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2011-07-06 新浪博客)<br><br>六月六点汤祭奠先人,只是河南灵宝的地方民俗。<br><br>传说明代天官许进遭宦官陷害,被免职归里。途中,时值盛夏,天气炎热,上天为其鸣不平,即命天神化作一片祥云为其遮挡骄阳,从京城起,便一路荫凉,行至家乡灵宝地界,头顶祥云散去,忽见道路两旁跪满鬼魂,张嘴吐舌大叫口渴。许天官问随从都说看不见,知道是家乡鬼魂向自己讨要水喝,即命手下埋锅烧汤赠食诸鬼,喝罢立即不见。刚好此日即农历六月六,从此灵宝当地就形成每逢农历六月六家家户户都烧好汤,提着瓦罐到坟地“点汤”烧纸祭奠先人。这就形成灵宝冬“十一”烧纸,送寒衣,夏“六月六”点汤的祭祖习俗。在灵宝,没有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的习俗。<br><br>去年的六月六,整整下了一天的雨,没有能亲自为父母上坟点汤。今年的六月六,又逢甘霖,上午小雨时下时停,为了圆我上坟心愿,朋友景超驾车专程送我回家去上坟,买好祭品和纸钱,从三弟家盛一小桶做好了的汤,冒着小雨去上坟。一路上打着雨伞,手提桶罐的人们来来往往,也有开着车到地头的。尤其感人的是邻居家的出嫁姑娘杨菊芳按照旧俗披麻带孝进村一路哭妈的情景,(出嫁的姑娘要为未过三年的父母上坟),引起我小时候六月六上坟的一些记忆。<br><br>凡是过了三周年的统称老坟,六月六这天上午,后代中只要有一个人去奠汤就行了。而没有过三周年的统称新坟,六月六这天,子、女、甥、侄、孙等众亲戚要穿上孝服一起去上坟。大约11点左右,客人来齐了,一起吃饭,最简单的也得四盘菜,白蒸馍和一碗韭菜饺子。然后一大群人一起去上坟,到坟前跪下,点汤、献盘子(有女儿蒸的扇子形的大馍,四个为一副)烧纸,纸火一熄,便一起哭喊。男人们多是以哭腔喊个三四声“我的大——”或者“我的妈——”,个人按照自己的身份用不同的称呼哭喊。女的则需要尽情地哭比较长的时间,她们是一边哭一边诉说,那委婉凄凉悲情缠绵的哭声非常感人。不仅如此,上坟回来一进村,她们还得排成一路纵队,哭唱着一直到家中的灵桌前。<br><br>小时候,每逢六月六,我很愿意跟着父亲或者母亲去亲戚家“出门”,那完全是因为家庭生活拮据,能够趁机改善一下常吃咸菜的现实生活。那时候觉得女人们的哭声、哭相挺有意思跟唱戏一般,觉得很好玩。因为那时那地的我,根本不懂得祭奠先人的意义,更不懂得对逝者的思念之情。<br><br>今天跪在父母的坟前,我依然是点汤、献祭品、烧纸钱,原本想说上几句祝福的话语,但是当纸钱火苗熄灭之时,我禁不住哭出声来,哭声弥散在烟雨朦胧的田野,眼泪和着雨水,滴落在父母的坟前。想起父母对子女们的无私奉献,想起他们一生的辛苦艰难,想起做子女的对父母的愧疚,我更加伤悲,我多想趁此时一个人在父母的面前哭个痛快淋漓。但顾念到冒雨等在地头朋友,只好强忍一腔思念,高一脚低一脚踹两脚泥泞,走出了那块牵着儿的无限思念的田地。<br><br>小雨淅淅沥沥的,天色烟雾朦胧的,田野万物静静的,家乡的六月六,在这低沉凄凉的天幕下,演绎着敬老孝亲的动人故事。 杭荣贵,男,退休教师。河南省楹联协会会员、灵宝市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协会会员。常用笔名航波、小贵。<br><br>通信地址:河南省灵宝市第二初级中学 邮编:472500<br><br>邮箱:smxhrg@126.com 联系电话:1352522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