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23日上午,为走进革命先烈生平,重温充满血与火的历史年代记忆,更加直观地感悟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情操,培养爱国情怀,我们小队的五朵金花相约前往鲁迅博物馆开展实践学习活动。</p><p class="ql-block"> 来之前,我们已经做了功课,对鲁迅有了初步了解。鲁迅: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 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是首批公布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为了纪念和研究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巨人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是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藏品承载着鲁迅先生丰富多彩的一生和深邃的思想成果,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p> <p class="ql-block"> 鲁迅生平展馆位于鲁迅博物馆的正中央。一进门,一根从地面“破土而出”直通天花板的斜柱映入同学们眼帘,柱子通体镂空雕刻着鲁迅先生的文字、语录以及对他的介绍,最醒目的几个字是“中国的”“民魂”。这根柱子正是鲁迅先生的象征,它不但生动地体现了鲁迅先生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而且清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他为中华民族勇敢抗争、大声呐喊的果敢行动,他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他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所发挥的不可磨灭的作用,都在这根立柱中得到了简明清晰、撼人心魄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绕过柱子,同学们来到了“鲁迅生平陈列”的入口处,开始沉浸式地体验鲁迅先生的传奇生涯。这座展馆以丰富的实物、图片和多媒体手段全面地展示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生活、工作与业绩。展厅一层中心展区的“什么是路”、“铁屋中的呐喊”、“麻木的看客”和“这样的战士”四个主题形象,为同学们理解鲁迅思想提供了启示。展览以鲁迅先生一生的足迹为脉络,共分八个部分:“在绍兴”、“在南京”、“在日本”、“在杭州、绍兴、南京”、“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以及“在上海”。同学们在展馆中流连、驻足、欣赏、品味。琳琅满目的展品与图文并茂的描述,让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作为亲历者体验了鲁迅先生的一生。在时光穿梭的同时,同学们也完成了本组的任务,找到了鲁迅先生当年所用的书桌,以及上面刻的“早”字。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精神给同学们以极大的震撼和鼓舞。待到出展馆时,同学们依然沉浸在那将近一百年前的世界中难以自拔。</p> <p class="ql-block"> 静谧的展厅中,参观的同学们时而凝神思索,时而驻足探讨。在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手迹前,大家如同漫步在他的思想世界中,感受他犀利的笔触、独特的视角和对当时社会不公的呐喊。大家细细览读珍贵文物和图片,更加深入地领悟到先生对于民族精神、社会进步和人道主义的重要贡献。“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对于革命精神的独特诠释,“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先生愿为民族奉献热血的爱国精神体现......</p> <p class="ql-block"> 鲁迅故居位于生平展馆的西侧,是鲁迅先生在京的最后一处寓所,也是鲁迅在京四处故居中唯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遗址。故居面积约400平方米,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院内的格局布置,室内的陈设展示,都保存着鲁迅先生当年居住时的模样。按照任务要求,同学们找到了院子里先生当年亲手种植的两棵丁香花。在这个季节里,它们虽没有盛开繁花,却仍透露着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了解到,正是在这里居住的两年多时间里,鲁迅主编和指导青年人编辑了《语丝》周刊、《莽原》周刊、《莽原》半月刊、《国民新报副刊》等刊物,并指导他们成立了“未名社”、“莽原社”等青年文学团体。他不断编辑《未名丛刊》、《乌合丛书》,而且还为不少青年作者编选辑、写序言、校改文稿和译稿。此外,他还完成了《嵇康集》的校勘,翻译了《苦闷的象征》和《出了象牙之塔》,并写下了散文集《野草》和小说集《彷徨》中的大部分作品,以及杂文集《华盖集》、《华盖集续集》和《坟》、《朝花夕拾》中的大部分作品,总计200多篇。隔着窗户凝望着室内老旧的陈设,感受着小院中的徐徐微风,同学们的思绪似乎也随之飘回到了一个世纪之前。眼前似乎又出现了深夜里鲁迅先生伏案写作的样子,他和朋友、学生谈话时爽朗大笑的样子,他面对窗外盛开的丁香花陷入沉思的样子,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如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你还能看到鲁迅手植的丁香与黄刺玫,与鲁迅进行一场跨越时间的接触:站在苍劲的百年老树面前,想象鲁迅先生当年亲手栽树的情景,往昔的时空景象便在我们面前铺陈开来。</p> <p class="ql-block"> 这次别开生面的旅程让同学们穿越历史长河,重温新文化运动光辉历史,感悟一代革命先锋的战斗力量,激励同学们传承思想先驱的奋进精神,传承红色精神血脉,勇担伟大复兴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