭”,指“水芗榭”,是从退思园中庭进入内园的入口。“琴房”在内园北侧。读着这联,优美的意境油然而生。 外侧一副对联是:“快日晴窗闲试墨,寒泉古鼎自煮茶。”此联描述退思园中两处景色。一处是内园天桥旁边的“辛台”,那是主人静心读书处。一处为中庭的“岁寒居”,是退思园“冬景”所在,也是园主人冬日里会友品茗处。阅读此联,仿佛看到园内银装素裹,数人围着火炉,一边煮茶品茗,一边论诗品画的情景。 内宅是起居之处。 因主人长期在安徽生活,所以内宅是具有徽州特色的建筑。 东西两侧建有两座楼廊,既遮阳、 避风、 挡雨雪,又方便主仆上下楼时避让, 一举多得。 内宅建有南北两幢以园主人之字命名的“畹芗楼”。任兰生字畹芗,其名和字皆取之于屈原《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畹,古代田亩单位,一畹三十亩;芗,为调味香料。意思是我要培育上百亩芬芳的兰花,让环境更美好。 “畹芗楼”前后各五楼五底,以前是任氏家人起居处。前楼、后楼由连廊贯通,廊下各设楼梯可上下,俗称走马楼。“畹芗楼”底层设有任氏家族及退思园的介绍资料。 楼上是女眷住所。因古代小姐不能轻易下楼,故在绣房的最右一侧有一专门观看花园景色的观景楼阁。 江南多雨,为了雨后庭院里没有积水,就采用这种碎石铺地,既好看有保证了良好的渗透性。 走过内宅便是中庭。庭中树木高耸,绿荫如盖,使人顿感清幽凉快。庭中最醒目的建筑是旱船,小青瓦,歇山顶,三面落地长窗,别有一番意境。 中庭北面是“坐春望月楼”。据说,春暖花开时节,登临此楼,白天可观园林春色,月夜可赏明月花影,颇有雅趣。 揽胜阁是一座飞檐翘角的楼阁,与坐春望月楼相通。此楼设计因地制宜, 居高临下,以前任家女眷倚坐阁中,足不出户,便可饱览全园美景。 中庭设计围绕“待客”两字展开。与漏窗陪弄相接隐去船尾的旱船似一艘刚靠岸的客船。 中庭与园林之间有洞门相通,进得园来便是水芗榭。 沿着院墙蜿蜒曲折,高低起伏的九曲回廊将人引入园中。 镶嵌在九曲回廊上的石鼓文漏窗,九扇装饰图案各不相同,每扇漏窗的中心镶有约一尺见方的石鼓文,字呈黑色,连起来就是:“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取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襄阳歌》,反映了园主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心态。石鼓文漏窗是退思园的三宝之一。 清 风 明 月 不 须 一 钱 买 与坐春望月楼相对的岁寒居,是园主当年以文会友,陶冶性情的地方。岁寒居宜于冬日赏景,风雪之时,三五好友围炉品茗,透过居室花窗,可见潇洒清幽的腊梅,挺拔坚毅的苍松,清骨神秀的翠竹,天成一幅“岁寒三友图”,从中亦能悟得雪压青松之韵,听得翠竹敲窗之音。 退思园占地尽管只有9.8亩,但园内亭台楼阁、廊船桥榭、厅堂房轩、一应俱全,且建 筑尺度适宜,花木水石布局得体,既小巧玲珑,又朴实无华。 园以池为中心,各式建筑皆紧 贴水面,如浮水上,被当代园林学者、上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誉之为“贴水园”。 这里矗立一块独体太湖巨石,名为“老人峰”,峰巅镶有灵壁石,酷似昂首寿龟,神形兼备。灵壁石产于楚霸王爱妾虞姬故里的安徽灵壁,俗称美人石。一般体积不大,而这块灵壁石体积硕大,十分罕见,它与太湖石自成一体,天衣无缝,也是退思园三宝之一。 “退思草堂”坐北朝南,临水而建。 退思草堂是全园的主景,古朴素雅,稳重气派,体现了主人的身份。 堂名《退思草堂》由著名书法家张辛稼先生题写。 两侧挂着两副对联,内侧一副是:“艺秀辞工人所乐,水流花放吾其游”,由吴昌硕的关门弟子、著名书法家徐穆如先生书写。 外侧一副是:“华榭开时,喜集域中人,贴水芳园画意,半池莲叶容鱼戏;草堂行处,退思天下事,生风薰阁琴声,千树桐花任凤游”,由吴江籍学者吴慧先生撰写。该联犹似一篇抒情诗,将退思园的水池、莲花、游鱼、树木描绘得妙趣横生。 退思草堂的内月门。 《归去来辞》碑拓,是退思园的三宝之一。 站在“退思草堂”前的亲水平台上,环顾四周,各个景点围成一幅舒展旷远、浓淡相宜、恬澹幽静的山水长画卷。 右侧的水芗榭,檐牙高啄,悬挑于水面,一道明镜屏风后面就是通向中庭的圆门。 左前侧的“闹红一舸”,似一艘满载游客的平稳方舟,推开细浪,正迎面驶来。 “闹红一舸”为一船舫形建筑,船头采用悬山形式,屋顶榜口稍低;船身由湖石托起,外舱地坪紧贴水酉。水穿石隙,潺流不绝,仿佛航行于江海之中;船头红鱼游动,点明“闹红”之趣。 与“退思草堂”隔水相望的是“菰雨生凉轩”,此轩布置别致,室内置一大明镜,镜前设有湘妃榻。据说,炎夏季节卧于榻上,于镜中赏景颇生凉意。“菰雨生凉”取意于晚清重臣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 轩内挂有一副对联:“种竹养鱼安乐法,读书织布吉祥声。”也出自彭玉麟将军之手。 “菰雨生凉轩”上面建一座双层廊桥。廊桥将“菰雨生凉轩”和“辛台”连成一体。在辛台后面,循山洞,绕石径,拾级登临廊桥之上,园中景色一览无余,远眺“退思草堂”、“水芗榭”,近俯“闹红一舸”,恰是心旷神怡。 三曲桥南侧是太湖石堆筑的嶙峋假山,山巅翼然一亭,名为“眠云亭”,登亭而坐,令人神清气爽,若与棋友对弈,更能静心养气,拒敌于千里之外。 三曲桥南侧的桂花厅是“秋景”所在。透过“金风玉露”亭之门,湖石假山映入眼帘,高低错落,玲珑剔透,小中见大,五岳微缩,凝视片刻,便可浮想联翩,意境高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THE END—</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