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的父亲赵翔云(1913——1976)诞生110周年。往事如烟,岁月留痕。为了心中的纪念,现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父母亲及本文中的各位先辈们。</p><p class="ql-block"> 根据赵翔云的《自传》记载,1946年冬,应上海的江苏省银行总经理许伯明亲邀,父亲不惜辞去南京国民政府主计处的工作,举家迁往上海(下图为去沪前的征邮广告),担任许伯明的私人秘书并兼办京剧票友社团“兴社”。</p> <p class="ql-block"> 在江苏省银行工作之余,赵翔云全权代理许伯明的个人信函及邮票收集事务,还为上海《小日报》“邮钞讲座”、《新光邮票杂志》、《近代邮刊》、无锡《邮友》等撰稿,为宣传推广集邮事业尽其所能,不遗余力。</p> <p class="ql-block"> 群贤毕集,名家荟萃。当年上海8开《小日报》,其“邮钞讲座”主编者范广珍,名誉主编周今觉。特约撰述人严西峤、钟笑炉、钟韵玉、刘行方、乐秀隆、张包平之、张包子俊、张庚伯、陈复祥、陈志川、梁芸斋、马任全、吴乐园、朱世杰、王纪泽、王松龄,以及赵翔云、孙君毅、周鸡晨、崔显堂等。</p> <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17日,赵翔云在《小日报》“对于本讲座的希望”一文中写道:日前在成记(笔者注:成记邮票社,业主袁必成。该社曾一度是邮人及邮商的聚集地)遇到范广珍君,他要我为小日报写些关于集邮的稿子……不过这第一篇写些什么呢?不妨待我略述对于本讲座的希望吧!</p> <p class="ql-block"> (一)我经常驻上海已经半年多,深感到本埠邮票刊物的缺乏,尚能按时出版的仅《近代邮刊》《邮人季刊》等而已。往往数月一期,实不能以饜邮人的欲望,此番小日报复刊,每日有一小方块邮钞文字刊出,已是邮人的福音。不过篇幅过小,如果把上面一排广告划入,改为全版之一半大小,比较像样……以后如能将本讲座扩充为半版或全版,甚至每日另出单张,是最所希望的。</p><p class="ql-block"> (二)本人在内地的时候,对于邮事亦曾努力过一番,觉得渝蓉昆筑各地邮风蓬勃,颇有兴旺气象,其倡导之功,捨邮刊莫属。现在上海方面,《国粹邮刊》停刊甚久,《新光会刊》目前虽已付印,尚未出版。所以希望本讲座能够充实内容,多刊提倡集邮,奖掖后进的文字,功效一定很大。我还记得邮人中有许多前辈,都是读了邮乘邮典而发生极大的集邮兴趣的,如袁寒云氏,许伯明氏,皆为最明显的例子。当时彼等争购名贵珍品,如痴如狂,诚为不折不扣的十足邮迷。</p> <p class="ql-block"> 1947年5月18日,赵翔云在《小日报》上继续写道:(三)邮刊的篇幅,自然以大而精为最好,不过在事实上不可能的时候,小而精要比大而滥好得多。因为上海一埠的邮人,以政商学界中人为多,平日为了事务,为了学业,忙个不了。而能在余暇,於短短篇幅中读到极精彩的文字,藉以遣兴,那是最经济而有意味的事。所以希望除原投稿诸君继续不断源源赐稿以光篇幅外,并更联络本外埠对邮学素有兴趣者,请其多多惠稿,务期集思广益,臻於至善,成为每个邮人爱读必读的刊物……</p> <p class="ql-block"> 目前所能查到的还有,赵翔云1947年5月23日、25日“谈品相”文,6月6日“集邮见闻 珍品志异”文,6月17日“来函”文等。</p>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赵翔云由重庆返回南京。他在新街口中央商场二楼缥湘美术分馆(已故集邮家吴南愚之子开设),见非卖品一框中的“宫门倒印销盖北京邮戳”及“清宋字红四分倒盖销盖湖南邮戳”票,因未见经传,出品离奇,故特将此珍异二品,有闻必录如实报道(见上图),以便于大家研究参考。为此,“邮钞讲座”主笔范广珍加发了编者按语。</p> <p class="ql-block"> 赵翔云是新光邮票会第2958号永久会员,会证600号。1948年5月19日—26日,邮政总局与新光邮票会在上海南京路中国国货公司“中国艺苑”联办邮展,他痴迷于其中,反复前去观摩学习,并和陈复祥、叶颂蕃、钟笑炉、陈志川等集邮朋友交流邮识,还特地去周今觉府上亲切看望,谒晤请益。1948年11月23日,赵翔云为无锡《邮友》撰写的“上海工部大龙之见闻”一稿,经陈复祥指导校阅,使其内容益臻丰富,史实更为详明。赵翔云在陈志川处偶然购得的“大龙薄纸一分复印票”,赵世暹(字敦甫)、钟笑炉等获悉,纷纷道贺。为了投其所好,他将该票送给了顶头上司许伯明总经理。</p> <p class="ql-block"> 1947年12月12日,是我的父亲赵翔云、母亲黄佩珍结婚10周年纪念日。10年前抗战爆发,父母亲在撤退重庆的烽烟中,婚事从简结为夫妻。如今抗战胜利了,又来到了大上海,为了表达由衷的欢乐及庆贺之意,当天赵翔云携妻带女,兴致勃勃地来到林森中路“青鸟照相馆”,补拍了当时社会上最流行的婚纱照,还为母亲黄佩珍的人像照放大着色,作为永久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 早年,赵翔云曾师事京剧票界名宿“红豆馆主”爱新觉罗·溥侗,他擅长青衣及小生。由于扮相俊美,唱念做打当行出色,加之京胡弦弓娴熟悠然,故在票界享有一定的声誉。而江苏省银行总经理许伯明既是航空邮票专家,也是和梅兰芳、程砚秋等名家甚好的京剧票友,故使银行内部出现了一大批文艺青年。在许伯明和赵翔云的带领下,他们常在上海贵州路的湖州同乡会“湖社”大礼堂内吊嗓、排练、演出,以丰富工余生活。赵翔云参演的剧目有《三堂会审》(饰演苏三,下图1)、《贩马记》、《黄鹤楼》(饰演周瑜,下图3)、《辕门射戟》(饰演吕布,下图5)、《群英会》等。</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赵翔云亲笔抄写、收藏的《乐府》京剧台本中之老谭真本《群英会》。</p> <p class="ql-block"> 上海贝当路9号寓所(今东平路11号),是具有法国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园洋房。热情好客的赵翔云夫妇常邀请金融界、集邮界、京剧界的朋友来家里做客。他们喝茶聊天,谈论银行货币发展的新动向,欣赏及交换邮票藏品,还不时地拉开嗓子,来一段西皮二黄……而母亲黄佩珍则和帮手们围绕在厨房间,忙于烹制熏鱼、八宝鸭、油爆虾、腌笃鲜、红烧蹄膀、酒酿圆子等美味佳肴,请大家喝酒用餐,以尽地主之谊。</p> <p class="ql-block"> 1949年9月,上海的江苏省银行由军代表接管。其时,父亲赵翔云放弃了去台湾及海外的机会,经军代表陈望岐介绍,他考入了华东财政经济学校。在经过了政治思想及财经业务的学习深造,1950年5月,赵翔云被派往扬州中国人民银行工作,全家人即随同迁往扬州居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文承蒙苏州金问涛、邹子阳提供部分资料,特此鸣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