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当过兵的人都说,军营是铁打的营盘,直到今天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p><p class="ql-block"> 1980年,福建省军区独立师奉中央军委之令,被列入了第一批裁军的序列。那年我在独立师炮团一营二连任指导员,正值青春年华,27周岁。转眼43年过去了,到了古稀之年的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愿望,再回一趟当年驻地的老营房看看。或许有些人很难理解我们这一代当兵人的情怀。其实原因很简单,惟有人间烟火,最抚凡人心,那是我的第二个故乡。“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我形象地说吧,当兵人对军营的眷念就如同对美食的记忆,不可磨灭。为了却这强烈地心愿,7月17日烈日当头,在夫人的陪同下,我驱车百里,来到了闽北山区。</p><p class="ql-block"> 我们最先到达的是建瓯县南雅大桥,当年我们团分散地驻守在这一带时,没有这座大桥。南雅镇上每月逢7赶集,人声鼎沸,好不热闹。为了采购些食品、用品,我们要乘小船过江。人多船少,小船来回跑非常的忙,而且小船是无法靠到干涸的江岸边的,小船只能停在铺满了鹅卵石的江面浅滩上,船上的人都要脱下鞋袜拎于手中,挽起裤腿,趟水踩着江面浅滩上的鹅卵石,深一脚浅一脚地赤脚走上岸。1978年镇政府决定建大桥,驻地的官兵都十分高兴,由团参谋长张志涛带了一队人马,参加了大桥建设。军民们夜以继日,挑灯奋战。先后用了两年时间才把大桥建好。可见当年建一座大桥有多不容易啊!南雅大桥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雄伟的南雅大桥,平静而又清澈的建溪江水是我们的见证人。说来巧了,时隔43年后,7月17日又是在一个逢7赶集的日子,我回来了。我的心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望着大桥,寻问大桥多年的状况。当地群众对我说,当年军民共建的南雅大桥,因年限已久老化,几年前又翻新重建了。南雅大桥,今天我又见到你,往日又重现。</p> <p class="ql-block"> 清澈平静的建溪江水。日复日、年复年,不停地流淌,述说着昨天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建瓯的平阳农场,原是省军区独立师的农场。场长徐北荣,政委王德俊都是一些资历深厚的老同志,作风扎实,工作吃苦耐劳。那年我们营进驻农场一年,在场长、政委的带领下,营部、一连在平阳农场采茶制茶,我们二连在八仙农场种收水稻。那一年,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了辛勤的汗水,也迎来了丰盛的硕果。</p><p class="ql-block"> 平阳农场是以制茶为主业,上百亩的茶山。采茶的季节性很强,春天到了,全营的干部战士全都扑向茶山,从早采到晚。当时采茶全靠一双手,没有机器。硬是把连队里许多五大三粗的小伙子都炼成了采茶高手,一点不比当地的采茶姑娘差,一人一天采个三五百斤毛茶丕不是难事。就连茶厂的老师傅都说,小伙子一天可以赚10个工分。当年是计划经济,茶叶统购统销的,因此经济效益很好。部队办了农场还能解决许多军人家属子女就业问题。</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的平阳农场,茶山、茶场,男女老少、人来人往。机器轰鸣、人气兴旺。43年过去了,再看看如今的老场部、老营部、老连队的营房。</p> <p class="ql-block"> 原场部办公大楼已成为驾校办公楼。办公楼虽说已翻新但原框架还在,我一眼就认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在办公楼前方,原来的水稻田、大片茶田及茶叶加工厂,如今成了驾校的训练场。</p> <p class="ql-block"> 这是原场部干部职工宿舍楼,老场长徐北荣广东人、老政委王德俊山西人,如今你们在哪里?你们和家人都好吗?</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们营进住平阳农场时的营部,营长倪朝森,教导员蒙子宣,你们在哪里?可安好?</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平阳农场一连的老营房,当年这里住的可都是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就是在这里面,出现了不少采茶高手。时任连长:杨恒财、指导员:桂晓明。</p> <p class="ql-block"> 在南雅平阳农场南边3公里外有一个“八仙”农场。“八仙”农场是南雅平阳农场的一个分场。有50多亩的水稻田。我们二连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八仙”农场种水稻。我们连队曾有过两次进驻“八仙”农场的经历。1980年第二次进“八仙”农场时,我任指导员。</p><p class="ql-block"> “八仙”农场因驻地叫“八仙”而得名。一到驻地,我就对这个地名感到好奇。“八仙”多美的名字,南雅镇的一个小村庄怎么会得名于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呢?难道真有神仙来过?真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之地吗?带着这个问题我没少打听。但都没有得到一个准确的答案,似乎没有人说,铁拐李、何仙姑……八仙到过此地。</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认为是“八仙”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被人们视为神仙的化身,具有神奇的力量和智慧。许多地方都以“八仙”为名,以纪念这些神。南雅镇的“八仙”地名,许是老百姓心中的一个美好愿景吧!愿此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八位神仙的呵护下,这里的人们都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如此说来,我们连队能在仙境般山水之中劳动生活,我们的身上也都能沾上仙气,这也是缘分吧!</p> <p class="ql-block"> 连部门前的大梨树已挂果,点头笑迎当年的主人回归故里。</p> <p class="ql-block"> 八仙农场,当年我们的连部就设在这排营房里,我们在这劳动生活整整一年。站在连部门口,我久久不能离去。思念我的好战友:连长陈金涛,副连长任振华,副指导员周春淮。还有通信员宋从锐,卫生员吴峰隆。</p> <p class="ql-block"> 这是炊事班驻地,我们的饭堂,我在饭堂门前留个影。此时我想起了,司务长张玉亭,给养员邱付生,炊事班长汪毓华,山东籍小战士李登元……</p> <p class="ql-block"> 这座“八仙”农场的老营房,是我连一排、二排的住房。到这我想起了一排长李赞平,二排长宁胜利,指挥排长林春芳。各位班长:刘金石、李金苟、林天豹、李宝文、颜华南、张大华、丁锦秀、刘善慧、胡敏太、张冬根、刘志灿……他们都是二连骨干尖子,要不是遇上了大裁军,他们仍在部队干下去,我相信他们都能成为军中某部门的优秀指挥员,好领导。然而这就是命运。“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顿时,一张张鲜活的面容展现在我眼前。</p> <p class="ql-block"> 那年的夏天,每到黄昏时刻,我和连长陈金涛及战友们都会漫步在这条笔直的田间道上,望着一串串金色的稻穗,闻着一阵阵着芬芳的沁香,丰收在望的喜悦涌上心头。真是“稻花田里唱丰年,迎来笑声阵阵”。如今那50亩整齐的水稻田不见了,已成一片经济果林了。</p> <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倒映在碧静的建溪江水面上,出现了奇特的美景。云在水中游,水在云中流。</p> <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连队一天到晚,吃的用的就是这条江的水,见到它我倍感亲切。建溪江南平、建欧人民的母亲河。昼夜不舍,奔流不息。两岸青山叠翠,清澈溪水潺潺,花开花落年复年。我对夫人说,我要下去好好地洗洗,我还要喝一上口水。就像老电影《南征北战》战士们又喝到故乡的水的心情一样,我的心情格外的激动。</p> <p class="ql-block"> 怀着对每位战友浓烈的思念,我的心飞向了远方——建欧县房村口。我们的营房就驻扎在这里。那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本都是我们亲手建的,那是我和战友朝夕相处的家。轻车熟路,我立马驱车,不一会来到了咱们榴弹炮一营的营房驻地。</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一营营部的大门吗?昔日威武雄壮的风彩全然不见踪影。只剩下两根光秃秃的水泥柱子,柱上挂着几块严禁入内的牌子。满目荒野,一副破败的景像好不叫人痛断肠。</p> <p class="ql-block"> 跨进大门,当我看到了我们二连的营房,在一片茂密的芦草、野藤、树林包围之中,地上是荒草丛生,枯枝败叶一地。南方的蛇虫多,一人贸然行使会有风险的,但我不顾一切,可以说是劈荆斩棘往里闯……</p> <p class="ql-block">二连营房的一楼,许多木门和窗都被拆了。</p> <p class="ql-block"> 二连营房的二楼,第一间是文书、通信员的宿舍。</p> <p class="ql-block">二连营房的全景。</p> <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二连营房,如今楼体破败,断壁残垣。野草丛生,满目疮痍。叫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多少个夜晚,梦回吹角连营。今天,当我看到了一砖一瓦的老营房,立马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 许多老二连的战友回忆说,1977年12月连队入住新营房,除了新营房其它设施空空如也。全靠连队官兵<span style="font-size: 18px;">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用一个多月时间,把营房基建时留下的六座小山包的土和垃圾运走了并完善了各种设施。</span>平整土地,建车库、建炮库、蓝球场、建猪圈、挖魚塘。每个班都开荒种菜,新开了半亩的菜园子。为了绿化营区,干战们还种了许多小草和树……时令寒冬,闽北的山区真叫冷。天寒地冻,阴雨绵绵,有时还会飘些雪粒子。战友们每天都是一身汗带一身水,想要洗个热水澡,那就是奢侈。只能用冰凉的溪水擦擦,第二天继续干,但他们个个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老营房啊!您承载着我们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汗水;太多的酸甜苦辣。您见证了我们年轻岁月的芳华;您演绎了我们锻造军魂的传奇故事;您展示了我们的青春和风采。只要见到您,无论您多么的苍老、破旧,战士的胸中就有一股激情在燃烧,在升腾弥漫。</p> <p class="ql-block"> 来到了营部小楼,营房前我也留个影。那一片一片荒野的芦草长的比我还高。</p> <p class="ql-block"> 本想到一连营房看看,它被野草树木围的更严实,我只能在远处拍张照,通过照片可以看见营房墙角的侧面。一连的战友们抱歉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两张特殊的照片,是戴昌禄、张元仁战友,2017年从江西重返老营区时拍的。时隔37年了,他们真是慧眼识珠。</p><p class="ql-block"> 我非常赏识这两张照片,我甚至认为战士们美化营区,最值得一赞的就是这项工程。战士们把鹅卵石嵌入营区各条道路上,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地画,堪称一项工程,一点不过分。这精美的地画,制作工程也是很讲究的。先得由一些会画画的战士选好图案,再用白石灰往营房的黄泥巴道上画,一遍不行就两遍,一定要画好。画好后,再用各种形状,各种颜色的鹅卵石轻轻敲打镶嵌上去。那每一块鹅卵石都是战士们利用饭后时间到建溪江边仔细寻找,而后一担一担挑回来的。挑回营房后,他们蹲在地上,照图案的要求,把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鹅卵石敲打嵌入图案中。看看这张鹅卵石路面照片吧,谁能说,我们的战士是丘八、是武夫,谁能说,他们不是能工巧匠。有一年,师文化科长许道魁来连队,看到营区里一条条道路上,都嵌入各种鹅卵石图案,惊叹不已!问:这是谁做的?我说,这是连队战士自己画,自己到河边摸来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石头镶嵌上去的。许科长激动地两手一拍说道:“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文化,这是典型的军营文化。” 当年营区里用鹅卵石镶嵌的各种图案:有飞机、坦克、大炮,有红五星、八一军旗,有花卉、有几何图,还有中国地图等等。个个活灵活现,我们的战士不仅吃苦耐劳而且多才多艺。很遗憾目前只留下了这么两张照片。就两张也足矣。</p> <p class="ql-block"> 当年南平市的大横公社,如今的大横镇是我们的团部所在地。团部大楼,三大机关及宿舍,还有二营三营都在这里。当我来到这时,根本就找不着北。从大横公社通往团部的路已被封了,高高的围墙挡住了去路。这怎么办?我心焦如焚,真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急切下,我还是不顾一切,闯进一个小吃店寻问了几位当地群众,才得知当年团部里的大多数营房都被一些不明的群众,拆了门窗砖石,运走搞自家建筑去了。为了不让营房再遭劫难,部队有关部门将路与团部大门强行封闭了,根本进不去。不过旁边有一条上山的沙土路,通往地方办的某驾校训练场,顺这条沙土路开上去,你还能看见破旧的团部大楼,还没拆掉。还有几栋团首长的小楼。我一面道谢,一面转身驱车上山。十分钟后,忽然在这条上山沙路的尽头边上,两栋小楼闯入我的眼帘。啊!这不就是当年团领导住的小楼吗?太眼熟了,立马刹车。</p> <p class="ql-block"> 当年崔英杰团长、汤久长团长、刘广海副团长、范希昌政委、赵文法政委、任潮海政委分别都在这住过。我站在小楼前留个影,思绪万千。耳边响起了南唐后主的一首诗:“……小楼昨夜又东风,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是啊,当年的年轻小军官,如今都到古稀之年了,朱颜岂能不改。当年的团首长,如今你们在哪里?你们及家人都好吗?</p> <p class="ql-block"> 终于看到我们炮团的办公大楼了。如说物是人非,不如说物非人也非了。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当年在这座大楼上工作过的人,都进入古稀之年、耄耋之年了。</p><p class="ql-block"> 想当年,我们团的办公大楼多么气派、壮观。大楼的里外上下,从早到夜忙忙碌碌。青葱岁月,处处散发着蓬勃的朝气。如今望着荒芜悲凉的办公大楼,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p><p class="ql-block"> 各位战友,43年过去了,这些老营屋已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座建筑会永恒存在的。所有的建筑因风雨和空气的侵蚀,都会日渐老化、衰败。我们驻地的老营房同样离不开消失的命运。总有那么一天,曲终人散、日落长河,这是自然法则。然而我们心中的营房是铁打的,永不消失。它将永远屹立于我们这代军人的心中。它就象一部好书,溶入了我们的心灵和血脉,使我们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永不磨灭。珍惜每張照片吧。如果有机会,别忘了再来看看这些老营房。</p><p class="ql-block"> 清风牵衣袖,一步一回头,山山岭岭唤我回,一石啊一草把我留。再看一眼老营房,万般情丝胸中收。再看一眼老营房,你牵去我的一颗心,我要把你记心头……</p><p class="ql-block"> 我怀念老营房,老首长和老战友,因为他们给我的温暖,如同一团火,久久地留在我的胸中,几十年过去了仍散不去。这团火就是军人的魂,每个中国军人心中都藏有这么一团火。所以说,既使军营没了但只要军人还在,军魂就还在。 在我们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要有军人的地方,就有军魂在,祖国和人民你们尽可放心。</p><p class="ql-block"> 借此“八一”建军节将至之际,我回到了老营房,在这里,我要向我的老首长、老战友致敬!无论是在天堂的还是在人间的,我都要向你们及家人问声好!祝你们吉祥安康!建军节快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景熟熟</p><p class="ql-block"> 2023年7月26日于福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