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火药桶,今日风景线——巴尔干四国行(之七)

牛仔

<p class="ql-block">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这名字又长又绕口,我们还是用简称“波黑”来称呼它吧。</p><p class="ql-block"> 波黑的地理位置在原南斯拉夫中部,国土总面积只有5.12万平方公里。可是,就这么个“巴掌大”的国家,竟是由三个不同政权组成的共和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波黑的三个主要民族分别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其中塞尔维亚族信奉东正教,克罗地亚族信奉天主教而穆斯林族当然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可以说,波黑是巴尔干半岛上关系最复杂的一个国家。</p><p class="ql-block"> 波黑这块土地上的早期居民是伊利亚特人。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帝国占领。公元455年时东哥特人占领该地区,到6世纪时东哥特人被东罗马帝国击败,波黑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没多久阿瓦尔人和斯拉夫人也相继进入巴尔干半岛。当1463年奥斯曼帝国入侵时,在这里大力推行伊斯兰教。这就让原来分别信奉天主教和东正教的族群中的大部分人改信了伊斯兰教。从而形成了今天波黑“三分天下”的复杂政治格局。如果说,巴尔干半岛是欧洲的“火药桶”,那么波黑就是点燃这火药桶的“引信”。</p><p class="ql-block"> 1908年波黑成为奥匈帝国的领地,1914年6月28日,痛恨奥匈帝国的塞尔维亚爱国青年普林西普,在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访问萨拉热窝之际将其刺杀,这成了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p> <p class="ql-block">  立在萨拉热窝街头的塞尔维亚青年、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拉丁桥,萨拉热窝老城区外一座外表非常普通的小桥,过了桥右侧粉红色的小楼就是109年前,即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霍泰克就倒在对面的窗户下面。</p> <p class="ql-block">  一战后,波黑并入南斯拉夫王国。二战中,被德国占领的波黑成为轴心国的傀儡国克罗地亚独立国的一部分,战后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又重归铁托领导下的南斯拉夫。</p><p class="ql-block"> 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波黑社会主义共和国(前南6个共和国之一)的穆斯林和塞尔维亚及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从而引发武装冲突并扩大成全面内战,“波黑战争”爆发。战火由首都萨拉热窝迅速蔓延到全国,从1992年4月~1995年12月,三年的内战共造成有20万人死亡,超过200万人流离失所。波黑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p><p class="ql-block"> 如今,在波黑你还能看到不少战争的痕迹。但是,波黑人民带着满身的创伤,在战争的废墟上顽强的重建自己的国家,一个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恢复了往日的平和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萨拉热窝街头纪念“二战”阵亡将士和死难平民的长明火。</p> <p class="ql-block">在萨拉热窝街头,人们用这样的方式警示国民,要和平不要战争。</p> <p class="ql-block">  位于波黑南部的莫斯塔尔是黑塞哥维那地区最大的城市,不过人口只有13万左右。莫斯塔尔是我们游览波黑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 莫斯塔尔由奥斯曼土耳其建城于1452年,内雷特瓦河穿城而过。河的两岸一边是穆斯林聚居区,一边是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聚居区。天主教大教堂高耸的钟楼和清真寺尖尖的宣礼塔隔河相望,形成了“一河之隔,两个世界”的独特风景线。一座始建于1566年的石拱桥如天上飞虹般跨过陡峭的河岸,像纽带一样将老城连在一起的同时,又成了老城最靓丽的景观和城市的名片。给散发着浓郁的奥斯曼帝国气息的莫斯塔尔平添了几分妩媚和浪漫的情调。</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座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桥在1993年的波黑战争中被摧毁。战后的2001年,人们从河里寻找打捞出部分桥体残件,努力按照原样重修了石桥并在2004年完工。饱经战火洗礼的老城莫斯塔尔迎来新生。如今的莫斯塔尔古风依旧,沿河岸修建的老街纵横交错、店铺比邻,商品琳琅满目。如织的游人踏过鹅卵石铺就的路面,将几百年来这里发生的故事深深的镶嵌在鹅卵石的缝隙中。那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就是在向人们讲述这里的过往,让人们记住苦难、面向未来。一座迷人的、充满活力的城市——莫斯塔尔,带着波斯尼亚的古风迎接全世界游人的目光。</p><p class="ql-block">(美丽的莫斯塔尔)</p> <p class="ql-block">  石拱桥距水面20米高,每年的七月份雨季来临,从石桥上跳水的民俗特色活动,成为夏日炎炎时莫斯塔尔的古朴风情的经典体现。</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被战争损毁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千疮百孔</p> <p class="ql-block">  密集的弹孔,可以想见当时战况之惨烈,更显得今天和平之珍贵。</p> <p class="ql-block">  天主教大教堂高耸的钟楼和清真寺尖尖的宣礼塔隔河相望,形成了“一河之隔,两个世界”的独特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尖尖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又高又尖的宣礼塔是清真寺特有的“通达天庭”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哥特式教堂</p> <p class="ql-block">石桥虽然是复建的,但修旧如旧的桥面仍然能看出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桥上桥下</p> <p class="ql-block">老街的鹅卵石路面,留下了多少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游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沿河岸修建的老街弯曲陡峭,为老城增加了几分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门窗都是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各式各样的灯罩。</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售卖的商品</p> <p class="ql-block">正在工作的银匠。</p> <p class="ql-block">再热闹的地方也有角落。</p> <p class="ql-block">莫斯塔尔新城区</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小桥流水人家。</p> <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中国人心目中英雄的城市,因为有一部前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p><p class="ql-block"> 萨拉热窝,波黑共和国首都。位于波黑中部萨瓦河支流的博斯纳河上游,是一座群山环抱,风景秀丽的古城。</p><p class="ql-block"> 让塞拉热窝出名的是在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青年、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在萨拉热窝暗杀了奥地利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霍泰克。这起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线。</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1941年4月,纳粹德国入侵南斯拉夫时,对萨拉热窝进行了狂轰乱炸。在1943年至1944年盟军的反攻中塞拉热窝又多次遭到轰炸。1945年4月,铁托率领的游击队在苏联红军的配合下,萨拉热窝得到解放。</p><p class="ql-block"> 1991年,前南斯拉夫解体。1992年3月,波黑爆发了波黑战争。多灾多难的萨拉热窝爆发了一场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都市包围战。历时三年的波黑战争萨拉热窝被围困了三年,众多市民都通过地下隧道等方式逃离被包围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  在波黑战争中,萨拉热窝发生了围城战役。在围城期间波斯尼亚军队修建一条800米长、一米宽、16米高的隧道,以连结萨拉热窝市区和萨拉热窝机场。这条铺设了简易推车轨道、成年人需要弯腰方能通过的隧道被人们称为“希望隧道”。大量的食品、人道主义援助和军用物资包括武器弹药通过这条隧道进入萨拉热窝。也有许多人通过隧道逃离萨拉热窝,根据记载,高峰时隧道每天有超过4000人进出。</p> <p class="ql-block">导游大飞在介绍波黑战争中修建的“希望隧道”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希望隧道入口</p> <p class="ql-block">隧道内景</p> <p class="ql-block">当时军人的军装和部分武器弹药。</p> <p class="ql-block">部分劳动工具和运送“大人物”的小车。</p> <p class="ql-block">修建和维护“希望隧道”的部分将士。</p> <p class="ql-block">岁月静好的今天“得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