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大暑节气,2023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到来之际,惠州市湖南新宁商会召开第二次筹备会议,乡友战友相聚,以“打糍粑,找乡味”的形式,庆八一、谋发展。正是——异乡打糍粑热情如火,好友找乡味聚众似家。</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 糍粑因战而起,来历久矣。<br> 我们祖先七千年前种植稻米,后培育出糥米。两千六百多年前,吴国重臣伍子胥奉王命率人修建"阖闾大城",以防侵略。他将大量的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达到既备战又备荒之目的。伍去世不久,越王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城内民众将糯米砖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人们以“城砖”一样的糍粑祭奠伍子胥。</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 糍粑制作五花八门,蒸打出之。</p> 两千多年来神州大地手工制作糍粑的工艺众多,既有南北之分,又有方圆之别,而其作业流程大致分为蒸米、敲打、捏制三个部分。<br> (一)火蒸糯米<br>将稻谷舂碾成米,有的地方还会加入一些豆类或小米,以清水淘洗干净并浸泡一昼夜,滤干后倒入放于铁锅上的甑笼内,用急火蒸熟。<br></h1> <h1> (二)一二三四打糍粑<br>打糍粑将智慧、勇猛、豪放掺合在一起,恰似表演太极拳功夫——推推拉拉,刚揉相济,且歌且舞,令人心醉。故乡湘西南一带使用的主要器具是粑臼(即石臼)、粑锤(用原木制作的木杵),多由双人分四步进行。<br> 一挨: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粑臼内,两人像练太极推手一样,转动手中的粑锤,挤压臼内的糯米,使其粘合在一起。<br></h1> <h1> 二冲:两人一攻一守,轮换进行,使本已粘合的糯米在臼中不断翻转,更加稠密。<br> 三突:单手提起粑锤,由轻而重突击成坨的糯米,渐入佳境,待其黏到粑锤上,单手难以提起来时转为下一步。<br></h1> <h1> 四打:双手用劲提起粑锤至最高位置,以最大的力气砸向臼中的糯米坨。这是打糍粑的高潮阶段:粑锤似尖针刺破苍穹,糍粑像瀑布飘洒人间,锤与臼撞击发出的“啪”“啪”响声,犹如红红的爆竹在辞别旧岁……<br> 有联为证:一挨二冲三突四打糍粑满身是乡味,万语千言百笑十和宾客全场联友情。<br><br></h1> <h1> (三)捏制成品与食用<br> 一是从粑臼中取出糍粑,最佳方法是用粑锤搅而出之,也可用手分散抓而出之。<br> 二是用手掐成小坨,既可供人称热粘芝麻或糖类食用,亦能捏成各种式样保存。刚刚打好的糍粑很黏手也很烫手,掐坨叫做出糍粑是个辛苦的技术活。<br> 三是捏圆压平。<br></h1> <h1> 四是摊开放凉定形。<br> 五是放入盆或桶中用冷水浸泡保存,如果水温低且适时换水,能够保存数十天。<br> 糍粑柔软细腻、香甜可口,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上等美味佳品,可以蒸食、炸食、煮食、炒食、煨食。最具特色的是火烤糍粑,以专用铁架或火钳等作支架,在火上慢慢烘烤,并不停的翻边倒面,使两面均匀受热,防止外皮烤焦。记得当年深冬初春时节,我们学大寨造梯田的午餐全是吃烤糍粑,既味美爽口又耐饥耐寒。<br></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 三、身在城中找乡味,且将异乡当故乡</span></div> 光阴荏苒,弹指一挥间离开家乡移居南粤工作快五十年过了,每到腊月下旬总是情不自禁回忆起孩提时代过年的景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来到大中城市工作的家乡人也不断增加,许多乡亲选择在工作和定居地过年,常相约一起寻找乡味;打糍粑是最真实的感受,最美丽的乡景……<br></h1> <h1> 每次见到石头凿成的粑臼,就像见到故乡崀山巍然屹立的将军石,联想起那顶飘荡在夫夷不上的“将军帽”,也许它飘来了东江边。<br> 每次拿起木头制作的粑锤,就像看见故乡舜皇山上的森林,穿行在挺拔秀美的银杉树中,总想亲手抱一抱那棵一千多年的银杏古树。<br></h1> <h1> 而今,农村青壮劳动力大多进城务工,家乡过年手工打糍粑者越来越少了,逐渐进入用机器制作糍粑的商业化新时代。但我们这代人仍然怀念手工打糍粑的场景,总想找机会打一打糍粑,一为体验,二为传承,且将异乡当故乡,用糍粑黏接夫夷江和东江、西江、北江,情满大珠江!</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