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钟绍京(659-746)字可大,虔州赣县(今江西兴国)人,唐朝宰相、书法家,江南第一宰相。是钟繇的第十七代世孙。</p><p class="ql-block">钟家传到钟绍京这一代家世已没落,好在“耕读传家”的传统没丢,唐朝已推行科举制度,让平民也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那时正是武则天称帝,钟绍京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做了个基层公务员——司农录事,就是现在农业部记录资料的文员。在基层干了一段时间后,钟绍京遇到一个改变他命运的贵人,这个人便是当时的兵部尚书(相当于国防部长)裴行俭。裴行俭特别欣赏钟绍京的书法,保荐他到皇权机要重地“直凤阁”任职,从此以后,皇宫里的门榜、牌匾、楹联等,都出自钟绍京的手笔。那时凡要考科举博功名的人,都得练书法,钟绍京的书法能力压群芳,并得到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认可,说明其造诣深厚,钟绍京的仕途也因这一技之长青云直上。后来,武则天被迫退位,接任皇帝的李显同样喜欢钟绍京的书法,把他提拔为“禁苑总管”,相当于让钟绍京管理皇室内务,也就是这一岗位,成就了他的封相之路。</p><p class="ql-block">李显当了皇帝后很软弱,放任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参政,以韦后为首的韦氏外戚集团结合武氏集团把持朝政。韦后想学武则天做女皇的欲望路人皆知,她女儿安乐公主也不断地挑衅当朝的太子、同父异母的哥哥李重俊,想要取而代之做皇太女,太子李重俊主动起兵出击,兵败而亡。三年后,李显暴毙,传闻跟韦后两母女也脱不了干系,然后把15岁的儿子李重茂推出来做傀儡皇帝,开始计划临朝摄政。当时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武则天的四儿子李旦和女儿太平公主,他们是刚暴毙皇帝李显的亲弟弟和亲妹妹。同样,李旦和太平公主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李旦的三儿子李隆基,也就是后来当了皇帝的唐玄宗,联合姑姑太平公主策划了大名鼎鼎的“唐隆政变”。早早的就笼络了几位大臣,以禁苑总管钟绍京的住所为集合地及战时指挥部,发起宫廷政变,一夜之间,把皇宫内外韦后的核心力量全部连根拔起。天一亮,就把父亲李旦接进皇宫,三天后,唐睿宗李旦就登基当了皇帝。李旦当皇帝期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姑侄两个斗法争权,李旦把皇位禅让给儿子李隆基,最终以李隆基诛灭太平公主告终。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四年,也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p><p class="ql-block">钟绍京在政变当晚,开门迎进李隆基,还亲自领着二百多家丁、工匠跟在部队后面,一起清缴韦氏集团,成了唐朝的功臣,一路高升,前后做了中书侍郎、中书令,封越国公。</p><p class="ql-block">钟繇是楷书体的创立者,钟绍京继承了家学渊源,有著名的《灵飞经小楷字帖》,虽然真迹极少,但董其昌认为赵孟頫的楷书就是学习钟绍京小楷的,因此可以从赵孟頫的楷书看到钟绍京的楷书风范。史称其真书字画妍媚,遒劲有法。苏东坡认为,榜书需要结密无间,以笔墨雍容、安静简穆为上。书法界认为榜书自古为难,其难有五,一曰执笔不同,二曰运管不习,三曰立身骤变,四曰临仿难周,五曰笔豪难精。而钟绍京能在武则天朝,明堂九鼎和诸官门榜,均他所题,实在钟绍京的著作难得。历史记载,钟绍京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真迹至数百卷。</p><p class="ql-block">《灵飞经》是道教经名,主要阐述存思之法。今道藏有《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一卷。《汉武内传》谓此经用于请命延算、长生久视、驱策众灵、役使鬼神。《灵飞经》用笔灵动轻盈而不失厚重,结构侧媚多姿又不失端庄,既有写经书法常见之精练纯熟,又处处显现二王书风之雅致。董其昌题跋中评其“笔法精妙,回腕藏锋,得子敬神髓”。启功先生评价此帖:“从《灵飞》的书法论,它那秀丽中有古趣的风格,舒展中有团聚的结体,平易中有变化的用笔,却已把唐人书法的特色表达无余。”《灵飞经》卷尾有“大洞三景弟子玉真长公主奉勅检校写”的落款,根据《新唐书•诸帝公主》的记载:玉真公主名李持盈,唐睿宗皇帝李旦第十女,玄宗李隆基胞妹。降世之初,母窦氏被执掌皇权的祖母武则天害死,自幼由姑母太平公主抚养。受父皇和姑母敬奉道教影响,二十岁便入道为女冠,号上清玄都大洞三景师,封崇昌县主食租赋。同时玉真公主又广游天下名山,好结有识之士,还时常向其兄玄宗推荐一些有才华的人,经她举荐入朝的人有诗人李白、王维、高适等,李白、王维曾作诗歌咏玉真公主,如李白《玉真仙人词》、王维《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等。关于此卷书写者最早的记载是元代人袁桷,其在著作《清容居士集卷四七》的《题唐玉真公主六甲经》中认为该帖是钟绍京所书:“《灵飞六甲经》一卷,唐开元间书。当时名能书者,莫若李泰和、徐季海,然皆变习行体,独钟绍京守钟王旧法。……此卷沉着遒正,知非经生辈可到,审定为绍京无疑。”明代万历年间,董其昌得到《灵飞经》并题跋曰:“开元时经生皆仿褚河南,此独宗右军《黄庭经》,袁清容定为钟绍京,亦以宋思陵于经生书不收入内府,而书家品韵可望而知耳!”而清代部分学者则否定了这一说法,如钱泳在其《履园丛话》卷十《收藏》篇中通过与当时所传的唐人写经相比对认为乃唐经生所作。清代学者王澍在其《竹云题跋》亦认为《灵飞经》非钟绍京所书。 </p><p class="ql-block">1607年,董其昌从吴廷家获得该帖。后将其连同《法华经》一起抵押给海宁陈瓛,十六年后赎回。陈家私自扣留了其中四十三行。陈家四十三行后流传到后代陈用敷之手,将其送给老师秦蕙田。秦蕙田死后,陈用敷再从其子处以计赚归,后流入吴余山之手。此帖其后辗转流传,翁同龢之父翁心存于1839年购得,此后一直在翁家流传,后传入翁万戈之手。1948 年秋天,为避战火,翁万戈把家传收藏打包,远渡重洋,在 1949 年初到了美国,大概于二十一世纪初正式转存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灵飞经》用笔特点是轻重有度,起收分明,笔力沉着,柔中有刚。点多露锋起笔、回锋收笔,圆润饱满,取势左右呼应,顾盼生姿。在结构取势方面,中宫团聚,方正中略带扁平,笔画外拓,严整中又显舒展。字形长短宽窄自然,主笔突出,细微处布排巧妙。多处以点代画,略带行意,生动劲健,仪态婀娜。章法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字距小、行距大,字与字参差错落,密中见疏,行与行顾盼照应,浑然一体。明董其昌说:“赵文敏一生学钟绍京终十得三四耳”,近代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益于《灵飞经》,可见《灵飞经》有着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这正是:江南首宰相,继承家学志;敬书《灵飞经》,小楷唐第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