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确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p><p class="ql-block">1、<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公九卿</span></p><p class="ql-block">三公:大尉(军事),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纪检)这就是常说的宰相</p><p class="ql-block">九卿:就是现在的部长级,在三公之下,有九个部门,所以叫九卿。</p><p class="ql-block"> 这个制度一直沿用到隋朝,被三省六部代替,但是万变不离其宗。</p><p class="ql-block">2、郡县制 将分封制改成郡县制,类似现在的省,所以主席有诗“百代都行秦政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 分封制 将土地分块封给各诸侯,相对独立,有继承权,世代享用。欧洲君主立宪的国家比如英国,皇权还是世袭传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 </span>郡县制 郡县完全听命于朝廷,是中央下辖最高一级行政机关。<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土地归皇帝,郡县任命负责人,不能继承,生老病死换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除此之外,修路、挖凿运河,以利政令化一,文化化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文字的改革不能小觑。文字统一交流顺畅,才能文化化一,才能政令化一。五四以来,很多知识分子提出文字字母化,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真的实行了字母化,南北怎么交流,你能看懂粤语写出的文章吗?河南人的“中”是行的意思,普通话的“中”是什么意思呢?等等等等……如果真的字母化,哪里来的元曲、京戏大鼓,评弹越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南征百越,北伐匈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征百越,从此南到番禺(广东)正式并入中原版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伐匈奴,大将军蒙括帅30万大军,将跑到黄河河套以南的匈奴驱除回北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焚书坑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应该都知道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五、修筑长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战国时期防御匈奴南下,秦、赵、燕都建筑过自己长城,秦始皇统一之后,把这三段长城连接起来。所以说,不是秦始皇统一后,单独所为。</span></p><p class="ql-block">六、陈胜吴广起义</p><p class="ql-block">就是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此次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因陈胜得势后骄傲,加上秦将章邯率秦军镇压而失利。</p> <p class="ql-block"><b>大事记 </b></p><p class="ql-block">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筑长城,陈胜吴广起义</p><p class="ql-block">B.C. 221 秦朝建立,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建立三公九卿</p><p class="ql-block">B.C. 220 修路</p><p class="ql-block">B.C. 215-214 北驱匈奴,南阔疆土</p><p class="ql-block">B.C. 213 李斯怂恿秦始皇烧书,</p><p class="ql-block">B.C. 212 坑儒</p><p class="ql-block">B.C. 210 秦始皇出巡,死在河北,赢胡亥上位,葬送秦朝到秦国的千年基业</p> <p class="ql-block">秦 221BC-207BC</p><p class="ql-block"><b>历史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中央集权</p><p class="ql-block">郡县制</p><p class="ql-block">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p><p class="ql-block">筑长城</p><p class="ql-block">陈胜吴广起义</p><p class="ql-block"><b>同时代世界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B.C. 264-B.C. 146</p><p class="ql-block">布诺战争</p> <p class="ql-block">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秦国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但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不可估量。</p><p class="ql-block">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嬴政在确立皇帝制度后,就如何对全国各地进行治理,召开了第二次重要会议。秦始皇总结说:</p><p class="ql-block">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p><p class="ql-block">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中也说的相当清楚:</p><p class="ql-block">“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p><p class="ql-block"> 最终秦始皇决定结束这不合时宜的、引起了无数战争和悲剧的宗法制度。将地方的控制权从贵族手上收归中央,改宗法制为郡县制。</p><p class="ql-block"> 所以,裔美籍政治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说:“希腊罗马时期的战争,根本无法和中国战国时期的战争相提并论。”也在于此。</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说,这不是谁愿不愿意的事,势也。大势所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p><p class="ql-block"> 中国从公元前的秦朝,就建立了现代国家,而且百代都行集权制,百代都有权威,让西方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英国汉学家鲁惟一说:“中国因早熟的政治体制而实现统一,四分五裂的欧洲人羡慕都来不及。”</p><p class="ql-block"> 反复阅读,不得不佩服。</p><p class="ql-block"> 一战之后,苏联崛起,它不是发达国家,为什么后来和美国分庭抗礼?二战后又形成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两霸。其关键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而集权。后来失败是因为它自己放弃了。不是别人战胜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中国又是如此,美西方怎能不怕?中国说从不称霸也没用。美西方攻击中国的重点就是集权不民主。所以,我们不能放弃,否则比苏联还惨。</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要珍惜,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步伐走下去,坚持自秦以来的大一统的郡县制。政令划一,文化划一,凝聚力量,用举国体制,发展生产力。即便有一天真得打起来了,我们的举国体制,也一定能战胜。</p><p class="ql-block"> 最后以主席七律·读《封建论》结尾,太精辟!</p><p class="ql-block">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p><p class="ql-block">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p><p class="ql-block">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p><p class="ql-block">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p> <p class="ql-block"><b>附文</b></p><p class="ql-block"><b>柳宗元《封建论》原文及翻译</b></p><p class="ql-block"><b>原文</b></p><p class="ql-block">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盖非不欲去之也,势</p><p class="ql-block">不可也。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封建,非圣人意也。</p><p class="ql-block">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②,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p><p class="ql-block">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而后有天子。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p><p class="ql-block">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p><p class="ql-block">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p><p class="ql-block"><b>译文</b></p><p class="ql-block">自然界果真没有原始阶段吗?我不得而知。人类果真有原始阶段吗?我也不得而知。那么,有或没有哪一种说法接近实际情况呢?我认为:有原始阶段这种说法接近实际情况。何以见得呢?由分封制的兴衰就可以证明。那分封制,经历了古代几个贤明的帝王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都没能把它废除。他们不是不想把它废除,而是形势不允许。这种形势的产生,大概就在人类的原始阶段吧?如果没有人类的原始阶段,那么就不会有分封制。分封制的出现,不是圣人的意志决定的。</p><p class="ql-block">人类,开始与万物一起出现在大地上的时候,野草树木杂乱丛生,野兽成群到处奔跑,人不能像野兽那样用利爪锐牙去搏斗撕咬,而且身上没有毛羽御寒,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保卫自己。荀卿曾经说过:人类必须借助外物来作为自己生存的手段。利用外物求生,必然会出现相互争夺。争夺不停,就必定要去找那些能判断是非的人而听从他们的命令。那些有智慧而明是非的人,服从他的人一定很多。他把正确的道理告诉那些争夺的人,要是他们不改悔,那就要给他们吃点苦头才会使他们感到害怕,从这时起君长和刑法、政令就产生了。这样一来,相接近的人就聚而为群。分成了许多群以后,群与群之间相争的规模也就大了。相争的规模一大,就出现了用武力来镇压,用道德来教化的统治方法。其中又有威德更高的人,各群的首领都听从他的命令,以便安定他们的部属,于是产生了许多诸侯。诸侯之间相争的规模又更大了,又有比诸侯威德更高的人,许多诸侯又去听从他的命令,以此来安定他们的封国,于是又产生了“方伯”“连帅”这一类的诸侯首领。“方伯”“连帅”之间相争的规模又更大了,于是又出现了威德比“方伯”、“连帅”更高的人,“方伯”“连帅”就又听从他的命令,以安定他们统治下的人民,然后天下就统一于天子一个人了。</p><p class="ql-block">由此而知,是先有里胥而后才有县大夫,有了县大夫而后才有诸侯,有了诸侯而后才有方伯、连帅,有了方伯、连帅而后才有天子。从天子到里胥,他们之中有为人民办过好事的,死后他们的子孙一定会被尊奉为首领。所以说,分封制的产生不是由圣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形势发展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唐尧、虞舜、夏禹、商汤的事情离我们已经很远了。到了周朝情况才比较说细。周朝拥有天下以后,把国土像剖瓜一样分割开来,设置了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分封了许多诸侯。诸侯国像繁星罗列,遍布天下。他们集结在天子周围,就像车轮运转时辐条集中向着轮子轴心那样。诸侯们到时聚合,去朝见天子;离开天子则成为镇守疆土的臣子和维护天子的屏障。可是下传到了周夷王时,周朝的礼法遭到了破坏,天子的尊严受到了损伤,夷王竟然亲自下堂去迎接朝见的诸侯。传到周宣王的时候,他虽然倚仗着复兴周王朝的功德,显示出南征北伐的威风,终究还是无力决定鲁君的继承人。这样日渐衰败下去,直到周幽王、周厉王,后来周平王把国都向东迁移到洛邑,把自己排列在诸侯同等地位上去了。在此之后,询问九鼎轻重企图夺权的人有了,放箭射伤周天子的事情发生了,甚至伏击绑架周天子的使臣凡伯,逼迫周天子杀掉大夫苌弘的事情也出现了。天下背离了常道,没有人再尊重周天子。</p><p class="ql-block">我认为周朝失去统治诸侯的实际力量已经很久了,只不过还在诸侯之上保留了一个天子的空名而已。这岂不是诸侯势力太强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而造成的过失吗?于是周朝天下分成了十二个大的诸侯国,后来互相兼并又变成了七个强国。王室的权力旁落到陪臣掌政的国家里,最后周王朝被后来才封的秦国所灭亡。周朝灭亡的根源,就在于实行了分封制。</p> <p class="ql-block">附文:</p><p class="ql-block"><b>秦始皇设置郡县制,被文人唾骂了2000多年,如今欧洲人却羡慕都来不及 (体元说文史)</b></p><p class="ql-block">谈论中国历史,秦始皇是绝不能绕开的人物,其一手创立的郡县制,奠定了古代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根基。正所谓“百代都行秦政法”,秦始皇统治中国虽然仅仅13年,却给中华民族注入了大一统的基因,其影响极其深远。</p><p class="ql-block">战国末年,秦王嬴政的大秦军团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国,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此后,秦军又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为中华帝国扩张出一个庞大的疆土。为了统治这个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秦始皇与群臣们进行了一番激烈的讨论。</p><p class="ql-block">根据《资治通鉴》记载,嬴政在确立皇帝制度后,就如何对全国各地进行治理,召开了第二次重要会议。丞相王绾认为:“燕、齐、楚地太过遥远,若不派皇子镇守当地,很难进行有效控制。”因此王绾建议,应当在边远地区恢复周朝的分封建土的制度。</p><p class="ql-block">然而,王绾的发言并不能让秦始皇满意。随后李斯发表了自己的看法:</p><p class="ql-block">“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p><p class="ql-block">在李斯看来,周武王分封建土,所封的同姓子弟非常多。但时间久了,随着血缘的淡漠,这些兄弟之国便互相攻战如仇人,周天子根本制止不了。如今海内一统,应当全部设立为郡县,这才是万世的法则。</p><p class="ql-block">李斯言毕,秦始皇赞赏了他的看法,他总结道:</p><p class="ql-block">“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p><p class="ql-block">秦始皇认为,天下人最怕就是战斗不休。如今天下初定,又立藩王,实际是在埋藏战斗的种子。因此,应当在全国设立郡县。</p><p class="ql-block">在很多学者看来,秦始皇主持的这次御前会议,是人类政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因为这次会议,标志着人类史上第一个现代国家的诞生。</p><p class="ql-block">行文至此,读者或许就要问了,2000年前就诞生现代国家,你该不会是信口开河吧?现在就请大家听笔者一一道来吧!</p><p class="ql-block">世界上的任何国家,实际都是源于一个个的小家族。都是先有家,然后围绕着这个强势的家,才有了国。因此在战国以前,家和国是不分的。中国历史的早期社会是由宗族组成,即同一祖先的父系家族。基本军事单位,是由宗族内大约百家男子组成。这些宗族部落不断扩张,不断吸纳、征服其他家族,然后形成了国家。而这个国家诞生的过程,在世界各地几乎都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因此在秦以前的古代,国家都是人格化的。也就是说,国法等家法,一个人在国家地位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血缘的远近,而非才能。</p><p class="ql-block">武王伐纣后,周公和姜子牙主持大封建。其原则是,与周王血缘越近,所封的土地就越肥沃,人口就越多,爵位就越高。正如荀子所言:</p><p class="ql-block">“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p><p class="ql-block">而这种原则,就是中国历史上知名的宗法制度。而这种宗法制度,也演变出了中国特色的贵族社会。从周王,到诸侯,到士大夫,再到最低的士。国土和爵位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而层层分封。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数量已经达到140多个。</p><p class="ql-block">然而由于周天子的衰落,诸侯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战争。从春秋到战国,战争越来越激烈,死亡人数越来越多。仅在254年的战国时期,就打了468场战役。而这些战争的规模都异常庞大,光在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就聚集了百万以上的军队。而在这场战争中,仅赵国就有45万人身亡。</p><p class="ql-block">对此,著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说:“希腊罗马时期的战争,根本无法和中国战国时期的战争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在这场战争中,秦始皇也是受害者。他曾作为人质,长期被困于赵国的首都邯郸,受尽了冷遇,多次差点被杀。因此对于这种残酷的兼并战争,秦始皇有着超乎寻常的痛恨。因此,他决定结束这不合时宜的、引起了无数战争和悲剧的宗法制度。将地方的控制权从贵族手上收归中央,改宗法制为郡县制。</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秦始皇尽废封建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在此后的征战中,又将全国的郡县扩张至四十多个。</p><p class="ql-block">与相对独立的诸侯国不同,秦朝郡县完全听命于朝廷,是中央下辖最高一级行政机关。郡守设郡守、郡尉、郡监,分别负责行政权、军事权和监察权,相互制衡,防止地方割据。在郡以下,设置了县,县设县令,县尉。在县以下,设佐官、令史等属吏。</p><p class="ql-block">与分封制不一样的是,秦朝官员就任的标准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基于行政才能和对法律的熟悉。就这样,秦始皇依靠郡县制,结束了地方治理的人格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非人格化”国家。而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呢?仍在实行分封制度。</p><p class="ql-block">秦始皇之后,中国地方制度虽然屡有变更,但却永远脱离不了“非人格化”这个大方向。从郡国并行制,州郡制,道路制再到元明清乃至于现代的行省制,其实不过都是郡县制的变体,万变不离其宗。</p><p class="ql-block">著名学者马克思·韦伯曾高度评价秦朝的郡县制。他认为秦始皇的郡县制,就是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始,就是指家族统治被官僚机构所取代。官僚们依据官职,被赋予不同的职责,在界定清晰的等级制度下设立各级管制、官员不得有独立的政治基础、官员必须遵守登记制度中的严格纪律。薪俸官职只是谋生的职业。</p><p class="ql-block">然而秦始皇因为焚书坑儒,彻底得罪了后世的儒生。他任何举措,都被视为暴政。其所创立的郡县制,更是饱受儒生们的争议和唾骂。可以说自秦朝灭亡后,郡县制已经被唾骂了2000多年。</p><p class="ql-block">就如唐朝名臣萧举所说:“三代封建而久长,秦孤立而速亡。”在儒生看来,秦始皇设立郡县制,不过是其独裁计划的一部分,乃是独夫民贼之举。因此,后世儒生屡次劝谏皇帝,应当恢复周朝的封建制。然而由于现实原因,儒生们都不能得逞。</p><p class="ql-block">那么郡县制到底让中国获得了什么呢?郡县制让中国获得了世界各国所没有的东西,那便是统一。中国历代政权,无论大小,对于统一都有着极度的渴望。而统一,便意味着和平与繁荣。因此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欧洲呢?没有秦始皇,自罗马帝国灭亡后,便一直处于四分五裂之中。</p><p class="ql-block">而到了今天,因“郡县制”而形成的强大国家,仍在让中国为之收益。在疫情剧烈发展的今天,统一的、互相支援的中国,相比于四分五裂、在疫情中互相拆台的欧洲,具有极大的优势。而这一切,我们都必须感谢2000年前的那位伟人——祖龙秦始皇。</p><p class="ql-block">就如汉学家鲁惟一所说:“中国因早熟的政治体制而实现统一,四分五裂的欧洲人羡慕都来不及。”</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