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评价的多维度思考

淡月静荷

<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3日,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十次集中研修的第八天,我们继续在河南大学进行研修。研修主题是《综合素质评价何以育人:误读与澄清》,由河南大学教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洪席主讲。他主要从政策指向,误读偏离和路径澄清三个方面和我们进行交流。</p> <p class="ql-block">  从一幅动物爬树的漫画和一段视频《最震撼的演讲》谈起,说明在单一的指标下去考量不同的个体,是评价体系出了问题,很可能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多元智能理论,目的就是“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让每个生命都成为他自己。”分数之上,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才有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就提出要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错误倾向。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文件,于是多重指标将成为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标准和尺度。然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是为高校招生服务的,而是要为全面育人服务的。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为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指明了方向。可见,培养时代新人是需要且必须要坚持做好的重大任务。</p> <p class="ql-block">  关于误识偏离,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不是“三、六、九等”式评价思路,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在同学互评和学生成长记录的基础上,经集体讨论,给予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不是完全量化的“单向度”评价路径,不是诸多素质之间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类素质的组合和组装而是综合判断。</p> <p class="ql-block">  综合素质评价何以育人?关于澄清路径,一是回归本源定位:坚守育人初心。关键词是观察、记录和分析,培育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王教授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本质是鉴赏式发现或欣赏性评价。Eisner认为教育是一个激励个性发展的过程,教育评价需要一幅精到的、解释性的地图。华中师范大学的罗祖兵教授则认为欣赏性评价是发展并欣赏学生特质与优势的评价。中国教育学会尹后庆教授认为发现和认识学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苏霍姆林斯基强调要找出孩子作为个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而我认为,教育要让孩子找寻更好的自己,更好地为将来服务社会做准备。单纯发现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是不够的,做更好的自己的目的要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与社会发展联结在一起,这样才能形成大写的“人”。</p> <p class="ql-block">  二是聚集关键事件。王教授提醒我们避免评价变成监控,认为细节评价,容易对学生产生束缚。建议基于“关键事件”做评价,指向于学生深度参与其中有深刻体验的事件。三是消弭“学段壁垒”:强化一体化的育人设计。注重评价指标设计的“进阶性”,彰显评价方法的“差异性”,深化评价结果应用的“协同性”。杨茂庆副部长点评王教授的课,政策精准,讲解系统,给了我们很多的启发。</p> <p class="ql-block">  下午我们到了百年老校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河南大学身居千年古城,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彰显着他的百年风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河南大学的建筑,大礼堂、斋房、图书馆、铁塔、城门、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处处体现出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p> <p class="ql-block">  包公。包公祠坐落在开封包公湖西畔。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清官包拯到纪念地,陈列有包拯铜像、铜铡、诗作遗训、刻碑拓片、演绎故事等史料典籍。走进包公祠,听着各种包公的传说,发现包公不仅“铁面无私”,而且以孝文明。而一些为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到故事,也不一定真实存在。</p> <p class="ql-block">  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旨在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在育人的过程中,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以及社会各有其责任,但是人与自然、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打破壁垒,形成合力,建立更加紧密的育人新格局,我们依然任重道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