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想

千里眼

<p class="ql-block">  我1953年生于天津。六岁以前父辈先后搬了四次家都没离开府署街附近,在西门里致家胡同、城隍庙前街、估衣街德厚里,而后搬到的老宅就在北门里大街中段。府署街东口和户部街西口离我家十来米,因此对这条街太熟悉了。</p><p class="ql-block"> 府署街称呼街实际是个大胡同,也是老城里西北角片最宽最长的胡同,长约800余米。位于南开区东北部,东起北门内大街,西至西马路,因天津府衙门坐落于此而得名,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可惜毁于城改。</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燕王朱棣建立天津三卫,左卫在东门里,右卫在右营,天津卫衙就设在今天的府署街上,但当时还不能称叫府署。</p><p class="ql-block"> 清雍正十二年(1734),天津设立府,在明朝卫衙旧址建立知府公署衙门(就是城厢礼堂),门前形成街道,官方称之为府署街,民间也称大仪门口(也叫大宜门口),据说原来在府署街的东端曾建有一座仪门,名大仪门口。靠北门还有小仪门口。</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府署衙门正门朝南,后门在北马路上,正如老百姓的顺口溜所言:“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别进来。”</p> <p class="ql-block">  明朝始称天津卫,清朝雍正三年(1725)改为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设天津府。那时天津府下辖一个州、六个县:沧州,天津县(基本上是天津市区及四郊范围)、青县、南皮县、静海县、盐山县、庆云县。</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天津城里既有府衙,又有县衙。府衙在北门里府署街当中,坐北朝南,黑色大门,门外两旁各有一个石狮子。门前有空旷的四方场地,竖两根冲天旗杆。院落多层,深达约半里地。</p>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1914年废除天津府,天津知府衙门不存在了,天津县衙门便由南城搬到府署街的知府衙门旧址。当时县政府内驻有保安队,七七事变前,身背大刀片,骑马、持枪,号称抗日大刀队。1954年改建,正门改为城厢礼堂,中间盖起楼房,后门在北门西,设立三十一中学。</p> <p class="ql-block">  老城在上世纪50年代,还保留着很多旧时市井的繁华,尤其是北门里以及西门里的小马路上,店铺林立。金店、首饰楼、画铺、医院、水铺、电料行、戳子铺、药店、茶叶店、果子铺、扎纸匠铺、文具店、煤铺、照相馆、绳子铺、裁缝店、当铺、风筝铺等等一家挨着一家。东门里的魏记风筝也是全国有名的,我们小时候很少买风筝都是自己扎风筝,不会的就趴在风筝铺窗台去偷艺。风筝魏的风筝都是高级的,也出口。据说当年曾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鼓楼附近还有修理钟表店、小人书铺、棺材铺、杠房、羊肉铺、猪肉铺、鱼铺、豆腐房、水铺、杂货铺、鲜货铺、正骨科、饭馆、粮店、澡堂子等等。应有尽有。</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北门外大街的买卖家商铺字号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北门里大街北口,这家裕顺斋50年代就建成了新华书店。</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北门的惠中食品店,右侧是华贞百货。</p> <p class="ql-block">  北门外大街解放前后后非常兴旺,可以说是天津劝业场和平路以外最繁华的地界儿。</p> <p class="ql-block">  看到这些照片里的幌子、招牌您能想到当年此地如下热闹。五十年代我们小的时候吃完晚饭就去到北大关溜达一圈儿,这个习惯一直养成到文革后期</p> <p class="ql-block">  华贞百货是有三楼的,我上去过。三楼面积也很大。主要是公职人员办公的地方,一楼后边有大仓库,通耳朵眼胡同,也有便门就在羊肉铺子边上的胡同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耳朵眼炸糕铺和耳朵眼胡同。</p> <p class="ql-block">北门外的四远香糕点铺</p> <p class="ql-block">北大关外的明江池(1977年还有)</p> <p class="ql-block">  北大关桥。是可开启的铁桥,1963年闹洪水水位高过地面,多亏了有防洪堤。</p><p class="ql-block"> 光绪八年(1882),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欲将督署门前的浮桥改建成西式铁桥,因顾虑桥下漕船通行不便,因此搁置起来。光绪十四年(1888),经与有关方面议定,决定建开启式铁桥,以解决水陆两方面的交通问题。这是天津建开启式铁桥之始,称金华桥,天津人俗称之为“老铁桥”。</p><p class="ql-block"> 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金华桥改建为新式铁桥,旧铁桥移至金钟河上的贾家大桥之处,名金钟桥。</p><p class="ql-block"> 1917年天津大水后,南运河裁弯取直,将金华桥移于上游北大关的钞关浮桥处,又被称作北大关桥,北连河北大街,南接北门外大街,为通往京师之要道。</p><p class="ql-block"> 新式的金华桥横跨南运河,长37.6米,宽10.3米,三孔。桥桁内的两旁有高出桥面的人行便道,各宽1.5米。桥面为木板,桥身载重以6吨左右车辆为限。下部结构系石砌桥台,中墩为小型沉箱基础,俗称铁罐。中孔为双叶立转下承开启跨,用人力开启。</p><p class="ql-block"> 据《清门保甲图说》标注,当时金华桥上游西南岸曾有一个名为“金华园”的去处,这应该是金华桥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拓宽北门外大街、河北大街的工程中,金华桥又进行了重建,成为现在宽阔笔直的公路桥。</p> <p class="ql-block">  1965年电影《大浪淘沙》取景北大关,于洋主演。北大关楼房背景是龙昌海货店。</p> <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距今有80多年了,从天津北门往里看多家金店和首饰楼的繁华景象,右侧的高楼是正阳金店。再往南约50米就是府署街西口。</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天津南门里(现戏剧展览馆附近)</p> <p class="ql-block">这是西北角水厂的水塔,90年前后拆除。</p> <p class="ql-block">西北角水厂。</p> <p class="ql-block">  天津城建于1404年,距今600余年。</p><p class="ql-block"> 天津五大道建于1860年至1903年,也只有百年历史。百年前英、美、法、德、日、俄众列强迫清政府在天津城东划出租界,自此天津被九国列强分割,各国建筑师纷纷在此建造房屋。1911年辛亥革命后,许多清朝皇亲国戚、遗老遗少从北京来到天津租界寓居;不少富贾巨商、各界名流、红角、北洋政府时期的要人也曾在此留下过足迹。所以一些看似普通的洋楼,可能就是某位政客买办、达官显贵的故居,“五大道”也成了天津小洋楼的代名词。2011年,五大道被天津市确定为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就历史年代而言和老城历史文化相差甚远!</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片献给对天津老城厢文化喜欢的朋友,献给我的老街坊邻居、老同学发小们,也献给各地的美篇朋友们,谢谢您的收看,祝夏安🙏🙏🙏</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千里眼</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路</p><p class="ql-block">配乐:美篇音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