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由于文革的原因,我们这批66届毕业生推迟两年才分配工作。经历了两年两派的对立、厮杀、武斗等乱哄哄的文革场面后,于1968年4月27日,我终于走出了校门,登上了由吉林开往北京的列车,开始了我人生的第一次远行。那是我第一次一个人坐火车,虽孤独、寂寞,但却满怀希望。我的眼里、头脑里装满了对目的地的想象。可是因为那时出门少,对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没有更多的想象空间,想来想去都是胡思乱想。那时的车速很慢,吉林到北京要行驶一天一夜,列车进入北京站的那一刻我很兴奋,隔着车窗就看见姐姐和同学凯军在站台上等着接我。在京逗留几日后,于5月3日从北京出发西行。那天晚上,姐到北京站送我,二舅妈和杨杨表妹也来送我。二舅妈还给了我一副粗毛线针,至今我还保留着。列车开动了,缓缓地离开站台。夜幕下,随着车轮的滚动,我看见姐她们离我越来越远,好像这时我才真正地意识到我要远走了,从此远离我熟悉的故土和亲人。瞬间,孤独感强烈地袭击着我,尽管有同学相伴,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伤感,泪流满面。列车经过郑州、西安等地,直到兰州。那时北京至乌鲁木齐没有直达车,我们必须在兰州转车,到达兰州已是第三天中午。文革期间的兰州车站很乱,站前广场上人很多,很脏。排队等车的人都坐在地上,穿的也破破烂烂,就像逃荒的一样。在长长的、弯弯曲曲的、乱糟糟的人流中我们好不容易地找到了去乌鲁木齐方向的队伍。在排队的过程中还不时有乞讨者向我们乞讨。那时刚刚离开家,心情不好,又看到这儿乱七八糟的样子,心里别提多乱多难受了。回想起这些天,我从东北到华北,接着又横跨中原,穿越八百里秦川,一路都是硬座,蓬头垢面,我觉得自己都像个乞讨者了。还好,在兰州当天就坐上了去乌鲁木齐方向的车。列车沿着河西走廊继续北上,越走越荒凉。兰新铁路线很长,再加上车厢里人多,脏乱拥挤,空气十分浑浊。车窗外人烟稀少,满目荒芜、苍凉。车厢内外的恶劣环境让我的忍受程度达到了极限。第二天中午前后,列车到了张掖车站。在学校,李凤仪老师告诉报到地点时说过“在张掖过去的清水车站下车”,所以我们知道快到了,赶紧整理行装准备“逃亡”。过了张掖之后大约又行驶了3个多小时,经过临泽和高台后,列车驶进了清水车站。</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了,郁闷的心,顿时开朗,可下车一看,又大失所望,这哪有什么部队啊?这就是一个土的不能再土的小镇,又穷又脏又荒凉。在集中报到的这段时间里,基地政治部安排了一个干事,专门在清水车站接待各大专院校分配来的学生。我们马上被告知,这儿只是基地的一个招待所,部队在里面,里面的条件比这好,他大概是看出了我们满脸的沮丧和失望。当时我们还不知道他说的里面是哪儿,只告诉我们明天早上有专列进去,今晚你们就住在招待所里。招待所是几排平房,有公共洗簌间和室外厕所。每间房有四张床,一律是白床单,军绿色的被子,卧具看上去挺脏的,我和衣而睡,迷迷糊糊地挨到天亮。5月7日早晨我们按接待干事的指引,办好了进场“通行证”,走了走站前小街。在这里我第一次看见高高的骆驼拉着木车在土路上吱妞吱妞地走着,那车的轱辘可大了,比车身还高,而且很细。路上尘土飞扬,行人都灰头灰脸,穿的又破又脏。土路两旁裹着头巾的妇女用不太懂的甘肃口音叫卖着各种蔬菜和水果,也可以看到三三两两的军人。远处有山,山上有雪,后来才知道那是祁连山。</p><p class="ql-block"> 清水有东、西两个火车站,一个由地方管理,就是我们下车的那个站。因为通往东风基地的火车专线在这里接轨,所以兰新线上的快、慢客车都要在清水停靠。一个由部队管理,就是我们即将上车的那个站,两个站之间有一小段距离。走出招待所就会看见一列火车停在专线上,它和普通的火车没有什么两样,只有4、5节车厢,后面还有几节货车箱。上车不买票,不对号,自己随便找位置坐。专列9时准时开出,离开清水没多远几乎就没人烟了,一路全是沙漠。大约每隔一个多小时就要停一个小站,站上有一两间小土坯房,住几个战士,火车一停,战士们高兴地跑过来,从车上接下一包包东西,有粮食、菜、水果,还有他们最盼望的信。路上不时会看见在铁路沿线上巡道和修道的,他们应该是那些土坯房里的战士。他们的任务就是把铁轨上的沙子清掉,保证火车的畅通无阻。后来才知道这条铁路是全国唯一的一条没有在地图上注明的重要铁路线。说它重要是因为所有参加试验的导弹、卫星等部件都要经过这条铁路进入场区。因为沙漠地区风暴莫测,每年都会发生几次铁轨被沙子掩埋,专列不能正常运行的情况,这时铁路管理处就会派出大批战士日夜清理,尽快让专列恢复运行。</p><p class="ql-block"> 列车在茫茫戈壁滩上行驶了6个多小时,于当日下午3点左右停在了“东风车站”,即本次列车的终点站。下车后,在这里负责接待的干事,拿着贴有我们照片的登记表向我们走来,因为在站台上没有穿军装的我们很显眼。确认身份后用车把我们送到基地的第二招待所,安排好房间住下,并告知明天上午送你们到一部政治部报道。与我同住一房间的张贺云是刚分来的中专毕业生,她是全国劳动模范、“沙石峪”大队党支部书记张贵顺的女儿,也是我到基地后认识的第一位战友,后来我们成了很好的朋友。我们到的那天正好是毛主席“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的日子,晚上在招待所对面的大礼堂前举行庆祝晚会,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在表演节目。我们虽坐在台下却无心看节目,和张贺云聊着初来的感受。后来我们知道了这里叫10#,是基地的大本营。基地的司、政、后机关都设在这里,还有礼堂、招待所、军邮局、储蓄所、服务社、书店、医院、学校、幼儿园、粮店、菜场、照相馆、饭店、家属宿舍等等都在这里。当时基地在东风场区有三个试验部:一部,负责地对地导弹试验,总部在7#。二部,负责空对空导弹试验,总部在14#。三部,负责地对空导弹试验,总部在37#,我被分配在第一试验部。</p><p class="ql-block"> 5月8日上午,我们爬上了开往7#的大卡车,半个多小时的路程看到的也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一撮撮骆驼刺。到了7#,一部政治部的张广生干事接待了我们,并在此办理了入伍手续。我在入伍志愿书上大概写了:“我自愿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愿意在解放军这座革命的熔炉里接受考验和锻炼,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战士……”,还写了些什么我记不得了。张干事说,从今天起你们就是军人了,今晚就住在7#招待所,明天上午送你们到发射团下放锻炼。第二天上午大卡车又载着我们在戈壁滩上跑了半个多小时,到了发射团所在地4#,当天就被分配到发射团所属的连队——气象站下放锻炼。</p><p class="ql-block"> 自4月27日从吉林出发,经辽宁、河北、河南、陕西、甘肃,进入到地属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深处,已辗转近两周,此刻,面对高高的导弹发射塔,我知道我已结束了这漫长而艰难的旅行,我将在这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在这片狂风与酷暑肆虐的沙海里开始我人生的又一段旅程,一段崭新的旅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小诗两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平乐 赴西域途中</p><p class="ql-block">京城小聚,横挎中原地。又度秦川八百里,穿越黄河腹地。换车北上西关,古时烽火连天。远望祁连山雪,近观清水尘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言绝句二首</p><p class="ql-block"> 天地两茫茫,飞沙处处扬。</p><p class="ql-block"> 胡杨迎远客,沙枣送清香。</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塔架冲天立,故乡已远离。</p><p class="ql-block"> 边城观冷月,荒漠度朝夕。</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