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思维与逻辑</p><p class="ql-block"> (一)思维</p><p class="ql-block"> 思维,是人类活动——思想、实践的完整表现。是先有理性认识,再有行为方式的创造结果。</p><p class="ql-block"> 思维,包含着人类活动的两个境界:一是人类的理论认识活动——知的过程;一是人类的实践创造活动——行的过程。两者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形成逻辑演变秩序。即先有理性积累理论过程,后有理论指导实践创造过程。</p><p class="ql-block">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尚书》。“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知先规而后为之”-董仲舒。“不致知,怎生行得? 勉强行者,安能持久?” “须以知为本,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程颐。 “义理不明,如何践履”-朱熹。</p><p class="ql-block"> 古代哲人思想家的亲身感言,更能说明思维活动,遵循“先知后行”的规律,是不容改变的。</p><p class="ql-block"> (二)逻辑</p><p class="ql-block"> 是生命秩序与运动顺势而为的客观表现。</p><p class="ql-block"> 由近至远、由高趋低、由生向死等演变与发展的规律,构成生命周期性变化形式的产生。这就是逻辑的表现方式,以及对形式运动的客观限制。</p><p class="ql-block"> 下图中各形式大小、远近的图式演变,都是严格遵循着逻辑推理规律来发展的。</p> <p class="ql-block">二、艺术概念</p><p class="ql-block"> 艺术,是生命形式的表现。一切能称之为艺术的东西,都是生命价值的展现。因此,生命形式的独特无二不可重复的特征,亦决定艺术呈现的基本条件。</p><p class="ql-block"> (一)艺术广义概念</p><p class="ql-block"> 艺术形式顺从于生命的规律,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方式,展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价值。因此,只有通过独立特行的形式表现,才能实现艺术所具有的客观本质,既独一无二,亦不可替代的特征。</p><p class="ql-block"> 独一无二与不可替代,包含着两个方面的艺术内容:</p><p class="ql-block"> 1、以客观物质为标准的科学技术、材料结构以及造型审美角度的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 2、以意识形态为导向的,全新的艺术审美视角探索的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 如:以莫奈、梵高为代表的印象派绘画,以马蒂斯为代表的“野兽派”绘画,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抽象派”绘画,以及现代科学技术——高铁、航海、飞船等,都以其各不相同的技术风格,展示出结构形式创造的艺术造型结果。</p><p class="ql-block"> 另有杜尚的小便池——“泉”,以其客观的物质呈现,来打破人们长期以来对艺术认识的思维定式,并开启了人们对艺术认知的重新定位,为现代主义艺术开辟了新途径。“泉”以其超越于现实的价值意义,给予艺术以重新的认识觉悟。“泉”成为20世纪最富影响力的艺术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两种关系: 一种是行为形态——物质创造呈现的艺术方式;一种是意识形态——思想角度所呈现的艺术方式。两者都以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手段,开辟了自由发展的艺术空间。</p> <p class="ql-block">(二)艺术狭义概念</p><p class="ql-block"> 狭义,是针对艺术本质规律,如何客观实现的研究。</p><p class="ql-block"> 在为艺术而艺术的范畴内,其艺术的具体延展,将涉及到绘画艺术、设计艺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等等不同艺术形式如何落地的问题。都将面对物质创造——理性过程与形式过程,如何在具体材料、结构、组织等诸多造型方面所呈现的艺术价值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艺术遵循着独一无二性和不可替代性原则,促进着艺术形式从整体向局部表现的秩序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理论与形式规律</p><p class="ql-block"> (一)理论概念</p><p class="ql-block"> 理论是抽象的、形而上的、无形可显的,且永远不变的。</p><p class="ql-block"> 理论以其“无”的状态,实现着共通共同“无所不为”的价值所有。</p><p class="ql-block"> (二)形式概念</p><p class="ql-block"> 形式是具象的、形而下的、可抚摸能触碰到的,且始终变化的。</p><p class="ql-block"> 形式以其“有”的存在,实现着物质创造“无所不有”的无限价值。</p><p class="ql-block"> (三)理论定位与形式演变</p><p class="ql-block"> 理论与形式,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无论是在哪个层面上的活动,都会使理论与形式合二为一的存在,两者是不可能,也没有办法分得开的。</p> <p class="ql-block"> 就如同太阳与光芒的关系一样。太阳不变,其发射的光芒,由于角度的不同,折射的方式不同,会在自然中形成无限灿烂的光霞。</p><p class="ql-block"> 以自然原理为范式,我们就不难对自然事物中的认识与行为——理论与形式予以准确的定位,使其思维的整体活动,不受制于现象千变万化的左右,而把握住事物不变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我们将理论的认知,定位在艺术理论的范围内来推演。</p><p class="ql-block"> 艺术理论——是研究艺术形式表现共通共同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艺术形式——在艺术理论指导下,实现着客观物质无限创造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再如:将艺术理论,进一步定位在造型理论之上,实现着理论与形式具有公式化的秩序延展。</p><p class="ql-block"> 造型理论——用物质材料,按照人的主观意识,进行形象创造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造型形式——各不相同的材料结构、造型手段、整体氛围的渲染把控,造就了造型形式的多样性与无限变化性规律。</p> <p class="ql-block"> 从以上方式看,理论定位与形式表现之间有着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逻辑秩序。这种秩序,使我们在物质创造中,始终遵循着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的活动。使理论定位与形式表现合二为一,去实现物质创造的客观价值。</p><p class="ql-block"> 孔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p> <p class="ql-block">四、理论与形式的缘起</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易经六十四卦图示中,可以明确无误地看清中国人的思想轨迹。即如何通过劳动,进行提炼、归纳、取舍的方法摄取理论的过程;也可以看到由理论如何形成创造,呈现物质形式无限演变发展过程。</p> <p class="ql-block"> 由六十四卦向上推演时,是人类通过不断的劳动、实践,从无限的客观自然中寻找共同规律,形成理论认识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再由上向下推演时,太极生两仪、生四象、生八卦的延生中,又可得出理论指导下实践创造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两者求同求变的规律,形成思维——理论“知”与形式“行”的活动轨迹。</p><p class="ql-block"> 先知后行与知行合一的规律,正源于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文化缘起。</p> <p class="ql-block">(一)行知</p><p class="ql-block">1、实践求同的理论规律</p><p class="ql-block"> 理论,避开现象看本质的求同方法—— 不同形式寻找共同点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2、形式求同的方式方法 </p><p class="ql-block"> (1)生命周期性求同规律。 </p><p class="ql-block"> (2)物质客观的求同规律。 </p><p class="ql-block"> (3)形式结构的求同规律。 </p><p class="ql-block"> (4)生命形式的求同规律。</p> <p class="ql-block">(二)知行</p><p class="ql-block">1、形式求变的创造规律</p><p class="ql-block"> 立足于理论的不变原则,去寻找其个性变化的形式规律。</p><p class="ql-block">2、创造求变的方式方法 </p><p class="ql-block"> (1)生命周期性求变规律 </p><p class="ql-block"> (2)物质存在的求变规律 </p><p class="ql-block"> (3)形式结构的求变规律 </p><p class="ql-block"> (4)生命形式的求变规律</p> <p class="ql-block">五、形式三要素规律</p><p class="ql-block"> (一)形象要素</p><p class="ql-block"> (二)结构要素</p><p class="ql-block"> (三)形式要素</p> <p class="ql-block">(一)形象要素</p><p class="ql-block"> 1、具象概念:以自然形象为要素的组织。</p><p class="ql-block"> 2、意象概念:以主观想象为依托的自然形象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3、抽象概念:以高度概括提炼的非自然固有形象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结构要素</p><p class="ql-block"> 1、分离式概念:物象与物象之间分开距离的结构方式。</p><p class="ql-block"> 2、相连式概念:物象与物象之间连接在一起的结构方式。</p><p class="ql-block"> 3、重叠式概念:物象与物象之间相互重叠的结构方式。</p><p class="ql-block"> 4、透叠式概念:物象与物象之间重叠,透视的结构方式。</p> <p class="ql-block">(三)形式要素</p><p class="ql-block"> 对立与统一规律,是决定形式生命特征以及审美价值的具体表现所在。</p><p class="ql-block"> 1、 对立:差别与分裂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对立是区别与分裂的概念。当对立的双方并列时,两者只会各自独立撕开。就如高矮的并列会使高的更高,矮的更矮。所以,对立的存在,只会是破坏的概念,而不会是相和、相融的概念。 </p><p class="ql-block"> 运用对立手段进行形式破坏的目的,是针对形式死板毫无生气状态下,所采用的激励手段,以促进生命力量的产生。</p><p class="ql-block"> 对立,有渐变与特异这两种手段:</p><p class="ql-block"> (1)渐变概念:用逐步演变的推理方式,逐步改变形式变化的节奏,赋予形式生命价值的产生。</p><p class="ql-block"> (2)特异概念:用完全对立的方式,在空间比例绝对悬殊的状态下,来实现特珠形式变化的表现要求。</p><p class="ql-block"> 2、统一:相融结合的概念。是针对乱七八糟物象的凌乱状态,使其规整达到化凌为整的目的。</p><p class="ql-block"> 统一,亦只有渐变与特异两种手段:</p><p class="ql-block"> (1)渐变统一:以有序渐变的方式,使不同的形象渐变成为有机的整体组织。</p><p class="ql-block"> (2)特异统一:以特异的占有方式,使不同的物象顺应于整体形式的要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五、审美规律</p><p class="ql-block"> 艺术服务于审美的规律,美源于生命力的创造表现。</p><p class="ql-block"> 周易.系辞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p><p class="ql-block">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p><p class="ql-block"> 苏姗.朗格说: “在艺术评价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暗喻便是将艺术品比作“生命的形式”。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在一个优秀的艺术品中看到“生命”、“活力”、或“生机”。</p><p class="ql-block"> 狄尔泰亦有言:诗的问题就是生命的问题,就是通过体验而获得的生命价值的超越问题。</p><p class="ql-block"> 美源于生命的规律,已成为艺术探索的必然选择。</p> <p class="ql-block">(一)审美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1、审美概念</p><p class="ql-block"> 以美的尺度审视自然与人工价值之所以美的规律,就称之为审美。</p><p class="ql-block"> 2、美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美,以生命形式为标准,并赋予创造以全新的生命价值。</p><p class="ql-block"> 3、生命概念</p><p class="ql-block"> 以运动性、变化性、秩序性来构成生命形式价值的审美规范。</p> <p class="ql-block">(二)生命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生命以周期性运动形成概念,又以阶段性变化构成形式。在规律与形式的框架下,又形成具体的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p><p class="ql-block"> 主次的规律 空间的规律 虚实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大小的规律 长短的规律 刚柔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黑白的规律 冷暖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这些规律,以生命的延展逻辑为依据,并赋予形式以及情感表现的价值,以尽显审美存在的表现特质。</p> <p class="ql-block">六、审美的形式尺度</p><p class="ql-block"> (一)独立形态的审美规律</p><p class="ql-block"> (二)群组形态的审美规律</p> <p class="ql-block">(一)独立形态的审美形式</p><p class="ql-block"> 1、以轮廓“线”为依据的审美形式</p><p class="ql-block"> 2、以空间“面”为依据的审美形式</p> <p class="ql-block"> (1)线的审美规律</p> <p class="ql-block"> (2)面的审美规律</p> <p class="ql-block"> (3)线面结合的审美规律</p> <p class="ql-block">(二)群组形态的审美形式</p><p class="ql-block"> 群组形态,分同一要素与对立要素两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1、 同一要素概念:(形色同理) </p><p class="ql-block"> 完全一样的、重复的、形象组织方式。</p><p class="ql-block"> 此组织便于形成程式化表现的整体气势。但其单调的组织方式,又极易造成形式呆板,缺少生命活力的问题。因此,同一要素组织,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研究其“变化”的规律。</p><p class="ql-block"> 2、同一要素——求变的规律 </p><p class="ql-block"> (1)渐变法 (逻辑法)</p><p class="ql-block"> 形变:大小变化、疏密变化、高低变化、长短变化、刚柔变化 。 </p><p class="ql-block"> 色变:明度变、纯度变、色相变。 </p><p class="ql-block"> (2)特异法 (决裂法)</p><p class="ql-block"> 形变:大小变化、疏密变化、高低变化、长短变化、刚柔变化 。 </p><p class="ql-block"> 色变:明度变、纯度变、色相变。</p><p class="ql-block"> 渐变与特异的表现手段完全一样,并不复杂。因为,相同的手段针对不同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针对凌乱使其统一,采用渐变与特异的手段控制。</p><p class="ql-block"> 针对死气沉沉缺少活力,同样采用渐变与特异的方式,使其动荡起来。</p><p class="ql-block"> 虽然面对的对象不同,其顺应人需求——有秩序的生命运动方式是完全相同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 对立要素概念:(形色同理)</p><p class="ql-block"> 两个以上不一样形态的组织,就称之为对立要素组织。</p><p class="ql-block"> 对立形态组织的研究核心,就是如何解决统一的问题。如何将不同的对立形象,有机的组织起来形成整体。</p><p class="ql-block">2、对立求和的组织: </p><p class="ql-block"> (1)调性求和法 </p><p class="ql-block"> 首先确定调性概念。 </p><p class="ql-block"> 调性概念:</p><p class="ql-block"> 趋一的倾向性,是构成调子形成气氛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如: 天阴、晴雨,一天四时所构成的不同气氛,都是调性表现的依托条件。</p><p class="ql-block"> 再如: 万绿丛中一点红。绿色构成的是调子而不是红色,是因为绿色占居了绝对空间,构成了整体的绿色气氛。从这点看,我们可得出这样结论——大凡能够构成基调的条件,一定是在视觉空间中占有绝对空间的方面。因此,在对立要素的组织中,必须考虑到,以一种形或色为主来构成基调占居整体空间。</p><p class="ql-block"> (2)渐变与特异求和方法 </p><p class="ql-block"> 形和:大小变化、疏密变化、高低变化、长短变化、刚柔变化 </p><p class="ql-block"> 色和:明度变、纯度变、色相变</p> <p class="ql-block">六、结语 </p><p class="ql-block"> 理论指导艺术形式创造的思维逻辑,为艺术活动提供什么是“知”与什么是“行”的标准,为艺术形式的创造,提供具体而可丈量的活动尺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