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们看到中国特别优秀的学生,在美国硅谷知名公司工作,可一旦被解雇就会崩溃,好几个甚至都跳楼自杀了。你想想看,这么优秀的学生,就算谷歌不要你了,可只要你回国,哪个大公司不抢你?但他们自己受不了。万一成功了,他们又会很茫然,形成中年危机。自身的工具化,就是自身的手段化。而实际上,人不应该只是工具手段,也应该是目的,是一个自足的意义体。</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要说到,为什么孩子的生命里,不能只有分数,不能只有文化课学习?因为孩子一旦成功了,就是优等生,那么,哪怕有阴暗面,至少不至于一无是处,但如果孩子失败了呢,孩子将怎么面对一个空洞的自我?</p><p class="ql-block"> 当然,大家不必焦虑。多数孩子还太瘦,不用考虑胖了以后怎么减肥的问题,先胖起来再说。当然,最好不要瘦,也不要发胖,而是从一开始,就修炼健康的身心,将幸福与成功结合成一个整体。</p><p class="ql-block">怎么做才能成为高手父母</p><p class="ql-block">最后,我还想跟大家讨论一下,父母究竟该做什么?</p><p class="ql-block">我希望更多的家长,不要关注乱七八糟的耸人听闻的公众号,你关注的公众号的水平,往往暴露了你的层次。我关注的公众号非常有限,审查信息来源对我来讲几乎是本能。以后有机会时,我会专门举办一个小讲座,说父母可以读哪些书,以及关注哪些公众号。</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段时期,我的讲座都会倾向于建立大框架,这是为以后讲细节做准备。不然,大家就会迷失在细节技巧里。就像盲人摸象,有人说象是</p><p class="ql-block"> 一根大柱子,有人说象是一把大蒲扇,等等。可能不同的描述都是对的,都在描述同一头大象。你要理解这些相反却又不矛盾的说法,就要具备关于大象的整体认知。之后,细节的描述才有意义,才能提升你对大象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前几年《正面管教》很流行,这太书确实很好。最近,有两本书也很好,也很流行,但我并不建议购买,了解一下就行,一本叫《园丁与木匠)</p><p class="ql-block"> 一本叫《教养的迷思)。无其是《教养的迷思》,学术性很强,主要是论证,可实际上家长在阅读时,往往只想知道研究结论,并木想了解研究过程。我把这两木书在学术果影响限大的规点统合起来,可以用几句话来做一个概括: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小,父母影响孩子的主要方式是遗传,而不是后天的教育。真正影响孩子的是环境,尤其是同伴环境。因此,不要试图做“木匠”,用你的想法去塑造孩子,而应该做“园丁“,让孩子在花园里自由成长。</p><p class="ql-block"> 言外之意是说,做父母的,不要太焦虑,你做的许多工作,都是无用功。这个违反了我们的经验直觉,但是在学术界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作者也因此获得心理学大奖。但正像我刚才所说的,与一个真理相对的,可能是另一个更深刻的真理。</p><p class="ql-block"> 说父母很重要和父母不重要,可能都是对的。这是一种悖论式的思等方式,有些家长可能会糊涂。当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都是真理的时候,哪个对呢?为什么会都对呢?对与错是要有前提条件的。例如,当机立断、</p><p class="ql-block">三思而后行,哪个对?要看条件。</p><p class="ql-block"> 那么,怎么理清这些观点?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在这里给出几条非常明确的说明或建议。</p><p class="ql-block">1,在小学阶段,家长很重要;尤其在小学的低年级和中年级,孩子年龄越小,家长越重要。</p><p class="ql-block">我再把这句话解释一下。孩子年龄越小,越是一种被动性的存在,越需要成人的引导与支持。因此,孩子越小,家长越应该是“木匠”,孩子越大,家长越应该是“园丁”。孩子的判断力和主动性每增强一分,家长就后退一步;家长每后退一步,孩子的判断力和主动性就增强一分。</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