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桥月照的美篇

阮桥月照

<p class="ql-block">郑元祐公像</p> <p class="ql-block">郑逵公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金湖白马湖郑氏家族与郑岗郑氏家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关 系 考 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郑 先 游  </span></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2020年的“五一节”, 很高兴与郑岗郑氏宗亲们相聚在此,就我们共同的祖先是谁?祖居地在哪里?什么时候在金湖地区居住等历史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此,把我十几年来所经历和研究探寻祖先的过程向大家作个详细的汇报。今天讲四个问题:</p><p class="ql-block">  一是白马湖郑氏两修家谱的过程;  </p><p class="ql-block"> 二是白马湖郑氏先祖的祖居地在哪里;  </p><p class="ql-block"> 三是有关郑岗郑氏的历史资料研究; </p><p class="ql-block"> 四是现有堂名“通德堂”不合史实,应为荥阳堂。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现在讲第一个问题:白马湖郑氏两修家谱的过程  </span></p><p class="ql-block"> 白马湖郑氏号称八大门,人口达四千五百余人。在2000年前没有一本家谱,祖先是谁?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的?只是听先辈人代代口传,说小弟兄四个、老弟兄两个从苏州阊门而来,别的一无所知。大概在2006年春天,郑念祖、郑传华、郑先儒一行三人找到我家,让我参加修家谱,负责联系家谱的印刷与校对工作。那时郑念祖是顾问,郑传华是编委会主任,郑先儒是副主任,主编是郑泽华。由于没有找到老家谱,只编辑了一些传言资料,登记了八门人口,家谱修出后,没有取得郑氏宗亲的广泛认可。到了2009年,郑传华,郑传友等人再次提出修家谱,他们通知我参加在白马湖中心小学召开的八大门代表会议,会议选举郑传友为白马湖郑氏理事会理事长兼家谱编委会主任,</p> <p class="ql-block">郑传华任顾问,推选我担任主编,并任白马湖郑氏理事会付理事长。  </p><p class="ql-block"> 担任主编,我的思路就是不能重蹈第一次修家谱的覆辙,必须找到老家谱,换句话说就是要找到老祖宗是谁,他们从哪里来的,否则即使修出了家谱仍然和第一次家谱一样,没有传世的价值。于是我向理事会提出找家谱,在郑传华、郑传友等人的支持下,先后去宝应县档案馆、淮安市图书馆等处寻找,查询宝应周边郑氏的族谱,均无收获,虽在宝应县档案馆的登记册上查有宝应郑氏家谱,但家谱已失传,看不到内容。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告诉我在网上登有北京国家图书馆藏有清朝康熙年间的宝应郑氏家谱,于是我又向理事会提出去北京寻找,经理事会研究同意,由我和郑传友、郑先涛三人去北京国家图书馆查询这部家谱。这部家谱是康熙年间郑乾清编纂的,共八册,用宣纸木刻印刷。我从第一册翻起,当看到元末《郑氏始祖初居宝应湖西之图》时,确认这就是我们要找的老家谱。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二、白马湖郑氏的祖居地在哪里   2010年10月第二次编修的家谱印刷成功,于当年的农历十月初三白马湖郑氏祭祖日举行了发谱仪式。然后我把新编修的郑氏家谱分别寄往上海、苏州、浙江遂昌等地图书馆。在浙江省遂昌县图书馆工作的郑樟法先生看到我寄的家谱后,立即打电话告诉我,你们的一世祖郑元佑就是他们那儿的。期间在成都科技大任教的郑世瀛教授、在遂昌工商局工作的郑富明宗亲,以及遂昌县史志办华贞隆先生都和我进行了联系,亦诚邀我们去遂昌访问祖居地。2014年正月初九我与郑传友、郑泽乾、郑云一行四人驾车去遂昌,受到了郑世瀛、</span></p> <p class="ql-block">郑世武、郑英毅、郑富明等宗亲的热情接待。第二天又在郑英毅、郑富明等宗亲陪同下前往上定村郑氏祠堂祭祖,并观看了他们的家谱。在他们的家谱中注明郑元祐是郑可大的七世孙,由于过去的信息不通,郑元祐的后边没有了记载,这和我们老家谱是衔接的。从遂昌回来时,我带回了一本遂昌县编的《遂昌人物》的书,书中有郑元祐的图像和文字,并从中悉知郑元祐是遂昌县妙高镇航头村人。根据华贞隆先生的介绍,又从浙江大学徐元明教授处购买了他批注的《郑元祐集》,开始系统研究郑元祐的一生经历。我还拨打遂昌114电话,寻问航头村情况,被告知航头村已并入二都街村,接着又打114查二都街村电话,几经周折,从村会计那里了解到了郑法元宗亲的电话,和他聊了几次,得到了他的确认:郑元祐就出生在他们那里。同时又与郑世卫、郑伟明等宗亲保持联系,他们都是现在的二都街村人。2020年底郑世卫宗亲告诉我,他们把老祠堂翻建了,正布置祠堂。希望我写些书法,我根据他们的要求写了三幅郑元祐的诗和“信用”“智勇”“礼仪”“仁爱”“义举”十个字的斗方,现在已裱好,挂在遂昌县妙高镇二都街村郑氏祠堂中。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三、有关郑岗郑氏的历史资料研究   郑岗郑氏从历史上一直有与白马湖郑氏同宗的传说,郑岗郑氏与白马湖郑氏一样,几百年来一直没有找到先祖是谁?从哪里来?什么时候来的困惑,也没有一本祖传的家谱,可以说郑岗郑氏与白马湖郑氏一样同命相连。说郑岗郑氏与白马湖郑氏同宗同源,有人会有疑虑,会说:口说无凭啊!现在就让我们用历史史实说话。  </span></p><p class="ql-block"> 为了研究白马湖郑氏的历史,三年前我在网上看到一套由清朝道光年间,</p> <p class="ql-block">(1820-1850年)宝应县人刘宝楠于1848年印刷的《江苏省宝应县图经》一书,上下共两册。刘宝楠何许人也?他是宝应县人,道光乙末年进士,历任六安、元氏、三河等县知县,退休后回到宝应家乡,编辑了这套图经。这本书从宝应县的历史沿革说起,介绍宝应县历史上的名胜古迹、河湖庄园、名人轶事等。书从宝应县城内说起,一直说到宝应县全境各地,其中说到郑氏先祖的有:  </p><p class="ql-block"> 1、三世祖郑礼(明朝任礼部侍郎)宅在南门外“渡口巷”南,俗呼堰桥,又称跃龙关。 </p><p class="ql-block">  2、九世祖郑鸣世嘉树草堂在北门外。  </p><p class="ql-block"> 3、十一世祖郑在湄隐居于县城东广洋湖畔。  </p><p class="ql-block"> 4、八世祖郑䌽避倭在县城东90里,称水南新庄,再向东二十里就是盐城界。  </p><p class="ql-block"> 5、烈妇张氏,郑氏七世祖郑科公的坟墓遗址。郑氏家谱记载:郑科,字克登,妙龄苦志,肆力芸窗,陡患瘤疾,遂以早夭。配张颂女,行三,于归十四日而夫亡,哀思三阅月而自尽,代巡吴公捐资备丧,具给墓田合葬于东关外。载邑志,节妇彔,无嗣。又具康熙九年1670年《宝应名胜纪略》记载:宝应知县岳,遵奉察院明文查赐东关外无粮官田一坵,安葬烈妇,立石鐫云:郑科烈妇张氏之墓 </p><p class="ql-block"> 6、书中说:距宝应县城西南八十里的黎城镇,西又十里为宋高黎王城,又西南十里衡阳镇(此距宝应县城100里处),明史地理志“宝应西南有衡阳镇”,镇有巡检司。巡检司:①地方治安机构。②清代基层盐务机构,监督兵役。元郑家村(郑氏谱明高昭撰郑君君讳逵,元时居吴阊门,张士诚据姑苏以礼征之不应,携家迁宝应之湖西,人称其里为郑家村)。这里提到了元郑家村与白马湖郑氏先祖郑乾清的《宝应郑氏家谱》中提到的《元季郑氏先祖初居宝应湖西之图》的提法是一致的。书中提到郑君君讳逵,即郑逵公,白马湖郑氏一世祖,是同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高昭曾任明朝御史,他记叙郑逵全文如下: </p><p class="ql-block"> 逵字逸,北祖郑氏子贞之裔。按唐史子贞讳福,唐吏部侍郎处诲次子,兴元节度使澣孙,平章政事余庆曾孙。元时逵居阊门,高隐不仕。淡泊宁静以读书自娱。迨元末张士诚据姑苏以礼征之不应,携家迁宝应之湖西,结芦而处,门庭肃穆,彬彬然有礼法,一时远近咸宗之,称其里为郑家村。云以子贵,赠中宪大夫,子得。  </p><p class="ql-block"> 在郑氏家谱逵公世系中是这样说的:“逵字缺,系出北祖郑氏子贞公裔。按子贞讳福,乃吏部侍郎讳处诲公次子,即贞元丞相曾孙也。盖逵公与元祐公为从堂昆弟,元时居阊门穿珠巷,高隐不仕。至正末年张士诚据平江,物色之因,携妻子及两侄(一为彦祥,即元祐公子,一为彦和未考其所自出)遁迹宝应湖西。大明洪武三年移居城市编入军下乡民籍,始为扬州宝应人。厥后彦祥、彦和两支皆奉公为宝应始祖。云以子得贵,誥赠中宪大夫,高州府知府。元配师氏,继张氏、戴氏、赠恭人,永乐十三年合葬宋家社正一穴,即今卞家湾,在县治东南不一里而近。子二,长彧次得,载邑志,貤封,録谱别有传。</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逵公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逵公及两侄彦祥、彦和从苏州阊门逃到宝应湖西时,先在衡阳镇居住,逵公于洪武三年(1371年)迁入宝应县城,两个儿子随行。那么彦祥(即元祐公一支)去哪儿了呢?元祐公六世孙郑器有一篇由张伸写的介绍文章,题目叫:教授公器。全文如下:器字思大,号蒲塘,襟度潇洒,绝肖父竹南公。性喜登眺吟咏,每出游辄以笔砚随之,人推一代风骚。主家居花朝月,夕时与射陂</p> <p class="ql-block">淮海曰南五游,诸公即景联吟,各书小册以藏于家,手订生平著作名蒲塘集。筮仕浙江遂昌教渝,病卒于署。捐馆之明日升山东登州府教授,人惜其壮志未酬。(此处郑乾清有一段插述):按吾郑氏之先家本荥阳居昭国坊,宋时自荥阳移家遂昌,元初迁于杭,寓于吴,元末避乱白马湖,明洪武三年入籍宝应蒲塘。公由宝应司铎(指掌教化的官)遂昌,是仕于父母之邦,无异于还家也。盖其地先世坟墓在焉,族党存焉,且公去元时列祖未久也。闻捐馆之夕,预属家人营兆遂昌,以仆郑邑守之,谓非谊笃桑梓,而无复还宝应之思与,从孙郑乾清谨识。  </p><p class="ql-block"> 从郑氏家谱的纂写人郑乾清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彦祥公也即元祐公一支定居于白马湖畔,而彦和公一支就定居在衡阳镇郑家村,即现在的郑岗郑氏。在郑乾清于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修编《宝应郑氏家谱》时,由于交通不便,对这一支了解不多,所以谱中有“宝应吾郑同宗者凡三支,惜彦和公一支多所遗缺,不可悉考”的解释。(郑乾清是逵公十二世孙)   </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郑逵公一支从洪武三年加入军下乡民籍,(军下乡在宝应县城南边)便在此定居,现在宝应县城及周围郑氏,应该都是郑逵公一支的后裔。居住在白马湖畔加入蒲塘籍的郑氏是郑元祐公的二儿子彦祥公一支,(蒲塘就是现在的宝应县山阳镇,历史上的蒲塘沟就是现在的山阳沟,元佑公六世孙郑器,号蒲塘,即以家乡名为自己的名号。)而郑岗郑氏就是彦和公一支。据遂昌县妙高镇二都街村郑氏家谱记载,彦和公的父亲叫郑元洪,他是元洪公的第二个儿子。元洪公和元祐公是同一个老太爷,他们是堂兄弟,彦和公从遂昌到苏州阊门,后随郑逵公到宝应湖</p> <p class="ql-block">西的衡阳镇定居。  </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问,郑逵公他们是什么时候来到宝应湖西的,我的推测是这样的:明朝朱元璋灭了苏州的张士诚是1367年10月,明朝成立时是1368年,郑逵公为了躲避张士诚应该是在苏州城破之前,即1367年10月之前,而郑元祐公是1364年11月在苏州吴县去世,去世前他的大儿子、小儿子均已在十年前逝世,唯剩二儿子彦祥公在世。元祐公去世二儿子彦祥公一定会在场为他送终的。因此,郑逵公和彦祥公、彦和公他们来宝应湖西定居,应该是在1365年—1367年之间,如果安彦祥公为元祐公守孝三年的古制推算,郑逵公他们应该是在1366年来到宝应湖西的,1959 年宝应湖西地区成立金湖县,隶属扬州地区管辖。 </p><p class="ql-block"> 郑元祐(1292年-1364年)字明德,号尚左生。元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元至正五年进士,是白马湖郑氏一世祖,元时家遂昌,侨居于吴(今苏州),至正间除平江路教授,擢江浙儒学提举,左手工楷书,人称一绝,以诗文名世,卒于任,享年73岁。著有《侨吴集》《遂昌山人杂录》《山居文集》等,均被收入由清朝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之中,是名垂后世的一代鸿儒。  </p><p class="ql-block">四、现有堂名“通德堂”不合史实,应为“荥阳堂”  </p><p class="ql-block"> 通德堂的由来:郑氏通德堂地址在山东高密县旧镇城里村,史称东汉郑玄(公元127年-200年)山东高密县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他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现在山东高密县有“郑玄研究会”,是全天下“通德堂”的源头,已有1800多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而我们金湖郑氏的先祖是宋朝初年为躲避中原战乱从荥阳迁徙到浙江遂昌的,(宋朝960-1279年)这在家谱中已有明确记载,比通德堂创立时晚了700多年,因此我们不是通德堂。在宋朝之前我们的先祖一直生活在荥阳,那么我们的第二代家谱为什么要用“通德堂”作为堂名呢。解释有如下几点:  </p><p class="ql-block"> 1、1996年郑念祖、郑传华、郑先儒、郑泽华等人发起修编家谱时,因没有老家谱作参考,在选用堂名时查了资料,认为“通德堂”堂名与郑玄是大儒学家,有才华,有声望,故就选通德堂作为我们的堂名。第二次修编时,虽在北京查到了老家谱,但谱中也没有堂名,原因是老家谱中明确从十世以后分门派,直到我们去遂昌认祖时才从他们的族谱中知道,他们都没有堂名,只有派名,先祖住在哪里后人就以地名作为家谱的派名。在第二次修编家谱时,因没明确堂名因此就沿用了第一次修家谱选用的“通德堂”名。  </p><p class="ql-block"> 2、近几年我与遂昌祖居地的宗亲一直在联系,就我们的堂名与他们交流,在遂昌县妙高镇二都街村即郑元祐的出生地,郑氏祠堂用的是荥阳郡的名号,据当地对郑氏历史颇有研究的郑庆友宗亲认为我们这儿的堂名应该是“荥阳堂”。 </p><p class="ql-block"> 3、从金湖郑氏的支系分析,我们也不是“通德堂”。郑氏家谱中说:郑逵、郑元祐系从堂弟兄,唐德宗丞相余庆公后裔,是北祖南阳公世系,是河南郑州荥阳人。唐朝时北祖世系共出了七个丞相,他们分别是珣瑜相德宗;余庆相德宗(本支);朗相宣宗;覃相文宗;涯相昭宗(中书门下平章事,副丞相);延昌相昭宗;从谠相僖宗。宝应郑氏本祖郑福,号子贞,是余庆丞相重孙,而元洪公与元佑公是堂兄弟,这在遂昌郑氏家谱中有明确记载。</p> <p class="ql-block">  在唐朝荥阳郑氏出了七个丞相,11个驸马,还有许多朝廷大官,是荥阳郑氏的鼎盛时期,这在《唐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十分辉煌。  </p><p class="ql-block"> 郑氏世系表(载唐书内)宝应郑氏家谱也有记载:郑氏出自姬姓,周厉王少子封于郑,是为恒公,其地华州鄭县是也。生武公,与晋文候夹辅。平王东迁,於洛徙溱洧之间,谓之新郑,其地河南新郑是也,十三世孙幽公为韩所灭,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国为氏。幽公生公子鲁,鲁六世孙荣,号郑君生当时,汉大司农,居荥阳开封,生韬,韬生江都守仲,仲生房,房生赵相季。季生议郎奇,奇生稺,汉末自陈居河南开封。晋置荥阳郡,遂为郡人。稺生御史中丞宾,宾生兴,字赣连勺令。兴生众,众字仲师,大司农。众生城门校尉安世,安世生骑都尉綝,綝生上计掾熙。熙二子泰、晖,晖魏少府大匠。浑生崇,晋荆州刺史,崇生遹,遹生随,扶风太守。隨生赵侍中略,略六子:翳、豁、渊、静、悦、楚。豁字君明,燕太子少傅,济南公生温,温四子:涛、晔、简、恬。涛居陇西,晔后魏建威将军。南阳公为北祖、简为南祖、恬为中祖。晔生中书博士茂,一名小白,七子:白麟、胤伯、叔夜、洞林、归藏、连山、幼麟,因号七房。郑氏大房(白麟)后绝,第三房叔夜后无闻。本支是二房胤伯所传,从胤伯始下传十三代到郑福(子贞公)为宝应郑氏始祖。从上面世系中可以看出,我们不是郑玄后人,也就不属通德堂,而是荥阳堂。</p><p class="ql-block"> 文稿整理 郑汉勇 郑国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