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唐,这个在唐朝灭亡之后五代十国时期建立的割据政权,定都江宁(南京),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38年(937-975年),是十国中疆域最大的政权,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多万,为中国南方的经济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政权众多且更迭频繁,其历史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都是盲区,唯有南唐例外。除了“千古词帝”李煜的因素,一般人很难想到还有其他因素让人有兴趣去了解南唐这个短暂而不一般的割据政权。其实南唐还有一个值得你去探索了解的东西,那就是保存在北京故宫里的国宝,古代十大名画之一的《韩熙载夜宴图》。</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南唐著名画家顾闳中创作的,原画佚失,后世摹本较多。保存在故宫的是离南唐最近的北宋的摹本。</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了解这副名画以及丰富的背景知识,以便我们在参观故宫或许有机会目睹真迹时不会因无知而惭愧。</p><p class="ql-block">一、韩熙载其人</p><p class="ql-block">韩熙载(902年-970年8月31日),字叔言,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五代十国南唐时名臣、文学家。韩熙载在南唐烈祖时,召为秘书郎。元宗嗣位,屡迁至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主李煜时,改吏部侍郎,徙秘书监。后任兵部尚书,充勤政殿学士承旨。后坐托疾不朝,贬太子右庶子,分司东都。复召为秘书监、兵部尚书。官终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为文长于碑碣,颇有文名,当时求其为文章碑表者甚多。其所作制诰典雅,人称“有元和之风”,与徐铉并称“韩徐”。其所撰诗文颇多。有《拟议集》《定居集》等,今皆佚失。</p><p class="ql-block">韩熙载出生名门,才气过人,有恢复故唐领土的抱负,性情孤傲,不惧权贵。在烈祖李昇手下,韩熙载没被重用,仅负责太子东宫,即李璟的老师,除了谈论诗文外,从不过问政事。至中主李璟继位,韩熙载才被重用,被任命为虞部员外郎、史馆修撰,特恩赐绯(虽是六品官员却着五品官员的绯袍),后又升太常博士,掌五礼,拟谥号。出于报答李璟的缘故,此时的韩熙载无所隐晦,尽展平生之学,凡应当施行的大事,他都以积极的姿态参预其中。但韩熙载并不是善于逢迎的人,所以不可能事事都使李璟满意。同时,他的一些正确的建议也不见得都能得到李璟的认可,以致南唐不但未能恢复故唐领土,反而国力日渐衰落。</p><p class="ql-block">另外,韩熙载毕竟是书生,一旦得到重用,惟知尽心为国,全然不知如何保护自己。他任知制诰以来,感念李璟知遇之恩,对于朝中大事,或驳正失礼之处,或指摘批评弊端,章疏连连不断,引起朝中权要的极大忌恨与不满,尤其是宋齐丘、冯延巳等人的不满,从而使其日后的仕途充满了坎坷与艰辛。</p><p class="ql-block">韩熙载的孤傲,坚持真理与不畏强权可以从以下事例略见一斑。</p><p class="ql-block">大臣宋齐丘势盛时,自以为文章华美,盖世无双,好给人撰写碑志,而韩熙载因为八分书尤佳,所以每逢此类事,都由宋齐丘起草文字,而由韩熙载进行缮写。韩熙载每次承担此事时,都用纸塞住自己的鼻孔,有人询问何故?答曰:“文辞秽且臭。”韩熙载还有一个长处,就是喜好奖掖后进之士,因此时常有人投文求教,当遇到那些文字低劣的文章时,他遂令女伎点艾熏之。当见到求教者时,故意批评说:“怎么您的大作这么多艾气啊!”</p><p class="ql-block">韩熙载狂傲的性格,常常使他陷于与权臣的激烈冲突之中,即使面对后主李煜,他也是一根筋,坚持真理毫无顾忌。由于李煜生性宽仁厚爱,凡事皆能容忍,君臣之间尚能相安无事。比如李煜心爱的大周后去世时,正值南唐大饥荒,民不聊生,李煜却忙于纳小周后,在宫中大宴群臣,韩熙载赋诗讽刺,李煜并未谴责。有一次,李煜狩猎于青龙山,返回金陵后,亲自到大理寺复核关押的囚犯,多有赦免者。韩熙载再次上书进谏,认为此事自有司法部门负责,监狱非君主所应入之地,要求李煜自罚钱三百万以充军费。李煜也没有怪罪于他。</p> <p class="ql-block">我们以与韩熙载同朝为官,同为大文学家的徐铉的《韩熙载墓志铭》来理解韩熙载更靠谱:</p><p class="ql-block"> 以熙载学问精赡,辞气亮直。本以通识,济之奇文。公之为人也,美秀而文,中立不倚。率性而动,不虞悔吝。闻善若惊,不屑毁誉。提奖后进,为之声名。片言可称,躬自讽诵。再典岁举,取实去华。故其门人,多至清列。屡从谴逐,殆乎委顿。俯视权幸,终不降心。见理尢速,言事无避。 凡章疏焚藁之外,尚盈编轴焉。审音妙舞,能书善画。风流儒雅,远近式瞻。 </p><p class="ql-block"> 向使检以法度,加以慎重,则古之贤相,无以过也。俸禄既厚,赏赐常优。忘怀取适,不事生计。身殁之日,四壁萧然。衣衾槥椟,皆从恩赐。猗嗟韩公,有蔚其文。俊才绝俗,逸气凌云。高名直道,玉振兰薰。猗嗟韩公,天赋忠规。君臣之际,言行俱危。其身可辱,其节宁亏。猗嗟韩公,屈亦能伸。松寒益茂,玉焚始真。乃感明主,乃为大臣。送往事居,不缁不磷。呜乎韩公,胡为而然。閟此相印,归於夜泉。茂陵遗简,京兆新阡。斯文不朽,此别终天。哀哉郢匠,已矣牙弦。勒铭圆石,永识桑田。</p> <p class="ql-block">二、《韩熙载夜宴图》创作的缘由</p><p class="ql-block">才华横溢,清廉率直,刚正不阿,有远大抱负的韩熙载,按理应是辅国堪大任之人。“风流儒雅,远近式瞻”的三朝儒士怎么成了《韩熙载夜宴图》中那个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主角呢?</p><p class="ql-block">一说直接原因是李煜打算提拔韩熙载为相,又听说了有关韩熙载荒纵生活的各种小道消息。李家三代既感佩韩熙载的才智又对他有所防备。韩的恃才傲物也导致其与一众官员不和,难免有人力阻“拜相”,对韩不利的小道消息自然传到了李煜的耳朵里。</p><p class="ql-block">李煜曾经想拜韩熙载为相,这在《宋史》《新五代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湘山野录》《玉壶清话》及陆游《南唐书》等诸多典籍中都有所记载,应该是确实无疑的,这也很可能是李煜派人去韩熙载家绘制夜宴生活图景的原因。在诸多的传闻之下,李煜颇想知道真相,以便确定是否重用。顾闳中大概就是领受了这样的使命,“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p><p class="ql-block">另一说是韩熙载本人尽管有远大抱负,也曾倾心事三主,但各种原因导致他心灰意懒,不想继续为这个腐朽的政权卖命,为了自保必须以自污的方式给人留下腐败堕落,不堪大任的印象,让李煜放弃拜相的打算。</p><p class="ql-block">这一说法在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与《钓矶立谈》等书的记载可以印证:韩熙载认为“中原一直对江南虎视眈眈,一旦真命天子出现,我们连弃甲的时间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如何能够接受拜相,成为千古之笑谈?” 在别人求之不得的机会背后韩熙载看到的是凶险。他知道,面前的这个李煜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他不止一次地向李煜献策,借机出师平定北方,恢复旧唐江山,都被这个胆小鬼拒绝了。更可悲的是,李煜刚一登基就对北方虎视眈眈的宋朝俯首称臣,还主动去掉南唐国号,自称江南国主,在江南一隅苟延残喘,承认宋是正统,并且每年朝贡。不仅如此,对内,李煜的刀法像他的笔法一样精准、细致、一丝不苟,将所有的忠臣一一铲除,连那辞官隐居的宋齐丘都被李煜威逼,在九华山自缢。还有来自北方的一些大臣都都是怎么死的,力主改革的忠良是怎么死的;没有人比韩熙载更清楚。他知道即使自己能力再强也无法挽救南唐灭亡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猜测,比较可信的是以上两种。真相留给史学家们去考证,但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一是《韩熙载夜宴图》中的人物大多数都是有历史记载的真实人物。原作是顾闳中根据自己在韩熙载家中看到韩夜宴宾客的实况后凭记忆创作的写实画,尽管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摹本,但史实可信。</p> <p class="ql-block">三、如何欣赏《韩熙载夜宴图》</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般读者在欣赏这幅旷世绘画珍品时,首先应该关注几个细节:一是沉迷声色的韩熙载的表情,没有愉悦,没有沉迷,只有沉重和凝思。二是贯穿画面始终的屏风。除了强调韩熙载私宅以屏风隔断一些隐私的日常用处之外,画家顾闳中还巧妙地用屏风将夜宴分成了五幕:欣赏琵琶、观舞、舞间休息,清吹和送客。五幕环环相扣构成韩家夜宴宾客的完整场面。三是一张床。画者似乎要突出床上略显凌乱的被子以暗讽韩熙载凌乱的私生活。</p><p class="ql-block">其次,我们要理解的是,对于当时的李煜而言,这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情报而非艺术品,他将据此判断韩熙载是否是宰相的合适人选;而对于现在的人们而言,那不仅是一幅古画,还是有重要价值的史料,我们从中既要了解韩熙载的朋友圈,还要读懂韩熙载在南唐风雨飘摇时的真实内心。</p><p class="ql-block">然后,对于画者顾闳中,他是否完全领受李煜之命并如实画出了韩熙载夜宴宾客的全部细节?或许他从韩熙载前后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看出来了一些端倪,也如韩熙载一样预料到了南唐的悲剧?与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不相称的面部表情是韩熙载真情流露还是顾闳中有意为之?他的画作是否隐藏了一些值得玩味的密码?这些都可以引起喜欢探索的读者的思考兴趣。</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当李煜看到顾闳中呈上的画作,他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韩熙载的寻欢作乐,醉生梦死是令李煜震怒,还是会吸引同样纵情声色的李煜探寻的目光,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共鸣呢?</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的结局当然不会好。原本“俸禄既厚,赏赐常优” ,但“忘怀取适,不事生计”,很快耗尽家财。走投无路之时甚至不顾颜面挨门向从前豢养的家伎乞求施舍,也曾写信向李煜哭穷,李煜还真不计前嫌以府库之银赏赐他。一度韩熙载索性直接躺平,<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不再上朝,遭同僚</span>弹劾被贬为右庶子,只得遣散伎乐。他一边单车上路一边上书李煜,最终得以留任。重新获得俸禄,他立刻召回之前被遣散的伎乐,依然招宾宴客, 又过起了纵情声色的日子,乃至最终落得“身殁之日,四壁萧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韩熙载死于南唐灭亡之前四年,即公元970年。他死的时候已经是穷光蛋一个,连棺椁衣衾都由李煜赏赐。这样的不堪,《南唐近事》描述过:“韩熙载放旷不羁,所得俸钱,即为诸姬分去,乃著衲衣负筐,命门生舒雅执手板,于诸姬院乞食,以为笑乐。” 依我看,《南唐近事》只是记述了表象,未必反映了韩熙载的真实生活。韩熙载的醉生梦死,或许是刻意为之,是表演,是佯装。他要的就是这样的结局:极力躲避拜相,不趟南唐这浑水,以求落得个“好死”:人死了钱也花光了!还有堂堂后主李煜替他养老送终!</p><p class="ql-block">公元974年,赵匡胤遣使,召李煜入朝,李煜拒绝。大宋对这个蝇营狗苟的江南小国终于不耐烦了,发动了大规模战争。一年后,江宁府沦陷,李煜被五花大绑押往汴京开封,成了大宋王朝的阶下囚。公元978年,41岁生日那天,“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李煜写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召伎乐弹唱,鼓乐声惊动了宋太宗赵光义。宋太宗大为光火,以赐寿礼为名,将李煜毒死。一切不出韩熙载所料!</p><p class="ql-block">韩熙载没有死得像李煜那样难看,他比李煜幸运得多!</p> <p class="ql-block">如果有机会欣赏到《韩熙载夜宴图》这件艺术珍品,我们千万不要做一个匆匆看客!</p> <p class="ql-block">(图片和部分文字引用于史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