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洞位于贵州省织金县官寨乡,距贵阳不远。<br>织金洞是一个多层次、多阶段、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岩溶系统,走完织金洞全程后,深深地被这地下喀斯特王国的美景震撼。<br>洞内两壁最宽处为175米,相对高差150米,有11个大厅,47个小厅,目前开发可游览行程为6.6公里。洞内空间宽阔,有上、中、下三层,洞中遍布石笋、石柱、石芽、石旗等四十多种洞穴堆积物,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br>2015年9月19日,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是我国5A级景区。 日月同辉<div>由织金洞洞口一大一小两个天窗组成,洞口如日,天窗似月,如日月相互辉映,曾是洞穴或地下河顶部通向地表的透光部分</div> 双狮迎宾<br>迎宾厅平均高度55米,宽度63米,底部有一组惟妙惟肖的象形石笋,仿佛一对狮子迎接游客的到来,左边的狮王威风凛凛,右边的幼狮憨态可掬 <p class="ql-block">大力神杯</p><p class="ql-block">石笋高约10米,约6万年前形成,近看形似熊熊燃烧的火炬,远看神似大力神杯,为典型的火炬状石笋。</p> 倒挂琵琶<br>琵琶宫内以巨型、大型石笋、石柱、石盾为主,洞壁的石盾形似琵琶,琴弦分明、造型逼真,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规模最大、形态最优美的盾形石柱之一,是织金洞“九奇”之一。 <p class="ql-block">洞里很潮湿,相机一会儿镜头就蒙上了一层雾状水汽,无法取景对焦拍摄,手机则影响不大。</p> 雪压青松<br>塔松状石笋高约20米,约10万年前形成,由于洞顶滴水频率和水量大,长期连续保持不变,加上滴水飞溅协同沉积而成;水量总体是前期较大,后面逐渐变小,因此呈下宽上窄的形态,是织金洞“九奇”之一。 浑圆天成<br>浑圆状石笋,约6万年前形成,在形成过程中多以滴水为主,表面共生发育棕榈片、瘤状等协同沉积物,与塔松状、棕榈状、瘤状等形态的石笋不同,表面相对光滑。 婆媳情深<br>塔松状石笋,约10万年前形成,一前一后两个石笋仿佛相敬如宾的婆媳俩,前面的一位弯腰驼背的老婆婆,后面是她贤惠孝顺的媳妇给她捶背,是织金洞“九奇”之一。 三星聚会<br>三座粗壮石笋高约20余米,约25万年前形成,是三个共生发育的大型塔状石笋和浑圆状石笋,形似中国古代传说中福、禄、寿三位神仙。 中流砥柱<br>该石柱由岩溶水沿洞顶的垂直裂隙滴落,水中钙离变成碳酸钙层层堆积起来而形成,处于洞内南北天门交界处,顶天立地,故称中流砥柱,也称“千层宝塔”,是织金洞“九奇”之一。 擎天一线<br>形成于15万年前,高达37米,直径仅有1米的棕榈状石柱,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细的石柱。由于洞顶滴水频率和水量比较均衡,长期连续保持不变形成的,是织金洞“九奇”之一。 霸王盔<br>高14米,直径3米,约15万年前形成,是世界上不可多见的盔状石笋之一,由于洞顶滴水频率和水量前后差异较大而形成,早期洞顶滴水频率和水量大,先形成下部粗大的盔状石笋,后期滴水频率和水量突变,在较短的时间内陡减,再慢慢形成上部细长的棕榈状石笋,是织金洞“三宝”之一。 江山多娇<br>高平均53米,宽平均55米,面积约3056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规模最大、形态最壮观的巨型壁流石,一幅巨型的山水画,有高山、瀑布、仙家宫殿等。由于裂隙水沿洞壁面状流动的过程中逐渐沉积而形成的,这里面有石瀑、石幔、石幕、石旗、石盾等各种不同形态、不同类型的壁流石,是织金洞“九奇”之一。 普度众生<br>由巨型、小型塔状石笋和附着在表面的小型棕榈片组成;犹如佛祖正在布道传法,诸佛和罗汉们认真聆听,是织金洞“九奇”之一。 三级华盖<br>是织金洞仅有的垄断性观赏景观,也是目前唯一发现的三个规模相似、且同时发育的盔状石幔,是壁流石的一种;由裂隙水沿洞壁面状流动的过程中逐渐沉积而形成的,裂隙水沿三个发育在大致平行的地层层面,且位置相近、间隔相似的裂隙同时渗出,渗出水量大致相似;在大自然中,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地方并不多见,所以十分珍稀! 银雨树<br>从洞底冲天而起,高17米,约4至5万年前形成,是由石笋和附着在表面、长短不一棕榈片共同组成的花瓣状石笋;由于洞顶滴水与滴水引起的飞溅水协同沉积而成,形态由下向上慢慢由粗变细,形成过程中滴水和飞溅水的水量相当,总体缓慢递减,是织金洞“三宝”之一。 姊妹玉树<br>由两根晶莹透亮、高度、形态十分相似的塔松状石笋组合而成,就像两个盛装的姊妹,上下粗细相似,是目前洞穴已发现形态最优美,且正在生长发育中的石笋之一,是织金洞“九奇”之一。 掌上明珠<br>由凹进去的崩塌石笋上重新发育了一根小塔松状石笋生长而成,世界上实属罕见,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绝妙安排,是织金洞“九奇”之一。<br>