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包寨主人的美篇

鹰包寨主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宋文学大家知多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彪炳于文林的文学大家首推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位著名的散文作家的合称,即韩柳曾王,三苏欧阳,是为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也。纵观历代文豪大咖,唐宋文坛以他们的文学成就最高,流传最广,因此世人称他们为唐宋八大家。他们文风各异,却都妙笔生花,令人赞不绝口。</p><p class="ql-block">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津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侍部,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现代学者钱仲联先生说:“韩愈的散文气势充沛,纵横开阖,奇偶交错,巧譬善喻,或诡谲,或严正,具有多样的艺术特色。”其记叙文代表作《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论说文代表作《原道》、《师说》和《咋说》四首等堪称不朽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的散文可谓各体兼备,形式多样。最受称誉的是他的论说、传状、杂文、寓言,尤为出色的是他的山水游记文章;论说,包括哲学的,政治的,历史的理论文章,有的洋洋大篇;书、启、铭、序和骚体文中,也不乏佳作。柳宗元的散文不论长篇短制都是笔锋犀利结构谨严。传状以《童区寄传》《梓人传》和《种树郭橐驼传》为代表,通过剪裁、描写,写出了各种不同的典型人物性格,寄托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杂文、寓言篇幅短小,于讽刺挖苦中,形象生动,极尽批判暴露之能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文笔简练生动,常常三言两语,就能点画出有声有色的艺术境界。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欧阳修(1007年一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但领导了诗文革新运动,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反对浮靡侈丽的“西昆体”和险怪奇涩的“时文",而且在创作实践上,也取得了多方面的卓越成就。他的诗、词、赋写得都很好,尤其是他的散文,独具风格,自成一家,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但比韩文明白流畅、平易朴实,能够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形成了一种自然清新、抒情委婉、说理透辟的独特风格,读之使人感到从容不迫,情趣横生,《醉翁亭记》是这种文风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后人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同时,欧阳修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大胆革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洵(1009年一1066年),字明允,自号老泉,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也评论他的文章“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这些说法都是比较中肯的。苏洵的艺术风格以雄奇为主,而又富于变化。一部分文章又以曲折多变、纡徐婉转见长。苏洵的文章语言古朴简劲、凝练隽永;但有时又能铺陈排比,尤善做形象生动的妙喻。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论文的见解也十分精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着眼的。苏轼认为文章的艺术具有独立的价值,如“精金美玉,文章并不仅仅是载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现功能便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种高级形态。苏轼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性,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认为那样会造成文坛“弥望皆黄茅白苇”般的荒芜。苏轼的散文呈现出多姿多采的艺术风貌。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诗作题材广阔。继柳永之后,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自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与其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为“三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弟苏一同登进士科。元祜元年成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死后被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的影响,以儒学为主,最倾慕孟子但是又遍观百家。他擅长的是政论和史论,在政论中喜欢纵谈天下大事分析当时政局,颇能一针见血。此外,苏辙的赋也写得相当出色。例如《墨竹赋》赞美画家文同的墨竹,把竹子的情态写得细致逼真,富于诗意。苏辙在文章创作上发展了韩愈“气盛言宜”的论点,强调了生活体验对一个作家的重要性。苏辙的论文多采用这种自径通幽”、“铺衬成文”的手法。苏辙的传记、杂记文富有文学色彩,虽语言冲雅淡泊,但叙写生动形象,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亲见其人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王安石(1021年一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王安石把文学创作和政治活动密切地联系起来,强调文学的作用首先在于为社会服务,主张文道合一。他的散文大致贯彻了他的文学主张,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王安石的论说文,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阐述政治见解与主张,结构谨严,说理透物,语言朴素精练,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历来都被作为楷模和典范来学习效法。王安石由于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了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曾巩(1019年一1083年),字子固,汉族,北宋建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人遂以“南丰先生”名之。他自幼聪慧过人,又得到他祖父、颇有著述的学士曾致尧的指点,十二岁就能写得一手漂亮的文章,二十岁就闻名遐迩,深受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出通判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后历知齐(今山东省济南)、襄(今湖北襄阳)诸州,在地方为官凡十二年。曾巩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骨干。接受了欧阳修在古文创作上的主张。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其文风则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长于说理,为时人及后辈所师范。曾巩为文,自然淳朴,而不甚讲究文采。他的议论性散文特点是: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他的记叙性散文特点是: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记叙则是条理分明,无不达之意。比如他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就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曾巩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在西昆体盛行时,他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于平易自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