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下,我人到暮年算是老了,退休也有很多年了,有幸和一帮老友,为了寻找适合自身满意的养老生活。离开了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选择到山东龙口这个海滨城市定居养老,经过几年的亲身体验,应该说是非常正确之举。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经常会吃到海鲜,会洗洗海澡。每天都能和老友一起小聚,散步,聊天。</p><p class="ql-block">在家独处时,还能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摆弄收藏多年的奇石,让自己的生活融入玩石,赏石,读石的意境里。从平淡安逸的生活里寻找乐趣。</p><p class="ql-block">在这个圈子里,我感觉很幸福,很快乐,很放松。会经常交流一些所见所闻,会争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回忆曾经的过去。</p> <p class="ql-block">知青岁月,弹指一挥间,眨巴一下眼,五十年过去了,曾经风华正茂的一群毛头小伙子,漂亮姑娘让一场轰轰烈烈,激情满怀的知青运动推向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旅途。暮年回首,对于那段热血沸腾,充满梦想的知青年代,那个身肩重任,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热血青年。可以捋着胡须自豪的说:知青年代难忘啊,欢笑永驻,青葱无悔。</p> <p class="ql-block">在欢笑和断断续续时高时低的呼喊声中,我们乘一辆插着红旗的破旧老解放车,艰难的行驰在疯狂抖动的搓板路上,穿越了崎岖不平的天山山路,跨越了浩瀚无边,寸草不生,渺无人烟的戈壁滩,把一群怀揣理想,充满幻想的有志青年,送上了探索人生,体验人生的征程。</p> <p class="ql-block">上山下乡是党和祖国的号召。扎根农村,建没边疆,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是时代的要求。实话实说,这些口号在我脑子里并没有认真去思索。那时,我们年轻,还很不成熟,都是非常贪玩的孩子。头脑简单,心里想的是所到之处好玩不好玩,有没有精彩的东西和故事,能不能吃好吃饱。是否完全脱离天天被人约束和管教的处境。最好是一切都能随心所欲。</p><p class="ql-block">第一天,汽车走了200多公里,旁晚,到达鄯善县县城,被安排在县招待所住下了,好象没人管饭,只能吃点家里带的饭菜,十几个人安排住一间房子。坐一天车,旅途有些劳累,很早就睡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乘车出发了。车子在颠簸的道路走了很久,路过了一片一片绿色树林和建筑物繁多的村庄,车子仍然没有停的意思。感觉车子越往前走,越是荒凉。在一阵尘土飞扬的笼罩下,车子终于停下来了。我透过尘土模模糊糊的看到几位身着民族服装,头带羊皮帽的维吾尔族汉子,用生硬的汉话,喊我们下车。并抬来几筐囊饼子,摆在我们面前,他们说什么,我们也听不懂,但是,意思我们猜到了,每人只能领一个囊饼子。</p> <p class="ql-block">馕饼子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主食,据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他们天天吃,每家每户都吃,在他们的日常生活里,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馕。可见,馕饼子是非常受欢迎的食品。</p><p class="ql-block">馕饼子一般有纯白面的,白面和玉米面两参的,还有有高粱面和白面两参的。形状上看,有薄囊和厚囊之分。制作方法也很简单,大体分三步。</p><p class="ql-block">一是将面发酵。</p><p class="ql-block">二是做成饼状。</p><p class="ql-block">三是放到馕坑里烤制。</p><p class="ql-block">现在到新疆旅游,办事的人多了,品尝馕饼子之后,感觉口感香脆,口味特别,很有特色。而且,大街小巷随处可已见到商贩卖馕饼子。购买十分方便。物美价廉,便于携带。</p><p class="ql-block">当地维吾尔族朋友很聪明,敏锐的发现这个商机。把馕饼子打造成了商业化的运营,建立了馕饼子专营场所,注册了馕饼子品牌。出现了很多品种的馕饼子,有芝麻囊,皮牙子馕,油囊,葡萄干囊,辣椒馕,肉馕,核桃馕,等几十种之多的囊饼子。深受来者欢迎。</p><p class="ql-block">在知青年代,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农村种的粮食品种也很单一。主要有小麦和高粮,传统种植产量不高,每年的产量除了上交公粮之外,能吃饱肚子就是好年景了。因此,维吾尔族村民家里的传统主食馕饼子的制作大部分都是用高粮面和很少的小麦面两参混合,用馕坑烤制而成的。虽然口感不算太好,但是,能吃饱也算不错了。纯小麦面的馕饼子很少见到。</p> <p class="ql-block">我领了一个囊饼子,拿在手掂量一下,觉得很重,至少在一斤以上,上嘴啃,没啃动,觉的很硬很硬的,随手扔到眼前的房顶上了。心里想,这么硬的东西怎么能吃呢?谁曾想,我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却让我明白一些事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和生活之后,我的思想在劳累和饥饿的明显感觉中,发生了质的变化,无忧无虑的学生气不再有了,由于平时缺乏锻炼,在强度较大的生产劳动中,总觉得力不从心,感觉自从来到农村之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玩,总是受体力不支,饥饿难忍的困扰。能拥有食物是多么的可贵,同时,也意识到,轻易的把食物扔掉,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p> <p class="ql-block">发完囊饼子之后,有人喊,让我们上车,车子继续往前走,大约走了三四公里,到达了一个三边都是沙丘的村子,眼前有两排新建的,有明显潮湿痕迹的房子,领队说,这就是知青点。领队和村里的干部在沟通知青居住的有关事宜,我们这些知青娃一个个像没头的苍蝇似的,从车上爬上跳下卸东西,找东西,你喊我叫忙个不停。也不知道啥时候,有人说住房已经安排好了。按名单找自己的宿舍,我和王西军,张老二,墩子,瞎白唬和小孬等六人被安排在东头第一间的房子里,房子虽然是新盖的,但是,门窗都很破旧,而且开关不畅,尤其是门,好像怎么关都不严实,门角露出一个大缝隙,使寒风能够轻易的吹进来。当时我们就向领队反映,答复说现在很忙乱顾不上,凑合一下吧,事后才意识到,这个凑合一下的决定,做的如此正确,可以说无意间救了我们六条命。对于宝贵的生命而言,就带有英明决策的成分了。房子里面的陈设很简单,只有火炕搭成的一张通铺。</p><p class="ql-block">我们简单的打扫了房间的卫生,把箱包安置好,各自找铺行李的位置,我被人叫去房后拿烧炕的劈柴,回来发现其他几位插友巳经选定了铺位,只有边角最潮湿的位置给我留下了。铺行李的时候我一边铺一边想,这些家伙太自私了,稍微干燥的好地方都占为己有了。唯一的选择就是多加点劈柴,把火炕烧热一点,让湿气尽快散去。我躺进被窝里,就像进了浴缸,浑身湿漉漉的。一天的疲劳也顾不上计较这些,很快就进入了梦乡。</p><p class="ql-block">在梦中我感觉一件沉重的东西压在身上,喘不过气来,我似醒非醒的努力移动身子,好像怎么也移不动,我微微睁开双眼,眼前全是烟雾,透过烟雾看见火炕中间有一股跃跃上穿的火光。烟尘,火光让我不由大吃一惊,立即意识到,面临生命的危险了。我努力抬起头,从烟雾中看到我的棉被上压着一条大腿,这是身旁插友王西军为避免火烧着,不由自主的把一条大腿移到我身上,脚下还躺着一个人。好像是墩子,两个人压在身上死沉死沉的,使我动弹不得。加上满屋子的烟,让我喘不上气来,我费很大的力气,用沙哑的声音喊出,着火啦,快起来救火。这时看到有人在翻动身子,好象懵懵懂懂的说,这是咋回事呀,大家都没经历过这种事,慌了手脚,不知所措。分别唤醒身边的人,我觉的身子可以移动了,使劲喊,快把门打开放烟,用洗脚水救火。很快火被扑灭了,房子里一片狼藉,只见睡在火炕中间的张老二坐在炕边哇哇大哭,褥子烧了一大半,被子烧了一个角,要知道在那个收入微薄,物质贫乏的年代,被褥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是何等的重要。一场火灾把张老二最值钱的东西毁掉了,我们都能理解他的感受。这是我们来到农村第一天发生的一件大事。为我们今后的生活敲响了警钟。这次火灾我们算是幸运者。如果不是门关不好有缝隙,窗户是旧窗户关不严,那么,我们六个人就会成为时代的牺牲品,也活不到今天了。用革命者的话说,去见马克思了。老马同志认为我们几个刚刚步入社会,干革命事业的时间不长,还没做出什么成绩呢,不肯收留。让我们又一次获得新生。这件事让我感到步入社会的复杂和艰辛。事后,知青们共同携手帮助张老二缝制了被褥,队长又安排了我们去他家临时居住。</p><p class="ql-block">刚到农村,开始接触当地维吾尔族村民,让我们和当地贫下中农打成一片的时候,才发现这个下乡插队的地方,让人有些发懵。语言交流成了大问题,出现了相互交流怎么说也说不通,怎么讲也讲不明白。急死个人也没有用的窘境。因为,这里居住的上百户人家中基本上都是维吾尔族村民,只有一家汉族人,而且,维吾尔族村民与外界接触很少,根本不懂汉语,除了我们知青在一起交流之外,所参与和依靠的村里活动,基本没有语言交流环境,给我们当时的劳动,生活带来诸多不便。</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我们年轻是优越性,精力十分旺盛,像一匹脱缰的马驹拼命奔跑。心里想,总算离开了学校和家庭的管教和束缚,离开了天天絮叨不停的父母。走向了蓝天,放飞了自己,眼里什么都是新鲜的,在吃住都没着落的情况下,不顾干农活的辛苦和劳累,晚上跑到马号抓麻雀,白天到涝坝抓鱼,有时还搞一些恶做剧等等,完全是一种年少轻狂的样子,只顾一时的开心和快乐。</p> <p class="ql-block">生活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一切都在忙乱之中,几天过去,新鲜感没了,劳动和吃饭成了主题,记得,当时在割高粮,我因操作不当,不会使用镰刀,把腿割了一个大口子。心里非常懊悔,本想干点成绩,在大家跟前显摆一下,这下可落空了。刚到农村时,我们这些知青,人人都干的很卖力,累的筋疲力尽。但是,结果欠佳,一个小伙子的劳动成果,竟然没有当地妇女干的多,显然,我们这些从学校出来的年轻娃,缺乏应有的劳动锻炼。累了并不可怕,在房子躺一会就好了。饿了没吃的真没招,头晕胃难受呀,一点力气都没有。下地回来,哥几个躺在炕上有气无力的闲聊。有的说,某某某就会在队长跟前穷显摆,干活只会用蛮力,满脑子都冒傻气。末了队长还给他少记一分。怎么解释人家队长就是说不懂,不懂。有的说,这里的维吾尔族姑娘张的那是真好看,黑黑的眉毛,蓝蓝的眼睛,头上有很多小辫子随风飘来飘去,跳起舞来,眼神直勾勾色眯眯的,小皮股 扭来扭去,迈着轻盈柔美的舞步,显得风骚的很。要是能娶到这样的姑娘,就是倒插门也行。这时有人说,你想的美,人家维吾尔族是信教的,一般都不会嫁给汉族人。并且,很不耐烦的大声说,行了,行了,肚子还饿着呢,想那美事,想想眼前吧,定量没怎么吃就吃完了,每顿没有馍吃,只喝稀汤面怎么能行。不经饿呀。好象一天到晚,总是没有吃饱的时候。要是有一天,有人让咱天天吃白面馍,咱就跟他干。就是当牛做马,让咱干啥都行。当时,把吃白馍当成生活目标,确实很现实。现在看来,那时的生活起点也太小儿科了。不像是有理想,有抱负,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有为青年。那是生存环境限制了思维的发展。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会认为,说这话的人一定是心无大志,缺乏事业心和使命感。这是因为现在社会得到大力发展,物资有了极大丰富。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没有亲身经历那个年代的人,是不会有理解和体会那个年代的感觉的。</p> <p class="ql-block">生活上,总觉得捉襟见肘,蔬菜很少,每人定量明显不够吃,其中大部分都是杂粮高粮面,细粮做汤面每天吃一顿都不够。俗话说不上高山不知道平地,不吃高粱面不知道粗细。长期吃高粮面,肠胃都不好,胃疼口吐酸水是常事,就是这样,每天劳动之后,感觉最明显的就是饿,总好象吃不饱。现在看来,那时经常感觉饿的原因是油水少,伙食单一,劳动强度大等。想吃到全麦的馕饼子,让胃口舒服一些,可能性也很小。这时,猛然想起,我们来那天,在村委会发的全麦馕饼子。应该是政府对我们知青来到这里插队的特珠待遇。可是,我们这群知青娃却全然不知,而且,个别知青不但不领情。还说怪话,甚至把囊饼子扔了,我竟然也办了这种糊涂事,太幼稚了。</p> <p class="ql-block">这天晚饭吃的是汤面条,没啥事就睡觉了,睡了一小会,就感觉肌肠辘辘,饿的睡不着,翻箱倒柜也没找到吃的,只好喝点水忍一忍。这时,我突然想到刚来时,在村口随手扔到房顶上的囊饼子,心想,事隔多日,囊饼子会不会还在那里,有没有可能让人拿走呢,有没有可能让动物吃了,有没有其他可能。半夜时分,天气寒冷,路途有三四公里,我去还是不去,要是走一趟,馕饼子还在,那就可以适当缓解当前的饥饿状态。稍加思索,平衡利弊,觉得还是应该去看一看。这时,一阵狗叫,我又犹豫了,刚刚步入社会,胆子很小,尤其是深夜出门草木皆兵,走夜路总感觉身后有人跟着。因此,平时夜晚出行,都喜欢结伴而行,壮壮胆子。可是,这事叫上别人去,还要分给人家一份,觉得不花算。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自身前往。</p> <p class="ql-block">深夜出行,我象一位执行任务的小战士,渐渐身影消失在夜幕里。到地方之后,冷静观察思索。记得当时有人说,那间房子是村委会,当时的农村,这样的房子算是比较大的建筑物了,其特点是建筑规范,墙高院大,大白天上房顶尚有点难度,深夜视野不畅就更难了,我心里害怕,也没想太多,在墙角处顺利爬上房顶,打开手电一看,馕饼子还在,心里一阵惊喜,准备走时,一转眼,意外的发现旁边还有三个馕饼子。真让我喜出望外。没想到,有这样想法的人还不止我一个。天上掉馅饼,好事成双,这些词都用上也难平我心中的喜悦。回到宿舍后,我把囊饼子偷偷的放在箱子里,并且用个木棒敲成小块,只要饿了就吃一块。这种难以启齿的秘密,不知不觉隐藏了50年,现公布于世。觉得内心坦然多了。</p> <p class="ql-block">爱沙队长是位心地非常善良朴实的维吾尔族老人,记得,我们刚到小队时,正逢深秋入冬之季,由于时间紧,新建的住房不仅冷还很潮湿。并且由于烧火炕着火,救火。炕面也有些塌陷,把房子弄得一时不堪入住。他就把我们几位知青安排在他家吃住,可谓是吃的可口,住宿暖和。一天晚上我去解手,发现他家院子里的马车上有人睡觉,经查实,是他让儿子和儿媳妇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我们住,儿子和儿媳妇住在马车上,那个季节,新疆天气是很冷的,尤其是夜晚更冷,他这种行为是舍己为人,我们很感动。从内心记住,并十分感谢这位维吾尔族大叔。</p> <p class="ql-block">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吐鲁番地区鄯善县最南端,周围都是茫茫戈壁滩和连片的沙丘,冬季很冷,一般都会到零下30度左右,夏季地表温度可达50多度,春季常有沙尘暴袭击。自然条件很恶劣,可是,这里的维吾尔族村民却世代在这里生活,他们靠着顽强的毅力,脱凡的壮举,改变自然环境,努力开拓生存之路。这里的村民都知道,水是在这里长期生存的首要条件。因此,村里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维护坎儿井,以确保农作物和村民生活用水的需求。</p><p class="ql-block">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新疆的坎儿井是中国最长的地下河,仅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就有上千条,全部长度约有5000多千米。坎儿井的原理就是将渗入地下的雨水,冰雪融水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面,以满足沙漠干旱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坎儿井系统包括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蓄水池四个部分组成。据说,新疆的坎尔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记得我们村子好象是有两条坎尔井汇集在一起的一条地面渠道,水量很大。冬季从坎儿井流出地面的水还冒着热气,蜿蜒几百米的烟雾酷似一条巨龙在缓缓游荡。夏季酷暑难熬时喝一口坎儿井水,就会有一种冰凉爽口,甘甜宜人,格外舒心的感觉。渠水从村子中间流过,村民每天都会就近在水渠取水生活。之后,渠水会自然流向水涝坝,村里会按水涝坝的蓄水量合理安排灌溉土地。</p> <p class="ql-block">这里按照蓄水量,确定开垦的土地和种植农作物的数量,生产方式也十分原始。当地除了盛产优质哈密瓜和葡萄之外,主要农作物还有棉花,小麦,高粮,玉米和少量的蔬菜。那个年代,机械化程度非常低,主要还是用牛马耕地。平整土地和田间管理都要靠村民和我们这些知青去完成。记的,我们第一次参加生产队劳动时,生产队派人给我们送来了劳动工具砍土墁。当时,在我们知青中听说这种工具的人就不多,看见这种工具的人就更少了。这种工具看起来也很简单,它是由一个砍土慢头,一个木棒,像铁锹一样组装起来的。要熟练使用这种工具可有些讲究了,这对我们知青在生产劳动中用好砍土墁,是一种全新的考验。因为田间管理的各环节,各种生产条件的劳动场合都要使用砍土墁。</p><p class="ql-block">砍土曼是维吾尔族村民的常用工具,它与汉族人常用的铁锹,锄头,撅头从形状上看有明显的不同,但从功能上讲,砍土曼可以发挥铁锹,锄头,撅头的综合作用,甚至还要扩大其作用,</p><p class="ql-block">对于维吾尔族农民来讲,砍土曼就是维持一家人生计的重要工具,因此,他们对挑选和使用砍土曼也十分讲究,外表三边要形成兜的住土的弧度。要达到肩宽,背厚,刃要薄,尤其是刃口要加钢,保持高度锋利。砍土曼有大小之分,一般情况下,男的用大的,女的用小的,尤其是那种称的上帮尖儿的维吾尔族汉子,会用到超大号的砍土曼,在挖土,培埂,平地等农活中大显身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村里农活主要分两部分,一是维持农作物的基本耕种,二是,组织骨干力量维护坎尔井正常流通。水是村里的命脉,保水或是增水是村里的首要任务。从某种程度上讲,修水渠是村里最重要的工作,只有本村的青壮年村民有资格去干这种活。队长平时能指挥干活的只有老人,妇女和我们这些需要锻炼的知青。不客气的说,是我们这些知青到来,让队长的管理权限名符其实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爱沙队长,看上去是个一本正经,非常严肃的维吾尔族老人,他每天要亲自带领我们这支拥有40名知青的有生力量下地干活。权力之大不可言表。由于,语言不通,他只能凭印象来判断每个知青干活的好坏,在他印象中,干活好的知青数量不多,每天都应该记满分。印象不好的知青很多,他会根据溜尖耍滑的程度,分三六九等,凭感觉印象适当记分。我在他脑子里始终是正面形象,不管干活咋样,只要喊到名字有应声就会记满分。原因有两个。一是我曾在他家住过,印象还不错。二是,刚开始,他用维语喊知青下地劳动,很多知青听不懂,没跟他下地干活,只有少数几人,虽然也没听懂,但是,跟他去了,我就是其中一位。他的记性很好。每次记分都会想起我。让我觉得很得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长了,我们这些人干活没有长性,开始偷奸耍滑了,早上干一会活就回房子睡觉去了,下午记分时再去,队长见到他印象好的人,还会给记满分,有些知青干了一整天活,在队长印象一般人,他也不给记满分,那些知青有意见,想为自己辩解,由于语言不通,怎么辩解都无济于事。有些知青想办法示好,努力争取印象分,可是难度很大,队长是个顽固的家伙,不管你怎么解释,他也不改变主意,并且总是摆手,用生硬的汉话说,不懂,不懂。现在想起来还是让人啼笑皆非。经过一段时间,知青学懂一些语言,语言交流加手势交流,情况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买买提江是贫协主席阿合木提的儿子,懂一点汉语,加上手式可以和我们交流。人长的精神,热爱学习,为人友善,经常见他拿本维文板的旧书,尽情的朗读,酷似一位有才气的诗人。</p><p class="ql-block">在一起劳动中,我们建立了较好的关系。通常村里犁地之后,都要套上马爬犁平整一下。那天,他牵着一匹高大的深灰色的俊马,准备套上爬犁平地。我提出想骑一下这匹俊马,他有点为难,怕这匹马难训服,骑不好会摔伤不值的,我说,我曾经骑过驴,有基础。他摇摇头,用手比划说不一样,马高大跑起来快,容易摔伤,他看我坚持要骑,只好同意了。并要求我,只能在犁过的地里骑,这样既使摔下来,也不致于摔的很重。拉套平地的马没有马鞍,他在马背上铺了一个麻袋,帮我骑上马,我还没准备好,马就跑起来了,开始是小跑,我觉得屁股颠的很厉害,一会儿的时间,马就挖起来跑了,跑的很快,但是平稳多了,身体有节奏的一上一下摆动,好像骑兵在战场上冲锋,觉的很过瘾。这是我第一次骑马,有维吾尔朋友的帮助很成功</p> <p class="ql-block">交公粮是队里的大事情。那年冬天,我干完活在回宿舍的路上遇到队里保管斯来墁,他是个转业军人,懂一点汉话。他说话很有特点,脸上表情很丰富,说到高兴处,左眼眉毛不时的往上挑。我们关系挺好的,一见面,他总会搂着我的脖子说一些只有男人才能听的话。他说今天很累,回到家里要早点睡觉。我怪笑了一下,你有五个巴郎子了,洋刚子的肚子是不是闲着了,这么早回家不会干好事情吧?他摇摇头说,那有的事啊,明天要去乡里交公粮,今天准备公粮装了五辆马车,装车的人少,他也上手杠麻袋,因此,很累很累。</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上工时,队长把我和其他几名知青召乎到库房的院子里,说是由副队长带我们知青和几名年轻力壮的村民去交公粮。这时,我看见队长哥哥的儿子买买提依明和阿不拉斯地克,乌斯满江,阿不都热西提,还有民间歌手库尔西的哥哥艾热提等几位我熟悉的朋友都来了,他们对我很友好,开心的聊了一会,有人喊,每个知青发一个高粱囊饼子,领到馕饼子后就上车,每一辆车上三个人。</p><p class="ql-block">总计有五辆马车,每辆马车都配有三匹马拉车,每辆车装多少斤粮食我也不知道,但是,三匹马拉起来很费劲。粮库好象在达浪坎乡到鲁克逊乡的中间。距离我们村子有十几公里路程。我和买买提依明在一辆车上,赶马车的小伙子不太熟悉,马车在颠簸的路上慢慢走着,我们一边闲聊天逗闷子,手里 还不停的掰着囊饼吃。到粮库了,我已把囊饼子吃了大半个了。这时村干部说,先吃饭,吃完饭再卸公粮,我的几位维吾尔族朋友拿出早己准备好的干粮,都是用毛巾包裹的,里面大多是一个囊饼子,哈密瓜和葡萄干,他们喝着葫芦里的水,用哈密瓜和葡萄干就着囊饼子吃的津津有味,看我只啃馕饼子,就抓一把葡萄干,切一块瓜,让我就着吃。此时,我感觉这些维吾尔族朋友真的亲如兄弟。交公粮开始了,我们要把粮食从马车上背到库房,没什么可说的,每人一袋往库房背, 我们知青也不含糊,这是劳动锻炼的结果,不再是刚来时弱不禁风的年轻娃了。很快将马车上的公粮全部背进库房。办完交粮手续之后,我们开始往回走,当时,天色已经有些晚了。入冬季节,白天很短,天气又寒冷,坐在马车上真是饥寒交迫。一首明显跑调并带有沙哑声的歌曲,忽高忽低的随着马车的颠簸在夜色中回荡。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那是一种彷徨迷茫的感觉。到了知青点己是半夜了,知青大多睡觉了,更别说有口吃的,就这样,忍着饥饿合衣睡着了。</p> <p class="ql-block">入乡随俗,在农村和维吾尔族村民经常接触,懂得一些简单的语言,也了解了一些少数民族的习性,觉的这里的维吾尔族村民,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愿意善待和交往我们这些知青朋友。并且在生活上经常造顾我们。当哈密瓜成熟的时候,他们都会在哈密瓜地旁边打起瓜棚,每次我们走到瓜棚时,看瓜的维吾尔族老汉都会笑眯眯的招呼我们坐下,然后到地里亲自摘瓜。并且把瓜切成一牙一牙的,让我们品尝。当你咬上一口,竖起大拇指说很甜时,老汉非常高兴。并且不停的给你切瓜,直到你吃的摆手说,真的吃不了为止。据说这是当地维吾尔族待客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我们插队下乡的地方是正宗哈密瓜的产地。那里的光照时间长,据说,要比全国平均光照时间一年要多出1000多小时。其特点是白天炎热,夜里偏冷。极大的白昼温差,让甜瓜可以更好更多地积累糖分和香气。</p><p class="ql-block">那个年代,每年都要有许多优质哈密瓜出口,为国家换取外汇。哈密瓜的品种也很多,大概记的有,红心脆,黑眉毛,黄金龙,沙青皮,一包糖,老头乐等等。哈密瓜营养丰富,含糖量最高达到21%,从清朝时,就被选中为进京贡品。在全国也有很大的知名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这里非常重视哈密瓜的种植,那个年代,都是以政治任务下达的,生产队的领导也不敢怠慢,每年队里都会有领导专抓此事,要挑选经验十分丰富的维吾尔族老汉去干这个活。他们从打垠播种,施肥,维护及田间管理到成品瓜采摘都要负责列底。这些老汉种瓜有一套特殊的方法,种瓜之前选用精良的土地,准备充足的榨油后的豆饼子和苦豆子。当瓜苗长到一定时期,在瓜根部挖一个洞,将苦豆子,豆饼子和苦蒿草填进洞子里,用这种施肥方法种出的甜瓜个个都非常甜香。每次当我走进瓜地,首先感觉到的是有一股特有的瓜香味扑鼻而来。总会让人产生一种美妙的遐想。当品尝甜瓜时,感受的滋味也有所不同。不夸张的说,每咬一口甜瓜,就要用舌头及时舔去嘴唇的糖汁,否则上下嘴唇就会象胶水一样粘在一起。张不开嘴。并且伴有一缕缕独特的瓜香气息,让人久久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好象吃不到那么甜的瓜了。2003年我又一次回到阔别近三十年插队下乡的地方,那里己经物似人非了。展现在眼前的是宽广的道路和整齐的房屋。曾经住过的房子已找不到了,碰到曾经熟悉的维吾尔族朋友,多是捋着胡子,驼着背,穿着长大褂,一副老气横秋的样子,有的叫什么名字都想不起来了,但是他们很热情,见面就要请到家里去做客。说东道西象亲人一样聊个没完。聊到了第三生产队的爱莎队长,他们说已经去世了,我听了很遗憾。</p><p class="ql-block">走了几家,每家都拿最好的哈密瓜招待我,我品尝后,总觉得味道不如过去的甜。随口问他们哈密瓜不够甜的原因,他们说,现在的哈密瓜是改良的品种,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种植方法明显改进,而且,全部用机械化和薄膜种植。甜瓜产量翻了几倍。当地村民对这种甜瓜都叫商品瓜,储存和运输很方便。产量和销量都很大。大大提升了农民的收入。对于发展地方经济,让当地的村民尽快富裕起来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想吃到当年那种地道的,甜度较高的,带有浓浓瓜香味的,正宗的哈密瓜却很难了。然而,那种瓜香飘逸,入口似蜜的特有感觉只能永远的留在记忆里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知青年代确实让人感悟,值得回忆。那是一个青春萌动的年代。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娃,顿时,身处严寒,酷暑,沙尘暴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中,面临的是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那饥不择食的艰苦生活。直接投入了战天斗地的火红年代。顺应时代的召唤,命运的召唤。在广阔的天地,锻炼身心,磨炼意志。这是成就一生事业的必经过程。也是我们今天老有所乐,老有所养,安度晚年的资本。现在老了,会经常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历史,但是由于当时没有拍照条件,没有留下历史照片,仅凭记忆显得有些苍白,确实很遗憾。庆幸的是,我收藏的奇石,普遍具有上亿年的历史。它们不仅给我提供了赏石的兴趣爱好,而且,完全有资格鉴证我的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现在,又一次重温那段青葱岁月,脑海里有了新的认知和触感。觉得那段岁月对于我之后的人生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是我认识世界,完成自身使命的动力。如果能回到从前,我依然向往那种难忘的生活。现在,我们这帮家伙都老了,共同的岁月,共同的经历已成故事。我很庆幸,难忘的青葱岁月,还能在我脑海里一幕一幕的呈现,而且还有石为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